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社区建设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6473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6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社区建设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社区建设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社区建设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社区建设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社区建设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社区建设基础知识.docx

《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社区建设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社区建设基础知识.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社区建设基础知识.docx

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21世纪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社区建设基础知识21世纪社区工作者培训教于燕燕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社区建设基础知识..马仲良,于燕燕主编...—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21世纪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ISBN7-5045-3335-1Ⅰ...社.Ⅱ...①马.②于.Ⅲ...社区..-工作..-教材Ⅳ...C912.8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惠新东街..1号邮政编码:

100029)出版人:

张梦欣*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经销850毫米×1168毫米..32开本..5.75印张..138千字2001年..12月第..1版..2001年..12月第..1次印刷印数:

册定:

11.00元读者服务部电:

64929211发行部电:

64911190出版社网:

http:

.......《21世纪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编审委员会顾问张小建主任张明亮副主任胡晓义马仲良张梦欣委员汤晋苏王时浩皮德海张斌徐长聚包驰李建国费文勇于俊杰韩亚琴于燕燕赵志强白志刚孟固贾征马崇凤卢浪秋任以顺王冶英高尔强滕仲日葛玮赵欢主编马仲良于燕燕内容简介本书是《..21世纪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系列教材中的一本。

本书从社区工作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精神..,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对当前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工作方法与途径、相关知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涉及社区建设的概念、特征及原则..;城市社区建设的内涵及外延..;社区建设的方法与途径..;社区建设的基本法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与启示等内容。

本书是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的规范化教材..,也是社区工作者从事社区工作的必备工具书..,还可供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类行政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参考。

序言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

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就提出要大力加强社区建设。

..1999年..10月,他在天津视察社区建设时又强调指出..:

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十分关注社区建设..,多次到各城市考察社区建设工作,做过多次重要指示。

从..1999年开始..,民政部和不少省市分别选择了一些城区作为社区建设实验区..,开展试点工作。

经过实践,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形成了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2000年底..,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加强社区建设工作,会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中办发..[2000]23号文件。

这个文件明确了社区的定位和推进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

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也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最近民政部又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对全国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

可以说..,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城市社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社区建设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

社区建设是广大城市居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1·..

序言的事情..,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伟大事业。

她不仅和广大居民群众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而且关系到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群众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自始至终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指导..,需要对正在和准备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以及与社区工作相关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社区建设工作全面快速发展的形势..,呼唤有关社区建设教材的出版。

《21世纪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编写出版的。

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区建设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为主要成员的编审人员..,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搜集、阅读和研究了国内外社区发展的大量文献资料..,深入到全国各地特别是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召开了多次有理论专家和社区建设实际工作者参加的社区建设研讨会..,从提纲设计到教材的撰写、修改和审定..,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这套教材贯彻了中办发..[2000]23号文件精神..,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社区建设实验区的实践经验..,对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等社区建设的重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既有基本理论的阐述..,又有实践经验和相关政策、法规的介绍,突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一套对社区工作者进行系统培训的好教材。

这套教材的出版..,必将促进我国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并推进我国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发展。

李宝库2001年..8月..·2·..

前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区建设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现。

社会的转型、体制的转轨,使大量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社区,社区工作的对象、内容和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加强社区建设,不但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的迫切需要,也是稳定社会、治国安邦的重要举措。

社区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批专业的社区工作者。

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需要正规的职业培训作保障。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了这套《21世纪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以下简称《教程》)。

《教程》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精神,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

《教程》共分6本,即: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社区党建·..1·..

前言与思想政治工作》《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社区治安与社会稳定》《社区文化与教育》《社区卫生与医疗》。

《教程》本着“广覆盖、有特色”的原则进行编写,力求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技能为核心的思想,突出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程》按照模块方式,通过基础理论、工作任务与职责、工作方法与途径、相关政策法规、相关知识五大模块,形成塔形结构,突出职业培训特色。

本《教程》是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的规范化教材,也是社区工作者从事社区工作的必备工具书,还可供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类行政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参考。

为了规范《教程》的编写,使《教程》更具权威性和科学性,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家民政部李宝库副部长为《教程》作序,并邀请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担任《教程》编审委员会顾问。

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教程》的编写和审定过程中,还得到了国家民政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学习时报、青岛市委政法委、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市市南区民政局、北京市西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办事处、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办事处、·2·..前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办事处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

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写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尽管参与编审的专家已经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存在不足和疏漏实所难免,恳切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21世纪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编审委员会2001年..8月..·3·目录第一章社区和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类型...................

(1)第一节社区的基本概念、要素和类型.......

(1)第二节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原则...................(19)第二章城市社区建设的内涵与外延........(38)第一节城市社区建设的内涵...........(38)第二节城市社区建设的外延...........(96)第三章社区建设的工作方法与途径........(112)第一节社区调查的工作方法...........(112)第二节社区规划.................(124)第四章社区建设的基本法规............(128)第一节《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产生......................(128)第二节《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142)第五章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与启示......(158)第一节青岛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及其启示...................(158)第二节杭州市下城区社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165)·Ⅰ·..

