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兰考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7741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兰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兰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兰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兰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兰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兰考资料.docx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兰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兰考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兰考资料.docx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兰考资料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大河报2014.0317

10个省直管县(市)的地名怎么来的?

长垣的名字真的与一道墙有关?

邓州的“邓”与五谷丰登的“登”曾经是一个意思?

鹿邑为何自古就把鹿当成吉祥物……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探寻河南地名密码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河南自古就是华夏祖先眷顾的宜居之地。

也正因为这份特殊的缘分,河南成为中华根亲文化之根。

记得专访“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先生时的一则小故事。

长于台湾的曾先生说,几年前他第一次踏足河南,饭刚到口里,整个人都怔住了,这不是小时候外婆做菜才有的味道吗?

这个几乎快要忘记却又那么熟悉的味道,就像一条时光金线,把他的思绪瞬间拽回儿时。

与外婆在一起的那些月朗星稀的夜晚,她曾无数次唠叨:

“咱河洛郎的根儿在河南”。

又岂止是曾先生,这几年不管是走到伦敦、米兰,还是悉尼、纽约,只要碰到华人,只要说到来处,他们都会充满热情地给你讲起一串串与中原的渊源,说得最多的依然是根在河南。

这当然是无法漠视的历史: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大多出自或主要活动在河南;前100个中华大姓中,78个能在这里找到源头,河南是全球华人华侨和客家人的祖根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游子们这些带着亲情味的嘘寒问暖,何尝不是他们在对家乡人倾诉着一个个美丽的乡愁呢?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从哪里出发!

曾经,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精耕细作,才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风雨变迁,今天,历史的车轮行进在从未有过的快速轨道上,如何发展,才能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住乡愁”?

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力推的改革举措之一。

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圈地和盖楼,必须以人为本。

要通过“绿色、集约、智能、低碳”等举措,让这片祖地的宜居指数持续攀升。

在省委直接领导下,从2014年开始,河南在巩义市、兰考县、汝州市、滑县、长垣县、邓州市、永城市、固始县、鹿邑县、新蔡县等10个县(市)实行全面直管制度,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有益探索。

翻开历史的图册,被直管的10个县(市)都曾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过深深的足印。

然而,上下5000年,你是否想过为什么直到今天,他们仍然还在用着先祖赋予的名字:

长垣真的与一道墙有关?

邓州的“邓”与五谷丰登的“登”曾经是一个意思吗?

鹿邑为何自古就把鹿当成吉祥物?

这些名字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名字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密码?

从去年11月份开始,本报出版已超十年之久的大型文化品牌栏目《厚重河南》再出发,兵分十路,翻史料、寻古迹、访专家,实地采写,重新用新闻人的眼光去探寻这些“豫地密码”。

诚然,按学术的观点,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相互交往联系中对不同地理实体进行识别赋予的一种代号。

这些代号,是不是更像人类文明的基因?

它在串起历史与现在、故乡与他乡的同时,也一直紧紧维系着人们的乡愁与情感。

也因为它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窗外,空旷淡蓝,院里的树木开始从冬眠中苏醒,地里的小草一棵棵撑着腰、扭着脖,争先恐后地要绿出一道初春的幕景。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之兰考

“年轻”兰考源远流长越千年

引子

因为焦裕禄的缘故,兰考广为人知。

但作为县名,“兰考”其实是个新名字,

1954年,兰封县与考城县合并,两县各取一字,取名“兰考”。

屈指算来,这个县名仅仅使用了60年,在河南“很年轻”,在十个省直管县中“最年轻”。

不过,虽然“兰考”是个新名字,拆开了说,“兰”和“考”却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兰”将近1000年,“考”则将近2000年。

为采写“豫地密码”,我们在兰考走访了文史研究者李瑞军,有关工作人员高合党、王海杰、张彦等,结果发现,兰考历史地名之错综复杂,令人吃惊。

这地方的“曾用名”太多了:

户牖、仪邑、东昏、东明、戴国、谷县、济阳、甾县、考城、仪封、兰阳等。

这些地名有的很有来头:

