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卷第4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3757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卷第4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卷第4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卷第4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卷第4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卷第4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卷第4章.docx

《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卷第4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卷第4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卷第4章.docx

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卷第4章

章末检测卷(第4章)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每立方米自来水中有20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加

C.种群的“J”型增长既无环境阻力也无K值

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结果偏低

答案 C

解析 每立方米自来水中有20个大肠杆菌,是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错误;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的影响,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如果环境条件恶劣,种群数量不一定增加,B错误;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个体中带标志数,由公式可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部分脱落,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增长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B.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大

C.死亡率越高的种群,其种群数量衰退的也越快

D.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越多,其种群增长越快

答案 A

解析 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B错误;种群数量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死亡率高的种群,若其出生率很高,种群数量也可能上升,C错误;种群数量增长的快慢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不一定增加,D错误。

3.如表所示为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组号

1

2

3

4

5

面积(m2)

4

4

4

4

4

田螺数量(只)

13

19

16

14

18

A.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B.稻田中田螺种群数量的多少就是田螺的丰富度

C.田螺的年龄组成直接决定了田螺的种群密度变化

D.田螺种群密度为16只/m2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答案 A

4.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按照“S”型曲线模型增长,下列关于“S”型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

B.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D.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答案 D

解析 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受环境阻力影响,因此不是“J”型增长,D错误。

5.如图表示某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在t2~t3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t4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答案 A

解析 注意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

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

如果坐标的纵轴改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则类似于课本中讲的“S”型增长曲线;t2和t4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

值,t3和t5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值,此时对应的甲、乙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数量都增长,在t2~t3时间内,甲、乙种群数量还是增加。

6.如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曲线⑤是对照组,曲线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隔3h、12h、24h更换一次培养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更换培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C.造成曲线⑤中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等

D.曲线②表示每隔12h更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基本不受限制

答案 A

解析 在微生物的培养中,影响其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有限的资源及恶化的环境。

一般来说,更换培养液的周期越短,提供给酵母菌的营养越丰富,环境越适宜,越有利于其生长繁殖,种群数量的增长越接近“J”型曲线(如曲线①),种群的平均增长率越大。

7.a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为(  )

A.物种的个体,种群

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C.种群,物种的个体

D.种群,一条鲤鱼

答案 A

解析 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是个体的特征,而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等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8.调查小组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三种动物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进行了连续几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年份

种群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0.7

0.9

0.6

0.4

0.8

0.9

1.0

1.0

0.8

0.6

0.3

0.5

0.7

0.8

1.1

1.0

2.0

2.0

1.8

1.7

1.4

1.0

1.0

1.0

A.2013年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衰退型

B.表中数据显示甲种群的数量在2015年最少

C.乙种群在2014年种群数量下降较快,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D.8年间丙种群的数量先增长后趋于稳定

答案 B

解析 2013年甲、乙两种群的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都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均为衰退型,A正确;表中数据显示甲种群的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最小,在2012~2017之间,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都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而2018年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说明甲种群的数量在2018年最少,B错误;乙种群在2014年的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最小,种群数量下降较快,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C正确;丙种群的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后来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趋于稳定,D项正确。

9.(2019·福建龙岩四校联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为地一次性大量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B.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出环境容纳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小

答案 D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人为地一次性大量捕杀家鼠后,降低的是种群密度,不是环境容纳量,A项错误;种群数量可以短时间内超出环境容纳量,但会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B项错误;在理想条件下,没有环境容纳量,C项错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冬季的食物最少,D项正确。

10.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O~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

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a、b两点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相等,但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a~b时间段内,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大于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鲤鱼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D错误。

11.下列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某草地上随机分布的蒲公英

B.每毫升培养液中有10个乳酸菌

C.某动物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D.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

答案 A

解析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某草地上随机分布的蒲公英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A项正确;B、C、D项分别描述的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迁入率。

12.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自然演替过程相关阶段的物种数等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

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的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所调查的当地全部植物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在群落发育晚期即群落稳定阶段,该群落中的物种数保持不变

D.群落只有遭受了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才会出现演替现象

答案 B

解析 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调查的当地所有生物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在群落发育晚期即群落稳定阶段,该群落中物种数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并不是保持不变,C错误;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只有遭受了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才会出现演替现象,D错误。

13.研究人员调查了A、B、C三个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个群落具有相同的物种组成

B.A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

C.调查植物物种丰富度时可采用样方法

D.三个群落的植物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答案 A

14.下列有关生物之间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分解,其分解产物可被白蚁利用;同时鞭毛虫也能从白蚁体内获得所需的养料 ②白尾鹿遇到危险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伴 ③菜青虫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最终往往会把其他树木缠死

选项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A

B

C

④⑤

D

答案 A

解析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①白蚁和鞭毛虫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它们之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②白尾鹿遇到危险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伴,属于种内互助;③菜青虫与十字花科植物之间属于捕食关系;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属于种内斗争;⑤榕树与其他树木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15.下列不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  )

A.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

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研究出生率,是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为研究群落的丰富度、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种间关系,都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6.(2020·广东广州调研)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群落中的各种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答案 D

解析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个体;常绿阔叶林中有多种植物,它们属于多个种群;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的树木只是群落的一部分。

