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7491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docx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

第一部分: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到水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着,机警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一、背景介绍

小石潭记,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

《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三、梳理字词

1、古今异义

(1)小生:

古义:

年轻人。

今义:

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

古义:

离开。

今义:

往,去。

(3)闻:

古义:

听到、听闻。

今义:

用鼻子嗅气味。

(4)居:

古义:

停留。

今义:

住。

(5)可:

古义:

大约。

今义:

能愿动词,可以。

(6)布:

古义:

映,显现。

今义:

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

古义: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上下”、“光景”、“左右”。

今义:

允许、准许。

(8)佁(yǐ)然:

古义:

呆呆的样子,愣住的样子。

今义:

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9)清:

古义:

凄清;冷清。

今义:

清晰,清净等。

(10)可以:

古义:

是两个词“以”和“为”,分别解释为“把,用”。

今义:

认为

2、一词多义

(1)可:

①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

(2)从:

①介词,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跟随。

(隶而从者)

(3)清:

①清澈。

(水尤清冽)②凄清。

(以其境过清)

(4)差:

①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②交错。

(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

①通“现”出现。

(下见小潭)②看见,动词。

(明灭可见)

(6)乐:

①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②逗乐。

(似与游者相乐)

(7)以:

①连词,因为。

(以其境过清)②表承接。

(卷石底以出)

③介词,把。

(全石以为底)

(8)而:

①不译,表顺接关系。

(乃记之而去)②不译,表修饰关系。

(隶而从者)

③不译,表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

(9)游:

①游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②游览。

(同游者)

(10)环:

①玉环。

(如鸣佩环)②环绕。

(竹树环合)

(11)为:

①把……作为。

(全石以为底)②成为。

(为岩)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

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

名词作状语,向下。

澈:

形容词作动词:

照射。

(5)俶尔远逝。

远:

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

西南: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

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形容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

凄: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

鸣:

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

乐:

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喜欢的意思。

(12)近岸。

近: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

隶:

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

乐:

形容词作动词,玩乐。

4、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①如鸣佩环(正确语序:

如佩环鸣)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②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

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③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

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2)修辞手法: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比喻)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②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比喻)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3)省略句:

①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②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③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四、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因被贬官后内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之情。

五、结构图解

(第一段)发现小潭——闻水声,伐竹见潭水清冽——心情喜悦

全石为底,青树翠蔓

小石潭记(第二段)石潭景致——游鱼往来似与游者相乐——定点特写环境幽清

探究源头,斗折蛇行——比喻手法抑郁忧伤

(第三段)总体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景情相融

(第四段)记下同游者姓名——游记手法

六、问题探究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

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清澈,写鱼动静皆宜,看到了其行踪,鱼像在空中游动一样。

体现出水的透明,再进一步用太阳的照射,一起突出清澈。

 

3、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而本文中,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

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7、第二段作者写潭水的什么特点?

用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

由鱼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以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衬托出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

8、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第二部分: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雕刻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词歌赋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广阔没有边际,早晨的阳光明媚,傍晚的光线昏暗,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完备了。

虽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连续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狂风呼啸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高山隐藏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接近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浪不起,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乐趣无穷无尽啊!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高兴极了。

  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为什么呢?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这就是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他们大概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作品介绍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

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

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世称“范文正公”。

唐宰相范履冰之后。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三、字词梳理

1、一词多义

(1)以:

①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②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夫:

①那予观夫巴陵胜状②表句尾感叹嗟夫

(3)观:

①看予观夫巴陵胜状②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极:

①尽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②穷尽此乐何极③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

(5)或:

①或许或异二者之为②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6)空:

①天空浊浪排空②消散长烟一空

(7)通:

①顺利政通人和②通向北通巫峡

(8)和:

①和乐政通人和②和煦春和景明

(9)居:

①处在居庙堂之高②居住面山而居③停留不可久居

(10)一:

①一片:

一碧万顷②全:

长烟一空③整个:

在洞庭一湖

(11)开:

①放晴:

连月不开②打开:

开我东阁门③开设设置:

旁开小窗

(12)则:

①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②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3)为:

①行为,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②作为:

全石以为底

(14)属:

①通“嘱”,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②连接:

属引凄异③类: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5)景:

①风景,景致:

四时之景不同。

②日光,阳光:

至若春和景明。

③景象;情况:

晚景之计如何?

(16)渔:

①捕鱼的人,渔夫:

渔歌互答②捕鱼:

临溪而渔

(17)临:

①面对:

把酒临风。

②临:

来到:

临溪而渔③到,至:

东临碣石④靠近,坐落于:

翼然临于泉上

(18)进:

①在朝廷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②奉献:

进尽忠言

(19)微:

①要没有,要不是: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微小,轻微:

名微而众寡。

③秘密,偷偷:

微闻有鼠。

④稍微,稍稍:

土膏微润。

(20)具:

①都;全: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详细地:

问所从来,具答之。

③具备:

有各具情态

(21)胜:

①非常美好;美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②胜过;超过: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③胜任,禁得起: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④禁住,忍受得住:

驴不胜怒。

(22)会:

①会合,聚会: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

③必然,一定:

长风破浪会有时。

2、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

事态今义:

天气变化

(2)微斯人古义:

如果没有今义:

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

景象今:

(4)横无际涯古:

广远今:

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

冲向天空今:

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

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

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备矣古:

详尽今:

准备

(8)增其旧制古:

规模今:

制度

(9)作文古:

写文章今:

作文

(10)至若春和景明古:

日光今:

景色、景物

(11)则有去国怀乡古:

国都今:

国家

(12)则有去国怀乡古:

离开今:

前往

(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

曾经今:

品尝

(14)越明年古:

及,到今:

越过

(15)宠辱偕忘古:

荣耀今:

恩宠

(16)沙鸥翔集古:

群鸟停息在树上今:

集体,集中

(17)进亦忧古:

在朝廷做官今:

前进

(18)退亦忧古:

不在朝廷做官今:

后退

3、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4、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例:

微斯人,吾谁与归?

(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

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判断句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判断语气。

(3)省略句

例:

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滕子京”。

5、本文成语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2)“皓月千里”:

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4)“心旷神怡”: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

开阔;怡:

愉快。

(5)“气象万千”:

气象:

情景。

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就是了

(6)“政通人和”:

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7)“百废具兴”:

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

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8)“浩浩汤汤”:

浩浩荡荡。

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9)“淫雨霏霏”:

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10)“波澜不惊”:

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

现在一般的说法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

(11)“一碧万顷”:

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顷,极言其广。

(12)“岸芷汀兰”:

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13)“宠辱偕忘”:

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

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14)“春和景明”:

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四、主题归纳

这篇记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五、结构图解

作记缘由(记叙)——作文记之

洞庭湖全景(描写)——巴陵胜状

岳阳楼之大观,“迁客骚人”思想感情悲喜心情阴——感极而悲(抒情)

岳阳楼记晴——喜洋洋

阔大胸襟,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议论)

六、问题探究

1、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

“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

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

“落甚成?

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

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借“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比较,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

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引出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

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4、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

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

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文中的“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那作者为何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结合作者当时被流放的背景,显然“古仁人”在某种情况下也是作者的理想所在。

作者所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理想境界也应合了“古仁人”拥有的坚定意志和不为外界所动摇的品格。

也表明这一类人的境界是不为自己进退而悲喜的。

所以在文中议论这个人物。

 

第三部分: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山势回旋,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