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2688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docx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docx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测试题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一、选择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体内的巨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并消除。

这种免疫是()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A.先天具有的B.后天获得的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C.针对某种抗原的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解析:

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并消除病原微生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具有的。

答案:

A

2.可以成为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或物质是()

①骨髓②扁桃体③淋巴细胞④抗体⑤红细胞⑥吞噬细胞⑦抗原

A.①③④⑤⑥B.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⑥D.①③⑤⑥

解析:

人体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特异性免疫。

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抗原不属于免疫系统。

答案:

C

3.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D.②③⑥⑦

解析:

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自身的癌变、衰老的细胞也能成为抗原。

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对部分抗原进行吞噬处理。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组织液、外分泌液(乳汁)中也有分布。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答案:

C

4.(密码原创)美国的研究人员刚刚发现了3种以前未知的中和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一组HIV1分离株中的90%以上的病毒株结合并中和它们。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以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来防御HIV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无法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B.抗体的产生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

C.HIV会引起人体患自身免疫病

D.HIV属于原核生物

解析:

以前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来防御HIV以失败告终,原因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易发生变异;抗体是分泌蛋白,产生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的参与;HIV会引起人体患免疫缺陷病;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答案:

B

5.下列免疫细胞中,不能进一步分化的是()

A.T细胞B.B细胞

C.记忆细胞D.吞噬细胞

解析: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并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答案:

D

6.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处理:

分组甲乙丙

处理不做任

何处理将丁的皮肤小片移植到乙体表上,14天后,皮肤结痂脱落切除胸腺

两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

A.乙、甲B.乙、丙

C.甲、丙D.丙、甲

解析:

乙第一次移植时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第二次移植由于记忆细胞的免疫排斥,移植的皮肤最易脱落。

丙由于切除了胸腺,不能产生T细胞,没有了排斥反应,移植的皮肤片最易成活。

答案:

B

7.最近,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卷土重来,成千上万只鸟,包括家禽和野鸟,或病死或被宰杀。

病毒还对人类造成了感染,导致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51人死亡。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机体后会导致()

A.淋巴细胞周期变长

B.浆细胞高尔基体活动加强

C.记忆B细胞迅速分化

D.最终被效应T细胞消除

解析:

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由于存在细胞增殖,所以淋巴细胞周期变短。

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分泌抗体,所以其高尔基体活动加强。

当病毒进入细胞寄生后,细胞免疫再发挥作用,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病毒到体液中,最终被抗体消灭。

只有当相同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才能迅速分化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答案:

B

8.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解析:

物质a是抗体,由浆细胞合成,浆细胞是体细胞,体细胞中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②③过程是识别抗原的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细胞5是记忆细胞,在此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可继续分裂、分化为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答案:

B

9.(密码改编)下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及相关反应,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a、b分别指的是子代H5N1和抗体

B.c的作用是进入靶细胞内,释放淋巴因子使靶细胞裂解

C.据图可知,H5N1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中不涉及逆转录酶

D.合成H5N1蛋白质的场所以及所需要的原料都是人体细胞提供的

解析:

A项正确,题图中a是寄主细胞释放出的子代H5N1;X细胞是浆细胞;b是抗体;c是效应T细胞。

B项错误,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不能进入靶细胞内。

C项正确,从题图看出无逆转录过程。

D项正确,H5N1的复制在人体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以及所需要的原料都是人体细胞提供的。

答案:

B

10.下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过程

B.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c和d在不同的场所发育而成

D.当再次受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

解析:

造血干细胞可以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不同的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a是血细胞,b是淋巴细胞,c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而成,d是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

再次免疫的反应更强烈,原因是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地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

答案:

D

11.法国科学家西诺西和蒙塔尼由于发现了艾滋病病毒而获得2018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

下图为HIV病毒引发艾滋病的病程,其中感染初期与潜伏期时并无病症出现。

在潜伏期初期应如何采样与检测,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

A.采集血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

B.采集血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C.采集口腔黏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

D.采集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解析:

感染初期与潜伏期,HIV浓度较低,不易检测,但机体对HIV病毒的免疫反应较强,因此可通过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

