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144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docx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docx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工作简报

2013年第8期

(总第44期)

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处

海峡创业育成中心

海峡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编     2013年6月3日

本期导读

※科技推广与服务

*我校闽侯白沙科教基地现代高新农业示范园建设初见成效

*陈荣凯副省长对我校科技示范推广工作作出批示

*我校召开第十一届618参展筹备工作会议

*我校启动实施“四到基层、助推三农“工程

*我校发挥优势服务现代农业

*福建省产业支撑科技重大项目(农业)落户我校尤溪洋中科教基地

※新成果新专利

*萃菊的繁育、成分检测及应用研究通过评审

※科技推广与服务

我校闽侯白沙科教基地现代高新农业示范园建设初见成效

 为加快我校校外科教基地建设,促进科教基地设施农业发展。

近日,由我校与闽侯县农业局合作共建的现代高新农业示范园主体设施顺利建成,这是我校加强校地、校企共建校外科教基地的又一成功“联姻”。

   2012年6月,我校与闽侯县农业局签署《闽侯白沙科教基地建设合作协议》,由我校提供试验田,闽侯县农业局出资114万元用于建设30亩高标准钢架大棚,作为双方共建高新农业示范园实施平台。

目前,该项目已顺利通过验收,并将优先用于双方开展新品种生产示范与推广,双方将以共建示范园为契机共同争取上级优势项目和资金支持。

本项目的成功合作,一方面,将有利于我校白沙基地在种苗繁育、无公害蔬菜生产及反季节蔬菜种植等设施农业领域的发展,提升了基地教学、科研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了我校与当地农业部门的协同创新,为下一步开展更深入合作奠定基础。

据悉,早在2011年底,我校已与中华海峡两岸园艺交流协会签订合作协议,由中华海峡两岸园艺交流协会负责在我校白沙科教基地建设50亩的闽台合作台湾珍贵苗木示范园,引种台湾牛樟、樱花、竹柏等珍贵园林树种,作为我校艺术园林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该示范园已于2012年底顺利建成,总投资近100万元。

陈荣凯副省长对我校科技示范推广工作作出批示

近日,陈荣凯副省长对我校上报的《福建农林大学关于报2012年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总结的报告》作出批示:

“去年农林大学科教兴农尤其是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取得很好成效。

下一步农口各单位与农科院、农林大、科技厅要建立科技需求密切对接机制,以更好针对性服务‘三农’工作。

   2012年我校认真按照省政府的有关批文精神,进一步加强优势项目集成,紧紧围绕当前“三农”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开展了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物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农产品保鲜和食品深加工技术推广、园艺作物引进及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和科教兴农工作等。

项目主要有:

侵蚀坡地果园生草的生态效益及其对果树生长的影响、毛竹林水土保持耕作体系研究、麻竹绿竹笋用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花生新品种“闽花6号”、“闽花8号”示范推广、红心加工型甘薯新品种金山630示范推广、香蕉枯萎病快速检测和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的示范推广、柑橘慢衰病防治与病果园生态恢复技术示范推广、小菜蛾抗药性季节性变化机理及抗性治理对策示范推广、臭氧技术在鱼糜制品加工中的应用、麻竹笋、绿竹笋湿冷保鲜技术示范推广、魔芋葡甘聚糖生物复合高分子质构化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多菌种共混液态酿造与微滤除菌加工荔枝、龙眼果醋技术示范推广、福建、海南省野牡丹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示范推广、福建山樱花良种选育与快繁技术示范推广、圆齿野鸦椿生物学特性及苗木繁育技术示范推广、福建省生态环保养猪模式示范推广、高温高湿地区奶牛热应激综合控制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猪保健和促长中药添加剂的推广应用、优质鸡半放养药物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废弃烤烟茎秆与城市泔水、鸡粪堆肥资源化利用的推广、畜禽废弃物工厂化生产商品有机肥的推广、乌龙茶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柚新品种“绵万寿柚”的示范推广、金针菇遗传机制研究及工厂化栽培专用新品种示范推广、铁观音茶树调亏灌溉及其控制系统的示范推广等。

   一年来,项目实施进展顺利,总产值达15.77亿元,减少或挽回损失6亿多元、辐射推广产值10多亿元,获得了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我校召开第十一届618参展筹备工作会议

 5月23日,校第十一届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筹备会在明德楼第二会议室召开,校长兰思仁,副校长黄一帆出席会议并做重要指示。

   会议回顾第十届618我校取得成果和上一届618以来的工作进展,提出本届618参展的建议方案和相关单位工作任务分解说明,并就办好学校对接专场提出建议。

   兰思仁校长充分肯定上一届618的成果,并对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做出部署。

他强调,本届618我校要进一步突出主题,服务三农,做好实物及展板的展示,组织好专场活动;同时要抓好落实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位,组织好师生参观,将进一步细化的方案发至各相关单位。

海峡创业育成中心办公室牵头,科研处及相关部门、学院做好今年的筹备和参展工作,争取继续保持对接并获资助项目数居所有参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的好成绩。

   黄一帆副校长感谢十年来各部门、各学院的通力合作,并对本届618参展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今年参展紧扣朴实、简约的风格,但又要体现隆重,借鉴518的成功经验,把握展风;二是要精选项目,精制展板。

今年展区面积比去年小,要在有限的面积中突出我校新产品、新成果的实物展品。

三是精心策划,突出主题,在项目展板上精心雕啄。

四是要跟踪对接,注重实效。

     校办、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处、科研处、海峡创业育成中心,研究生院,财务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分管科研工作副院长以及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我校启动实施“四到基层、助推三农“工程

