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docx
《新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声音
第三单元
第十七课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重点:
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
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设计: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
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欣赏各种优美的声音:
师:
刚才同学们的反应很快,说明你们都很聪明,今天!
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更好听的声音,请同学们仔细欣赏,并想一想这些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的?
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受?
(好听、心情很舒畅、想天天生活在这样的声音里……)
(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
小河流水声、二胡声、鸟叫声、提琴声、古筝声)
2、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师: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
为什么会有声音?
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
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师:
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应该先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才能解决其它问题。
)
引入新课: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二、自主探究
1、指导实验:
老师给予学生们塑料袋,并提问学生能用怎样的方式使得塑料袋发出声音。
⑴击出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理解表格)
实验记录表
操作方式塑料袋是否能发出声音
a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物品,让学生自由探索能让声音产生的方法
b记录时语言简洁一些,如操作方法可以写“敲”“弹”。
(2)点击出示要求(请学生读)
a实验时动作轻一点,避免损坏仪器或声音过响影响他人实验。
b注意观察:
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塑料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c小组分好工(轮流做,一个同学做的时候,其它同学观察),依次开展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看谁发现多)。
(再次强调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引导学生理解依次,可举例示范。
)
2、学生自主实践:
学生自由探究。
(钢皮尺、音叉、皮筋、鼓,使物体发出声音)
3、交流:
(交流时可以按表格中材料的顺序依次交流)
老师:
好,谁来把自己的实验经过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4、深入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不借助任何物体,自己发出声音,从自身感受物体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
敲响音叉后将金属部分放入水槽中,观察水面现象。
5、教师小结:
⑴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
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音叉发声时在……这些“颤动”“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
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音叉发声时……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
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
也就是说: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和学生一起小结)
6、举例证明:
(1)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
(2)拿出空饮料瓶,对着瓶口吹。
师:
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
(用纸屑来验证,空瓶吹出声音是瓶子里空气在瓶子里振动。
)
学生思考,回答。
(师板书:
物体振动)
7、反证法证明
老师:
既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那振动停止是不是声音也就停止了呢?
(学生答)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做实验)
引导学生使用反面的例子进行试验,使物体不振动的情况下发出声音,学生在实验之后得知物体不振动就发不出声音,加深本课的知识点的理解。
8、学生实验2
老师:
现在我们知道声音的产生是通过物体振动产生的,那如何让声音停止呢?
(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
实验器材停止声音的方法现象
声音停止前声音停止后
音叉
橡皮筋
鼓
学生实验之后讨论交流,完成实验记录表的填写。
老师引导并板书,物体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三、小结
师: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鼓声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那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啸,那是空气在振动,我们歌唱,那是声带在振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也参与其中)
布置作业了解声音的高低与强弱如何区分?
原理是什么?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振动
第十八课声音的强弱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的强弱和高底与什么有关提出假设。
2.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声音的奇妙。
2.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重点: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大小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难点:
混淆声音强弱与高低的概念。
设计: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
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其他同学,在你们中间找几个人喊他的名字,看他能不能根据声音把你们认出来。
(学生喊前面同学的名字,前面同学很快辨认出他是谁。
)
师:
看来你的听力很灵敏,你为什么能根据声音把他们认出来呢?
生:
他们的声音我听习惯了,而且他们的声音也不一样。
师:
上节课我们也曾自己制造声音。
比如:
拍桌子时发出“啪啪”的声音,吹瓶子时发出“呜呜”的声音,其实自然界的声音是各不相同的,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决定声音的几个因素。
(二)、自主探究
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师:
你是怎样理解声音的强弱的?
师:
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开动脑筋,想想能用什么方法使它发出声音?
师:
一张纸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那小朋友能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
(用小锤先轻后重敲音叉)
师:
听一听哪一次声音强,哪一次声音弱?
生:
第一次声音弱,第二次声音强。
师:
声音强弱指声音的什么?
生:
声音强弱指声音的大小。
师:
那你认为对于同一个物体来说,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
声音的强弱与声音的大小有关。
生:
声音的强弱还与距离的远近有关。
师:
是这样的吗?
