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兰坪高山中药材示范种植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7273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兰坪高山中药材示范种植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品兰坪高山中药材示范种植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品兰坪高山中药材示范种植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品兰坪高山中药材示范种植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品兰坪高山中药材示范种植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兰坪高山中药材示范种植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精品兰坪高山中药材示范种植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兰坪高山中药材示范种植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兰坪高山中药材示范种植建设项目可研报告.docx

精品兰坪高山中药材示范种植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兰坪县高山中药材示范种植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我县药材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优质、安全、高效的产业化方向发展,针对我县药材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小、生产率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现状,结合兰坪县农业“十一五”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本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兰坪高山中药材示范种植建设项目

项目主管单位:

兰坪县农业局

项目实施单位:

兰坪县农业局

项目实施地点:

兰坪县通甸镇通甸村委会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种植以秦艽、当归、重楼、何首乌、续断为主要品种的5000亩药材产业基地

项目建设期限:

二年(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

项目估算及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计投入资金48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资100万元,申请省级立项扶持280万元,群众及企业自筹100万元。

二、县情概况

兰坪白族普族自治县位于云南西北高原的三江并流纵谷区,隶属怒江州傈僳自治州,东与丽江、剑川接壤,西与褔贡、泸水相连,南接云龙、北邻维西,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67公里,森林覆盖率68%。

县境内最高海拔4435.3米,最低海拔1360米,相对高差3075.3米,平均气温在10.7℃~12.6℃之间,年平均气温13.7℃。

年降雨量1007.4毫米,无霜期190天,形成典型的立体型低纬度高海拔山地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丰富,形成丰富的生物资源而被人们称为“天然物种基因库”,境内山势险峻,森林茂密,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植物王国”、“天然物种基因库”、“民族文化大观园”。

但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直到现在兰坪仍然是我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集贫困、民族、山区、资源密集“四位一体”。

是全国少有的资源富饶而又亟待开发的欠发达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的典型县份。

县内山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土壤有9个土类,14个亚类,17个土属,47个土种和7个变种,以棕壤、黄壤为主。

在云岭山脉腹地的广大山区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优良,没有现代工业的污染,是开展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的理想之地。

全县辖8个乡镇,102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80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3.5%,其中农业人口16万人,占86.67%;200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1.64亿元,财政总收入5.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粮食总产量7574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709元。

人均有粮436公斤。

鉴于兰坪县是一个资源丰富而欠发达的农业贫困县,开发利用山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加大力度培育县域生物产业,特别是中药材的种植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农民增收,解决农村贫穷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建设项目的必要性

1、政策基础和项目依据

2000年,云南省委政府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云药产业发展宏伟战略,把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这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云药产业发展目标,把天然药物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提出“利用省内资源、全国的名医名方、国际的先进技术、国内外的认证,聚天下之力,做云南之大事,打造天然药材产业,把云药产业建设又一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

并先后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云药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强野生药用植物产业作为人工种植推动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的意见》,把天然药物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培育生物资源开发新支柱产业的重要内容。

2009年,兰坪县被列为云南省“云药之乡”;兰坪县委、政府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将县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定位与矿电产业同等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提出“生物经济富民”的战略目标,计划用3个10年期间建成40万亩的天然药用植物种植,实现产值逾期10亿元。

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这一产业发展思路,把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发展生物经济、构建县域生物产业的六大生物项目之一列为今后重点发展产业规划。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农民已改变多年单一种粮习惯,种植药材,对种植药材有了一定的种植经验。

20世纪的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我县拥有村社两级举办的种植基地12个,年产干药材25吨左右,成为当时粮、畜、药三大支柱之一,为我县经济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市场购销的繁盛,也使大部分购销人员掌握了初加工的技术,同时我们与省内多家制药集团公司等知名企业联合开发生物药材,促进先进生物的药材栽培、具备了一定的开发潜力。

