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3720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

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

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

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

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鉴赏,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

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法:

讲授法、导学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和点评法。

【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

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先放《霸王别姬》歌曲

一、初识项羽谈形象

一曲《霸王别姬》,让你想到了喑呜叱咤的哪位英雄?

(项羽)项羽号称西楚霸王,

史载这位西楚霸王曾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坑杀秦兵二十万,所到之处“城无遗类”。

然而,这样一个凶残暴戾的失败诸侯,何以能得到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倾注深情,将他列入帝王本纪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项羽之死》,走近项羽,欣赏项羽形象。

(打出教学目标)

二、披文入情赏形象

通过预习,谁能用四字短语概况出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教师导引】

从朗读到美读需要一个认知过程。

1、欣赏垓下之围

齐读第一段,夜闻四面楚歌时,项王有何动作表现?

学生齐答:

惊—起—饮—歌—泣

(男儿有泪不轻弹,历经八载、从未一败的项王“泣数行下”,一曲《垓下歌》唱出了项王的末路之悲。

(自己读一读,扣住“拔”“盖”“利”“逝”“兮”)

请一名学生说说内容

(“虞兮虞兮奈若何”反复的唱叹,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一个怎样的霸王形象已跃然纸上?

(多愁善感儿女情长)

面对宝马、美人、江山、英名的逝去,这次第,怎一个“泣”字了得,“泣”包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无奈、悲哀、忏悔、惭愧)

那这首《垓下歌》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学生推荐读)

一腔怨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司马迁以其高超的笔力传写人物,末句八字不写项羽,却写“左右”,有何用意呢?

(侧面烘托出英雄末路的凄凉)

在塑造形象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板书)正面抓个性语言

扣动作神态

找侧面烘托

《史记》当中塑造人物更是紧扣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血”。

塑造形象的方法也就是鉴赏形象的方法

请大家从这三个角度,合作探究东城快战,分析项羽形象,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其中一人记录发言。

【合作探究】

2、欣赏东城快战

自读第二、三段(合作讨论)

个性语言: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极端自负、自尊、不知自省、自责)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无疑,却还拼死决战,既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又体现了无谋略的匹夫之勇)

“何如?

”(写得意,写自负,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

动作神态:

大呼、驰下、斩将、瞋目、叱之

(身当绝境,却无丝毫萎靡、绝望,骁勇善战)

侧面烘托

“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再现了他的勇武神威)

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的什么性格?

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去路,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

司马迁却又设计了“乌江亭长檥船待”这个细节,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

请分角色读“乌江自刎”,在最打动你的动作或语言旁边作一些点评

3、欣赏乌江自刎(点评法自主赏析)

语言: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鉴赏范例:

(是高傲自恃的叹息,是刚愎自用的感慨,是不知自省的发问,道不出声声悲壮,叹不尽处处辛酸。

“高傲自恃,刚愎自用,不知自省”概括项羽性格,“道”“叹”写项羽内心和鉴赏者的情感,妙用修辞使语言富有文采。

“纵江东父老怜而亡我,我何面目见之”

(知耻近乎勇,临大难而不苟免,彰显知耻重义)

“吾为若德”(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而邀功请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

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笑(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这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若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

在生与死,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抉择)

司马迁满腔的血泪融注笔端,把一个多情善感、勇猛刚强、气概豪爽、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善良、视死如归的悲情形象永传后世。

太史公对这个人物究竟是何态度?

【拓展延伸】

三、古今名家评形象

司马迁:

(项羽)“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

2、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难道不荒谬吗?

太史公秉笔直书,站在人性的角度塑造项羽,站在历史的角度评价人物,爱、怜、怨、恨,兼而有之。

你对人物有何评价呢?

(要不要?

)古今名家也对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评价。

女生齐读第一首诗,男生齐读第二首。

夏日绝句 (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两首评价有何不同?

(李清照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

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为什么她会推崇项羽呢?

这位历经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南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

毛泽东认为,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可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

(1949年4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

评价人物不仅要把人物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当中,还要“知人论世”,联系评价人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

四、课堂小结

逝者已矣,“喑呜叱咤,千人皆废,自大自负”的霸王早已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灰飞烟灭,然而太史公却用个性的语言、传神的动作神态,把另一个多情重义,舍身赴死,视尊严高于一切的悲情形象,留诸世间,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抚卷而叹、掩卷而思。

仅从《鸿门宴》《项羽之死》,我们很难全面了解项羽,那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

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应该怎样看待这个人物?

