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1585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docx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docx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

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图所示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钻木取火

B.酸雨的腐蚀

C.自制汽水

D.工业制氧气

2.下列化学家与其做出的贡献对应一致的是(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全部

3.有关“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多加水,让粗盐加速溶解

B.玻璃棒用了4次,但作用各不相同

C.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以得到初步提纯

D.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4.下列课本中的实验均作了一定的改动,改动后仍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证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

B.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燃烧的条件

5.下列关于“物质——用途——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汽油——去除油污——能溶解油污

B.天然气——用作燃料——具有可燃性

C.液氮——用作冷冻麻醉剂——能气化吸热

D.氢氧化钠——改良酸性土壤——能与酸性物质反应

6.根据下图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品红的扩散速度相同

B.浓氨水变红

C.氨水呈碱性,pH>7

D.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无关

7.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       )

A.t1℃时,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升温到t3℃,能析出晶体的是丙

B.将甲的饱和溶液从t1℃升高到t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8.6%

C.t3℃时,将20g乙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5g乙未溶解

D.t1℃时,将相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等于乙

8.下列表格中的叙述、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所属的反应类型都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叙述

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类型

A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

分解反应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化合反应

C

探木炭的还原性

置换反应

D

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中和反应

A.AB.BC.CD.D

9.下面除去混合物中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案中,合理的是(       )

选项

混合物

思路方法

选用物质

A

CO2(CO)

点燃

空气

B

CaCl2溶液(HCl)

转化、过滤

过量的碳酸钙

C

NaCl固体(KNO3)

溶解、降温结晶、过滤、洗涤、烘干

D

ZnSO4(CuSO4)

置换、过滤

过量铁粉

A.AB.BC.CD.D

10.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X、Y表示转化中的另一种反应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反应①中CO一定发生了氧化反应

C.Y可以是CaCl2溶液

D.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发生反应②

11.下列主题知识的归纳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生活常识

B.安全常识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消毒净水

区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检验

发生火灾--拨打“110”

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油烟机

C.物质鉴别

D.环保知识

N2和CO2--点燃的木条

区分软水与硬水--加入等量肥皂水振荡

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水污染

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空气污染

A.AB.BC.CD.D

12.2019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150周年,被确定为“世界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和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四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都有4个电子层

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大于69.72

C.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Ga3-

D.硒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6

13.忘盖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变质。

下表中分析与设计错误的是

选项

问题

分析与设计

A

为何变质

2NaOH+CO2=Na2CO3+H2O

B

是否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C

是否全部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产生沉淀多少

D

如何除去杂质

取样,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A.AB.BC.CD.D

14.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得溶液pH变化情况如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B段反应现象为有白色沉淀产生

B.BC段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钠

C.CD段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氯化钠和碳酸钠

D.CD段溶液pH大于7是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二、计算题

1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完成“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活动后,测得实验产生的废液pH<6.5(已知:

酸、碱废液pH在6.5-85之间达到排放标准)。

为准确测得废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同学们取了200g废液,当加入1.48g熟石灰时,测得溶液pH=7。

(1)计算废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

(2)实验室的这类废液不要倒入下水道,应该(写一条)。

三、填空题

16.2020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1)罕见的新冠疫情爆发,复学防疫,化学助力。

每天检测体温,戴口罩;各种消毒剂如酒精、过氧乙酸等被广泛使用。

①测体温时,水银温度计中汞柱会上升的微观原因是__________。

②使用酒精消毒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失火,酒精(C2H5OH)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③过氧乙酸(CH3COOOH)溶液中通常还含有过氧化氢、醋酸等物质,向过氧乙酸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不能产生明显气泡的是__________。

ACuSO4BNaClCNa2CO3DMnO2

(2)2020年6月23日,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化学材料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①铝合金和钛合金被广泛用于航天工业。

写出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②室温下,钛与水、稀盐酸和稀硫酸均不反应,可判断钛的金属活动性比铝的__________(填“强”或“弱”)。

③卫星发射过程中使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剂。

在C2H8N2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7.在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中,老师让甲同学给大家表演了一个小魔术:

“清水变牛奶,牛奶变雪碧”,如图1。

A、B、C三种溶液分别是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

【实验活动】

【交流讨论】同学们根据新奇的现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乙同学:

“清水变牛奶”就是无色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

丙同学:

“牛奶变雪碧”就是白色浑浊消失,溶液中产生大量的气泡。

大家都点头认同。

【提出问题】甲同学:

A、B、C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能出现上述现象呢?