这只是我们的假设,要想知道真相,需要进行实验。
师:
实验之前要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怎样来做这个实验,并完成老师发给你们的实验计划。
实验1:
在鼓面上撒一些豆子(或沙子,盐等),引导学生用不动的力度敲打鼓面,观察敲打后发出声音的大小,以及豆子弹跳的高度,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观察项目发出声音的大小豆子跳动的高度
用力敲打鼓面
轻轻敲打鼓面
实验2: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用不同力度敲响音叉后将金属部分放入水槽中,观察水面波纹的情况。
观察项目发出声音水面波纹情况
用力敲击音叉
轻轻敲打音叉
(学生讨论实验过程,填写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操作,师巡视指导。
)
老师:
你能把你们的做法向大家说一下吗?
(生汇报操作过程,其他同学及时补充,师适时点拨)
请学生上台展示,并总结出小组总结的实验结果。
总结: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要求学生记录,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的单位:
分贝(dB)。
三、联系生活
布置作业回家后用强弱两种不同的声音敲敲杯子,酒瓶,脸盆等等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再观察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声音是强和弱的?
板书设计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第十九课声音的高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的强弱和高底与什么有关提出假设。
2.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到声音的奇妙。
2.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重点: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大小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难点:
混淆声音强弱与高低的概念
设计: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
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强和弱,老师想考考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有没有掌握了。
振动怎么样的时候,声音比较强?
振动怎么样的时候,声音比较强?
振动幅度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声音的强和弱指的是什么?
单位是什么?
音量。
分贝(dB)
其实声音既有强弱之分,也有高低之分。
比如我们乐器中的“哆唻咪发嗦啦西哚”中的两个“哆”就是一个高,一个底。
那么声音的高低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的高和低(板书)
二、自主探究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发出高音,什么情况下发出低音。
师:
音量并不能决定声音的特点,你是怎样理解声音的高低的?
(铝板琴演示高低不同的声音)
生:
声音高就是声音尖细,声音低就是声音粗厚。
师:
那么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师:
现在有两个实验,一个是尺子,将尺子一端压在桌子上,另一端露出,然后用手拨动尺子,观察震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高低,然后改变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尺子,观察震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高低;二是使用橡皮筋实验,通过拉伸橡皮筋长度的不同,观察橡皮筋发声的高低,并观察橡皮筋振动的情况。
大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先根据器材做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并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序号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尺子振动的快慢声音的高低
1
2
3
实验序号拉车长度声音变化橡皮筋振动情况
1完全不拉
2拉到比较紧
3拉到很紧
(学生讨论并操作,师巡视指导。
)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
师:
你认为物体什么情况下发出高音,什么情况下发出低音?
生:
物体粗短时发出的是低音,物体细长时发出的是高音。
老师总结并板书,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音高的单位:
赫兹(Hz)
老师将本课的重难点讲述清楚,声音的强弱与高低的区别,可以用课外的知识给学生们补充,声音就是一列波,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而声音的强弱与波的振幅有关。
三、小结
影响声音的因素除了音量音调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掌握好了这些因素,我们就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希望同学们回去后自己制造出能发出强弱高低不同声音的乐器,我们可以组成一个小乐队进行演奏,我想这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布置作业了解声音的高低与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振动速度快,声音高;
振动速度慢,声音低。
第二十课设计与制作:
我们的小乐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研究的成果自己制作一个能够发声且具有一定音调的小乐器。
2.通过制作小乐器,加深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等问题的理解。
重点:
怎样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制作小乐器。
难点:
控制小乐器的音准、音高、音量。
设计: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
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我们研究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也探究了怎样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
我们能不能自己制作一个能发出美妙声音的小乐器呢?
”
二、探究内容:
1.研究乐器的发生方式。
听听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说说乐器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起什么作用。
2.收集身边的材料自制小乐器。
说说自己打算怎样用准备的材料制作小乐器,打算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乐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学生自己或小组制作小乐器。
介绍自己制作的小乐器。
3.怎样使乐器发出不同的音调?