答案:

A

12.下图表示A、B两妇女在1~5月血浆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抗体的相对含量。

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不成立的是()

A.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疫苗,妇女B没有

B.两人均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C.妇女A免疫系统可以清除病毒并能长期产生保护作用

D.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

解析:

C项错误,妇女A免疫系统可消除病毒,其对该种病毒的免疫时间取决于体内相关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的长短。

A项正确,由题图示A、B曲线在2月份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

妇女A在1月份接种了疫苗,产生了抗体,妇女B没有。

B项正确,两人体内4、5月份均产生了大量抗体,说明她们在4月份感染了人乳头瘤状病毒。

D项正确,妇女A产生的抗体量较大、速度较快,说明妇女A体内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

答案:

C

13.下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

解析:

吞噬细胞吞噬异物是胞吞,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⑤过程是抗原、抗体的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而是通过产生的抗体发挥作用;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切除胸腺的个体会丧失细胞免疫,但仍会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答案:

A

14.某同学虽然接受过B型肝炎疫苗注射,但是体内抗B型肝炎病毒的抗体数量却很低。

检测该同学体内的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数目皆正常,那么可能的原因是()

A.T淋巴细胞表面没有抗体

B.B型肝炎疫苗导致B型肝炎病毒大量繁殖

C.B淋巴细胞表面没有抗体

D.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无法正常发育

解析:

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表面都没有抗体,肝炎疫苗是灭活的病毒,不会导致肝炎病毒大量繁殖。

最可能的原因是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无法正常增殖分化。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测试15.目前我国有1.2亿人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肝患者约有1600万。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乙肝的问题。

(1)人体产生乙肝病毒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能够产生上述细胞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肝病毒寄生在人体的细胞中,人体免疫系统可通过细胞免疫消灭乙肝病毒,即通过________细胞使________细胞裂解死亡而使病毒失去寄生的基础。

(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遗传学家布卢姆伯格偶然从一位澳大利亚血友病患者血液中发现一种抗原,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后证明其为乙肝病毒的衣壳,因此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澳抗的来源可能是乙肝病毒入侵肝细胞时________的蛋白质外壳颗粒或被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裂解后________的蛋白颗粒。

解析:

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得过乙肝且痊愈不久的病人再次感染乙肝病毒时,机体能进行二次免疫,浆细胞可以来自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细胞免疫消灭乙肝病毒的过程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而使病毒失去寄生的场所。

答案:

(1)浆细胞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

(2)效应T宿主(或靶)

(3)留在细胞外未组装(或过剩)

16.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人体内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参与对关节的攻击,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能与TNF结合,竞争地抑制TNF与其受体结合,而TNF只有在与其受体结合后才能产生对关节的攻击作用,因此有医学专家利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但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不能进入所有的关节中,只能靠定期注射维持。

于是,西雅图的目标遗传公司(TGC)将编码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基因导入腺相关病毒(AAV)中,再把AAV直接注射到病人的关节中,这样相当于送给病人一个持续不断地提供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定点仓库,从而能长期有效地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能通过释放TNF等而杀伤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

(2)从资料中可知,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________病。

(3)一旦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与TNF结合,TNF便不能与其受体结合,原因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该治疗方案中,AAV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8年,在接受这种治疗的美国人中,有一例因为严重的感染而死亡,使人们格外关注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问题。

有科学家称,对腺相关病毒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表明,腺相关病毒对人体是安全的,因此很可能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直接导致该病人死亡。

那么,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应该是通过________而引起病人死亡的。

解析:

(1)人体的免疫系统杀伤自身产生的肿瘤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消除功能,对外来病原体的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2)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3)如果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与TNF结合,TNF与受体的结合部位已被占据,TNF便不能与其受体结合。

(4)这里的腺相关病毒(AAV)相当于基因工程中的外源基因的运载体。

(5)不当的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可以抑制人体内免疫系统的组成物质TNF的免疫作用而直接导致该病人死亡。

答案:

(1)监控和清除

(2)自身免疫

(3)TNF与受体的结合部位已被占据

(4)外源基因的运载体

(5)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