2、项目建设思路

建设“兰坪县通甸镇药材品种训化示范种植基地”(以下称“种植基地”。

在基地建设中,引进省内外具有实力的制药企业提供种源,在基地建设中,主要是引种训化当地野生药材品种,借助县农业局和省内外科研机构提供科技支撑,在资金使用上,“不撒胡椒面”,以“兰坪县飘雪岩生物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县域生物资源开发载体和龙头企业,将自筹及争取到的全部资金集中投入,为县域40万亩药材项目打造公司与农户利益共同体,用“公司+基地+农户”机制进行经营,在通甸镇种植基地基础上,在全县药材主产区建立若干规模化产业基地。

并建设中药初级提取加工厂,实现产业化发展。

四、项目建设的条件

种植基地建以通甸镇为中心片区,该地地处东经99度,北纬26度,属滇西北横断山山脉区,兰坪县城东部,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南大门,该镇位于兰坪县城西北方,东与丽江、剑川相壤,南与剑川县的老君山镇和本县的金顶两镇相邻,西与石登乡接壤,北与河西乡相邻,距县城37公里,境内最高海拔3688米,最低海拔2237米。

平均海拔为2400米,年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1090mm,年霜期210天,森林覆盖率为69%。

 全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87个自然村,120个村民小组。

土地总面积520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乡有4948户,有21056人其中农业人口20997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6%;该乡镇是一个资源丰富而欠发达的农业贫困县,开发利用山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加大力度培育县域生物产业,特别是中药材的种植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民增收,解决农村贫穷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

五、项目建设的内容

1、建设内容

该项目建设主要品种为秦艽2000亩,当归2000亩,何首乌150亩,重楼50亩,续段野生品种训化种植800亩。

①龙头企业户现有的150亩土地外,其它征用撂荒地、荒山荒坡进行土壤改良1000亩(租用地),其余4000亩采用订单方式与农户订单合同种植(附种植规划图)。

②土壤改良、围栏5000亩。

③、建设基地的浇灌引水,仓储、晒场、管理用房等设施。

④采集野生种源及购种投入。

⑤购置切片机、包装机、农用车等设备。

2、种植品种及规模

种植基地主要对重楼、秦艽、当归、何首乌、续断等药材进行采种育苗,为向全县推广进行产业化开发提供种源和种植技术。

同时,对当地产品珠子参、佛掌参、虫草及药用菌等进行引种训化、实验种植,为产业化种源基地种植开发作准备。

其中,当归在种植基地采种育苗2000亩,辐射全县产业基地推广20000亩;何首乌150亩,辐射全县及周边产业基地推广种植1500亩;重楼面积50亩,辐射全县产业基地种植推广面积500亩;续断野生抚育种植面积800亩,辐射全县产业种植推广面积8000亩;秦艽种植基地种植2000亩,辐射全县及周边产业基地20000亩。

通过五个品种5000亩的采种育苗和种植基地示范种植,为产业化种植开发打下了基础,使兰坪至滇西北成为我省秦艽、当归、何首乌、重楼、续断的重要产区,为产业化开发打基础。

六、市场分析

1、当归的市场分析

当归是我国大众常用中药材,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药用和经济价植都比较高,市场容量很大,不仅中药配方“十方九归”,还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

近年来,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药用领域不断扩大,用当归配制的保键食品及化妆已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据有关资料,在当归中提取香料已成为商品规模,工业化提取当归香料用于化妆品和食用前景广阔。

从药用的角度看,近年国内的销售保持在1至1.5万吨左右,出口约在3000吨左右,市场容量尚有5000吨以上的空间。

当归主产区在甘萧省,正常年产量1万吨,占全国的90%,占全国出口60%,年出口创汇2030万元左右。

云南维西、德钦、丽江、兰坪、鹤关、剑川、云龙等县为全国第二大产区,产品质量极佳,被医药界称为“云归”而享誉国内外,近年大量出口东盟,但该产区产量极低,约1000吨不足。

