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133625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1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必修三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选择题

1.(2016年河南郑州一模)下列对神经调节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兴奋

B.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的逆转是由于K+的大量内流造成的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

D.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2.(2014年江苏卷)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3.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内负外正

B.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不能产生反应

C.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②处快

D.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只有⑤能测到兴奋

4.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战。

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主要是下丘脑

B.该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骨骼肌

C.寒冷刺激引起的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突触上双向传导

D.寒冷刺激引起的兴奋经过突触时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e的局部放大图像

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

6.(2015年四川成都模拟)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在神经纤维S处的细胞膜内外放置电极a和b(如图1),在图中M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通过电压表测量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

图2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曲线是(  )

图1图2

A.①  B.② C.③  D.④

7.在下图A、B两神经元结构中,用微电极分别刺激b、c处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b点,B神经元上的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B.刺激c点,A神经元上的电位不变

C.刺激b点,灵敏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两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经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过程

8.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1次

B.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

C.由于a点离两个接点距离相等,所以理论上指针不偏转

D.分别刺激a、b、c、d处,指针偏转1次的现象只发生在刺激d点时

9.(2016年江苏南通模拟)关于人脑相关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S区受损会患运动性失语症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

C.小脑具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

D.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10.(2015年陕西西安质检)右下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

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

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1.(2014年四川卷)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

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____________。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____。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_____会形成痛觉。

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3)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_,直接促进______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__。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

12.(2015年福建福州检测)下面图1为某一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观察图1可以看出,伸肌可以作为反射弧的________结构,结构D的名称是________。

(2)图2中N的名称是____________,X、Y、Z合称为________。

(3)某种毒素可以使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部位,如果想探究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D、E的哪一个(假设该毒素只能使上述的一个部位中毒失效),某科研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下列探究内容。

实验原理:

(略)

实验材料:

电刺激仪一台,电流表,用毒素制剂处理后的图1结构一个。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观察部位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Ⅱ

A与C的电位变化,E的收缩情况

①________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E

②________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D

分别用电刺激Ⅰ与E

③________

则证明毒素的作用部位是E

第2、3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调节方式的特点是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B.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

C.如果分泌物是胰岛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肝细胞

D.如果靶细胞为性腺细胞,则分泌细胞可以为垂体细胞

2.(2016年河南郑州一模)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多

D.甲状腺的分泌功能旺盛

3.(2014年上海卷)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  )

A.大量饮水          

B.血容量减少

C.食用过咸的菜肴     

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

4.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5.(2015年河南郑州模拟)下面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上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

C.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6.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7.(2016年甘肃一模)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

B.神经调节结果是使效应器作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C.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

D.所有生物都同时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8.(2015年山东青岛质检)经研究证明,三七对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

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生长状况相似的、饥饿的、低血糖的兔子若干,随机均等分成A、B两组;②A组实验兔灌服一定量的三七粉水溶液,B组实验兔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③一段时间(1h)后检测血糖浓度,记录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验证三七既能升高血糖浓度,又能降低血糖浓度

B.实验开始前,实验兔应该测量血糖浓度并记录

C.该实验因变量的具体观测指标为三七的有无

D.预期实验结果是A组实验兔有的血糖浓度升高,有的降低

9.下图为人体内环境中血糖的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B.Ⅰ、Ⅱ激素间既存在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

C.Ⅲ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D.图中的结构A还可分泌醛固酮调节无机盐平衡

10.下图表示不同条件下,人体内某些物质含量变化的趋势,正确的是(  )

  A          B

  C          D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1.(2014年天津卷)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

Ⅰ.通常情况下,下图中的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

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

据图回答。

(1)神经元内合成K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

Kp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

器官A是__________。

(2)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反馈调节,Kp释放量__________,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的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排卵。

Ⅱ.Kp10是Kp的一种。

为研究Kp10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到20日龄的鹌鹑连续20天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Kp10,从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见下图。

(3)据图可知,Kp10________(填“影响”或“不影响”)鹌鹑开始产蛋的日龄。

在50日龄内,Kp10影响产蛋率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综合分析。

(4)综合Ⅰ、Ⅱ分析,推测Kp10调控鹌鹑产蛋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调节。

12.激素间的协同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或相似的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激素间的拮抗作用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某中学的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对小鼠增重是否存在协同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设计思路:

①取40只同种性别的W品系的成年小鼠,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并编号。

②配制生理盐水,并用生理盐水配制AmoL/L的甲状腺激素溶液,Bmol/L的生长激素溶液以及一定浓度的激素溶液X(每升X溶液含甲状腺激素Amol和生长激素Bmol)。

③每天给甲、乙、丙、丁四组小鼠分别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的预测:

预测一:

甲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

预测二:

甲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

预测三:

甲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设计思路。

(2)该实验步骤①的设计有问题,请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实验结果与预测一相同,且从乙、丙、丁组的小鼠中所采集的数据如图1所示,请在图2坐标中用柱形图表示四组小鼠体重增长速率的相对值。

(4)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小鼠血糖方面具有________作用。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1.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  )