这样一个悲情人物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推荐大家读一读《项羽本纪》《高祖本纪》

易中天《品人录》“项羽之死标志着狼狗时代的来临”

五、作业

1、推荐阅读:

《项羽本纪》

《高祖本纪》

易中天《品人录》

“项羽之死标志着狼狗时代的来临”

2、以项羽这个形象为例,就“悲情性格决定悲剧命运”谈谈看法。

(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正面抓个性语言

扣动作神态

找侧面烘托

易中天:

项羽之死

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

  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

驾船的乌江亭长大约是一位崇拜项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救项羽过江。

他对项羽说,现在整个乌江之上,只有臣这一只小船,请大王立即上船,汉军无论如何追不过江的。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数十万人,完全可以在那里再成就霸业。

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

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

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

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项羽了。

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

他当然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

从他拿起这武器的那一天起,就没想过要放下它。

相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更应该把它高高举起,就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高潮一样。

这也是项羽随扈亲兵们的共识。

于是这场敌强我弱的战斗就打得风云变色气壮山河,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数百汉军士兵,自己也受伤十多处。

这时,前来追杀的汉军越来越多,其中就有项羽当年的旧部吕马童。

项羽笑了。

他大声地招呼说:

啊哈,这不是老朋友吗!

背楚降汉的吕马童难以为情,不敢正视项羽,扭过头去对另一员汉将王翳说:

这就是项王。

这可是“新朋友”了。

于是项王对王翳说:

听说贵国出大价钱,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人头,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

说完,便一剑砍下自己的头颅。

  不用多说什么了。

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

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

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然而项羽死得也很惨。

  就在王翳一把抢得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

最后,王翳得一首,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体。

他们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每个人都当了个小小的什么官。

而我们的英雄,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

  这可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贵族的时代。

高贵感和英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以虎和豹为象征的。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犬和羊。

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用虎豹和犬羊来比喻两种不同的人格,并惊叹于虎豹之可能沦落为犬羊: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

”虽然,在孔子师徒看来,虎豹的精神是高贵的,当是审美的,它不该被代之以狗的粗鄙和羊的平庸。

  然而,自从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英雄的时代也就开始走向没落。

君臣之间的促膝谈心没有了,而代之以行礼如仪、磕头如捣蒜;游侠谋士纵横天下各展才华没有了,而代之以拉帮结派、巴结权贵往上爬;诸子百家争鸣自由辩论也没有了,而代之以独尊儒术、只许一个人思想。

权欲和利欲将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和灵魂则将被阉割和践踏,就像王翳、吕马童们践踏项羽一样。

  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个画面:

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

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

刘邦是他们的君,他们的牧。

  就个人魅力而言,刘邦虽然既不可爱也不可敬,但也不可鄙。

刘邦虽然出身流氓,难免有些无赖气,一些事做得也不地道,但好歹也是英雄,骨子里也有英雄气概,也是血性男儿。

公元前195年,他回到故乡沛县,尽召故人父老子弟畅饮。

酒酣之际,刘邦亲手击筑,自为歌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歌一出,和声四起,刘邦离座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他拉着父老乡亲们的手说,游子悲故乡!

我虽然不得不定都关中,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是要回沛中来的。

可见,他虽无情,却并不冷酷,虽现实,却也浪漫。

然而,他代表的,却毕竟是一个冷酷无情、摧残人性的制度,是一个必然要以权欲和利欲代替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的制度。

事实上,他正是靠着权欲和利欲完成他所谓“大业”的。

就连陈平也坦言,他的身边,尽是些顽钝嗜利的无耻之徒,而这些人正是靠刘邦“饶人以爵邑”,也就是靠权欲和利欲集结起来的。

因为刘邦继承的是秦始皇的事业。

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一统天下,以天下万民臣朕一人,他不能不打击摧残践踏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包括对他自己内心深处残留的这些东西下手,这正是他心灵深处不无痛苦不无孤独的原因。

  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

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虎和豹的时代结束之后,取而代之的便是狼和羊的时代。

而且,那狼也会退化为狗,走狗。

  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

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

大家熟知的成语有:

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等。

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五绝: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之死,实不足惜