“兰阳”是宋真宗起的,“考城”是汉章帝起的,“东昏”则是秦始皇起的。

说来有趣,“东昏”这个名源自一场雾霾。

当年秦始皇东巡,走到今兰考西部,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雾霾,心中十分不爽的始皇帝,“名其地曰东昏”。

王莽掌权后,嫌这名儿不好听,改为“东明”,后来这个地名送给了邻县,即今山东东明。

在所有兰考历史地名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仪封”,这个地名与“至圣先师”孔子有关。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连他的学生都不无沮丧,而一位兰考古人却看到了孔子及其学说深远的价值: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自此后,“木铎”也成为中国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

“请见公园”再现历史场景

兰考县仪封乡南,一座文化公园安宁静谧。

公园门内,一块大石上刻着“封人请见夫子处”的红色大字,进了公园,“请见亭”、“请见碑”、“请见书院”和孔子造像错落有致,可以说是一座“请见”主题公园。

显然,公园的设计者有意再现某个历史场景。

大约2500年前,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学生来到今仪封地面,他们有些疲惫,也有些失落,周游列国的长途旅行,似乎毫无所获。

当时这一带叫做仪邑,是卫国南部的边城,师生们只是想在这里歇歇脚,所以当仪邑“封人”(管边界的官员)请求与那位老师见面时,学生们有些意外,面色中流露着拒绝。

“封人”语气平和:

“路过我们这地方的君子,我从来没有不拜见的。

”这份气度令人折服,学生们向老师引见了他。

那老师就是孔子,后来被视为“至圣先师”,但当时正处于人生磨难中。

“封人”与孔子交谈的内容没有被记录下来,《论语·八佾》只记下了两人相见后“封人”的一句话: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铎是一种大铜铃,分为木铎、金铎两种,“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舌则曰金铎也”。

两者的功用不同,“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打仗召集人用金铎,宣布政教法令则用木铎。

官员走遍天下,沿途奋力摇动木铎,引起注意,召集民众,作为宣布文告的前奏。

所谓“木铎起而千里应”,在古代,这是很管用的信息传播方式,木铎,因此有了一种象征意义。

孔子的时代,中国礼崩乐坏,人心混乱,“王道衰,政教失,强凌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知纲纪”。

忧心忡忡、博学深谋的孔子,立足于社会教化,以恢复社会秩序为己任,周游列国,传布“仁义礼智信”,传布王道政治,不正如“天下之木铎”?

仪邑“封人”的木铎之誉,实在有着“穿越千年,视通万里”的思想高度。

当时能对孔子有这样认识的人,寥寥无几,即便孔子自己,也曾自嘲地认可别人“丧家狗”的评价。

孔子木铎金声受赞誉

来今兰考前不久,孔子和他的学生去了郑国。

在繁华的郑国国都新郑,他和学生们走散了。

孔子独自站在东门外等学生,茫然若有所失。

子贡沿路打听孔子,有人对他说: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这里读yáo),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不得意的样子)若丧家之狗。

子贡按照指点,找到了孔子,并“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

然哉!

有学者解释,在当时的语境中,“丧家狗”意味着拯救时弊的担当者,但这个词无疑包含着无尽的失意和失落。

孔子一生坚忍不拔,是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者。

在那样一个乱离的世道,在周游列国、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漫漫长路上,孔子照样“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正如学者魏衍华所说,是因为他“思远”、“志广”,是因为“有一个端正世道的雄心支撑着他”。

十多年里,四处奔波,历遭险难,凄凄惶惶,无人任用,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即使心理再强大,也难免有失落之感。

或许仪邑“封人”“天下木铎”之许来得正是时候。

在孔子地位至高无上的后世,他学说的价值和影响自不必说,但在当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他的所有努力并不是在枉费心机,这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魏衍华所说:

“当孔子弟子在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若有所失时,仪封人‘天下木铎’的赞誉,似乎又给了孔子师徒更坚定的信念。

事实上,孔子周游列国虽然历遭险难、四处碰壁,却有着重大的意义。

十多年的游历,让他走出鲁国,了解到更广大地域的世风民情,这对他的构建和完善儒学有着重大价值;他与当时各诸侯国人士的交流,也为后来儒学在各地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时至今日,兰考人仍为这片土地上响起过孔子的木铎金声而自豪,称家乡为“过化之地”。