17.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

A.寄生B.竞争C.捕食D.共生

答案 B

解析 引入的另外一种真菌与原真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因此两者最有可能是竞争关系,B项正确。

18.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

B.早期群落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所有群落的演替都可以形成森林

答案 C

解析 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群落发生演替;演替早期,群落物种组成单一、结构简单;演替是群落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其结果往往是可预测的;在气候适宜的环境中,群落的演替可以形成森林,但在干旱地区,群落很难发展到森林阶段。

19.(2020·江苏泰州中学月考)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群落中生物种类增多

B.群落中个体数量增多

C.草本植物被高大乔木取代

D.灌木被草本植物取代

答案 D

解析 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会增加,A项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个体的数量会增加,B项正确;由于高大乔木高于草本植物,能利用更多的阳光,故草本植物可能会被高大乔木优势取代,C项正确;一般情况下,草本植物被灌木植物取代,D项错误。

20.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不属于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大灌木呈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一棵大灌木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D

21.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答案 B

解析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2.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属于初生演替,与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所发生的演替一样

B.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种,主要原因是其较为高大,能够获得更多的阳光

C.演替过程中因为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在森林阶段达到最大

D.首先定居在裸岩上的植物为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是因为地衣在竞争阳光、空气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 B

解析 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项错误;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种,这是因为灌木可以获取更多的营养和光照等,B项正确;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物种多样性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与食物、领地等资源及种群内个体数量有关,C项错误;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因此地衣首先定居在裸岩上,D项错误。

23.(2018·江苏,13改编)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

答案 D

解析 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C项错误。

24.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答案 B

解析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可能发生变化,只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B项错误;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项正确;群落中植物因光照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D项正确。

2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

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由原来较单一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只是优势取代。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9分)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如图1表示某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虚线表示若条件改变可能发生的情况);图2表示种群A迁入新环境后,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率(ΔN/Δt)的变化。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1所示曲线图是一种________模型的表现形式、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建立此种模型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模型和修正检验。

(2)①图1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填“K1”或“K2”)。

与D段相比,若出现C段所示变化情况,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两种即可)。

②图2中种群的增长方式最可能为“________”型增长,若调查发现图2中第7年时种群数量为200,则理论上种群A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________只。

答案 

(1)数学 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 

(2)①K1 气候变化使种群不适合生存或某种传染病流行使种群中个体大量死亡(答案合理即可) ②S 400

解析 

(1)数学模型包括数学方程式和坐标曲线图等,坐标曲线图较为直观、形象。

建立数学模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和修正检验。

(2)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图1中种群数量在K1附近波动,因此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K1。

引起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以是气候变化、食物匮乏、传染病流行等。

分析图2可知,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变化趋势与“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类似,推断该种群最可能呈“S”型增长,第7年对应种群数量为K/2,因此理论上种群A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400只。

27.(10分)科研人员调查了东北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

研究者将乔木的树龄划分为幼龄林(10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年生)以及成熟和过熟林(40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

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计结果如图1、图2。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研究者采用样方法对此进行调查。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法。

(2)由图1结果可知,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______不足,导致幼龄林难以进入下一龄级。

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由图2结果可知,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型。

综合上述分析,__________的幼苗耐阴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

(3)若推测成立,该群落发生了________演替,这种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答案 

(1)种群密度 五点取样 等距取样 

(2)光照 种群数量下降 增长 水曲柳 (3)次生 土壤 种子

解析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采用样方法调查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由图1结果可知,白桦10~20年生的数目较少,而40~50年生的数目较多,推测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上层林冠茂密,林下光照不足,导致幼龄林难以进入下一龄级。

白桦林中幼年个体较少,老年个体较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据此预测白桦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是种群数量下降。

由图2结果可知,水曲柳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综合上述分析,水曲柳的幼苗耐阴能力强,由此推测若干年后,该种群将成为优势种。

(3)若推测成立,该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这种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8.(10分)(2020·衡水模拟)如图1是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中的

对应图2中的________点,若草原鼠迁入一个理想环境中,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则λ为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的定值。

(2)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最初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呈现类似“J”型曲线的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想一次性获得最大捕获量,应选择图2中________点进行捕捞。

(3)将一定量的酵母菌接种在10mL培养液中,培养较长时间,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调查酵母菌的数量。

在用吸管吸取培养液前要将试管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足够长的时间后酵母菌会呈现图2中的________(填字母)点所示的增长速率。

答案 

(1)a 大于 

(2)不一定 生物适应环境会呈现类似“J”型曲线的增长,不适应环境就不会呈现 b

(3)抽样检测 轻轻振荡几次 c

解析 

(1)图1中的

对应图2中的a点,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增长呈现“J”型曲线,则λ为大于1的定值。

(2)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最初不一定呈现类似“J”型曲线的数量增长,原因是若生物适应环境,则种群数量增长会呈现类似“J”型曲线,若不适应环境就不会呈现。

若想一次性获得最大捕获量,应选择图2中的b点进行捕捞。

(3)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酵母菌的数量。

在用吸管吸取培养液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培养足够长的时间后酵母菌的数量会下降,因此会呈现图2中的c点所示的增长速率。

29.(11分)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类群,对动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