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小民的另类价值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3461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井小民的另类价值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市井小民的另类价值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市井小民的另类价值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市井小民的另类价值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市井小民的另类价值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井小民的另类价值观.docx

《市井小民的另类价值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井小民的另类价值观.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井小民的另类价值观.docx

市井小民的另类价值观

市井小民的另类价值观

——浅析王朔作品中人物的无奈与悲凉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2009级向春花

指导教师:

李钰

中文摘要:

王朔敢于撕去政治和道德的厚重面纱,塑造了一系列大时代下的牺牲品,商业文明下苦闷、迷惘、无聊和渺小的另一类市井小民。

王朔以戏谑调侃的方式表现了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表现了对人生的遗憾、苦闷、迷惘、无聊和渺小感,他们穷极无聊和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人们对自己和社会的一种控诉,也是在无奈与悲凉的生存境地中寻找自我的归宿感。

关键词:

王朔;市井小民;价值观;无奈与悲凉

Abstract:

WangShuodaretotearoutthethickveilofpoliticalandmoral,Thevictimofaseriesofshapingtheeraofcommercialcivilization,depression,confusion,boringandtinyanotherclassofordinarypeople,WangShuoshowedachangeinpeople'svalueconceptofsocialtransformationinplayfulway.Mostofhisworksistheinterpretationof"righteousness""good"sublime"evil","dirty""egoism"selfish,whetheritisaselfishperson,ornoblepeople,inthefaceofcommercialcivilizationandtheeraofrapidchangehaveshownonthelifeofregret,depression,confusion,boringandsmall.Theybeutterlybored,andbecynicalattitudetolifeandtheattitudeofthestate,isanindictmentoftheselfandsociety,butalsofindtheirownsenseofbelonginginthehelplessnessandsadnesssurvivalsituation.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工业文明在无情地消解着个体的完整性,取消了人们有效把握外部世界的能力,也模糊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使人们产生了一些阶段性的迷惘和阵痛。

王朔作品中“痞子”“顽主”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之中,王朔塑造的人物角色都是“非正面的”“非英雄”式的,从这些非正面,非英雄的人物中不得不看到一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迷失,王朔作品中的“顽主”是在大时代的冲击下生活百态的“新人类”,一种体现着“善”、“大义”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另一种则体现着“恶”、“自私”和“卑鄙”的价值取向。

这成了一种潜在状态,一种心理情绪,“道德”、“理想”与“激情”被市场所遗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奈的处世之态和对人生绝望的悲凉感。

王朔小说的意义首先在于创造了改革开放最早显现价值裂变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从传统政治体制支配的社会秩序中脱离出来,他们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变动的“新人类”,但又具有某种自由的品性。

他们关心的改革开放不是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重大意义,而是能给他们提供怎样的生存空隙,怎样的便利以及在此中间获得多少个人财富的机遇,这类都市浪子浪女的鲜为人知的放肆表演和骚动不安的灵魂,以及他们作为人身上显出的那种无赖气、痞气、蛀虫气,借着改革的滚滚潮流形成一种败坏的力量。

社会上很多现象他们都特瞧不惯,又找不着办法解决,所以就有点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王朔作品中的这些共性的人物成为了意念的一种符号、一种时代社会文化现象的负载者,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穷极无聊和穷极玩世的无奈与悲凉。

一、市井小民的另类价值观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这突如其来的种种社会转变越来越加强了人们生存的压力,并积聚着社会心理的焦虑恐惶以及强烈的不安全感,人永远在困顿中愁苦不堪。

处于转型期社会,新旧价值观念发生碰撞冲突,其中的人往往会产生深刻的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

许多作家显示出了为市层阶级代言的立场,以平民叙事的策略,描摹普通市民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大转型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命运,其中池莉、刘震云、余华、王朔等生活于其间的作家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反映在当时社会下,人们的价值观的作品。

然而王朔塑造的人物有其独特的一面。

王朔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多余人”的形象,他们大多没有正当的职业,日常生活的轨迹有异于困守在岗位上的普通市民,他们天资不笨,渴望有所作为,但缺乏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于是把精力和聪明全部浪费在空虚无聊的贫嘴与游戏上。