第一章社区和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类型社区建设在中国大地的崛起..,迫切要求人们知道什么是社区,什么是社区建设。

了解了社区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多元类型..,也就对社区的基本范畴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把握社区建设的命脉。

第一节社区的基本概念、要素和类型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政府倡导的社区服务在全国普遍展开。

..20世纪..90年代初期..,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开始在中国大地探讨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那么..,什么是社区..?

社区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什么是社区建设..?

就成为首先要了解的问题。

一、社区的由来及内涵1.社区一词的产生何谓社区..?

所谓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

社区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社区的德文为..Gemeinschaft,它是指与..Ge·..1·..社区建设基础知识sellschaft相对立的一种传统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组织形态。

1887年,滕尼斯的著作GemeinschaftandGesellschaft问世,此后,美国社会学家罗密斯第一次把该书译成英文,书名为FundamentalConceptsofSociology(《社会学的基础概念》)。

后来,他再一次把它译成CommunityandSociety(《社区和社会》),划分了社区和社会的概念,提出社区和社会是有区别的,社区是自生的,而社会是结合的;社区是同质的或异质共生的,而社会则是异质的;社区是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而社会则是相对开放的,相互依存的;社区往往是单一价值取向的,而社会则是多元价值取向的;社区是人们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而社会则是人们理性和角色的大舞台。

滕尼斯认为,从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的转变,是引起社会关系变化的原因。

他把社区与社会视为社会结构的两种理想类型,提出社区内的社会关系是紧密的、合作的和富有人情味的,而社会关系是非人情化和独立的。

因为在社会内,正式的契约主宰着经济交换,货物只是被买进或被卖出,人们更加关心自身的利益。

由此,他认为社区是传统乡村地域的代表,而社会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所以认为社会变迁的总体趋势是社区向社会的转变。

英国社会学家麦基文进一步发挥了滕尼斯的学说,他把社区界定为“共同生活的任何领域”,例如村庄、城镇、地区、国家,乃至更为广大的地区。

麦基文认为,所有的社区都是一个程度问题,一个社区可以被视为一个更大社区的组成部分。

他的观点集中体现在1917年出版的Community(《社区》)一书中。

美国学者桑德斯根据不同学者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把国外对社区的理解归纳为四种类型:

(1)定性的方法:

把社区理解为一个居住的地方;

(2)生态学的方法:

把社区理解为一个空间单位;(3)人类学的方法:

把社区视为一种生活方式;(4)社会学·2·

社区和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类型的方法:

把社区当作一种社会互助。

从社会体系的角度出发,社区是以某一地方为中心的比较持久的互助系统。

从社会冲突的角度看,社区是资源、财富、权利和威望等分配不公平的一种互动的场域。

不同的理解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社区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是一个捉摸不定的概念。

据英国学者C.拜尔和H.钮巴研究发现,近百种有关社区的定义,没有一个是相同的。

1955年,希勒里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提出,尽管不同的学者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和表述各不相同,但其主要含义是相同的,即:

地域、共同关系和社会互动。

这种提法,得到了国外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的认同。

1986年,道特森从社会学角度把社区定义为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人组成的社会组织的空间或地域单元。

1987年古达尔则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理解社区,认为社区既是指为居住和工作而占有和分享有限地域空间的互动人群,又代表着包容社会日常生活主要特征的最小空间系统。

曾任英国工党主席的巴克雷在1980年的工作报告《社会工作的作用与任务》中,一开始便指出:

社区是个广泛的词。

在某一地区内生活的人,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政治态度怎样,他总会与周围的人建立某种社会关系,如传递信息、给予同情、理解或帮助。

正是这些地方关系网及其调动周围群众参与活动的能力,构成了我们所谓社区最实质的内容。

2.社区一词的内涵在我国,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则呈现出“表述不同,实质相近”的特点。

“社区”一词不是源于汉语词汇,它是20世纪30年代由以费孝通为首的燕京大学的学生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过来的。

费孝通在其论文《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中说:

“当初,Community这个字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那时的译法是‘地方社会’,而不是‘社区’。

当我们翻译滕尼斯的Community和·3·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Society两个不同概念时,感到Community不是Society,成了互相矛盾的不解之辞,因此,我们感到‘地方社会’一词的不恰当,那时,我还在燕京大学读书,大家谈到如何找一个确切的概念。

偶然间,我就想到了‘社区’这么两个字样,最后大家援用了,慢慢流行。

这就是‘社区’一词的由来”。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的概念理解各有侧重,对社区的定义也是人言人殊,但对社区的地域性却是基本认同的,无论对社区作出怎样的解释,都不能否定社区的地域性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社区成为多学科学者研究的对象。

1984年,费孝通先生对社区的表述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社会学家郑杭生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方明在他的《社区新论》一书中指出: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家袁方在1990年也指出:

社区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可见,人们在概念的理解、定义的确定上各有不同,但大都同意在地域意义上使用社区一词。

因此,综观国内外对社区概念的理解,我们给社区下的定义是:

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社区的主要特征社区的概念既然是有一定地域范围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么它必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活动是在本社区内进行的,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4·

社区和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类型资料..,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以此建立了多种社会人际关系,通过社区..,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

因此..,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包括一定的经济关系..,而且包括血缘、地缘等其他社会关系..;不仅包括一定的地域..,而且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总之..,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的内容全部包括在社区的定义之中..,因此..,它是一个社会实体。

..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何谓聚落..?