1999年以来,平均每年减少栽培20%左右,当归目前是甘肃一地生产供应和出口,一季产新全年销售的局面。

在药用领域,近年来推出一批新产品并开始工业化生产,如腹宁滴丸、当归精油注射液、、归麻止痛膏等一批新药投放市场。

同时,用当归配制的保健食品如当归多糖饲料、当归叶制剂等倍受青睐。

当归在化妆领域也大放异彩,开发出当归提取物制成当归人参洗发剂以及乳液、膏霜类、化妆水类、面膜、营养露、沐浴液等。

从当归市场价格角度看相对说来较为稳定,一直平稳于每千克在12~18元价格。

具有很大的栽培价值。

2、秦艽的市场分析

秦艽的主产地是我国的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自古代时期就已列入《本草纲目》。

近年来,随着市场改革的开放,已成为我省药材种植的主要产品,其功效为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清热利尿。

其中,在我省年产量为3000吨,最少也应有2500吨,2007年春节前,产地滞货近200吨,15—16元也无人问津,2月底3月初,峰回路转,市场“柳暗花明又一村”,“门前车马稀”的滇秦艽一下子“洛阳纸贵”,变得炙手可热,一个月内,产地价从15一16元快速攀升到25元,此后,滇秦艽产地价一直维持在25—26元之间。

从市场消耗量、新产品的开发、价格走势看,秦艽的种植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药用植物。

3、何首乌的市场分析

我国何首乌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各省区,部分省区有栽培。

野生何首乌主产区在广西、河南、贵州,其次为云南、广东、湖北、湖南、江苏等地。

目前,何首乌货源紧缺,人工栽培有广阔的前景。

在我国,何首乌除药用外,在化工、化妆品等方面需求逐年递增,因而何首乌的市场前景逐年看好。

在中药材市场上,何首乌从1998年至今一直畅销不衰,价格持续上升。

1998年年再涨至10元左右/公斤。

价格仍有上扬空间。

据调查,何首乌价格连年上扬的主要原因如下:

(1)、野生资源减少。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何首乌产量约为100万公斤,国内市场产销基本平衡,价格约在4-5元(公斤价,下同)。

药农见到有利可图,大肆采挖,致使资源破坏严重。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产量每年以15%的速度递减,至2000年主产区何首乌产量只有30万公斤左右,市场缺口约70万公斤。

因此,何首乌价格连年上升,去年在广西玉林药市该品价格升幅就高达30%以上。

 

(2)、外贸出口增加。

何首乌为我国传统出口的中药材之一,近年东南亚经济出现转机,外贸出口量逐年增加,1999年为5千公斤,2000年增加至8千公斤左右,2001年出口达到1万公斤左右。

出口量增加,拉动何首乌价格上杨。

(3)、工业需求上升。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化工、化妆品等方面需用何首乌的数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许多化妆品中都含有何首乌的成分,促使货源供应更加紧张。

业内人士称,我国何首乌野生资源连年短缺,人工栽培刚刚起步,市场货少价扬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价格仍保持稳中趋升的态势。

4、重楼的市场分析

重楼是我省地道稀缺贵重药材,是著名的“云南白药”、“宫血宁”、“热毒清”等云药的主要原料。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的功效。

是对云药产业有着重要影响的药用植物。

据分析,其国内市场年需量近2000吨,市场缺口在1000吨以上,而以重楼为原料的生产企业用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其原料几乎来源于采集野生资源。

据研究,野生资源每年减少约为20%,五年后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

虽然10年内全省对重楼的训化栽培面积在6~10万亩的规模,但因其根部药用块茎从种植到收获利用需7~10年的周期,而且其出苗率、成活率及产量极不稳定,尚未形成产业化商品生产的成熟技术,所以,近年价格迅速上涨,由每千克40元左右上涨到目前的180元左右,未来价格迅速上涨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出现转机。

这种局面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对云药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挑战,但从问题的另一方面看,这种局面为进行重楼的人工训化种植、建设规模标准化产业化和种源繁育和种植产业提供了商机和发展空间。

兰坪县内生长着旱重楼与水重楼两个品种,据研究,旱重楼药用成份含量高、药效极佳,完全有条件打造成原产地品牌药用植物品质。

5、续断的市场分析

续断主产为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等省,其具有助肾阳、益心阳、补脾阳的功能,适用于肾阳不足、心阳不振、脾阳虚弱等症。

