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班主任的现代教育思想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2652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第三节班主任的现代教育思想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三章第三节班主任的现代教育思想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三章第三节班主任的现代教育思想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三章第三节班主任的现代教育思想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三章第三节班主任的现代教育思想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第三节班主任的现代教育思想1.docx

《第三章第三节班主任的现代教育思想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第三节班主任的现代教育思想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第三节班主任的现代教育思想1.docx

第三章第三节班主任的现代教育思想1

第三章

第二节班主任的现代管理思想

[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读课本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班级目标制定的依据

结合案例,老师讲解班主任的现代管理思想

介绍全国优秀班主任事迹

一、班级管理目标制定的依据

1.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管理思想依据

2.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班级实际情况依据

二、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层次性原则

班主任的现代教育思想介绍

第一单元 教育思想·班主任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班主任需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吗?

    一看到“班主任的教育思想”这个标题,有人就可能顿生疑虑:

班主任嘛,宏观上有党的教育方针,中观上有政府的教育政策,微观上有校长的决策、安排,一个几乎创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最小的“主任”,还需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吗?

有人甚至将班级教育讥讽为“运用传运带的原则按照预定的模子,通过生产的方式来培养人的教育制度”,因而根本不需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国内著名的班主任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一书中的几个标题:

    “学生应该是自身的主人,是班集体、国家、社会的主人”“科学管理班集体”

“科学管理班级要靠班级的主人们”

以上几个标题从不同的侧面表述了魏书生的教育思想。

同样,被誉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的全国著名班主任李镇西的班主任工作专著——《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以“接过陶行知民主教育的思想火炬”作为引言的标题,阐述了他“一贯的教育追求”,李镇西所讲的“一贯的教育追求”就是班主任的教育思想。

案例。

“在某中学的班主任会上,大家在研究评选三好生的事。

有位老师提出三好生应由学生自己选出。

这时,另一位老师发言了:

“可是,如果完全交给学生自己选,我怕选出的人并不是我认可的好学生”校长开导道:

“注意,应该是评三好生,而不是选三好生。

所以,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校长的话刚一说完,德育处主任给感到为难的老师出了个主意:

“叫学生选还是可以的,只是学生选了以后不要当场公布结果,而是下来由班主任内部确定”。

    这样的例子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常见,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类见不鲜,许多单位评先进又何尚不碰到这样的争论与作法呢?

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来观察,就涉及一个教育思想问题。

在教育战线中,同一件事(如评三好生),虽然有了教育方针政策的规定(如“三好生标准”等)但持有不同教育思想的人,对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也是不一样的,实行中其行为方式也大相径庭,结果当然也会千差万别。

在上例中,以及教育实践的其他情境下,由于“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民主与平等的观念是比较淡漠的,因而在师生关系、学生教育、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处理教师和家长关系等方面,有的教师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居高临下或唯我独尊,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尊重与信任。

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甚至侵犯学生的权利;在某些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专制色彩”。

(李镇西著《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第2页,四川少儿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在这种“专制色彩”十分浓厚的氛围下,能培养出学生的民主精神与创新精神吗?

能培养未来社会的主人吗?

与此相反,象李镇西、魏书生这样一大批有着先进教育思想的中小学班主任,采取“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的作法,每做一件眼前的具体事(如上例中的评三好生),着眼于“为21世纪培养现代公民”,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思想的差异。

    总之,对于班主任来说,虽然上面有方针政策的规定和校长的决策,虽然班主任处于“执行层”。

但同样离不开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

何东昌同志曾经题词,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个教育家。

我们教育界也有不少人呼吁,办好一个企业就是一个企业家,管好一所学校,带好一个班级为什么不能成为教育家呢?

我们也提倡校长、班主任成为教育家,提倡教师做学者型的教师。

如果只是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充其量只能算一位先进的教育实际工作者。

如果没有深刻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如果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即使我们勉强地将“教育家”的桂冠加在某人的头上,恐怕社会也是不会承认的。

      第二节 教育思想和班主任的教育思想

    一班主任需要自己的教育思想,这是确定无误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思想呢?

