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746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docx

《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docx

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2011届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古代

古代中国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可补充与之相关的井田制)

目的:

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

①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

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

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目的:

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

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三)礼乐制

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四)王位世袭制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二)特点:

皇帝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来掌握人事大权,核心是皇权至上。

(三)原因:

1、经济根源:

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2、政治根源: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3、理论来源:

法家“集权”理论。

(四)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

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

①内容:

政治上: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经济上:

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

思想上:

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文化上:

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意义:

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

①内容:

政治上:

汉初郡国并行制,“削藩”,察举制,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形成“中朝”和“外朝”

思想上:

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特点:

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

①内容: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②特点:

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

互相牵制,提高行政效率。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扩大统治基础。

5、加强——北宋:

①内容:

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通判监督,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书门下,相权分割。

②特点:

强干弱枝,文人治国

6、新发展——元朝:

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

7、强化(或顶峰)——明清:

明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思想控制;

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8、结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五)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发展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六)评价

1、积极作用: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作用:

主要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

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

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世界潮流。

(七)中外思想界对专制主义的批判:

①明末清初:

黄宗羲等;②近代维新派;③近代革命派;④近代新文化运动;⑤法国启蒙思想家等。

(八)古代的选官制度(重要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先秦(贵族世袭)

2、察举制——汉朝:

特点:

是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影响:

察举制拓宽了选官渠道,注意德才兼备,不拘一格,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这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3、九品中正制——魏晋:

特点:

是一种家世、才能并重的选官制度。

影响: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为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4、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

①隋朝: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②唐朝: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考试地位。

③明清:

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须用八股格式,即八股取士。

特点:

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来。

评价:

积极意义:

①科举制的实行,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主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②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

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其种种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化的产物。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古代农业

(一)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1、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2、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广使用

3、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定型。

(二)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1、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

2、形成原因: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精耕细作。

4、地位:

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5、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积极:

①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关系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关系整个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④为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奠定经济基础

消极:

①使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②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的根源之一

(三)生产工具和水利

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四)四大农书:

《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

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

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

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

意义:

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4)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二、古代手工业

(一)分类

分类

特点

地位

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室贵族使用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面向市场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二)主要成就

1、冶金:

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铁发明于春秋时期

杜诗发明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

2、纺织:

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制瓷:

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明代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时间: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2、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4、本质特征:

雇佣关系。

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①国内市场小:

封建剥削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②资本少:

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③社会环境:

封建国家设立众多的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重农抑商);

④国外市场:

实行闭关政策,下令禁止海外贸易;

⑤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三、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一)发展的主要表现。

1、原始末期:

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2、商朝:

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