 5月27日,省政府办公厅《今日要讯•政讯专报》第664期,以《福建农林大学启动实施“四到基层、助推三农“工程》为题介绍了我校助推“三农”情况。

现全文转载。

福建农林大学启动实施“四到基层、助推三农“工程

  福建农林大学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四下基层”工作实施意见、省政府“三农”工作座谈会等精神,发挥人才学科优势,启动实施“四到基层、助推三农”工程,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一、平台建设到基层。

在学校74个部省级创新平台全部向基层开放的同时,坚持把创新平台建到生产一线,先后与古田共建食用菌研究院、与武夷山共建茶研究院、与漳州共建漳州发展研究院,与武夷星茶业公司等共建福建武夷岩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校企研发中心。

依托这些平台,计划选派100名左右专家教授进驻工作,吸收合作方200位科研人员参与研究,争取每年在合作方当地研发并优先转化科研成果100项。

目前,福建武夷岩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校企研发平台已陆续有科研产品推向市场;古田食用菌研究院的固定科研人员和启动经费已基本到位,今年内开始实质性运作;其他科研平台筹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二、专家服务到基层。

启动“一县一村一产业”行动计划,将目前开展的校地合作项目落实到各个学院,每个学院根据学科优势并联系地方产业优势,选取1~2个县(市、区)重点帮扶,推动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不断创新专家服务团工作机制,在已有的水土流失治理专家服务团,茶叶、食用菌、畜牧、水产等福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专家服务团的基础上,参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做法,新组建农民创业园专家服务团、美丽乡村建设专家服务团(含休闲农业、家庭农场)、设施农业专家服务团、花卉专家服务团,明确团队成员、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

目前,“一县一村一产业”行动计划方案正在与相关县市具体对接,新组建的5支专家服务团的130多位专家已到位并向社会公布,将不定期地组织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开展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服务,也随时接受需求方的上门咨询和服务。

   三、成果推广到基层。

启动“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行动计划,每年在省内外举办100场项目成果对接会或技术需求征集会,每年设立“产学研合作孵化基金”和“科技成果推广基金”,通过培育,将科研成果推广到基层应用,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争取3年时间孵化推广100项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同时不断完善推动成果向基层转化的长效机制:

在市场机制方面,实行分红激励,以实施成果转化或合作开发转化等取得净收益为标的,采取项目收益分成方式实施激励,允许职务成果的发明者及参与技术转化的人员,最高可获得因该成果转化所取股权的60%。

在职称评聘方面,紧紧抓住省政府向高校下放职称评聘权的重大契机,充分考虑从事科技推广与成果转化工作人员的特殊性,评聘一批农业推广教授,引导广大教师将成果推广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学生实践到基层。

推进具有农林特色的“十百千万沃土工程”,针对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支农行动、百村千户看林改专项调研行动等十大行动计划,组建100支以上的重点实践服务队,走进千村万户,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我校发挥优势服务现代农业

5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今日要讯•政讯专报》第631期,以《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发挥高校优势服务现代农业的做法》为题介绍了我校助推现代农业情况。

现全文转载。

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发挥高校优势服务现代农业的做法

省政府办公厅《今日要讯•政讯专报》

(第631期,2013年05月20日)

   一、选育推广优良品种

   在甘蔗、麻类、花生、甘薯等品种选育和推广上成效明显:

选育推广的“新台糖22号”等甘蔗品种占全国种植面积的80%,“福红992”等麻类品种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3,“闽花6号”等花生品种、“金山57”等甘薯品种分别占我省种植面积的1/2、1/4。

2012年又有18个新品种通过审定或认定。

去年“6•18”以来,还先后牵手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漳州市政府等,并引进世界顶尖植物基因组学专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明瑞光教授及其团队,以校国家甘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开展协同合作,推进种业创新,打造高水平现代种苗研发平台。

    二、研发转化先进技术

   在生物农药、害虫控制等方面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项成果分获2010、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全世界率先破译小菜蛾基因组,为农田有害生物持续性治理开辟了新途径。

2012年学校获授权发明专利达110项,获省科学技术奖17项,审定科技成果21项,并以“6•18”、农博会、林博会、茶博会、花博会等为平台,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仅第十届“6•18”就对接转化项目成果419项,占交易会对接总数的1/10,总投资达52.6亿元。

   三、助推地方产业发展

   开展了助推长汀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政和县农民增收倍增计划、南平市食品行业千亿产值计划,及助推福州市食品(农产品)加工业、三明林业产业、漳州现代花卉产业等专项助推行动。

牵头的国家级科技特派员茶产业创业链整合了4家科研院所、2家推广单位和26家企业单位,茶叶年产值达28亿元,2012年开展科研20多项,开发新产品30多款,申请专利20项(授权4项),培训人员1万多人,带动农户9万多人,并建立了铁观音、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省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

牵头的我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规划布局了全省648个规模猪场,创建了4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16个省级核心种猪场,组装集成了5种生态养殖模式在全省986个规模猪场成功示范推广,并荣获201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四、培养培训农业人才

   近两年来,新增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培养输送毕业生1.3万人;面向农村基层干部招收培养农业推广专业硕士120多人,分布在全省96个乡镇;在全国率先开设乡村管理大专班,招收700多名农村干部,其中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两委成员占学员总数的82%;举办农村干部和农技人员培训班20多期,培训学员3500多人。

今年,还将承担我省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