“封人”已逝仪封长留

因为“封人”用来赞誉孔子,“木铎”一词,后来有了丰富的文化含义,是“以匡天下”的象征物。

1929年,上海《申报》悬赏征求报纸商标,最终选定采用“木铎”。

此后,“木铎”成为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的传统意象。

而中国教育工会的会徽、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也都是“木铎”。

古老的仪邑,后来也因“封人”的缘故,成为仪封乡。

后来黄河为患豫东,仪封一带“大河经行”,城池、房舍一次次被淤埋,但这片土地始终没有放弃“仪封”之名,金大正九年(公元1232年),“割考、襄(今睢县)、东明三邑地”,设立仪封县。

清代仪封县与兰阳县合并,称为兰仪县,后为避溥仪讳,更名为兰封县。

仪邑“封人”无疑是值得尊敬的。

他的身上,展现着兰考文化,甚至中原文化的某种特质。

求见孔子时,他所说“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心态。

主动与高明者相见、交流,这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嫉贤妒能,而是一种包容、开放的文化气度。

兰考,乃至中原,自古为通衢之地,东南西北各色人等行经、汇聚,各种文化交流碰撞,是大中华文化形成的巨大磁力场。

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特色,最少地域偏见,最能兼容南北西东,自古至今,莫不如是。

而兰考“曾用名”众多,也与这种特殊的地理优势密切相关。

说文解字

“兰”字繁体作“蘭”,形声字,从艸阑声。

最早的“兰”字见于战国文字中,从艸柬声。

自秦代小篆时,始从阑声,这样的写法一直沿用到汉字简化前。

汉字简化后,作“兰”,今天看来就是一个记号字了。

从简化前的“兰”字来看,从艸,表明其本义应指兰草,菊科,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据《说文》,这是一种有香气的草。

《周易·系辞上》:

“同心之言,其臭(xiu)如兰。

”兰还可以指兰花,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考”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中,与“老”是同一个字,本像一老人持杖之形。

同时期也已出现所持之杖变作“丂(斧柯的象形初文)”形者,从而成为从丂得声的形声字,这种字形直到小篆时还看得十分清晰,如《说文》:

“考,老也。

从老省,丂声。

”到了汉代以后,字形上部慢慢变作“耂”,已经不容易看出最初是老人的形象了。

在西周金文和《诗经》中,“寿考”是个常用词,为长寿年老之义,这里作年老讲的“考”应该是用其本义。

而更为常见的“祖考”、“烈考”、“皇考”诸词中的“考”,则是对去世父亲的尊称。

解说专家:

齐航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古文字学专家

基本概况

地理位置:

河南省东北部

面积:

1116平方公里

方言:

北方方言,中原官话-郑开片

气候条件:

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著名景点:

焦裕禄纪念园、黄河湾风景区、焦桐五彩园、刘岘纪念馆、张良园等

 

地名背后往事如烟依稀见

黄河多次的肆虐,造成兰考“三害”——风沙、内涝、盐碱,老百姓穷困不堪。

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任县委书记,这片苦难的大地,开始绝地“逆袭”。

图为1962年兰考沙丘原貌。

引子

初到兰考,得知该县有那么多“曾用名”,我们如入五里雾中,为了理清其相互关系,头都大了。

幸得李瑞军先生指点,我们才走出了迷魂阵。

春秋初期,兰考西部是卫国边城户牖、仪邑,东部(含今民权大部)则是戴国地盘。

汉代在今兰考西部设东昏县,王莽时改为东明县。

该县一度撤销,宋代复设东明县,后来因县治迁徙到别县地盘,这个县名就送给了邻县。

原地盘先后设立兰阳县、仪封县。

清代两县合并为兰封县。

兰考东部的变迁更为复杂。

春秋早期,郑国灭掉戴国,秦代在此设立谷县、外黄县,汉代演变成济阳县、甾县。

济阳县后来消失,地名被几百里外的今济南济阳县使用。

甾县则更名为考城县,这个名字一直延续下来。

但因黄河一次次泛滥,考城县城多次迁徙,后来与兰封县合并,县名融入兰考,地盘却大部分并入民权县(民权是19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