古今文人多有惜项羽之死的,李清照有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杜牧也说,江东子弟多俊杰,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项羽之死实不足惜,他若真过乌江而还,复带兵逐汉,天下又乱,百姓还不是继续生灵屠炭,流离失所。

中国人有,三岁看大,六岁看老一说,虽说有些偏颇,但是事实上许多人和事都是可以见微知著的。

《史记》上载:

“项小时学书,不成;又去学剑,仍不成,叔父项梁怒之,籍曰:

“书足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项梁教他兵法,他“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义大泽乡。

项羽起兵会稽,携各路诸候,用了三年时间灭了秦国,分封天下,自号“西楚霸王”。

只是称霸不足五年,,就在乌江边上发出了“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感叹,而后拨剑自刎。

究其原因,并非天要亡他,而是其残暴多婪疑,刚愎自用的性格害了自己。

鸿门宴当断不断,造成鸿沟为界,楚汉对立的局面,杀秦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收奇货美女,其贪婪无耻的行为,必然导致大失民心,与刘邦的约法三章相比,可见其政治眼光的短浅。

曾经追随过他的陈平略使小计,就让他失去了智囊团队的主要人员范增。

破秦后,竟对手下们说,富贵不归故里,如衣绣夜行。

小人得志,终不脱沐猴而冠的笑柄,种种失误为日后的全面溃败埋下了伏笔。

散文作家刘亚洲说,“楚汉之争,有点像国共之争,项灭秦,刘邦却夺了天下;蒋介石已经委座中国,毛泽东却又升起一个太阳,”只是蒋介石没有项羽的过鼎之力,更没有项的英雄气概——不然早该在一九四九年就自杀殉“国”了,又何必在海上偏隅一角,残喘二十六载,才恋恋不失的离世。

而毛泽东比刘邦却有过之而不及,刘邦早年是个流氓,毛泽东读书的时候就说出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豪言壮语。

《东山之战》载东山岛一役,解放军损失残重,毛泽东大笔一挥:

从我家乡调一支军队过去。

真是治大国如烹小鲜。

蒋介石东渡台湾之后,曾经对蒋经国说过,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会输给共产党,国民党这么多年一直走的是精英救国的路线,而共产党却把老百姓牢牢抓在手里。

自古如此,得民心者得天下。

所以项羽才会在逃走的时候,被一老农指路到沼泽中。

终于“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自刎而亡成全了王翳等人。

一代霸王,竟被分成五块。

这让我想起了李敖的那句话,凡人多不得好活,英雄多不得好死。

沈从文在《一个传奇的故事》中有过这样精彩的描述:

“那些马上得天下,还想着马上治天下的英雄伟人,为了寄生细菌的谎言繁殖的迅速,不多久都能由雕刻家设计,被安排骑在大青铜熔铸的骏马上,和个斗鸡一样,在仿佛永远坚固,磐石做基础的地面,给后人瞻仰,可是不多久,却将在同地震海啸相近而来的震动掀翻,只剩余一堆残迹,供人凭吊。

”这当然不是特指项羽的,但这何尝不是在鞭挞那些项羽一样不可一世的政治家呢。

这个打仗还要带个虞姬的人,确实达到了“手握天下权,美人卧身边”的景界,——只是这样的时光也太短了点,距分封天下,自号西楚霸王不过五年,距起兵反秦也不过八年。

读史记探项羽之死

当四面楚歌在垓下响起,当虞姬了结自己的性命,悲愤的项羽率领骑兵队连夜突围,却不幸误入沼泽地,当他到达东城山头,终于被灌婴的五千骑兵团团围住。

此时,霸王身边只剩28名随从。

他把28人分成四队,分别向四个方向突围,为让汉军弄不清自己的确切位置,他要求四小队冲到山的东边后分三个地点会合。

他说此次突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连胜汉军三次,二是斩杀汉将,三是砍断汉军军旗。

项王的三个目的全达到了,还亲自手刃汉兵百余人,自己仅损失两名士兵。

他到达了乌江边。

乌江亭长把船划到岸边,请项羽赶快上船,他说:

江东地虽小,也足够大王称王了,况且现在江上只有这一支船,谁也没办法追上你。

项羽大笑着说,我项籍带领八千子弟渡江,今天没有一人能够回来,还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

