五下11《郑和远航》.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3519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11《郑和远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五下11《郑和远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五下11《郑和远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五下11《郑和远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五下11《郑和远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11《郑和远航》.docx

《五下11《郑和远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11《郑和远航》.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下11《郑和远航》.docx

五下11《郑和远航》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11、郑和远航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码、遣、赠”等7个生字,读准“桅、魁、炫、瓷、夷、鬓”等字音。

结合上下文和词典理解“派遣、仪器、撕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4.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句,结合搜集的资料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及重大意义。

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采用详略得当写作写法,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流读及指名读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尤其关注学困生识字、书写及读书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理清课文条理,练习分段,归纳段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旨在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标画重点词句、谈体会、讨论、交流、有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结合资料,出示地图领悟郑和远航的的路线及重大意义。

从而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4.借助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学习作者采用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写作技巧。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完成预习单(见附件)。

搜集有关郑和的资料。

教师:

1.搜集郑和远航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

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

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

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

他的名字叫——郑和(板书)。

 

2.初步认识“郑和”。

(1)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心中的郑和?

(2)出示郑和简介。

3.补充题目,齐读。

(强调:

读了郑和简介,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敬佩。

再读)

4.质疑。

预设: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

从哪儿出发?

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难读的词语和生词:

 瓷器派遣 拳头撕裂赠送范围

桅杆鬓发魁梧 珊瑚 炫耀罗盘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方面区分加横线字的读音。

①第一行词语是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读中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看准字形,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重点板书“瓷、遣、撕、赠”。

②第二行词语是本课要求读准字音的字组成的词语,在读中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学生打开课本第6页描红这两个字后临写一遍。

③在读中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所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派遣、撕裂、赠送、桅杆、炫耀罗盘”等词语。

④学生打开课本65页,用钢笔描红、临写。

展示评价,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强化对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到位的认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词语A组。

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

①指名读。

②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

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来呢?

③再读这组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来,读出画面的气势。

④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⑤这就是学习,不仅能正确的读出,还能读出画面,还能想到同类的其它词语。

但,学习,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把词语放回到课文里,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

⑥这组词语在你脑海中描述什么一幅怎样的画面的?

(海洋的险恶)

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写海洋的险恶的呢?

谁来读读这段话。

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⑦生读,师生以初读要求评价。

注意字音:

船只、乘着黑夜、俘虏。

⑧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西洋的险恶,除了风浪的险恶,还有什么险恶?

齐读这组词语。

(2)出示词语B组

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

①指名读。

②这组词语在你脑海中又展现一幅怎样画面?

谁来读一读?

文中哪那几个自然段是直接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的呢?

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③生读,师生以初读要求评价。

④读了这段描写,郑和的宝船船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规模宏大)

规模宏大:

是一般的大吗?

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引导用上第二组词语中的“雄伟壮观”和“浩浩荡荡”。

读出这种气势来。

⑤郑和第一次远航是什么时间?

距今多少年?

600年前,咱们中国就有了这样一只船队,你的内心又有何感想呢?

再读。

⑥这只船队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备先进准备充分)

设备先进:

罗盘是什么?

出示罗盘介绍。

准备充分: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船队准备充分?

再齐读这组词语:

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

⑦观看插图,你又想到看到了哪些词语?

(3)指名读一读剩下几个自然段。

师生以初读要求评价。

对于长句子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如:

“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等。

(4)浏览课文,思考:

郑和七次下西洋课文主要写了哪一次?

能把课文分成两段吗?

交流反馈:

课文主要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

(详写)其他六次只是简单写了一下。

(略写)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有过七次远航,促进了我国和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

(5)默读课文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小标题,试着划分三个层次。

(6)快速默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①方法点拨:

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利用“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题目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题目是《郑和远航》。

对题目稍加扩展,如:

郑和什么时间,从哪出发开始远航的?

远航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做了什么?

远航取得了什么结果?

这样我们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②交流反馈。

(本文记叙了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沿途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到达了亚非各国,受到各国欢迎,并进行货物交换。

就这样先后七次远航,促进了我国和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学习词语,读课文的方法,已理清思路,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郑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思考:

你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记下来。

2.继续搜集有关“郑和”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他。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能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了解哪些内容?

这节课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继续学习——郑和远航,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生齐读);让我们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齐读)。

(二)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书上有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谁来说?

(1)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来,一起读!

(2)理解“顶峰”“什么是顶峰?

”(山的最高点)

“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

”(地位高,独一无二)

(3)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4)质疑过渡:

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2.学习规模大

(1)自由地读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在一侧简要写一写自己的读书体会。

(2)交流汇报。

预设:

可能有的学生读出当时的“场面壮观”“热烈气氛”;可能有的学生读出船队的“规模宏大”“装备精良”;可能有的学生读出码头“人多”“船多”“船大”等,尊重学生独特的读书感受,以反复朗读相关句段为主。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以下句子。

出示句子1.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①读了这句话,你脑海中展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曾经在哪里见过这样类似的画面?

②指名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③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人山人海”“迎风招展”。

④再次朗读——齐读。

出示句子2.“其中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

每艘宝船长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

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要由二三百人驾驶。

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①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规模宏大”“船多”“船大”……)

②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试一试,指名读。

③师把数字显示红色,渲染宝船的大“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

两个五层楼叠起来的高,两幢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三座教学楼那么宽!

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都可以乘坐在这一艘宝船上!

宝船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一斑!

④指导朗读:

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

(如果你能把这些数字读好,宝船的气势肯定会更雄伟!

再读——齐读

(呀,你们读出了心中的赞叹!