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

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

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

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

2.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前两道防线不具有特异性

B.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所以人体被病菌侵染后只要注射血清就可以治疗疾病

C.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破坏B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D.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没有特异性,因此只在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作用

3.T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细胞)的分工:

短期保护的T细胞带有“战士”的蛋白分子标记;长期保护的T细胞则有“记忆细胞”的蛋白分子标记。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

B.T细胞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

C.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D.记忆T细胞能够呈递抗原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4.(2016年甘肃一模)骨髓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化学致癌因子和物理致癌因子都可以诱发白血病

B.输入患者体内的异体骨髓相当于抗原物质

C.骨髓捐献者提供的有效成分是造血干细胞

D.骨髓移植后应设法增强病人免疫系统的功能,以防止病原体的感染

5.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

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

C.T细胞缺陷的小鼠,体液免疫无法产生

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6.下图表示人患某病毒性疾病时,感染和免疫发生过程中某些物质量的变化。

下列对免疫发生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初次感染病毒后,干扰素在使疾病痊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初次感染病毒后,机体只是通过细胞免疫使疾病痊愈

C.再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记忆淋巴细胞被激活,产生了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再次感染后病症较轻,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7.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8.(2013年山东卷)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9.下图表示A、B两妇女在1到5月份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其中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相应的疫苗,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妇女A在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两人体内的B细胞要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需要抗原的刺激

C.两人在5月份抗体含量的差异是由于妇女A体内记忆细胞的活动

D.两人体内效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攻击被人乳头瘤状病毒入侵的靶细胞

10.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1.(2014年北京卷)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

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种。

一段时间后,统计宫颈出现癌前病变(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人数,结果见表。

组别

接种物

总人数

癌前病变人数

A

(接种前未检出

HPVDNA)

A1

对照剂

7863

83

A2

疫苗

7848

4

B

(接种前检出

HPVDNA)

B1

对照剂

1125

126

B2

疫苗

1121

125

(1)为制备该疫苗,将HPV外壳蛋白L1基因与________连接,导入受体细胞。

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转录,再以__________为原料翻译出L1蛋白,这样就获得了疫苗的有效成分。

(2)人体接种该疫苗后,__________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一旦HPV侵入机体,____________会迅速繁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

这些抗体与游离HPV结合,阻止HPV____________。

所以A2组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3)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显著高于________组,据此推测感染HPV是诱发癌前病变的因素之一。

(4)B2组与B1组人群中出现癌前病变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原因可能是该疫苗未能明显诱导____________清除体内HPV。

(5)综上所述,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__________________。

12.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

细胞裂解性杀伤(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2)。

前者指效应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效应T细胞通过表面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1)人体内的效应T细胞可以来自____________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就是依靠效应T细胞来杀伤靶细胞的。

人体的另一种特异性免疫在杀伤病原体时,主要依靠________细胞分泌________。

(2)图1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由效应T细胞产生并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K+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________(填“流入”或“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

(3)图2中的FasL又称死亡因子,Fas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它们都是由细胞合成并定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

一般来说,控制Fas的基因能在各种细胞内表达,而控制FasL的基因只在效应T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内表达。

①Fas和FasL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功能,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________(填“能”或“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中。

②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调节Fas和FasL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使自己逃脱免疫系统的清除。

此时,肿瘤细胞内Fas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是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③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的一个主要障碍。

目前,应对排斥的做法主要是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

请根据Fas和FasL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解决免疫排斥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B 解析:

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的逆转是由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大量内流造成的。

2.B 解析: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时,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则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不会被释放出来,A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B正确;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到达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是K+的外流,D错误。

3.C 解析:

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其传导速度比在②处的化学信号快。

4.C 解析:

寒冷刺激引起的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突触上单向传导。

5.C 解析:

图乙中的X上有一个神经节,则X为传入神经;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兴奋不能在突触中逆向传递,所以没有感觉,肌肉也不能收缩。

6.B 解析:

在起始时,S点的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内负外正,膜内外电位差为正值;当兴奋由M点传至S点时,S点的电位为内正外负,则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化为正→0→负;当兴奋由S点向前传导后,S点膜两侧的电位又恢复为内负外正,则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化为负→0→正,如图2中曲线②所示。

7.D

8.A 解析:

分别刺激a、b、c、d点时,指针分别偏转0、2、2、1次。

9.C 解析:

下丘脑具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

10.A 解析:

由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可知,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⑦③,而不是⑥⑤④。

11.

(1)传入神经 外负内正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

(1)据图中神经节的位置可知,a表示传入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时,神经纤维两侧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2)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神经支配腺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该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

(3)下丘脑能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细菌感染人体时首先被吞噬细胞非特异性识别,因此吞噬细胞是最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

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12.

(1)感受器 效应器

(2)突触小泡 突触

(3)①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无电位变化,E不收缩;刺激Ⅱ时,C有电位变化,E能收缩

②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不收缩;刺激E时,E能收缩

③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不收缩;刺激E时,E不能收缩

第2、3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