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用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5528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5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用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师用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师用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师用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师用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用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答案.docx

《师用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用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答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用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答案.docx

师用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答案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点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

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3、反射弧:

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组成神经中枢:

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定义在课本P16(关键词:

动物体或人体,相对静止----活跃)。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

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

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低级中枢受控于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

7、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

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

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3)其他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调节水平衡、血压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多种促激素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胸腺

胸腺激素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

肾上腺激素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卵巢

雌性激素等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睾丸

雄性激素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

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

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

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

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降血糖)

分泌部位:

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

(升血糖)

分泌部位:

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

(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

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

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

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

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

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课本P28)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

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

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

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

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

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

(负反馈)

过程:

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

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无机盐的动态平衡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3、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如Na+、K+、Ca2+、Zn2+、Fe3+、I-等

4、无机盐调节:

(负反馈)

过程:

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钾降低、血钠升高

总结:

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

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4、细胞免疫:

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

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区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6、艾滋病:

(1)病的名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病原体名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五、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

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

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

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

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

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

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练习题

一、非选择题

1.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重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重吸水能力减弱

解析:

水的稳态是体内水含量的相对稳定,这个相对含量是以渗透压为衡量标志的。

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摄入的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此时,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因而不会产生渴觉。

所以A项错误。

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因此B项错误。

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答案:

C

2.下列为反射弧示意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在②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解析:

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性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间的单向性传导情况。

组成一个反射弧的神经元主要有三类:

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三者之间通过突触相联系。

突触的结构由轴突与细胞体或轴突与树突接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兴奋在传导时,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导,即突触决定了兴奋传导的单向性。

(答案:

B)

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

A.②④B.①④C.①②D.②⑤A

解析:

本题考查感觉与反射的概念。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引起的反应。

形成感觉的神经结构只需三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有关的感觉中枢)。

而反射是指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发生的反应,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完成任何一个反射活动,反射弧的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必须具备,缺一不可。

因此,反射与感觉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神经调节过程。

(答案:

A)

4.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后()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答案A

5.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B.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C.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记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答案B

6.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

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答案C

7.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病原体感染

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C

8.如图表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

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人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B.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增殖速率相同

C.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D.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

答案D

9.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若在a点上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并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强③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④当兴奋产生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剧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⑤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答案D

10.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答案A

11.给动物饮相同量的清水,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量减少的实验动物是()

A.输液不久后的动物B.患糖尿病的动物

C.切除垂体的动物D.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

答案D

12.下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

神经递质和性激素的传输方式依次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①

答案D

13.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A

14.当你专心解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④⑤

答案D

15.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

A.肾上腺B.甲状腺C.胰岛D.性腺

答案C

16.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

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性腺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D.雌激素

答案D

17.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答案A

18.如图中如果A接受刺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会引起E收缩

B.神经细胞C与D的兴奋是同步的

C.在B处,兴奋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D.一般情况下,E中细胞将消耗蛋白质分解释放的能量

答案C

19.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答案B

20.下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

对有关环节正确的理解是()

 

A.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a和b同时作用于z,对z产生促进作用

C.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x、y的分泌功能

D.x、y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答案C

21.张占海博士率领的中国南极科考队于2005年1月18日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当他们由温暖的棚内来到寒冷的棚外时,下列生理变化与图

示相符的是()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②身体耗氧量的变化③肾上腺素分泌量

④汗腺的分泌量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

答案A

22.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上的人,因缺乏淡水而出现()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A

23.8岁的小明因一次意外不幸使得他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他的()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②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③体温调节受到影响④血糖调节受到影响⑤水平衡的

调节受到影响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24.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造血干细胞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D.吞噬细胞

解析:

考查淋巴细胞的功能和来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过程是:

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流流入胸腺,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

另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内发育成B淋巴细胞。

一只小鼠的皮肤对于另一只小鼠来说属于抗原,当抗原物质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是因为T淋巴细胞是在幼年动物的胸腺中形成的,切除胸腺就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形成。

答案:

B

25.切除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A.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B.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也增加

C.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D.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

解析:

垂体不仅可以分泌生长激素,还具有调节、管理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作用,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所以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应该减少。

(答案:

A)

26.较大剂量注射某种激素后,小白鼠渐渐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休克,该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雄性激素

C.肾上腺素        D.胰岛素

解析:

脑代谢活动所需能源物质直接靠血糖随时供应,一旦脑血糖供应不足,就会导致心慌、头晕甚至休克。

胰岛素是唯一能直接快速降低血糖的激素,大剂量注射使血糖浓度降低,会引起小白鼠昏睡。

A和B项虽有加速组织细胞物质氧化分解的作用,但并不降低血糖浓度,而肾上腺素有提高血糖浓度的作用。

  

(答案:

D)

27.在皮肤的下列结构中,与散热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脂肪层②立毛肌③汗腺④毛细血管⑤温度感受器

A.③④B.③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热量从机体内部散发到周围环境,除随尿、粪散失的5%外,都是由皮肤经对流、传导、辐射和蒸发(有一部分由呼吸道蒸发)而散失的,这四个过程属于物理过程,但涉及皮肤的作用就是生理散热,皮肤通过血管运动和汗腺活动在散热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身体表面有良好的隔热保温作用,其中脂肪层在这方面作用较突出。

当体内温度过高时,皮肤小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可达最低量的100倍,血液使皮肤温度升高,从而增加体表向周围的散热量。

外部温度变化作用于皮肤的温度感受器而引起反射活动:

因寒冷而皮肤温度下降时产生血管收缩反应,因高温而皮肤温度上升时出现血管舒张反应。

出汗是高温下体温调节的重要手段:

低温时,人不出汗,皮肤、呼吸道有水分渗出,而蒸发与汗腺活动无关,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开始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可散发大量体热,35℃以上时,物理散热几乎“无能为力”,出汗成了惟一的散热方式。

本题应抓住“散热”和“直接”二词。

【答案】A

28.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骨骼肌不自觉战栗,这时

A.温度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皮肤血流是增加

【解析】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维持正常体温,这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散热减少是神经调节,下丘脑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了散热;产热增加,包括骨胳肌战栗,代谢加强等,骨骼肌战粟与躯体运动中枢无关而与下丘脑有关,代谢加强是两种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

【答案】B

 29.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况时,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解析: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同时,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这说明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人体的交感神经被称为应激性神经,当人处于危险情境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支配皮肤、各内脏器官及内分泌腺,从而使人产生多种生理反应。

这一系列活动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

C)

30.经测定,茶叶中含有少量的咖啡因。

咖啡因具有扩张血管、刺激心脑等作用,因此咖啡因可作为:

A.营养品         B.中枢神经兴奋剂

C.镇静剂         D.酒类添加剂

解析:

镇静剂、中枢神经兴奋剂属于心理药物。

本题以背景材料获取信息能力作为考查手段,推断出与背景材料“扩张血管、刺激心脑等作用”相符合的答案,故选B;D选项的酒类添加剂一般是增强酒品的色泽、香味的物质。

(答案:

B)

31.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D.效应器

答案C

32.注射肉毒杆菌除皱是由加拿大皮肤科医师发展的新型除皱技术。

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的最强的神经毒素。

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麻痹肌肉从而达到除皱效果。

这种毒素可以影响兴奋传递中的结构是()

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D.受体

答案A

33.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

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

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答案B

34.如图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a、b、c代表反射弧中的三种神经元。

如果进行下述操作,试判断叙述正确的是()

A.用电刺激Ⅰ处,则Ⅰ处细胞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