续断为大宗中药材品种,据近年统计。

年用量常在6000—7000吨左右。

续断历史上以野生品为供应市场的主流商品,主产于云、贵、川三省,近年湖北恩施地区也开始大量种植,老产区也因产地资源减少,在积极发展人工种植。

据统计,07年云、贵的老产区野生品总产量约5000吨,较2006年减产约500吨;恩施与云南产区家种品产量加在一起也在2000吨左右,全国总产量约7000吨,应该说市场供求不存在缺口。

2007年在药材大盘抬升的形势下,续断价格也在稳步上攀,至年底,已由5.5元上升至7.5元。

年前正值续断大量产新时,恰逢南方大雨雪,为续断的收获带来很大麻烦,也同时影响了产量,年后,市场价格再度趋坚,多商看好后市。

客观分析,续断虽系野生品种为商品主流,但产地资源有量,又有正在兴起的人工种植,今年市场供应不存在缺口,其价当以稳为主。

七、药材栽培技术

(一)秦艽的栽培技术

1、生长习性

秦艽系高山药用植物,喜潮湿和冷凉气候,耐寒,忌强光、积水。

野生分布于海拔2000~3000米的荒坡、林缘、路旁。

人工栽培宜在海拔1800~2500米的范围内,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的腐殖土地和砂壤土为宜;地下部分可忍受-25℃低温,干旱季节易出现灼伤现象,特别是叶片,在烈日直晒下易变黄枯萎。

在向阳坡地栽培,应适当采取遮阳措施。

每年从根茎部分生出2~3个地上茎,生长年限较长的地上茎多簇生。

通常每年4月下旬返青,7~9月开花,8~10月种子成熟,年生育期100~110天,在低海拔而较温暖地区花期、果期一般推迟,生长期相应延长。

种子发芽宜在较低湿度条件下,发芽适宜温度为20℃左右,而30℃高温则对种子萌芽明显的抑制作用。

如用50~150ppm赤霉素(赤霉素每袋1克,用白酒稀释后每袋加水20斤)溶液浸种24小时,可明显促进种子萌芽,种子寿命为一年,当年种子发芽率可达80%以上,种子贮藏一年后,发芽率仅为0.5%。

2、种植技术

选地整地,宜选择向阳、平缓、肥沃、质地疏松、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栽培。

于春季或秋季进行深翻,深30cm左右,并结合深根施足底肥,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300kg,过磷酸钙80kg、草木灰500kg,然后整平耙细作畦或打垄待播。

3、繁殖方法

秦艽一般采用种子繁殖且多直播。

一般分春播和夏播,春播在4月上旬,夏播在6月中甸进行,多采用撒播法,将选好的成熟饱满种子于整好的土地上将种子撒入。

若条播或穴播亦可,沟距24cm,沟深1~2cm,然后覆土,轻轻镇压,如采用育苗移栽,首先要在春季解冻后,按120~150cm宽作成畦,即后整平畦面,畦面要用木块拍实,畦床要选择土壤肥力高,排灌方便的田块。

在整好畦面后,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种子首先要用50~150ppm赤霉素溶液浸种24小时,而后拿出用清水洗净,按种子:

清洗河沙=1:

3埋在室外,经低温处理(温度不高于20℃),而后观察待种子露白后,在整平的畦面上,用细罗均匀撒播,也可用按行距20~30cm,开成3cm深的沟线,而后把拌细的种子均匀地撒在沟内,覆一薄层细土即可,待下一年苗长出两片叶子,即可移栽。

并盖上一层草或地膜进行保墒遮荫,经常保持湿润以促进种子萌芽,每亩播种约0.5~0.8kg。

4、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当撒播的苗高4~5cm时,按株行距20×30cm间苗,苗高6~8cm时进行定苗,间苗后要适当浇水施肥。

(2)松土除草一般于5月中下旬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每年松土除草3~4次,中耕宜浅,勿伤幼苗及其茎叶。

(3)追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心农家肥为主,每亩施人粪1500~200㎏或施腐熟油饼,每亩50~100㎏,加水1500㎏,化肥以复合肥为主好,一般在植株封垄后趁雨水或浇水时撒施,每亩20㎏在开花期间可进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甲,每亩0.6㎏分三次喷施,每隔10天喷施1次。