【解释结论】丁同学:

根据步骤2的现象可确定C为__________(填名称)。

戊同学:

产生步骤1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但还无法确定A、B各是什么。

【实验证明】己同学:

另取A于试管中,把C滴加到A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图2所示,因此他断定A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同时也确定了B。

【深入交流】甲同学:

步骤1加入B时,溶液中

的数目变化趋势曲线应该是________(如图3,填a或b)。

【总结归纳】上述实验活动涉及的这类化学反应,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并且生成________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除此之外还可能生成可溶的化合物,且反应前后________没有变化(答一点)。

小组活动结束,老师为同学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点赞。

18.某学习小组对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了探究。

(1)分别在盛有少量碳酸钠(俗称_________)、碳酸氢钠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都剧烈反应且产生大量气泡。

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提出问题】

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快慢是否相同?

【设计与实验】

(2)甲设计的实验如图1所示。

实验时。

两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应_________(填操作),观察到图2所示想象。

于是他得出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的结论。

(3)乙对甲的实验提出了质疑:

①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和稀盐酸反应都很剧烈,通过观察很难判断产生气体的快慢;②___________。

他认为,应取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若碳酸钠的质量仍为0.318g,应称取________g碳酸氢钠。

(4)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图3所示的实验。

①连通管的作用是________

②分别取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稀溶液(各2滴酚酞溶液),以及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实验时,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如表1,广口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如图4所示。

滴入酚酞溶液

滴入稀盐酸,溶液颜色变化

碳酸钠溶液

红色

红色→浅红色→无色

碳酸氢钠溶液

浅红色

浅红色→无色

【实验结论】

(5)分析图4所示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相同条件下,____________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理由是__________

【反思与应用】

(6)小组同学分析表1实验现象和图4数据,得出另一种物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慢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请用必要的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说明)。

(7)通过以上探究与分析,小组同学设计了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鉴别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实验。

操作

现象和结论

未知溶液分别编号为a、b,取适量a溶液于试管中,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b并振荡

__________

五、流程题

19.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湘潭市各学校开展全域喷洒低浓度“84”消毒液进行消毒。

“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次氯酸钠),模拟制备“84”消毒液的流程如图所示,其中A是密度最小的气体,B俗称烧碱,Cl2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标出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

(2)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步骤1中主要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_。

(3)请写步骤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电解水时,一般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___________;不能加入NaCl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六、推断题

20.如图转化关系中涉及到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在常温下均为液态且组成元素相同,X、Y均为黑色固体,Z为氧化物,H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1)写出A的化学式:

_________,Z的俗名:

_________。

(2)在反应①中,物质X的作用是_________。

(3)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你的做法是_________。

(4)反应④的现象为_________。

(5)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七、实验题

21.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

B_________,I_________。

(2)利用上述仪器,并选用药品(大理石,浓盐酸)来制取CO2气体,要求可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则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____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________。

(3)如J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但不能燃烧,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

该实验现象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

(4)若用K装置收集一瓶干燥的某气体,则该气体可能是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HClbCO2cO2dNH3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钻木取火,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酸雨的腐蚀,碳酸钙等与酸发生了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小苏打和柠檬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工业制氧气是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解析】

【详解】

①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正确;

②1783年拉瓦锡通过实验合成了水,还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确认了水的组成,正确;

③酸碱指示剂是由波义尔发现的,正确;

④侯德榜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其制的是纯碱碳酸钠不是火碱氢氧化钠,错误;故选A。

3.A

【解析】

【详解】

A、粗盐溶解,应加适量的水,并不是水越多越好,加太多的水,会导致蒸发时间较长,符合题意;

B、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玻璃棒共用了4次、溶解:

搅拌、加速溶解;过滤:

引流;蒸发: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还有转移精盐,不符合题意;

C、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不能除去,故只能得到初步提纯,不符合题意;

D、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B

【解析】

【详解】

A、证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应该使用火柴棒,空气中灼烧粗铁丝,现象不明显,错误;

B、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磷燃烧消耗了氧气,装置中压强减小,水进入装置,进入装置中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正确;

C、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空气会通过玻璃管进入装置,造成实验出现偏差,错误;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太低,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红磷和白磷均不能燃烧,错误。

故选B。

5.D

【解析】

【详解】

A、汽油属于有机溶剂,能溶解油污,故A选项说法正确。

B、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有可燃性,能用作燃料,故B选项说法正确。

C、大气压强为101.3KPa时,液氮沸点为-196oC,气化吸热,所以能用作冷冻剂,故C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腐蚀性太强,不能用于中和酸性土壤,农业上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6.C