这群被称为"顽主"的年轻人表面上看来逍遥快活、全无心事,实际上内心却大多充满焦灼和苦闷。

对中国在商业文明社会下,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社会底层人的生存状态的揭露,小说中大多都是一些非正面和一些非英雄似的“顽主”,有其独特的生活原则和处事原则,也有其不同于传统市井小民的价值取向。

1、非正面的人物

非正面的人物是相对于正面人物而存在的,正面人物具有崇高的理想、具有伟大的追求目标、对生活充满希望,如刘震云《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就是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曾经“奋斗过,发奋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1的大学生,虽然后来小林在社会遭受了很多磨难,虽然也很无奈,但对生活态度还是努力追求,尽力改变境遇,给人的是积极向上,最后即使也随波逐流了,但是那也是被社会所迫。

而王朔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多余人”的形象,这些人物对对社会、对人的绝望时,他们解决的方法就是女人出卖脸皮与贞操,男人拍卖尊严与人格。

王朔塑造的一系列“顽主”都有很强的荒诞性和游戏性,从《顽主》和《千万别把我当人》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传统标准的中规中矩。

如《顽主》中马青替人挨骂的一段这样写道:

少妇一抬手把桌上的杯子扫到地上,接着把一个托盘茶杯挨个摔到地上,马青也抓起烟灰缸摔到地上,接着端起电视机:

“不过就不过!

“别介”。

少妇尖叫着扑过来按住他的手,“这个不能摔,你是来让我出气的还是来气我的?

“你说过你丈夫急了逮什么摔什么。

”马青理直气壮地说,“你又要求我必须像他。

“可我丈夫急了也不摔贵重物品,你这是随意发挥。

”2

在《千万别把我当人》中有一段话:

“下面我们做一次小小测验,请不要紧张,就像小时候你父母对你提问一样,回答不上也没关系,相信你能会回答地很好,都不是些很难的问题,千万别紧张。

“请吧,”唐元豹诚恳地说,“我尽量满足各位。

“谢谢,”大夫说,“下面开始,请看我手中的卡片。

这上面画着一只猴子和一个人,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能否用一句话说明人与猴子最根本的区别——请你回答。

“猴子全身有毛,人只有几处有毛。

“回答正确,得分。

“下面我问第二个问题,还是这张卡片,这只猴子和这个人,是猴子的脸皮厚呢还是人的脸皮厚抑或是一样厚——请你回答。

“人脸皮厚。

“回答错误——扣分!

“没错。

”唐元豹看到刚得的分被扣光,有点急,“是人脸皮厚么,猴子的脸老是红的,而人几乎不红,明显厚于猴子。

“你错了,应该说猴子的屁股老是红的,而人的屁股几乎不红,——晒也不红,当然问题不在这儿,我问的是脸而不是屁股。

这一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猴子脸皮厚——因为人没脸。

“那你冲着我的是什么?

“面,面部。

”大夫沉着地说,“这是一道思辨题,你没有正确理解题意。

”3

在这不难看出世界在他们眼中是荒诞而又无意义的,这些人以一种消极的游戏方式对待生存,没有目标感,也无心寻找,生活就是“混”日子,然而他们的玩世不恭中又不可掩饰地透露出空虚与悲剧感,他们嘲弄一切,剥离出一个无价值的世界,到头来得到的只能是无可救药的空虚与惆怅和对命运有不可知的宿命感,但他们同时又在努力适应这一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人性的扭曲,开始以玩世不恭的姿态看待社会。

2、非英雄人物:

非英雄的人物是相对于英雄人物而存在的,王朔小说集中展现了“文革”结束后,从改革开放到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历史进程中,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光十色的世俗生活。

王朔小说中的主人公多是“痞性”十足的世俗小人物,他们大都是北京大院的干部子弟,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曾经是新中国一个拥有特权的阶层,风光体面地生活在社会的上层,这些人物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平民。

他们有些许的贵族气、优越感,他们残存的优越感使他们拒绝像普通老百姓一样生活,他们是都市市民阶层中特殊的一类。

就像《空中小姐》中描述的那样,“当年,我们是作为最优秀的青年被送入部队的”,4复原后,看到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熙攘的车辆人群感到无所适从。

他们经常用最虔诚的正经做最荒唐无聊的事情,如果说,《顽主》中于观、杨重、马青以“正派生意人”自居创立“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是为了赚钱,那么《你不是一个俗人》里他们以“捧人”为己任,以改善社会人际关系为目的的举动是多么荒唐可笑。

