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082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讲义.docx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讲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讲义.docx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讲义

高二地理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含义:

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

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

①单一指标:

热量带、干湿区指标:

综合指标:

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

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

类型

概念

特点

举例

均质区

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有相对清晰的边界

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农业区、方言区

功能区

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由中心及辐射范围组成,边界相对模糊

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港口腹地等

三、区域的空间尺度:

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区域的特点就越宏观;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

2、差异性3、开放性)

1、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即区域内各要素的联系。

(课本第6页6图青藏高寒区各要素之间的整体性)

2、差异性:

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即区域间的差异。

(例我国南方的水田区和北方旱地区的差异)

3、开放性:

区域作为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即区域间的联系。

(课本第6页图7图,例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五、认识区域特征有什么实践意义?

(理解)

(1)整体性对于人类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差异性有利于在区域发展中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

一般包括: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

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

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二、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

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地形

平原、丘陵,水成地貌

海报多在1000米以下

高原、盆地风成地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

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

气候

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高寒气候:

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

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

土壤

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

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

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

气温随纬度变化

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

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文

农业

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

畜牧业、绿洲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

人多地少,环境问题

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自然原因:

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

(1)地形崎岖

(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

(1)地形崎岖

(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1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

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

水田与旱地

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1、依据: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

“中部崛起”的范围:

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

2、差异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省区

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共12个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9个

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共10个

地理区位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特征

①能源、矿产缺乏

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

品粮、农林产品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基地

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

生态环境

 

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比较

 

主要特点

面临的问题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形成城市群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

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

高失业率、人口减少

矛盾加剧

再生阶段

区域经济逐渐复苏

 

走向协调

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

1、区位优势

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科技力量雄厚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

1、衰落原因

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

2、整治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人类中心论)

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伙伴论)

二、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理解)

出现时间

产生背景(原因)

核心思想

产生结果

观点一: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社会初期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观点二:

人类中心论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早期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地关系对立

观点三:

人地伙伴论

后工业化时期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内涵: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1 公平性原则:

代际公平: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后代子孙共享资源和环境。

代内公平:

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2持续性原则:

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如解决全球变暖、臭氧洞问题、酸雨蔓延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4、阶段性原则

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黄静的协调发展是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四、清洁生产:

(理解)

清洁生产是一种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实行清洁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在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

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清洁的原料和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理解)

(1)手段:

环境无害化技术。

(2)核心:

提高生态效益。

(3)方式:

环境友好方式。

(4)目的: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原则:

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6)特点:

①资源得以再生②综合效益突出③实现良性循环

(7)意义:

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8)实践:

①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清洁生产。

②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行生态农业。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行动纲领:

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战略

1、人口战略

存在问题:

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

人口战略: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资源战略

存在问题:

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短缺

资源战略:

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挖掘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

存在问题: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战略:

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4、稳定战略

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一黄土高原为例

思路:

跳出黄土高原,整理水土流失的问题,比如:

东北黑土流失、江南丘陵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的范围是什么?

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2、黄土高原地表特征如何?

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特征:

千沟万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