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1632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docx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docx

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

目录

第二章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1

一、无公害水产养殖场水源的选择1

(一)水源可能存在的污染物2

(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对水源的环境卫生要求4

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环境管理技术措施5

(一)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水质管理5

(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底质管理11

第二章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

无公害水产养殖要求适当的渔业生态环境,特别是要有清洁的水源,在一些地方,水源被工业废水、废渣、废液、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污染源严重污染。

在这些地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难度很大,甚至无法进行。

因此,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周边环境非常重要,应选择无污染源进入的水域进行水产养殖,杜绝外源性污染。

除了外源性环境因素之外,水产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的污染。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对象的排泄物以及投入品都残留在水体中,这些残留物会对水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控制不好,就会造成污染。

所以在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场的环境管理中,除了要关注外源性环境因素之外,还要注重控制和降低水产养殖本身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环。

一、无公害水产养殖场水源的选择

为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农业部于2001年发布了《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规定了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的各项指标和水质测定方法。

在生产无公害水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这个标准选择适当的水域环境。

(一)水源可能存在的污染物

水产养殖场的水源无论是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其水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质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危害渔业生产的途径很多,作用机制也很复杂,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1.有毒物质

包括氰化物、有机农药、酚、砷和重金属等。

这些毒物即使含量很低也可能危及鱼的生存。

重金属污染来源广、残毒时间长,六六六、DDT等有机农药,性质稳定,长期不会分解,它们在鱼类生长过程中会沿食物链转移浓缩,有富集性,污染后不易发觉,难于消除,对人们健康有长远不良影响。

因此,被认为是水体中最危险的一类污染物。

2.致病微生物

包括各种病毒、病菌、原生生物等,对鱼类健康构成直接危害。

3.耗氧废弃物

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

前者主要是指能被生物分解的天然有机物;后者主要是指还原性物质,如亚硫酸盐、硫化物、亚铁盐和氨等。

这类物质在水中氧化时大量消耗水中溶氧,致使水体缺氧、水质恶化而引起鱼类浮头或窒息。

水中能被生物分解的天然有机物的含量用生化需氧量(BOD5)来表示。

生化需氧量的值越高,有机物污染越严重。

一般认为BOD5小于1.0毫克/升时水质非常清洁,在1.0~2.0毫克/升时水质清洁,在2.0~3.0毫克/升时水质良好,在3.0~5.0毫克/升时水质可疑,在5.0~7.5毫克/升时水质不好,在7.5~10.0毫克/升时水质恶化,大于2O.0毫克/升时水严重恶化。

随有机物浓度增大,清洁水变为污染水的过程常称为“有机污染”。

这类污染物经水域的自净作用,可以逐步化解。

4.植物营养物

是指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如氮、磷、钾、碳等化合物。

这类物质大量流入水域时,引起水域富营养化,可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明显下降;当繁殖过量的藻类大批死亡时,大量的耗氧将引起水体缺氧而水质急剧恶化,从而对渔业生产构成威胁。

这类污染物可通过在水域中养殖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而消减。

5.石油类物质

主要是指煤油、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无机质油类。

此类物质进入水域因其比重小而又不溶于水,故而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覆盖薄膜,阻止水体与空气的气体交换,降低水体的溶氧量。

石油类有去脂质作用,可引起鱼类神经细胞内类脂质平衡失调而损害其神经功能,受严重污染的鱼类会因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衰竭而迅速大量死亡。

石油类物质污染常导致水产品出现异味而影响其品质。

6.有机化合物

包括多氯联苯、合成洗涤剂等,都是一些高稳定合成化学物质。

此类物质在水体中易呈胶体状,浓度高时影响水质,对鱼类生存、生长不利。

7.无机化合物和矿物质

包括水溶性的氯化物、盐类、各种酸、碱性物质。

这些物质浓度高时会恶化水质,破坏鱼类正常生理功能,使鱼类免疫力下降,有碍于水生生物生长。

8.冲积物和其他不溶性固体

包括诸如砂石、泥土之类的物质。

这些物质含量过大时导致水体浑浊,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繁殖、索饵;大量沉积会淤塞养殖设施,导致养殖环境、条件变差。