【解析】

【详解】

A.分子的运动速率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温度越低,分子运动速率越慢,所以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速度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B.浓氨水中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酚酞试液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C.氨水呈碱性,pH>7,符合题意;

D.实验证明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速率不相同,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温度越低,分子运动速率越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B

【解析】

【详解】

A、t1℃,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升温到t2℃,甲乙的溶解度增大,丙的溶解度减小,故有晶体析出的是丙,此选项正确;

B、将甲的饱和溶液从t1℃升高到t2℃,溶质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此选项错误;

D、t3℃时,乙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最多能够溶解30g乙,则50g水中最多溶解15g乙,所以将20g乙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5g乙未溶解,此选项正确;

D、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因此溶质质量相等,在升温到t2℃时,二者溶质质量未发生改变,仍相等,此选项正确。

故选B。

8.A

【解析】

【详解】

A、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符合题意;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C、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解析】

【详解】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且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此选项错误;

B、HCl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不溶于水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此选项正确;

C、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无法除去NaCl固体混有的KNO3,此选项错误;

D、过量的铁粉和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虽然能够将硫酸铜除去,但会引入杂质硫酸亚铁,不符合除杂原则,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0.C

【解析】

【详解】

A、碳不完全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故X可能是氧气,氧气是由同种元素(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碳还可与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X可以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C、O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反应①CO得到氧元素,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不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故Y不可能是氯化钙溶液,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压强减小,碳酸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解析】

【详解】

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色素和异味,但是不能消毒,错误;

硬水是含较多可溶性钙、镁矿物质的水;鉴别硬水和软水可以使用肥皂水,泡沫较少浮渣较多的是硬水,泡沫较多浮渣较少的是软水;正确;

B、发生火灾,拨打“119”,错误;

发现煤气泄漏,打开排油烟机可能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错误;

C、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点燃的木条不能区分两者,错误;

区分软水与硬水,加入等量肥皂水振荡,正确;

D、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水污染,正确;

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会导致空气污染,正确。

故选D。

12.C

【解析】

【详解】

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故右图为镓原子和硒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均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四种原子位于同一周期,故上述四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都有4个电子层,不符合题意;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故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x大于69.72,不符合题意;

C、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从而带上3个单位的正电荷,形成Ga3+,符合题意;

D、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4,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故硒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6,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详解】

A、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A正确;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变质,可以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进而判断是否变质,故B正确;

C、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能判断是否变质,但是不能通过观察产生沉淀多少判断是否全部变质,故C不正确;

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不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得到氢氧化钠溶液,故D正确。

故选C。

14.A

【解析】

【分析】

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

【详解】

A、AB段反应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符合题意;

B、BC段为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氯化钙还未完全反应,盐酸已经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溶液中的溶质是:

氯化钙和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C、CD段碳酸钠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碳酸钠,不符合题意;

D、CD段溶液pH大于7,是因为碳酸钠过量,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1)0.73%;

(2)倒入指定容器,集中处理

【解析】

【详解】

(1)解:

设废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为x

x=0.73%

答:

废液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为0.73%。

(2)这类废液中含有酸,倒入下水道会腐蚀管道,应该倒入指定容器,集中处理。

16.    温度升高,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B    

    弱    3∶1

【解析】

【详解】

(1)①汞为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所以从微观方面解释,其原因是温度升高,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②酒精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硫酸铜和二氧化锰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能使过氧化氢加快分解,碳酸钠遇酸会产生二氧化碳,氯化钠即不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也不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故选B。

(2)①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铝的活动性排在氢前,钛不与水、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说明钛的活动性排在氢后,所以钛的活动性比铝的弱。

③元素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比,故在C2H8N2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

17.    稀盐酸    

    Na2CO3    b    水、沉淀或气体    元素化合价

【解析】

【详解】

【解释结论】根据步骤2的现象白色固体消失,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可确定C为稀盐酸;故①填:

稀盐酸。

产生步骤1现象溶液中出现白色固体,原因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其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证明】通过上述分析,已经确定C溶液是稀盐酸,故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

乙同学:

另取A于试管中,把C滴加到A中观察到的现象溶液中产生气泡,因此A是Na2CO3溶液;故③填:

Na2CO3。

【深入交流】甲同学:

步骤1加入B时,由于碳酸钠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钙沉淀从溶液中析出,则溶液中

的数目在逐渐减少,其变化趋势曲线应该是b;故④填:

b。

【总结归纳】上述实验活动涉及的这类化学反应,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除此之外还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