什么是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呢?

“教育思想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比较深刻、比较稳定的看法,这种看法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教育行为的选择,左右着教育实践。

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

为什么办教育(包括教育的地位、作用、目的方针等)用什么来教育(包括教育内容等)教育谁,由谁教育,怎样进行教育(包括教育的领导与管理,教育的手段、方法、途径等)。

从外延上看,教育思想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基本层面。

微观的层面有三个最基本的问题:

一是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二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三是怎样办学校,怎样培养人。

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上面简要回答了“什么是教育思想”的问题,下面我们再具体讨论一下什么是班主任的教育思想?

    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与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有关,与班主任工作的属性、功能有关。

我们知道,班级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组建起来的同龄学生的集合体,是学校进行教学教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通过班级的有序运作来实现的。

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实际是送到某个具体的班级。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班级也是学校管理结构中最基础的单元,是学校管理权力分布区间的下限,班主任就是学校派到班级的“特派员”。

这样,班主任就具有多重角色。

他既是普通的教育者,也是班级的管理者,既是学校的代表者,也是家长的代理人,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正是建立在以上角色基础之上的。

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这样的人?

由于班主任担负着班级管理的任务,因而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中也包含了一定的管理思想,如“管”什么?

“不管”什么?

怎样“管”?

“管”到什么程度……下面我们对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作进一步的基本分析。

第二单元 班主任的学生观

    学生观,即如何“观”学生。

班主任的学生观是指班主任对学生的看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班主任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班主任如何“观”学生,直接影响班主任教育行为的选择。

         第一节 扭曲了的学生观

    案例。

“有一次我走过他正在上课的教室,突然看见讲台上站着一排表情木然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头都顶着一个小塑料盆,而且盆子里居然还装着水!

只听教导主任一边指着这一排学生,一边声嘶力竭地对全班学生说:

‘如果明天谁还敢不完成作业或上课不守纪律,这就是下场!

’这一幕真让我目瞪口呆。

更让我目瞪口呆的是第二天在同一地点看到的情景:

站在讲台上头顶水盆的只有两个学生了,但他俩的胸前都挂着一个不算小的纸牌,上面赫然写着‘我是坏学生’。

教导主任神态自若地在讲他的课,好像讲台上根本不存在两个正在被示众的学生!

你问这位教师怎么当上教导主任的?

告诉你,由于他这样‘严格要求’学生,他班上的物理成绩总是很突出,他不但因此当上了教导主任,后来还升任本校校长。

有了这样‘严格要求学生’的校长,自然就有一大批‘严格要求学生’的教师。

我很快发现在这个学校,教师体罚学生不但被认为是正常的,而且是极为普遍的。

比我早一年分到这个学校的一位老师,甚至教我怎样‘收拾’学生。

有一次,我去他班听课,便亲眼看到了他在学生面前的‘威风’。

上课铃已经响了,可他并不急着进教室,而是站在教室后门外面偷偷地看学生们。

由于老师没来,教室里的学生自然很活跃,他们并不知道老师就在后门外观察他们。

过了几分钟,这位老师突然从后门进入教室,从学生课桌之间的过道朝教室前面的讲台走去,他一边走,一边用他穿着皮鞋的脚狠狠地踢正在说笑或没坐端正的学生的腿。

(事后,他对我说:

‘既然踢了,就要使劲踢,一定要把学生踢痛!

’)等他走到讲台上,整个教室已经鸦雀无声。

只见他站在讲台上,恶狠狠地对全班学生大声说道:

‘记住,我是你们的老师,我也是你们的皇帝!