他把战马送给了亭长,和随从一起与汉军短兵相接,他最后一次斩杀了汉兵数百人。

他突然看见了汉兵中的一个旧相识,对他说:

“汉王为求购我的人头出资千金,悬赏万户侯,我把这个好处给你吧。

”说完拔剑自刎,象他的爷爷项燕一样,也象他宠爱的虞姬一样。

他倒在了乌江边,时年31岁。

一千多年过去了,诗人杜牧奋笔写下“八百子弟今犹在,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之死寄予了无限遗憾。

项羽之死,死在性格的仁慈。

早在楚汉战争正酣的时候,看到百姓和士兵遭受的战争之苦,项羽的侧隐之心一再涌动,他希望他们的争斗不要累及太多的人,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当然不肯,他只会在心底暗笑项羽的“妇人之仁”。

韩信说项羽“恭敬仁慈”,也有着当然的依据,他会流着眼泪给官兵送饭,他在绝境中会想到与虞姬作别,他在临死之前会设法保护他的战马,这些都是项羽性情中人的一面。

而将这样的仁慈带到残酷的战争中,显然就成了致命的缺点。

项羽之死,死在英勇善战。

英勇善战是项羽崛起的法宝,当他以5万楚兵击败20余万秦兵,当他以3万人马击败56万汉兵,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一个个地上演,项羽走入了歧途。

一方面他过于相信武力,他在东城和乌江边打了两个漂亮仗,最后一次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而依然认为是天要亡他,至死都不知道夺取政权其实是一项政治斗争。

同时,一个没有败绩的人一旦面对失败,其心理承受力就显得格外脆弱。

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项羽缺乏的就是这样一位“母亲”。

刘邦恰恰相反,他从来不曾胜过项羽,他一路上吃着败仗走过来,他更懂得无论遭受怎样的失败,都是可以重头再来的。

项羽之死,死在年少不练达。

刘邦的一生用尽一切手段,而项羽仅在诛杀宋义后撒了一个谎,其他所有的斗争都没拐过一个弯。

比起老谋深算的刘邦,项羽显得十分稚嫩。

他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给了刘邦掘起的机会。

又放弃关中定都彭城,给了刘邦暗度陈仓的良机。

他南征北战,无往不胜,却没有一个全盘的战略战术,又为刘邦的四处出击大开了方便之门。

项羽政治上的幼稚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他24岁随叔叔项梁起事,凡事都由项梁安排,他只需要执行。

三年后,项梁突然撒手人寰,失去了靠山的项羽一单独主事,就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被推到了政治斗争的浪尖上,也成了众矢之敌。

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时间去适应这一切,就不得不应付错综复杂的各种斗争。

而处在中年期的刘邦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懂得玩弄手腕,懂得迂回斗争。

可以说,年轻的项羽是不自觉被刘邦套牢,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项羽之死,死在性格的刚烈。

项羽并不是处在非死不可的地步,兵败垓下后,西楚国还有至少五个郡,况且比起53岁的刘邦,项羽在年龄上还占有优势。

凭借个人能力和家族的影响力,项羽只要吸取教训,东山再起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他自觉没法向江东的父老交待,以他的好男儿性格,他更不可能向刘邦交械,他只有选择自杀。

刚烈的项羽让人扼腕叹息,他死的方式更让人心生敬意,先是打上一个漂亮仗,然后宝马送亭长,人头送故交,即便是死,也像一个英雄。

刘邦如果处在项羽的位置,他是万万要上船渡江的。

刘邦在逃离彭城的时候,为让马车跑得更快些,不惜数次将亲生儿女推下车。

他在荥阳兵败的时候,让部下装成他的模样送去给楚军砍头,自己称机悄然逃离。

刘项的根本差别也在于此。

刘邦赢得了天下,项羽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项羽是推翻暴秦的第一功臣,是人民心中永不倒下的战神和爱神。

他没有成为中央集权的最高统领者,却活在了广大民间百姓心中。

人民没有按照“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眼光看待他,而是用评书、戏曲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将他“破釜沉舟”的气概、“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悲壮一代一代地传颂下去。

国粹京剧走出国门,西楚霸王这一角色发挥着巨大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项羽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是不朽的。

难怪李清照要发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感叹。

人生自古谁无死,能够死得这样地灿烂,这样地辉煌,死得其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