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044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5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一.docx

《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一.docx

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必修一

2011年安徽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纲内容解读

地理必修1

一、宇宙中的地球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

地球

月球

银河系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

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了解地球在太阳系模式图中的位置

从太阳开始数起,地球位于第三颗行

星(如图所示的G星)。

在其左右的两个

近邻分别是金星(H)和火星(F)。

3.从八大行星公转的方向、周期等方面说明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的普通性:

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都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其公转周期在八大行星中不是最长、也不是最短。

4.从适宜生物生存的水、大气和温度条件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0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有大气层(热力作用)。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水

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4.了解太阳辐射能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太阳辐射直接向地球提供光、热资源(自低纬向高纬方向递减);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物活动的能量来源;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能量(直接提供、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

5.知道太阳的大气分层和主要的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氦气),其结构从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对应的太阳活动分别是黑子、耀斑和太阳风,其活动规律是周期性和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引起电离层挠动,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极地夜空出现极光现象;与地球上的某些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6.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轨道

黄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椭圆轨道上,会标注近日点和远日点及其日期,正圆轨道上会标注二分二至日及其相应的日期。

周期

1恒星日,自转3600,23时56分4秒

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近快远慢

7.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见上表)

8.理解昼夜交替及时差的成因。

昼夜更替的成因:

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见下左图);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时差的形成: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

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同纬

度地区时间的早晚依据看到日出的先后顺序),即相对靠东的地点比靠西的地点时间要早。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每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以此类推。

9.了解北京时间的含义

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中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10.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统一公式:

y=x±b

其中,y为所求时间,x为已知地时间,b为两地时差。

±的选择根据“东早西晚,早加晚减”的原则。

例如当120°E地地方是为18点30分时,分别计算117°W的地方时及其所在时区的区时。

1°地方时y=18点30分-15小时48分=2点42分

2°区时y=18点30分-16小时=2点30分

练习:

我国大陆最东点和最西点的地方时和所在时区区时各相差多长时间?

11.知道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和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见右上图),目前是23°26′。

黄赤交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围、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23°26′和90°-23°26′)以及五带范围。

练习:

假如黄赤交角变化为24度,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各如何变化?

12.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掌握要求1°任意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大概纬度,向什么方向(南、北);

2°移动速度

13.运用太阳光照图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月21日至6月22日之间,如上左图所示,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至北回归线,则在此段时间内北半球各地: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昼渐长至最长,夜渐短至最短;

北极点附近极昼范围逐渐扩大至北极圈

南半球情况相反。

6月22日——9月23日,9月23日至12月22日,12月22日至次年3月21日,依据上面两幅图,参照晨昏线和经线夹角的变化,从同一纬度昼夜的长短及其变化、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极点周围极昼(夜)范围的变化等四方面来描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任意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14.理解四节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四节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夏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时间最长,获得太阳光热最多,气温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时间最短,获得太阳光热最少多,气温最低的季节;春秋为冬夏季节的过渡。

可见,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也随之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变化,形成了四季。

天文四季的划分:

二分二至日

北半球温带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五带的划分

 

16.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名称及其分界面

内部圈层

地壳

莫霍面

(33km深处)

地幔

古登堡面

(2900km深处)

地核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区分三大类岩石

分 类

形成过程

典型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

2.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相互转化关系

地壳物质循环:

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请说明图1-4中各个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含义。

3.知道主要内外力因素的能量来源及表现方式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4.结合实例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形式

成因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褶皱

背斜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的弯曲变形。

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向上拱起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向斜

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断层

地垒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5.结合实例分析流水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谷、冰斗、刃脊、角峰

6.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及其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如下图所示,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

空气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

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

近地面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特别指出的是:

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的增加或减小,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下图所示。

 

7.运用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过程。

(1)概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AB

 

CD

等压面(线)

例题:

根据某地上空等压面的分布,比较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并绘制其间热力环流示意图。

8.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下图所示。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就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南移,冬季北移;就全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

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