了解什么是音调。
说说为什么乐器会发出不同的音调。
做实验研究怎样使发出的声音高、怎样使发出的声音低。
调试自己制作的小乐器。
4.研究怎样放大乐器发出的声音。
说说乐器的音箱有什么作用。
说说各种乐器的音箱在哪里。
5.召开自制小乐器演奏会。
用自制乐器独奏或合奏一段简单的乐曲。
大家一起评选最佳演奏奖,最佳乐器制作奖。
6.评价小乐器。
自己评价或小组评价自制小乐器,可以从乐器发出的音调、乐器的外观和性能方面进行评价。
找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的不足。
说说与自己制作的小乐器相比,真正的乐器的优点是什么。
自制小乐器的评价表
乐器制作者姓名:
_________评价时间:
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日
我的小乐器名称
我的小乐器的主要特点
我的小乐器的主要缺点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同学制作的小乐器的优点
我的小乐器改进思路
我的小乐器的样子
全课总结。
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四、课外拓展:
针对自己找出的自制乐器的不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修改和进一步加工。
布置作业改进自己的乐器
板书设计
设计与制作:
我们的小乐器
第二十一课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要介质。
2、知道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能初步了解声音传播的知识。
重点: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知道不同的物体传播的声音不同。
设计: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
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上课前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先是近距离聆听,然后慢慢向后移动远离声源,这时进行对比,比较先后听到声音的大小变化。
师:
我们之前已经学到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强弱与高低,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面的呢?
平时在游泳的时候能听到水中的声音吗?
晚上睡在床上的时候能听到隔壁宿舍同学讲话的声音吗?
(组织同学们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猜想)
2、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上的照片,老师抛出新问题
师:
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听到对方的声音,只能通过特殊的装置传递信息。
那是为什么?
声音是通过什么来传播的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课题—声音的传播)
二、自主探究
1、指导实验1
(1)教师分发听诊器给实验小组,实验小组内分工操作
(2)学生在使用听诊器的时候轻轻的摩擦薄膜处,然后认真听声音的变化记录实验情况;之后将听诊器软管夹紧,轻轻的摩擦薄膜处,认真听声音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情况。
(3)记录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
软管通畅时
夹紧软管时
(4)实验操作完了之后,点学生汇报操作过程,其他同学及时补充,老师适时点拨。
请学生上台展示,并总结出小组总结的实验结果。
总结:
声音在听诊器中是通过空气传播声音的,软管夹紧,软管中的空气被阻隔,声音不能通过空气传播,所以听不到声音了。
2、指导实验2
(1)师:
经过上一个实验,我们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那么它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能听到什么声音吗?
同学们在经过鱼塘或池塘的时候,脚步声音很大,是否会吓跑水中的鱼呢?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并猜测。
(2)教师接着在水槽中装满水,用两只音叉在水中撞击发出声音,让学生分组用耳朵紧贴水槽听,或站立在水槽旁听,是否能听到声音。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发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操作该实验。
)
(3)指导学生用手指轻轻的在桌上摩擦或滑动,然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听是否能听到声音。
(在进行此实验的时候,一定确保学生做到安静实验,教室内一定不得有任何同学发出的噪音,以免影响实验操作。
)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并分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总结:
声音能通过液体、固体传播。
3、拓展知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1)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都认识到了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那么接下来我们拓展一下,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的效果好。
(2)同学们进行小组内的猜测,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师启发学生,声音在密度大的物体中的传播速度要快,所以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三、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并且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
布置作业声音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固体,液体,气体
第二十二课传输器的研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本领是不同的。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并了解更有效的传播声音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3、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物体传播声音的观察研究,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
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设计: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
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提出悬念,让学生自主探究:
1、多媒体课件引入:
A生:
听说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听到对方的声音,只能通过特殊的装置传递信息。
B生:
据说是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
师:
那声音是通过什么来传播的呢?
2、听取学生的各种回答;
3、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探究任务———传输器的研究1(板书课题)。
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
1、活动1:
钟罩里的收录机
(1)介绍实验的方法
此实验为演示实验,首先把真空机设备、玻璃钟罩、收录机等实验装置的作用介绍给学生,把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告诉给学生。
(2)预测实验的结果
师:
这是一部正在发出声音的收录机,我们把它放在钟罩里,它仍能发出声音。
现在我们把这个钟罩密封起来,抽去罩中的空气,还能听到收录机发出的声音吗?