5、病虫害防治

现发现秦艽主要病害是叶斑病和蚜虫病为害。

叶斑病多在6~7月发生,严重时可致植株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

清除叶病,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喷1:

1.5:

150波尔多液,10天喷施1次,连续3次;或用10%代森铵可湿性粉济800倍液,每7天一次,喷1~2次。

6、采收加工

(1)采收种子繁殖的2~3年,秦艽生长到第三年后,大量开花结果,一般在9~10月,种子呈浅黄色时,将果实带部分茎杆割回置于通风处,后熟待干后抖出种子,贮于干燥处。

根茎繁殖育苗移栽的1年即可采收。

撒播的视土壤肥力及管理技术2~3年采收。

一般在9~10月倒苗时,挖取全根。

(2)加工除去茎叶、洗净泥土,晒至半干,堆闷发汗1~2天,然后再摊开晒至全干。

理顺根条,约留1cm芦头。

每666.7m2产干货150~180kg。

(二)当归的栽培技术

1、生长习性

高山,空气湿度较大的自然环境下生长良好。

幼苗期喜荫,忌阳光直射,荫蔽度以80-90%为宜;以后逐年增大透光度。

对温度要求较严,在低海拔地区引种栽培常因夏季高温的危害而植株萎蔫枯死。

对水分要求也较严,雨水均匀,雨量充足的地区能获高产;但水分过多,则易得根腐病。

土壤以微酸性至中性、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或腐殖质壤土为好,忌连作。

当归为低温长日照发育型植物。

在个体发育中,由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至少要经过两个发育阶段:

①要求0℃左右的低温(春化阶段);②要求12小时以上的长日照(光照阶段).因此,人工栽培要求第1年长苗,第2年移栽采收根部入药。

至第3年就要抽薹开花,致使根部木质化,失去药用价值。

2、繁殖技术

采用种子繁殖。

可分为育苗移栽和直播两种方法。

(1)、育苗移栽

(1)选种:

应选移栽后第2年开花结果的母株上采集的新鲜种子作种。

立秋前后,当种子表皮呈蔚蓝色或粉红色、花葶下垂时,连花葶一起剪下,置通风干燥处晾干、脱粒贮藏备用。

切忌曝晒、烘烤和雨淋。

(2)播种:

秋播,采用育苗移栽或直播:

①育苗移栽。

在气温低的高海拔地区,宜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即于立秋前后随播;在气温稍高的低海拔地区宜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播种,适时播种可避免早期抽薹。

②采用秋季直播,不仅可以防止早期抽薹,而且还可以获得高产。

直播时期同上述育苗时期相同。

一定要掌握在立秋前后播种,过早,达不到防止早抽薹之目的;过迟,幼苗抗寒力差。

总之,幼苗在封冻前要有70天左右的生长时期,要长有3-4片真叶,根径在0.2厘米左右,才能安全越冬。

(2)、直播方法

可以条播或穴播,以穴播为好。

按穴距27厘米品字形挖穴,深3-5厘米,穴底整平,每穴播入种子10粒,摆成放射状。

稍加压紧后,覆盖细肥土,厚1-2厘米,最后搂平畦面,上盖落叶,以利保湿。

3、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育苗地宜选阴凉的半阴山,以土质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为好;栽培地,要选土层深厚休闲地或二荒地。

7月中旬,先将灌木杂草砍除,铺于地面,火烧炼山,随后深翻土地25厘米以上,日晒风化熟化。

然后,于栽种前,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厩肥250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

播前再浅耕1次,作成宽1.3米的高畦,畦沟宽40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

2、移栽一般于4月上旬、中旬移栽为适期。

过早,幼苗出土后易遭晚霜危害;过迟,种苗已荫动,降低成活率。

在整平耙细的栽植地上,将层积苗,按行株距33×27厘米按三角形错开挖穴,穴深20厘米。

然后,选择种苗根颈粗0.3-0.4厘米,每穴按品字形排列栽入种苗3株,栽后边覆土边压紧,覆土至半穴时,将种苗轻轻向上一提,使根系舒展,然后盖土至满穴,施入适量的火土灰或土杂肥,覆盖细土没过种苗根颈2-3厘米即可。