’他当时就是这么说的,这是他的原话,我一点儿也没夸张。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他说话时学生惊骇恐惧的表情”。

    笔者也到某中学目睹过类似的可怕情景,上课时,那所中学的每个教室门口或讲台前都站着一排当场被“示众”的学生,那些学生的表情酷似公判大会上的罪犯,有的低着头,有的含着泪,有的昂着头眼望着天空充满了愤怒、无奈或“满不在乎”,待我稍微作了一点调查,就了解到了这所学校流行着一句可怕的“治校格言”——“良言千句抵不上三脚两拳”!

以上所述班主任的教育行为是受教育思想支配的。

在有的班主任看来,学生具有天生的“野性”,“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骂是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有的班主任不把学生当人看,而把学生当“教不会的蠢猪”看,还有的教师把学生当“木头疙瘩”看,当“不可雕”的“朽木”看,有的班主任不把学生当青少年看,而是当作成年人看,他们往往“以成人之心度小孩之腹”,将一切成人化……

    我们认为,上述学生观是错误的学生观,在这种错误学生观的支配下,必然发生荒唐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教育行为。

第二节 把学生当人看

    看似平凡然而却十分深刻的几个命题:

“学生是人。

是一个能动体。

是具有感情的个体。

具有特殊的创造价值。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是人”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命题。

学生是人,就应该有人的尊严,有人的需要,需要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需要受到多方面的尊重与信任,需要周围人们的同情与理解。

学生是人,“人”不同“物”,教师所面对的工作对象就不同于工程师所面对的机器、楼房、矿石……也不同于农技师所面对的作物,种子、土地、肥料……工程师、农技师所面对的对象是“物”,这些“物”的形态、用途等可以听任工程师、农技师任意加工,而学生——“人”不是被动的被加工者,他们自身也参加“加工”的过程,进行自我“加工”,教师要他向南走,他可能向北走或者向东走……“加工”的结果也不象“物”的加工那样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学生到学校学习既是为了社会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也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即提升个体的社会地位,提高个体的生命质量,获得全面发展。

学生又是发展中的人。

同样是以人为工作象的部门、行业很多,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的工作对象是人,那是已经或即将参加社会生活生产的成年人;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对象也是人,那是等待救治的、有着生理或心理疾苦的病人;公安、检察、法院这些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对象也是人,那是对社会带来了破坏作用的犯罪嫌疑人;火葬场工人的工作对象也是人,那是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的死人……班主任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生机勃勃的人,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可爱,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正因为青少年有优点需要发扬光大,有缺点需要克服矫正,正因为他们幼稚无知,需要接受知识,所以社会才设置了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关,社会才产生了教师这种职业。

如果人一生下来就是满腹经纶的学者专家,如果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英雄模范,那还需要学校干什么?

还需要教师、班主任干什么?

学校因学生而存在,班级因学生而建立。

没有学生,学校、班级、校长、教师都失了存在的理由。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应该是校长心目中的上帝”(张楚廷著《校长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第67页),也应该是班主任心目中的上帝。

学生是人,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当班级的主人看。

这就是班主任应有的学生观。

理性的思考、逻辑的推导也许是简单的。

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往往使班主任应该有的正确学生观发生动摇,尤其是面对学生发生的一些“可笑”、“可气”甚至是“可恨”的事情时,班主任往往容易跟着“感觉走”,理智的明灯常常被感情的风暴所吹灭。

    为了坚持正确的学生观,我们建议班主任经常用下列几种教育理念,提醒一下自己。

这些教育理念是:

    ——受到关爱,得到尊重与信任,是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

学生,尤其是“差生”,有着爱的饥渴感!

    ——对“差生”要心疼,不要头疼;要把他(她)们看成祖国未来的主人,不要当成我们身边匆匆而去的过客!