聚落是指各种形式的人类居住场所..,它不仅是简单的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而且是与居住地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劳动用地的集合物。

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人类最早从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寻求适合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各种活动的基地..,并逐渐由临时的、移动的向着固定的、永久的方向转化..,形成了以多所房屋组成的居住地..,即以聚落为主体的居住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恰恰说明了聚落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聚落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交活动的处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

所以我国的聚落形式有村落、集镇、县城和城市等..,他们都是社区的承载体。

正是这些承载体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类型结构的社区。

..3.社区是多功能的集合体从组织学的角度说..,社区与目标和功能单一化的社会组织不同,它的功能是多重的。

就我国城市社区的状况而言..,社区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协管功能社区是类行政组织..,具有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功能。

社区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社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协助政府做好基层社会的工作..,维护社区的治..·5·..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安、调节民间纠纷、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基层社会的稳定。

..

(2)民主自治功能社区是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之有效的载体。

所谓的民主自治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依法自治。

社区是承接政府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的载体..,是推进“政企、政社、政事”分离..,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动力。

..(3)监督功能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

居民作为某一社区的正式成员..,在本社区范围内享有参与社区管理、选举人民代表、选举社区工作者的权利。

社区自治组织是代表群众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组织机构。

社区是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载体。

..(4)文化功能我国的基层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功能。

社区文化是基层社会对群众寓管理和教育于服务之中的最好形式..,是凝聚人心的工程。

因此..,文化功能也就是凝聚力功能。

..(5)场域功能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斯在他的《社区论》一书中认为..:

社会场域强调社区为一种社会行动与互动的场域。

它的特征是..:

所有份子都彼此发生影响..;这个场域是动力的..,因为他处在一个连续的变迁状态之中..;它是显露的..,不完全受分子集团特征所控制。

严格地说..,社会场域是一个社区竞技的场所或舞台。

换言之..,是人们实现欲望、追求或抱负的地方。

社区的场域功能..,为人们求学求知、发明创造、成家立业、结亲访友等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提供机会和舞台。

..4.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确切地说..,自从有了农业..,形成了村落就有了社区。

社区最..·6·..

社区和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类型早形成的形式是农村。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社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其内部结构、社会性质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进入现代化的社会以后,社区的发展仍然是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随着先进生产力的进步而步入良性的运行阶段,所以说,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三、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社会实体,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聚落的承载体,所以,构成社区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

对此,人们的概括也不同。

在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一书中,社区构成的要素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

二是一定的人群。

三是文化维系力。

四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在方明、王颖所著《观察社会的新视角———社区新论》中,把社区的构成要素总结为五个方面:

①以一定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达到一定数量规模的、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②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的有一定界限的地域;③一整套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④一套互相配合的、适应各社区生活的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构;⑤基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连的社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

在这里,人群处于主体地位,物质基础是地域和生活服务设施,协调器是制度和管理机构,纽带是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区成员的认同感。

在台湾学者徐震所著的《社区与社区发展》一书中,认为社区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居民;二是地区,也就是我们说的地域,包括社区的自然环境、天然资源、公共设施及交通、建筑·7·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等;三是共同的关系;四是共同的组织;五是社区意识。

综上所述,根据中国的社区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一定的地域社区是地域性社会,也就是说,社区具有一定的边界。

脱离一定地域的社区是难以想像的。

因此,地域要素是社区概念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它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决定社区变迁的重要条件。

社区的地域要素为居民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及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社区的地域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相对而言,面积小的社区,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就小。

同时,社区的地域要素影响着社区的发展速度。

它首先表现为地理位置对社区的影响。

在民政部的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中,起步较早和最初发展较快的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促进社区发展的条件。

其次,地质、地形也严重影响着社区的发展,这是城市和社区发展的固体基础。

如前所述,地质较差的地区,不利于聚落的建设;相反,在平坦的地形区聚落的建设较容易,有利于社区的扩大,便于交通和经济的腾飞。

当然地域要素对社区发展的作用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也受到政治及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之相配的是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例如能源、道路、工厂、学校、医院等。

另外,社区既然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那么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庄、一个居民委员会都可以被称为社区。

然而,在实际工作者的操作和学者的研究过程中,社区往往被确定为较小的范围,至于这个较小的范围应该有多大,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而定。

例如,我国目前把社区定位在调整规模以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就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中国特色的一种选择。

·8·

社区和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类型2.一定的人群社区的人口是具有稳定的社会交往关系的一定数量的人群。

人群因长期聚居在同一个地方而逐渐形成了多层次、成系统的内部交往关系,群体成员因共居一地而拥有共同的归属感。

没有一定的人群,就没有社区。

社区人群是社区的主体,是社区构成的第一要素。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群是社区存在的第一个前提。

在社区人群中,社区居民是社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的创造者,是社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文化设施和自然物质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社区社会关系的体现者。

在社区中,社区居民由于交往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