以上有毒的污染物吸附于鱼体的表面、口腔、眼球及鳃等处,刺激皮肤大量分泌粘液,表皮被破坏后可造成病菌侵入,附着在鳃上的污染物可使鳃组织发炎、坏死或直接堵塞鳃丝而影响呼吸,造成鱼类窒息而亡。

水中的毒物经鳃或其他表露部位入侵鱼体或由胃肠中吸入,造成鱼类生理障碍,破坏其正常生理功能,可造成鱼类神经中毒,活动失调,或杀死鱼体中的红细胞,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体缺氧,或破坏酶的活力,影响鱼类的繁殖与生长,造成后代畸形或死亡。

如农药对硫磷、马拉硫磷等可引起鱼类畸形,铁盐可使鱼眼损伤变瞎,石炭酸苯酚可使鱼神经麻痹、血球破裂,氰化物能使鱼神经麻痹、血液毒化等。

(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对水源的环境卫生要求

1.对水质的要求

无公害水产品基地水质要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量要求的标准。

(见表2-1)

表2-1淡水养殖用水水质量要求

序号

项目

标准值

1

色、嗅、味

不得使鱼、虾、贝、藻类带有异色、异嗅、异味

2

总大肠菌群,个/升

≤5000

3

汞,毫克/升

≤0.0005

4

镉,毫克/升

≤0.005

5

铅,毫克/升

≤0.05

6

铬,毫克/升

≤0.1

7

铜,毫克/升

≤0.01

8

锌,毫克/升

≤0.1

9

砷,毫克/升

≤0.05

10

氟化物,,毫克/升

≤1

11

石油类,毫克/升

≤0.05

12

挥发性酚,毫克/升

≤0.005

13

甲基对硫磷,毫克/升

≤0.0005

14

马拉硫磷,毫克/升

≤0.005

15

乐果,毫克/升

≤0.1

16

六六六(丙体),毫克/升

≤0.002

17

DDT,毫克/升

≤0.001

2.对底质的要求

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底质要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指标(见表2-2)

表2-2土壤环境质量指标

项目

指标(毫克/千克)

PH<6.5

PH6.5-7.5

PH>7.5

≤30

≤0.50

≤1.0

≤30

≤25

≤20

≤250

≤300

≤350

≤0.30

≤0.60

≤250

≤300

≤350

≤50

≤100

六六六

≤0.50

滴滴涕

≤0.50

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环境管理技术措施

(一)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水质管理

每一种水产动物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水质条件,水质若能满足要求,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如果水质的某些指标超出其适应和忍耐范围,轻者不能正常生长,重者可能造成大量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养殖生产中由于水质恶化造成损失的事例非常多。

据统计,85%的水产病害是由水质问题引起的。

渔谚有“养好一池鱼虾蟹,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说法,可见水质管理对于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养殖场水质管理的任务是保持鱼类良好生长的环境条件和防止水体污染。

主要措施有:

1.保持水体良好的溶氧条件

水中溶氧是鱼类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

鱼类呼吸、水体中的生物呼吸、有机物分解、无机物化学反应等都要消耗溶氧。

当水体严重缺氧时,鱼类会泛池死亡。

水中的溶氧状况是影响养殖鱼类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

鲤鱼在溶氧3毫克/升时的饵料系数,要比4毫克/升时增大一倍;生长在溶氧7毫克/升中的鱼,其生长速度比生长在溶氧4毫克/升中的鱼快20%~30%,饲料系数低30%~50%。

当水中溶氧量达到4.5毫克/升以上时,鱼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达到5毫克/升以上时,饲料系数达到最低值。

溶氧不但影响水层中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还决定了底质的微生物组成与分布,所以溶氧管理被认为是养殖水质管理的中心环节。