    ——教育者,首先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对学生没有同情心,决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教师对学生要有医生的心肠,决不能有医生的眼光!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案例。

(1)有这样一位居里夫人的崇拜者:

她聪明、漂亮、叫玉丽。

父亲是县委的一位领导,她是学校有名的“尖子”,曾两次在县里的物理竞赛中夺魁。

然而家庭、天赋和荣誉使她越来越自命不凡,高傲得象只大公鸡。

有的同学说她孤独,她在日记里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

“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朋友,甚至是最接近的亲人。

”同学们对她不愿参加义务劳动议论纷纷,她在日记中引用了佛洛伦萨的伟大诗人的一句名言:

“走自己的路,让他们去说吧!

”语文课,老师让同学们互相批改作文,她在班里一名“体育王子”的空洞的作文后面,只写了一句话“圣经上说:

头脑简单的人是多么幸福啊!

”因此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玉丽所以如此,与原班主任有关。

原来的班主任大专毕业后,“因头脑不简单”,很不幸福。

为了跳出“校门”通过玉丽打通了“县长”,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调到交通局当了秘书,做了“无冕之王”。

把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在了新来的班主任田老师的肩上。

田老师接班的第一天,决定重新排位。

先按身高,然后对特殊情况个别调整。

一向独位的玉丽正好和一位新来的农村“黑姑娘”排在一桌。

玉丽对此很是恼火,背向同位,一脸怒气,嘴巴噘得老高。

同学们那厌恶的目光,在她的身下、脸上扫来扫去。

“黑姑娘”张桂兰一声不响,深深地埋下了头……

    田老师已经明白了一切。

他不想第一天就与同学发生“碰撞”。

他想,只要玉丽提出要求,他就可以进行调整。

然而他问了几次,玉丽不但不理茬,反而故意摔书包向老师示威。

田老师还没有遇到过这样傲气的学生,他气得有些发抖。

他尽力克制着,设法使自己冷静下来,但玉丽步步紧逼,又一次把文具盒摔得乒乓响,这时候全班几十双目光注视着老师,意思分明是说:

    “看你怎么办?

    田老师感到一场冲突无法回避了,他不能眼看着张桂兰同学的自尊心受到这样的伤害而不闻不问,她不能对玉丽这样的挑战放任不管。

这时候,一个人民教师的正直和良心猛烈地冲击着他的心。

他动怒了。

他点名让玉丽站起来。

    “那好,既然你没有意见,坐位就这样安排了。

”田老师尽力低低地控制着自己的声音说:

    “只要你在这个班里学习,你的坐位就不变!

为什么你就不能同张桂兰同学在一个座位上学习呢?

难道她就是我们班里的二等公民?

你想过没有,你今天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一个同学的侮辱,我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决不容许,在这个班里,谁想占居一个特殊的位置,当特殊公民,办不到!

    教室里静极了。

田老师的动怒使全班同学都感到震动,特别是玉丽,更感到这种震动有一种征服人的力量。

但是一向被“宠爱”的“明星”是不会轻易在同学面前倒下的。

她想顶撞,想发泄,想发挥自己能言善辩的本事,然而她终于没有开口,她感到田老师身上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凛然正气。

她气恼,然而更主要的是难堪,她流泪了。

这时候,田老师及时把握住分寸。

宣布第七节的班会不开了,提前放学。

离开教室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故意怀着一种胜利的、欢乐的心情从玉丽身边走过。

一刻钟以后,田教师估计玉丽已经哭得差不多了,于是平静地回到了教室,坐在玉丽前面的椅子上沉默良久。

后来诚恳地说:

    “我今天太冲动了,有的话可能失去分寸,伤害了你的自尊心,他可以提出批评……”

    “老师,我……,你该批评……希望你以后对我多帮助,我……”

    “帮助”,田老师又严峻起来,“帮助你是我的责任,可你意识没有意识到,我也需要你的帮助呵!

你知道我肩上的压力有多重吗?

我多么希望得到你和全班同学的帮助呵!