⑤62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

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

他们分工明确:

(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负责作战的船队……总共二百多艘!

(此处最好再扣到文中“像一条巨龙”这句话)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多人,(引读)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

⑥通过刚才的读句子,谈体会,谁来说说为什么把这些大船称为“宝船”?

3.时间长

(1)规模确实非常庞大!

(板书:

规模之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

快速浏览文章。

(2)指名交流:

1405至1433年,达7次

(3)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

时间之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出示第六节)让我们由衷的赞叹!

(生齐读)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

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

4.范围广

(1)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

范围有多广呢?

(板书:

范围之广)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2)播放录象

(3)观看后,引导学生谈体会。

(4)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齐读。

(三)学习航海过程,感受郑和其人。

1.友好交往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那么都进行了哪些交往呢?

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节,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

”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联系课文抓住“惊叹不已”想象当地老百姓的表情、动作,他们会说些什么话?

小结:

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

”)齐读

2.战胜风险

(1)郑和这次航行不只是“彩旗”和“欢呼”、“欢迎”和“赞叹”,也充满了凶险。

速读第五自然段,想想在航行中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风浪,海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出示“在大海上,……化险为夷。

  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男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女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此处,老师应极力渲染风浪之险恶,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风浪的恐怖,从而深刻地体会到郑和的智勇双全)

 补充资料:

郑和第四次远航在印度洋里遇到了飓风的袭击,船员们被掀得东倒西歪,船有的断杆,有的漏水,有的被打散,船员们都很恐惧、绝望,但郑和沉着镇定,鼓励船员和士兵不要畏惧、退缩,终于度过了危机。

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

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

齐读

(4)引读“智擒海盗”这一句

(5)联系上下文理解“镇定自若”“化险为夷”“严阵以待”等词语。

(6)通过本段的学习,你想用哪些成语来赞美一下郑和?

(7)讨论:

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

又是怎么克服的?

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

(8)小结:

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

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

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

3.总结: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板书:

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环节三、回顾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依据标题,指导熟读复述。

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历史性的一幕吧!

2.请大家默读课文,在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前,分别标上小标题:

“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风险”。

根据板书的小标题,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同桌互说,指名说,评价。

(五)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更多这位英雄,这段历史。

2.我们似乎也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出示航海路线图,在众多的欢呼声中“扬帆启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往”,一次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面对着身着袍衣,手握图卷,神情坚毅,目光坚定,眺望远方的郑和。

你想说什么呢?

请同学们记下你们汹涌澎湃的情感。

(播放音乐)

3.学习本文的写法,

(1)本文最明显的写作方法是“详略得当”。

一篇文章,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安排得和恰当,就叫详略得当。

详写是浓墨重彩,生动具体;略写是淡笔精炼,画龙点睛。

只有做到详略得当,文章才会层次清楚,主题突出。

如果需要详写的内容淹没在一般内容之中,文章就没有主次,主题也就被淡化了。

如,本文记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作者并没有泛泛地去写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过而是重点写了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

其他六次远航只是简单写了一下,这样,就是文章的重点突出,主题明确。

(2)写人记事的文章怎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呢?

记叙一人多事的文章,详写其中一件事,略写其他事;记叙一事多人的文章,详写其中一人,略写其他人。

写人记事中穿插有景物描写的文章,写人记事部分要详写、写景部分应略写。

(六)板书设计

 

       规模之大

11、 郑和远航时间之长  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范围之广

 

附《郑和远航》预习单

班级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

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

(一)我会读

1.读正确,注意划线字的读音。

不认识的字记住字形,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联系课文初步理解。

 瓷器派遣 拳头撕裂赠送范围

桅杆鬓发魁梧 珊瑚 炫耀罗盘 

 

2.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派遣、撕裂、赠送、桅杆、炫耀罗盘”等词语。

3.写正确、写美观。

(先描红课后生字,再仿写,注意行楷字体的意连写法)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难读的长句子可要多读几遍。

 

三、我会思考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课文中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可分为几段,每段主要写了什么分?

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在一侧简要写一写自己的读书体会。

你还读懂了哪些内容?

哪些疑问?

想一想,还可以和同学流。

四、查阅资料。

收集有关郑和远航的资料。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有一句话对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汇报,随机出示课件“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指导学生理解“顶峰”,朗读,谈体会。

这句话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

我又围绕这句中心句提出:

你从哪感受到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呢?

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习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抓住重点词语谈体会,升华认识

在精读感悟环节,我主要采取默读、标画重点词句、谈体会、讨论、交流、有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结合资料,出示地图领悟郑和远航的的路线及重大意义。

从而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例如:

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说一说,比如,“人山人海”“迎风招展”这两个成语,“此时此刻,你脑海中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能通过朗读展示你的感受吗?

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英勇镇定时,请同学们用成语来赞美郑和……此外在教学中,还寻找到文中情节的更多空白点,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例如在学习“战胜凶险”那一部分,除了交流书中描写的“凶险”外,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同学们,在茫茫的、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郑和他们遇到的危险又何止这些呢,自然的,人为的等等,你想象一下,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危险呢?

又是怎么克服的?

为什么他们最终能战胜这些凶险呢?

我抛给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受到碰撞,生成了一些新的知识,此时,课堂气氛较活跃,这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而且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不足之处:

本课中朗读的指导、方式上、次数上都有所欠缺。

没有深入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学生在谈体会时有些语句说得很空洞,并不是真正深入文章的深处去体会的。

主要的原因是这篇文章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再加上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对于郑和在航行中遇到困难还不能深入理解。

教学建议:

课上多补充些航海知识的介绍,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介绍,能对学生理解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更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