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7749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案.docx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案.docx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案

点击打开以下网址免费获取,最后一天免费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教案

一. 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第四节 入乡随俗——语言和文化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选词炼句的方法。

2. 了解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正确使用修辞。

3.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来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 了解语言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步骤:

(一)语言的锤炼

1. 锤炼词句的要求

例1: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初稿:

另一位先生听的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掷到街心。

修改稿:

另一位先生听的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扔到街心。

例2:

鲁迅《无题》

原稿:

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修改稿: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1)准确贴切。

例3:

苏联电影《难忘的一九一九》

有人报告斯大林说:

“英国兵舰撤退了!

”斯大林纠正说:

“不,他们逃跑了!

① 选好关键词。

例4: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例5: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② 要用好修饰词。

例6:

彭荆风《驿路梨花》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2)简练精粹。

例7:

原稿:

在游行的地方,曾来了地方警察,拘捕了八个游行示威的人。

修改稿:

八人被捕。

(3)生动形象。

例8:

鲁迅《故乡》:

“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① 要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更准确、更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9:

高风《金黄的大斗笠》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起来的一道道浪头。

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风来啦!

庄稼的叶子翻过背,闪现出一片片灰绿。

小山羊的毛被梳理好,又弄乱。

小男孩脸上的汗珠被吹干,换上调皮的笑意。

例10:

英国哲学家培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

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以装潢。

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方能办到。

 

② 适度地引经据典。

例11:

杨朔《荔枝蜜》

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最美的水果。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可见荔枝的妙处。

 

③ 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能随意落笔,切忌写得大而空。

例12:

原稿: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水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修改稿: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水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2. 提高语言水平的方法

(1)重视语言基础知识,逐渐深厚自己的语言功底。

(2)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亮点”,随时“记录”生活。

要善于学习生活中各阶层人物的语言。

例1:

老舍《茶馆》:

“如今有了花生仁儿,可牙没了。

(3)摆脱庸俗和低级趣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例2:

十年前,老作家、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在听说一位同事丢了一千元钱时,毅然从自己本不多的工资中拿出500元送给那位同事,并说:

“只当是你丢五百,我丢五百。

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承担,不是可以减轻一半吗?

(4)善于向高手学习,善于模仿。

(5)多读多写多想。

 

(二)修辞

1. 比喻

作用:

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和借喻。

例1:

那姑娘像花一样。

例2: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例3: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

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1: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例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例3: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朱自清《春》)

(2)拟物

①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

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3.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

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

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

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 反问(反诘)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3)具体代抽象。

例:

南国烽烟正十年。

(陈毅《梅岭三章》)

(4)工具代本体

例: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最后一次讲演》)

10. 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作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1.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

(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13. 通感 

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1: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

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例2: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三)词语的色彩

1. 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是指说某个领域里使用的语言的特点。

从词汇分类来分,一般分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两大类。

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各有特色,又密切联系。

2. 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

褒义词是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喜爱、尊崇、美好、吉祥等感情色彩意义上的词。

贬义词是词义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感情色彩的词。

中性词是不带褒义和贬义感情色彩的词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

3. 形象色彩

词语的形象色彩是词语指称的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生动具体的反映,是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

在语言运用中,词义的形象色彩对增强词义的明晰性,构筑丰富的同义关系,强化语言的表现力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