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养殖水体在连续24小时内,溶氧大于5毫克/升的时间必须在16小时以上,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5毫克/升。

改善池塘溶氧条件的措施,通常包括增加池塘溶氧量和降低池塘耗氧量两个方面。

(1)增加池塘溶氧量:

保持池塘良好的日照条件和通风条件;适当扩大池塘面积,以利于风浪增氧;及时加注新水,增加池塘透明度与浮游生物种类,直接和间接增加溶氧量;合理使用增氧机,在晴天中午开机搅水,促使上层富氧水和下层缺氧水进行交换,进水的垂直流转混合,打破其分层停滞状态,促进底层有机物氧化分解,避免底层水缺氧。

(2)降低池塘耗氧量:

根据季节和天气合理投饵施肥,有机肥经发酵后晴天施用,合理施用无机肥,特别是磷肥,以改善池水氮、磷比,促进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及其繁殖生长;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及时轮捕一部分食用鱼,降低水体载鱼量;每年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

2.保持养殖水体适宜的酸碱度

水的酸碱度用pH值表示,它的值在7时水质为中性,由7递减至1,酸性渐次增强,由7递增至14,碱性渐次增强。

水的酸碱度是对水生生物影响很大的一个因素。

在酸性水中,鱼的血液偏酸性,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缺氧症;碱性过强的水,腐蚀鳃组织,减弱鱼从水中摄取氧的能力,即使水里富氧也会出现缺氧症。

当pH值超过适宜限度时,将影响鱼的呼吸,造成新陈代谢下降、生长发育停滞等一系列异常变化。

适合鱼类生活的pH值范围为6~9,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7~8.5(微碱性)。

pH值变化还可以直接危害其它生物,当pH值降至6以下时,水质呈酸性,一些大型枝角类生物便无法生存,许多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也受到抑制,固氮活性下降,有机物分解矿化速率降低,物质循环效率变小,鱼产力低。

浮游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也受pH值影响,低pH值会抑制硝酸盐还原的活性,可能导致植物缺氮;高pH值则妨碍藻类对铁、碳的利用;如果pH值超出生物的生理极限范围,水质呈较强的酸性或碱性,还可迅速杀死生物。

pH值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水中二氧化碳、碱度、硬度,溶解盐类等对pH值都有影响,特别是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的影响更为主要,一般地说,游离二氧化碳和腐植酸多,pH值低(呈酸性反应);而游离二氧化碳少,氧含量高,pH值就增加。

水中碳酸氢盐含量多,硬度大的水,呈碱性反应,且具有较大的缓冲作用,能增大pH值的稳定性。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当,例如放养密度过大,投饲、施肥过多,均会使水质向酸性方向转化,影响鱼类生长。

为改变这些不利因素,通常施用生石灰调节pH值。

施生石灰可以增加水中的钙和碳酸氢盐,水中钙含量增高硬度就相应增高,碳酸氢盐含量提高碱度相应提高,可使水质呈微碱性反应。

同时,钙离子浓度增大时,可使鱼类和生物减少从环境中吸收重金属,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钙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织成分并参与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调节。

施用生石灰有施肥作用,可促进有机物絮凝、聚沉,稳定水质及底质的pH值,是一种很好的水质、底质改良剂。

总碱度低(小于15毫克/升水)的池塘水质不适合进行水产养殖,施用生石灰能将总碱度水平提高至20毫克/升以上,有利于鱼产量的提高。

3.保持水质适当的营养水平

水质的营养水平取决于水域中氮、磷、钾等植物营养元素含量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水域各种环境因子的状况,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

不同营养水平的水质可用瘦水、肥水来表示,不同营养水平的水体一般可用贫营养型、中营养型、富营养型、超富营养型水体来表示。

瘦水的透明度在80厘米以上,溶氧丰富接近饱和,有机物耗氧量低于10毫克/升,浮游生物量少于8毫克/升;肥水的透明度在25~40厘米,溶氧量有显著的昼夜变化,有机物耗氧量20~25毫克/升,浮游生物量32~130毫克/升;老水的透明度在80厘米以上,溶氧量的昼夜变化极大,有机物耗氧量25~40毫克/升,浮游生物量80~240毫克/升。