他们之所以有这种荒唐的举动是因为他们仍然想成为“英雄”,当梦想不能在现实中实现,他们就通过这种荒唐的举动在幻想中超越现实,虚构未来的辉煌。

这些人以玩世不恭的姿态对待社会、面对人生,表面上逍遥快活,内心却充满焦灼和苦闷。

这时一群生活在底层的一些非英雄的“痞子’、无赖”、顽主”形象,他们解构庄严,消解着价值。

 

《空中小姐》中的“我”自述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不同于后羿那样的英雄:

亦非高大全式的样板,亦非战争中的楷模,‘我’转业后放荡不羁、消沉、玩世不恭,‘我’油腔滑调、脏话连篇,还动手打人,“我”好吃懒做,不思上进,无所事事,‘我’出于对时代英雄的强烈反感,不愿随波逐流。

5作品中的“我”因为具备了这些,反倒因此在女主人公心目中成了英雄。

这种“伪英雄”的存在,是小说中人物“玩世不恭”的情绪方式和“无聊感”直接反应。

这些反叛的男主人公,往往以为自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解构价值,颠覆崇高,把善和大义建立在蔑视传统,戏谑时代和人生价值上。

《永失我爱》中何雷在王朔的笔下,仍然是以“痞子”形象出现,小说主要讲了青年司机何雷与石静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主线是何雷火场救人,负伤引发绝症,忍痛与石静分手然后独自面对死亡。

在没有硝烟的时代中,这种近乎于残忍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爱,几乎英雄的英雄方式,却是对他自己和他恋人的一种极其不公平的方式。

也许这就是在这个时代中男人们想要的一种自我吧!

一种“痞气”十足但又不被时代和社会接受的英雄主义。

王朔的小说提供的是这样一批“顽主”人物类型,还包括《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张明,《玩的就是心跳》中的高洋等等。

王朔在叙写这些人物时慢慢成为了这一现实阶层在文化上的代言人。

不仅如此,我觉得他的作品也吆喝出了潜隐在“雅人”、“正经人”在变革时代需要呼出的心底的“匪气”、“痞气”、“无赖气”,他的作品也是这类群体及这种心态在文化上的集中反映。

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情绪,一种文化因素,“痞子”、“顽主”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之中,是社会存在在精神文化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它包含着时代的一种价值流向,只是对许多人来说,仅仅是一种潜在状态,一种心理情绪。

而在那些张明、高洋、方言等“痞子”、“无赖”、“顽主”的放肆的言行中,把这种情绪变成了一种人生方式,赤裸裸的做派使一种潜在的文化因素与价值流向得以显在地集中地表现而已。

二、王朔作品中人物的无奈与悲凉

王朔塑造的这群都市浪子浪女的鲜为人知的放肆表演,他们骚动不安灵魂,以及他们作为人身上显出的那种无赖气、痞气、蛀虫气,借着改革的滚滚潮流形成一种败坏的力量。

这些表面很逍遥的“顽主”们,其实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躁、无奈与悲凉。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张明人生哲学就是“拼命吃拼命玩拼命乐,活着总要什么都要尝尝是不是,每道菜都要夹一筷子。

”6王朔小说提供了一批又一批出手阔绰,来路不明,行踪不定,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的“顽主”,他们随心所欲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的各种滋味他们都给尝遍了。

王朔集中展示他们世俗的逍遥自在和人生享受,还借用传统推崇的“真实”、“坦诚”等包装他们的苦闷迷惘无聊和渺小感。

《玩的就是心跳》中高洋说“我顶烦那种一无资本却又装得特别高贵的上流社会男女”。

6单从反映社会生活层面和文学的题材意义上来说这些人物在当时尤其让人们无可指责和耳目一新,在道德的天平上虽然他们毫无重量,但道德也非铁板一块,需屈从历史,那么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又确实无法否认他们的身上存在的“恶”的激情。

实际上这些玩世者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形态并不是作家的一种主观臆造,它确实是我们社会中的一种存在,玩世者身上的“匪”和“痞”气中包含着对社会现实的叛逆,同时又包含着对社会现实的逃避。