可是我没想到,接班的第一天你就在全班面前公开地向我示威,逼得我毫无办法,只好在同学们面前公开地斥责了你……说老实话,一个做教师的,看到一聪明好学的学生受到这样的斥责的时候,心里是不好过的。

    他们后来又谈了许多,一直到玉丽恢复了一个少女应有的自尊、文静和温柔。

第二天上午,老师接到了桂兰的一封短信。

    敬爱的老师:

昨夜,我经一番痛苦的斗争,决定退学了。

老实说,我没什么过高的奢望,只想受完高中教育就在农业“扎根一辈子”了。

可万万没想到,就这样一点小小的心愿也不能被人理解。

更令人难过的是因为我给你增添了烦恼。

再见吧,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桂兰

    ×年×月×日

    老师读完了信,沉重地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

下课时把信转给了玉丽。

玉丽读完了信,眼里汪出泪水,深深地垂下了头……为了使玉丽的心灵受到更深的触动,老师约她一起在星期天骑自行车去桂兰家。

路上,老师介绍了桂兰家在文革风暴中所遭受的不幸。

桂兰的父亲是大队书记,被打成了“走资派”,含冤而死。

母亲体弱多病,不能参加体力劳动。

桂兰还有一个弟弟在中学读书。

桂兰是过去田老师教过的学生。

勤劳、善良、好强。

她在母亲的支持下,想读完高中,然后再寻求自己的“位置”。

桂兰家的不幸,也勾起了玉丽在文革期间自己经历过的痛苦、屈辱的往事:

父亲被关在牛棚里,妈妈被游街,自己被辱骂……。

    玉丽此时心中充满了内疚和对桂兰的深深同情。

桂兰家到了。

这是一个很破的院落。

桂兰正在一个木墩上用瓦盆洗衣服。

她发现了老师和玉丽,急忙站起来,热情而又窘迫地请他们进屋,自己急忙到后园摘了一盘西红柿——自己家不舍得吃的西红柿,用清水洗过,端在了老师和玉丽的面前。

田老师望着这闪光的西红柿似乎看到了桂兰那颗纯朴的心!

玉丽不忍心去触摸这鲜红的柿子,含着泪水,走了出来。

她静静地坐在那个木墩上一边低头沉思,一边揉着盆里的衣服,这正是昨天桂兰穿过的那件花格子的、散发着汗味的上衣。

这时桂兰轻轻走来,站在玉丽的身边动情地说:

“玉丽,你别动手了,还是让我洗吧。

”玉丽仰起脸用乞求的、诚恳的目光望了桂兰一眼,然后慢慢站起来,低着头,流着泪说:

“桂兰姐,原谅我这一次吧!

难道你不能给我一个改正的机会吗?

如果你这次不原谅我,我……我还有什么脸再走进咱们的教室去上课呢?

……”玉丽此时,声音哽咽,说不下去。

桂兰被玉丽的真情所打动,转过身去,泪水就同泉水一般地涌流出来。

她们和解了,两颗心碰在了一起。

然而就在玉丽同桂兰真正和好的第七天,玉丽的爸爸因受贿被免职了。

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县城,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有的出于对她平时的傲慢“报复”,故意在她面前说风凉话。

玉丽就象风雨袭击后的小苗,抬不起头来,面色憔悴。

一个几天前曾与教师进行过对抗,然而现在又受到严重的挫折的学生,在她最需要温暖、体贴和帮助的时候,怎么办?

田老师想,不能因其父亲的问题而使其子女再受到“株连”,不能在今天再重演极左路线统治下发生过的悲剧。

田老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提名由玉丽同学代理长期空缺的学习委员。

这是一场非常艰苦的说服工作。

虽然在班委会和女同学中间是通过了,但在一部分男生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他们提出质问:

“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当班干,还有个标准吗?

”田老师解释说:

“我们学生的干部同社会上选拔干部不同,我们选干部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培养,我们要发挥她的长处为集体服务。

更重要的是她正处在困难的处境,她非常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持!