4、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苗高3厘米时,进行第1次间苗;再过半个月进行第2次间苗,当苗高10厘米时,进行定苗。

穴播的每穴留壮苗2-3株。

(2)、中耕除草每年进行3-4次。

第1次于齐苗后,苗高3厘米时,结合间苗除草1次;第2次于苗高6厘米时,结合间苗再除1次,此时因主根尚未扎入深层,宜浅中耕;第3次于定苗后,可适当加深;第4次于苗高20-25厘米时可深锄。

封行后不再行中耕除草。

(3)、追肥幼苗期不可施用过多的氮肥,以免生长过旺造成早抽薹。

生长中、后期可适当增施人畜粪水、火土灰或堆肥等每亩2000公斤。

有条件时,可将饼肥、过磷酸钙与厩肥堆沤之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覆土盖肥、培土,以利根部生长。

(4)、排灌水生长前期,除干旱时适当浇水外,一般节制用水。

雨水过多,要及时疏沟排水,尤其是生长后期,田间不能积水,否则易引起烂根。

5、病虫害及其防治

(1)、根腐病5月开始发病,6月危害严重。

发病时,叶片上出现椭圆的褐色病斑,后融合在一起,成不规则的大块条斑,茎基及根部腐烂,呈水浸状,最后腐烂成只剩下纤维状外皮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

①实行轮作,最好选生荒地、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②熟地在整地时,用70%五氯硝基苯或70%敌克松等农药进行土壤消毒;③选用健壮的种苗栽种,并于栽前用1:

150波尔多液浸根,晾干后栽种;④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病穴有5%石灰乳浇灌,或用50%退菌特600倍液600倍液全面喷洒病区,以防蔓延。

(2)、白粉病夏季高温干燥时发生。

叶部受害时表面出现灰白色粉状病斑,后扩大汇合成大斑,使叶片变黄变枯萎。

防治方法:

①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②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

(3)、黄凤蝶专门危害伞形科植株,5-6月开始发生,7-8月危害严重,幼虫于夜间咬食叶片,造成缺刻,严重时将叶子食光,只剩下脉和叶柄。

防治方法:

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4)、其它害虫还有蚜虫、红蜘蛛、蛴螬等,按常规方法防治。

6、采收加工

(1)、采收秋季直播繁殖的于第2年、育苗移栽的于当年10月下旬植株枯黄时采挖。

过早,根条不充实,产量低、质量差。

过迟,土壤已冻结,挖时困难且易断根。

采收时,可于采收前10天,将地上茎叶割取,作为提取当归油原料。

然后,再小心挖取全根。

(2)、加工先将泥土除净,晾干2-3天,至根条变软时,除去须根,按根条数大小理顺,扎成小把,头朝下挂在炕架上,用烟火慢慢熏烤,熏时要注意室内通风,并经常翻动,烤干后,搓去毛须,修去过细的尾根,即成商品。

(三)何首乌的栽培技术

1、生长习性

喜温和气候和阴湿的环境,怕干燥和积水。

土壤疏松、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好。

适应性较强,常野生于半阴半阳的坡地、沟边、林缘等处,在粘土地上生长不良。

2、繁殖技术

(1)、扦插繁殖以扦插繁殖为主,亦可压条和种子繁殖。

4~5月,选生长旺盛、无病虫害、1年生的粗壮老熟藤蔓,去掉嫩茎,取其中段,剪成20厘米长的插穗,每根必须具有2~3个节。

然后,将插条下部蘸上黄泥浆,待晾干后在整平耙细的种栽地上,按行株距20×20厘米挖穴,穴深20厘米,穴底施入干粪或火土灰1把,覆细土盖肥。

(2)、压条繁殖于6~7月生长旺盛时期,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3~4年生植株,将其藤蔓弯曲压入土中,入土处用刀刻伤,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