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答司马谏议书》备作业学年高一语文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066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5课《答司马谏议书》备作业学年高一语文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25课《答司马谏议书》备作业学年高一语文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25课《答司马谏议书》备作业学年高一语文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25课《答司马谏议书》备作业学年高一语文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25课《答司马谏议书》备作业学年高一语文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5课《答司马谏议书》备作业学年高一语文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第25课《答司马谏议书》备作业学年高一语文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5课《答司马谏议书》备作业学年高一语文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5课《答司马谏议书》备作业学年高一语文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第25课《答司马谏议书》备作业学年高一语文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25课《答司马谏议书》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可忍,孰不可忍

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以乱易整,不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于反复不宜卤莽

C.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3.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文中所述的人们对变法的反应的一项是()

①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②以致天下怨谤也③怨诽之多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⑤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⑤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王安石最初无心辩解,就没有回复。

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C.王安石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变法的坚决态度。

D.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礼书。

二、基础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欲强聒聒:

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

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举:

实行、推行

D.辟邪说,难壬人难:

困难

6.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7.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三、提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 论

王安石

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

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伪”,吾是以知其不知礼也。

知礼者,贵乎知礼之意,而荀卿盛称其法度节奏之美,至于言化,则以为伪也。

亦乌知礼之意哉?

夫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知人则野,知人而不知天则伪。

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

今荀卿以谓圣人之化性为起伪,则是不知天之过也,然彼亦有见而云尔。

凡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

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擎跽曲拳,以见其恭。

夫民之于此,岂皆有乐之之心哉?

患上之恶己,而随之以刑也。

故荀卿以为特劫之法度之威,而为之于外尔,此亦不思之过也。

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

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绳墨,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束联胶漆之,而后器适于用焉。

前之以衔勒之制,后之以鞭策之威,驰骤舒疾,无得自放,而一听于人,而后马适于驾焉。

由是观之,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也。

然圣人舍木而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

今人生而有严父爱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故其制虽有以强人,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

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

此亦可谓失其性也。

得性者以为伪,则失其性者乃可以为真乎?

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

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欲绳之以尊卑而节之以揖让,则彼有趋于深山大麓而走耳,虽畏之以威而驯之以化,其可服邪?

以谓天性无是而可以化之使伪耶,则狙猿亦可使为礼矣。

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B.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C.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D.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分为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本文属于后者。

B.“荀卿”是荀况,当时相尊而号为卿,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劝学》等。

C.“斧斤”这里泛指各种斧子。

成语“运斤成风”的“斤”也是这个意思。

D.“绳墨”是指木工打直线的工具,后来比喻规矩或法度。

本文用的是本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荀子不懂得礼,他对“礼”的理解不正确,而自己懂得了对“礼”的本意。

B.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来教育老百姓,就能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地去遵守礼节了。

C.“礼”是从天性开始而又通过人为来完成的,对于“礼”来说天性和人为二者不可或缺。

D.教育人懂得并且施行“礼”,既要阻止他放诞傲慢之心,又要改变他贪婪欲念的天性。

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

(2)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

13.荀子和王安石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便收效颇丰,但_________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御史中丞吕诲气冲冲地在皇上面前历数王安石的十大罪状。

面对吕诲强辞,王安石并不在意。

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自此,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信任已_________。

也因为这样,王安石与友人决裂,开始反击。

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使新法免受__________,王安石写下了《答司马诛议书》。

他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_________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

他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相关主管部门去执行。

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

名实已明,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全是谬论。

王安石面对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为变法正名。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冒犯万劫不复非议高屋建瓴

B.触犯荡然无存非难高瞻远瞩

C.触犯荡然无存非议高屋建瓴

D.冒犯万劫不复非难高瞻远瞩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B.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C.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友人司马光,在推行新法后,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D.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情的本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

B.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

C.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事情的木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

D.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有利于揭示出事情的本质

17.在下文标号的横线处续写句子。

要求:

(1)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

(2)①②处的句子要与它前面画横线的句式相同。

(3)③句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

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①:

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②:

_________________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③:

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为天下理财”的“为”是介词,替,给;“不为征利”的“为”是动词,算作,算是;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是动词,认为正确;“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是代词,这;

C.都是代词,他的;

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以”是连词,表目的,来;“以乱易整,不武”的“以”是介词,用。

故选C。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学者”的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反复”的古义:

书信往返。

今义:

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颠过来倒过去,翻悔;(不利的情况)重新出现;重复的情况;

C.“上报”的古义:

回信。

今义:

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D.古今都是“认为”的意思。

故选D。

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筛选把我信息的能力。

④⑤是作者的假设,不是司马光的指责,不属于变法的反应。

故选C。

4.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就没有回复”分析有误。

原文是“略上报”,即简单地做了回复。

故选B。

5.D

6.A

7.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