生:
讨论并猜测问题。
(3)观察实验的现象
师:
进行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地听,当抽空气时,虽然不可能抽得很干净,但收录机的声音还是会逐渐变小的。
最后当透明玻璃钟罩里面的空气抽出来后,已经听不到收音机的声音了(或者很细声)。
(4)讨论实验现象说明的问题
师:
透明玻璃钟罩里还有空气时,我们还能听到收录机的声音,但当里面成真空状态时,它的情况和月球上的情况差不多,都听不到声音,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生:
讨论并分析问题。
师生合作完成该实验,讨论并得出结果———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小结板书)。
2、活动2:
声音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
(1)师:
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它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能听到什么声音吗?
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
讨论并猜测。
教师接着做水中铜铃撞击发出声音的实验,让学生分组用耳朵紧贴水槽听,或站立水槽旁听,当然,学生很容易听到声音。
(3)在楼梯上分组做用耳朵紧贴楼梯扶手,听同学敲击上层楼梯发出的声音实验。
师生共同讨论并得出结果———声音能通过液体、固体传播(小结板书)。
(三)总结并结束课程:
1、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主评价。
2、教师总结并要求学生收拾好材料,并协助作好卫生工作。
布置作业声音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呢?
板书设计
传输器的研究1
第二十三课回声现象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种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学生在游戏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认识到声音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回声。
3、初步了解什么样的条件下回声才能更加清晰。
重点:
认识回声现象所需要的条件。
难点:
了解回声现象需要介质。
设计: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
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老师自己模拟回声的现象如:
上课..课…课….课…..课;同学们好..好…好….好…..好;请坐..坐…坐….坐…..坐。
利用这一有趣的模仿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贴近今天上课的主题。
2、模拟回声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让其中一位学生说一句话,然后其余的小组成员依次发出该有的回声,然后评比哪个小组配合得最默契而且最像回声现象。
二、自主探究
1、思考与猜想:
(1)教师展示校园平面图,提问学生:
“同学们在学校哪些地方打闹嬉戏的时候能听到回声?
”
(2)学生回忆讨论,纷纷指出不同的地方都曾听过回声。
(3)老师继续提出疑问:
“发生这些回声的地方,周围的环境都是如何的?
根据你以前经历过的回声现象,猜想一下产生回声现象的条件是什么。
”
总结: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中的现象来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指导实验
(1)对于学生们的猜测与猜想,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声音能被反射”的实验,利用两个卡纸卷成柱状,成人字形摆好,并在交接的一端放一块木板或纸板,在卡纸的一头放一个声源,学生在另一头听声音。
把木板或纸板拿走后,观察是否还能听清声源发出的声音。
(2)实验后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
使用木板
拿走木板
我的思考
(3)学生完成实验后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以及实验后的思考。
(4)老师总结并教导学生正确的回声原理,能产生回声所需要的条件。
总结:
声音能被反射。
3、拓展知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1)老师展示北京天坛回音壁的图片,为什么叫回音壁?
在里面说话会发生什么现象?
(2)同学们进行小组内的猜测,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3)老师播放回音壁的视频,并让学生们认识到,声音虽然能被反射,但是反射的效果与反射时用的材料有关。
(4)抛出新问题,如果在一个密闭空间里,想发生回声现象应该用什么材质的材料建造墙壁,如果不想发生回声现象又应该用什么材质的材料建造墙壁。
三、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声音的回声现象,学生初步的了解到声音在碰到物体之后能被反射,并且因为材料的不同,反射的效果也不同。
并且意识到,在生活中什么地方为什么要控制音量,且不能大声喧哗。
布置作业生活中的回声现象
板书设计
回声现象
反射
第二十四课生活中的噪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体验问题,让学生充分关注社会,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采访收集事例、自主查询科学资料、走访相关部门、访问有关人员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
2认识噪音的形成与噪音带来的危害。
3通过对声音传播的原理学习与探究,了解目前消噪的方法,引发联想,产生改造生活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
认识噪音的形成与噪音带来的危害。
难点:
通过对声音传播的原理学习与探究,了解目前消噪的方法
设计: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
方法:
观察、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什么是噪声
自然界和人类存在于声音的世界。
声音对于人们有绝对的意义,但是,正像任何事物都必须有限度一样,声音也必须有适当的“度”。
如果声音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就会成为干扰人们正常生活的噪声。
学生交流讨论什么样的声音才是噪声。
老师告诉大家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