”有的同学又说:

“既然这样,老师任命吧,不必征求我们的意见。

”看到同学们转不过弯来,田老师动情地说:

“同学们,我的决定绝没有半点个人恩怨。

在中学读书时,我也有过同玉丽相似的经历。

正是在狠抓阶级斗争的时候,我父亲被打成了反革命。

当时我的眼前一切都变得黑暗了,没有希望没有出路,因为在那个年代里,父亲有罪就意味着他儿子也有罪,父亲背上罪恶的十字架将要由儿子接过来并且一直背到坟墓,那时我想过退学,也想过轻生。

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的班主任老师和同学给了我温暖、给了我帮助,给了我理解也给了我勇气。

我所以有今天,永远要感谢我当时生活的那个集体!

”说到这里,田老师更加激动,“同学们,玉丽有缺点、有错误,这正是我们帮助教育她的时机。

她父亲的问题,不能株连她,不能由她负责。

在一个人处在极为痛苦、极为困难的时候,请同学伸出温暖的手吧!

也许玉丽会辜负大家的期望,但是我还是请求大家,给玉丽一个机会……,如果我的决定是错误的,请相信会坚决纠正的……”老师是含着热泪说完这段话的。

同学们被老师的真诚所打动了。

当班长把集体的决定转告给在家养病的玉丽同学的时候,她被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她不顾劝阻,踏着月光跑到了田老师的家,哭得不成声。

她说:

“老师,您的恩情我终生也不会忘记,但我不能当班干,因为我不配,真的不配,这是我的心里话。

不过,我可以做学习委员的工作、决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失望……”田老师把一杯滚烫的茶放在她面前,又恢复了他的严峻。

他说:

“过去那样严厉地斥责过你,是我的责任。

现在把你扶起来,也是我的责任。

请你珍惜集体的期望和信任,我想你会成功的,关键是要从压力下解脱出来,你的勇气呢?

玉丽担任了学习委员之后,判若两人,工作得十分出色。

有时为了给同学补课、抄笔记,宁可饿饭、宁可牺牲自己的午休。

她在集体的温暖中“抬起了头”,而且有了“微笑”。

后来她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的物理专业。

田老师送她上大学的那天早晨,她心情异常沉重。

她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想能在敬爱的老师身边多坐几分钟。

当车站工作人员开始检票的时候,她才慢慢地站起来,向老师深深地一鞠躬,然后把自己的日记双手送到班主任面前,流淌着热泪,向老师和同学们告别了……。

“不管我将来取得多高的学历,您,永远是我心中做人的楷模。

(选自李健民著《班主任工作心理学》学苑出版社)

 第三节 正确认识自己

    当我们讨论班主任的学生观时,就已经将学生作为班主任的认识对象了。

根据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认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要科学地认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还必须解决好班主任“主观”方面的问题,比较准确地回答“我是谁”?

在学生面前,班主任究竟应如何回答“我是谁”?

前面讲到班主任的多重角色时,已作了理论上的回答。

在教育实践中,从树立正确教育思想的角度看,坚持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要办“学”校,不要办“教”校。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

在大中城市里,有相当多的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在计算机网上做游戏,在中小学生中,好多东西学生知道了的教师不一定知道。

如果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封建社会属于个别现象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了。

这就要求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认真研究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把学校办成真正的“学”校。

遗憾的是,在不少学校,教研活动也好,教师平时备课也好,班主任和同班任课教师发生工作上的联系也好,主要是研讨如何“教”的问题。

在研讨班主任工作时,也主要是研讨班主任如何“管”学生,而很少研讨如何让学生自己管自己。

魏书生、李镇西等优秀班主任认为“学生应是自身的主人,是班集体、国家、社会的主人”,李镇西老师在引导学生制订“班规”时,主动提出“班规”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管理,同时对班主任也有责任监督、权力限制的作用。

学生有权监督和限制老师,他说:

“我让学生监督我,绝不是以‘严于律己’和‘高尚品德’来博取学生的‘崇拜’或‘以身作则’使‘班规’能够顺利实施,而是给学生树立一个观念,任何人都是有弱点的,因此任何人都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