《给我顶住》就叙述出了夫妻之间失去新鲜感的厌倦和男女在夫妻关系中的心理差距,主人公方言对妻子厌倦不堪,但不能也不愿意表现出来,还装得一如既往,暗地里导演了一出出卖妻子的游戏,使妻子周谨与自己的同事关山平陷入“俗人”的爱情中,而“我”方言又彻底甩掉了那个费尽心机帮“我”甩掉妻子的“情人”赵蕾,“我”不动声色地逃离了这世俗情感的累赘,人们给我“顶”住这世俗天地,“我”才能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地活着。

人物身上的内在因素是玩世不恭,并以此方式对正统、常规、平淡无奇的现实表示藐视和挑战。

在商业文明的大潮中,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人生,有着各式各样的无奈,甚至在都市迷失了自己,处在边缘人的悲凉处境。

 1、穷极无聊与玩世不恭:

王朔作品中的顽主言行、举动多是为所欲为的,欠缺了一种宿命感,没有道德的衡量和鞭策。

王朔自己说:

“信仰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

民主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

自由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

原则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

道德不能当饭吃,所以不重要。

对于中国人来讲,不能当饭吃的都不重要。

”7因此“他的顽主是一群为了基本生存,可以欺世盗名,厚颜无耻的人物。

“8当然,不能否认他作品中立体人物的建构,一群成功的顽主的形象被塑造出来。

如作品《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中张明和吴迪:

一个看上去痞子装扮的人在厕所换上西装带上帽子和敲诈犯说着‘我是达尔文主义者’加上一大堆逻辑分析。

他在灯光微黄的房间里问那个嫖客,你为什么要偷情?

嫖客回答,因为孤独。

他忽然笑了,你真勇敢。

吴迪是一个有理想、有知识的女大学生,她却为爱自甘堕落、飞蛾扑火般的毁灭自己。

吴迪那样的爱会不会太沉重,我无法想象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是怎样告诉自己抛弃一切的,因为一个“爱”字,一个“情”字,她被伤的太深了,是他自己太过单纯,还是这社会太过黑暗,人心太过险恶了,背弃了自己,到最后被弃了生命,你进入了那个世界,性、爱、欲望、贪婪、自私、仗义、茫然以及自由,如海水一样滚滚袭来,如火焰一样滚滚燃尽。

9

《顽主》中杨重去陪客户女朋友时,他在这个女的面前装得知识渊博,一副文学家的样子,但其实他什么都不知道。

他们对生活的调侃中,和那种无所畏惧的态度,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都市的市井小民的无聊和玩世之态:

1、女:

嗳—弗洛伊德说当儿子的都想和自己妈结婚,对不?

男:

跟我妈结婚的是我爸,我不可能在我爸和我妈结婚之前先和我妈结婚,错不开呀。

女:

我不是说你和你妈结婚,那不成体统,谁也不能和自己妈结婚,近亲,我是说你想跟你妈结婚,可是结不成因为你爸,有伦理道德,你看谁都看不上只想跟你妈结婚,可是结不成,因为你爸,有。

哎?

我怎么又说回来了?

10

2、男:

那就痛苦一会吧,不过时间别太长,一小时够吗?

女:

不够!

男:

那就一个半小时,一小时45分钟,一场电影的时间总该够了吧?

11

3、男:

我知道,你想让我变成那种搞事业的人,那种穿着讲究、举止不凡、谈吐文雅,最好还戴个眼镜什么的,可是我不喜欢。

女:

你就是没有坚实的臂膊让女人靠上疲倦的头。

男:

我倒希望在一个女人的温存里休息一辈子。

女:

可是女人更疲倦,你的生活态度是向下的。

男:

嗷—我看起来是在轻飘飘、慢吞吞的下坠,可是你知道吗,我灵魂中有一种什么东西得到了升华。

12

4、妻:

你这不要脸的你回来干嘛?

接着和你那帮哥们侃去呀?

你别回家啦。

你和老婆在一起多枯燥呀!

你呀就整宿的去神侃吧,哎!

没准能侃晕几个小姑娘,就像当年侃晕我一样,卑鄙的东西!