肥水是池塘养鱼最好的水质,老水水质容易发生泛池。

贫营养型水体透明度在100厘米以上,pH值低于6.8呈微酸性,氮含量0.01毫克/升左右,含磷量极低仅为痕量,有机物耗氧量5毫克/升左右,大型浮游生物少;中营养型水体透明度在70~100厘米,pH值6.8~7.5,微酸性至微碱性,氮含量0.05毫克/升左右,磷含量0.03毫克/升左右,有机物耗氧量10毫克/升左右,大型浮游生物较多;富营养型水体透明度在低于70厘米,pH值7.5~8.5,微碱性,氮含量0.1毫克/升左右,磷含量0.05毫克/升左右,有机物耗氧量15毫克/升左右,大型浮游生物多。

富营养型水体是营养水平最好的水体。

施肥可以提高水域的营养水平。

当水域的营养水平过高时可加入新水,或使用聚合氯化铝、氨离子螯合剂净化水质。

4.防治水体污染

(1)种植水生植物

水体中氮、磷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由水生植物所吸收,在采收这些水生植物产品时从水域中移出氮、磷,可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水平。

目前,各地已开始在湖泊、池塘中种植沉水维管束植物(例如:

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在河沟、池塘内种植菱、莲藕、菱白、慈菇等水生蔬菜,有效地改善了养殖水体的水质。

(2)使用微生物净化剂

微生物制剂又称“有益微生物”等,主要由枯草芽孢杆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菌株组成,在水产养殖中已被广泛应用。

除用于预防疾病、饲料添加剂外,目前利用某些微生物将水体或底质沉淀物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态氮分解吸收,转化为有益或无害物质,从而达到水质和底质环境改良、净化的目的。

这种微生物净化剂具有安全、可靠和高效率的特点。

有益细菌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有利于实现无公害养殖和水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使用这些有益菌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严禁将它们与抗生素或消毒剂同时使用。

②为使水体中保持一定的浓度,最好在封闭式循环水体中应用,或施用后3天内不换水或减少其换水量。

(3)预防鱼类氨中毒

水中氨通常是在溶氧不足时有机物分解产生。

在水溶液中,离子态铵(NH4+)和分子态氨(NH3)这两种形态的氨都存在,它们各自的含量取决于水的pH值、温度、溶氧量等因素。

在pH值小于7时,几乎都以离子态铵存在;在pH值大于11时,则几乎都以分子态氨存在。

水生动物代谢终产物一般是以氨的状态排出。

鱼贝类排泄的含氮废物,多以分子态氨为主,其排泄量约为每天50毫克/100克鱼。

分子态氨能被所有藻类特别是浮游植物直接、迅速而且优先吸收利用,构成它们生命的蛋白质,增加生物量,为鱼类提供更丰富的天然饵料。

分子态氨对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有很强的毒性,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生长,损害鳃组织,并渗进血液中,降低血液载氧能力,使呼吸机能下降,加重鱼病,并被认为是水体老化的重要因素,对养殖生产有不良影响。

为避免分子态氨对鱼类产生不良影响,可通过晴天中午开增氧机以防止分子态氨积累,或加注新水促使上下水层对流,使表层水pH值降低,降低氨的比例;另外要掌握合适的氨态氮施肥量,防止施用过多,避免水体中氨的含量达到危害鱼类的浓度。

预防氨中毒最好是经常施用微生物净化剂,可有效降低水体中和水底氨的浓度。

氨含量较高时使用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可使氨分子氧化为无毒的硝态氮。

过氧化钙施入水中可释放氧气,加速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每666.7平方米水面用3千克~5千克过氧化钙全池泼洒,可降低氨含量。

沸石粉含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水合铝硅酸盐类,具有吸附、解臭、干燥、除氨的作用,每666.7平方米水面用沸石粉50千克~100千克可有效降低池中氨含量。

(4)使用解毒剂

①硫化氢解毒剂

在一些湖泊和杂草、残饵堆积过厚的池塘中常有硫化氢产生。

硫化氢对鱼和水生生物有剧烈毒性,很低的浓度就能毒化鱼的血液,致使鱼类窒息死亡,危害很大。

硫化氢能大量消耗水中的溶氧,水体中有硫化氢产生是水底缺氧的标志。

一般养鱼水体是不允许有硫化氢存在的,为避免硫化氢的毒性,可施铁制剂,提高底层水中铁离子的浓度,使有毒的硫化氢转化成无毒的硫化铁。

可用的铁制剂很多,一般使用硫酸亚铁,用量0.5~1毫克/升。

②重金属解毒剂

重金属是广泛存在的污染物,对鱼类和人类均有很大危害。

硫代硫酸钠(大苏打)具有还原性,可与多种金属或类金属离子结合形成无毒的硫化物,故可用于碘、汞、砷、铅等中毒的解救。

硫代硫酸钠水溶液呈微碱性,大量施入水中后会使水的pH值升高,并消耗水中溶氧,其用量需要控制,一般应在0.1毫克/升以下,具体的用量,应根据水中重金属的污染负荷而定。

(二)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底质管理

1.底质对水质的影响

养殖水体的底质包括与水接触的土壤和淤泥两部分。

淤泥是由生物尸体、残剩饵料、粪便、各种有机碎屑以及各种无机盐、泥土沉积物等组成,因此,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质、氮、磷、钾、钙等。

它们通过细菌的分解和离子交换作用,源源不断地向水中溶解和释放,为饵料生物的繁殖提供养分,或为养殖动物补充营养。

淤泥中存在的胶体物质又能吸附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使施肥后的水不致变得过肥,而当水中营养物质降低时,又可通过分解释放到水中。

淤泥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在淤泥表层一般是好气性细菌占优势,在淤泥底层由于氧气缺乏,则以嫌气性细菌占绝对优势。

沉积在底质中的有机物被好气性细菌氧化分解,使底层中本来不多的溶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

在缺氧条件下,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质产生发酵作用,产生较多的还原性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甲烷、有机酸、低级胺类、硫醇等。

这些物质大都对鱼类有害,它们在水中积累,会危及鱼类健康,影响鱼类生长,甚至威胁到它们的生命。

而且这些物质强烈亲氧,当水中有氧时,它们首先与氧接合,消耗水中的氧,直至全部被氧化后,水中溶氧才升高,因此有人称之为“氧债”。

研究表明,精养鱼池底质淤泥耗氧量,占水体总溶氧的35.9%。

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又是病原菌的培养基,病原菌在其中大量繁殖。

同时淤泥又常成为寄生虫抗拒不利环境的避难所。

淤泥过多,水中有机质也多,易使水质恶化,酸性增加,导致病菌大量繁殖。

大量的淤泥沉积,其有害因素超过有利因素。

2.底质改良措施

在池塘养鱼中,除水源外,底质及淤泥是影响水质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进行养殖水体的底质改良显得十分重要。

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排干池水,挖除过多的淤泥

池塘最好每年干池一次,淤泥层保留20厘米较为适宜。

(2)让池底曝晒和冰冻

可以杀死许多害虫、寄生虫和致病细菌;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池塘肥力,为池塘灌水后向水中提供更多的营养盐类、改善溶氧状况和改良水质创造条件。

(3)池塘排水后施放生石灰

生石灰有强烈碱性可杀灭潜藏和繁生于淤泥中的鱼类寄生虫、病原菌和对鱼类有害的昆虫及其幼虫等。

由于碱的游离,可以与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一起改变酸性环境,使池塘呈微碱性,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

同时,钙离子浓度增加,pH值升高,可使被淤泥吸收固定的营养盐交换释放,增加池水肥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