往那一坐,屁股发沉、眼发光,哎—跟抽水马桶似得,一拉就花花喷。

13

2、无奈的处世之态和对人生绝望的悲凉:

王朔塑造的大多是小人物的,这些人物有着心酸的生存环境,在没有强大后盾支持下,他们对突然间强大市场化的经济形势和分配方式感到手足无措。

不像那些高干子弟们,他们拥有着明显优越于马青等人的社会资源,他们能够在插队后,走向部队,走向社会高层。

他们在新生的社会形态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生存的方式,他们的命运以及潇洒生活是令人向往的,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却是令人悲悯的。

如《永失我爱》中何雷最后的独白中: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已经无法作出任何表示了。

连笑一下也是不可能的。

只有一种东西是自由的,它从我的眼中流出,淌过我毫无知觉的面颊,点点滴在那只向我伸来的美丽的手上。

这是我和她最后的接触。

 谢谢你们,亲爱的。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你们使我终于体会到了那种巨大的,无可比拟的,过去我从不相信会发生在人间的激情。

我不相信有来生。

永别了,我爱你们。

我在天堂等着你们。

14

何雷为了不想让未婚妻难过伤心,为了逃避“结婚”,一次又一次故意伤害石静,而石静却总是一次又一次迁就着何雷,这让何雷更加感到痛苦与内疚。

他在逃避现实的时候,却在无情的伤害着爱他的人,说出来与不说出来,对深爱的人都是一种痛苦,何雷想自己承受痛苦,无意中却是在伤害着别人,这种生活的两难境地,让他作为一个男人感到很无奈,同时也是种深深的悲凉。

人在病魔面前的无可奈何,深知自己离开这个多彩的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还没爱够、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的快乐,让我们看到何雷这个表面上玩世不恭的顽主,内心也充无奈与悲哀。

王朔塑造的人物总有那么多的遗憾,给人留下那么的感慨和悲凉。

再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吴迪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对于当时流行的思想文化充满期待。

她平时有看书的习惯,但她又不是书呆子型的学生。

她与韩劲有着纯真的朦胧的爱情,但这种爱情经不起张明地带着标志性思想开放的言语的挑拨,在当时显得有点前卫的张明出现的时候,她便不由自主的和他搭上了腔,而且听了张明的寥寥数语便产生了好感。

吴迪知道张明的勾当后,回了南方老家,当她返回京城后,作风大变,开始到宾馆接客,和张明的朋友卫宁、方方等人上床,甚至公开接客,中国的、外国的,更甚的是她当着张明的面拉客,在生活漩涡中的软弱无力,无法自拔,最终吴迪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认为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一辈子都在命运的漩涡中痛苦的挣扎。

爱情本身没得错,错在爱上了张明这样的男人,注定是一场悲剧。

对吴迪来说,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是种无奈。

这样的两个人,我不知怎样衡量他们的人生价值,或许他们的这一生毫无价值可言,或许他们有他们的苦衷。

这场看似一场宿命的轮回,而张明好像始终没有逃过命运这个转盘,不然又怎会有他与胡亦的相遇,又怎会有那像极了吴迪的她出现在他的生命里,让他一边又一遍的想起那张曾经熟悉的脸,那间流满一地鲜血的屋子,也许生活没有那么的如果,那么生活也许就会没有那么的无奈与悲凉。

 

三、结语

 这些顽主是在文革后,价值观念城墙坍塌后,一种无意识的苦闷与彷徨的必然产物。

王朔作品中张明、高洋、方言等人物的“痞子”“无赖”、“顽主”的放肆的言行中,他们在生活中逐渐感受到人性的可怕与残酷,这些人物对各种传统道德的嘲弄和戏谑中可以看出,这些“顽主”与正统的社会规范格格不入,并有着各种缺点,他们是一群面对生活和人生缺乏一种宿命感,追求及时行乐的另类市井小民。

王朔塑造这些“顽主“体现了大时代商业文明下一代人的空虚、无奈与悲凉。

注释

1.

[2]《王朔,大师还是痞子》,第2页。

[3]

[4]

[5]王朔《王朔文集2》华艺出版社1992年

[6]王朔《王朔文集3》华艺出版社1992年

参考文献

于伟《浅谈王朔现象产生的原因》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第2-3期1994年9月

童王朔《王朔文集2》华艺出版社1992年

王朔《王朔文集3》华艺出版社1992年

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王朔《王朔文集自序》华艺出版社1992年

2、徐峰《商业写作的生存要素》选自《时代文学》2007年第7期

3、《顽主》 (王朔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一点正经没有》  (王朔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5、《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王朔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6、《永失我爱》(王朔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