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探究化学变化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146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91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探究化学变化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探究化学变化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探究化学变化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探究化学变化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探究化学变化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探究化学变化 人教版.docx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探究化学变化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探究化学变化 人教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探究化学变化 人教版.docx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探究化学变化人教版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探究化学变化

典例剖析

第一类基础型实验大题

例1将一块大理石用锤子凿成小块,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倒入少量盐酸,可观察到大理石表面有气泡冒出,并逐渐减少。

上述实验过程中,哪些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解析:

大理石凿成小块只是状态变了,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有其它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

物理变化:

大理石用锤子凿成小块

化学变化:

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

【规律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能对实验过程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其判断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例2(2010邵阳)下列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能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解析:

A项中的白磷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没有物质外泄或进入,因此反应前后天平平衡,故A项能得出正确结论;B项中的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是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会有氧气参与反应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会逸散到空气中,故反应前后天平不会平衡,B项不能得出正确结论;C项中,镁条燃烧时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反应后天平不会平衡,故C项不能得出正确结论;D项中,锌粒与稀硫酸反应会有氢气生成,氢气逸散到空气中,反应后天平不会平衡,故D项也得不出正确结论。

答案:

A

【规律方法总结】对于某一实验能否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关键是看其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否有气体参与或生成。

例3(2011广安)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对该反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甲、丙、丁的质量比为1:

16:

13

B.乙在该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C.待测质量一定为4g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解:

A、根据各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知甲为反应物,丙、丁为生成物.故该反应为:

甲、丙、丁的质量比为18g:

12g:

6g=3:

2:

1.,所以A不正确.

B、该反应参加的甲的质量为18g,生成的为丙的质量为12g、丁的质量为6g,故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故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故B答案不正确.

C、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但由于反应前乙的质量未知,故待测质量不一定为4g.

D、由于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为丙和丁,故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所以D正确.

故选D.

【规律方法总结】尤其要关注的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发生变化的是催化剂或者是不参加反应的杂质,质量增加的是反应中的生成物,质量减小的是反应中的反应物,不要被反应前物质的质量迷惑。

中考真题分析

1.(2011株洲)下列各图所示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解析:

此题是关于物质变化的判断,物质变化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则是物理变化,可以借助化学变化的特征进行判断。

甲烷燃烧的过程中甲烷与氧气反应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项错误;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项错误;胆矾研碎过程只是物质形态发生了改变,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C项正确;镁与盐酸反应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和氯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项错误。

答案:

C

2.(2010陕西)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解析:

A项中反应前我们称量的是镁带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是镁和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如果在燃着的镁带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大;B项中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与硫酸钠前后遵守质量守恒定律;C项中两物质不反应,不能验证质量守恒;D项中的反应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所以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小于反应物的质量。

答案:

B

3.(2012河南)将乙醇和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纯净物)

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2.3

4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2.2

2.7

待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X的质量为1.5gB.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C.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D.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

1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

2.3g+4g=2.2g+2.7g+待测,待测=1.4g,A错误;2.3g乙醇中含有碳元素质量为2.3g*24/46=1.2g,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2.3g*6/46=0.3g,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2.3g*16/46=0.8g,生成物中2.2gCO2中含有碳元素质量为2.2g*12/44=0.6g,故X中肯定含有碳元素,其质量为1.2g-0.6g=0.6g,2.7g水中含有氢元素质量为2.7g*2/18=0.3g

故X中肯定不含有氢元素,X中另一种元素只能为氧元素且质量为1.4g-0.6g=0.8g。

答案:

B

4.(2010甘孜)

(1)某同学按图1-1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反应前天平平衡,然后将稀盐酸倒入烧杯中与碳酸钠充分反应后,再称量,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天平指针向    偏转(填“左”或“右”)。

该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填“遵守”或“不遵守”)。

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④分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物质种类.

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强调所有反应物与所有生成物,而在本题中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跑到空气中,所以使得左盘质量减轻。

若将逸出的二氧化碳取回称量,天平是平衡的,这个反应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答案:

(1)右  遵守  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到空气中去了;

(2)①②⑤

过关检测

两年中考

1.(2010淮安)“烧不坏的手绢”是一个趣味实验,下列实验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和水形成混合液B.手绢浸入混合液中

C.手绢上的酒精燃烧了D.手绢表面的水蒸发

1.C解析:

酒精和水形成混合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A项属于物理变化;手绢浸入混合液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B项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生成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C项属于化学变化;手绢表面的水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D项属于物理变化。

2.(2011南京)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2.B解析:

木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A项属于化学变化;水受热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B项属于物理变化;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C项属于化学变化;硫酸铜和水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D项属于化学变化。

3.(2012潍坊)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

1

16

16

反应后的质量(g)

17

m

6

11

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A.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3X+Y=2Z+W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C.m=1

D.反应后容器中Z与Y的质量比为1:

6

3.C解析:

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反应中的质量不变,质量守恒定律还包含比例关系。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反应中的总质量也不变。

可知反应后Y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m=1;由题目所给数据可知,反应后X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Z和W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Y的质量没有变化,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所以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不可能为复分解反应;反应后容器中Z与Y的质量比为6:

1。

4.(2011威海)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如下的3个有趣的实验:

①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石灰石,用酒精灯加热,2分钟后把石灰石放入含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中,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用坩埚钳夹持该石灰石,还用酒精灯加热,同时向灯焰上通入氧气,1分钟后将石灰石再次放入含有酚酞的蒸馏水中,酚酞溶液产即变成红色

③向②中变红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酚酞溶液又变为无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灰石不具备受热分解的性质

B.实验①中,在受热的条件下,石灰石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C.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实验

①中,灯焰温度达不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

(2)通入氧气,能影响碳酸钙分解反应的原因是,正确的是()

A.氧气能降低碳酸钙分解所需要的温度

B.氧气能改变碳酸钙的性质

C.氧气是碳酸钙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D.增加了单位时间内酒精分子与氧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次数,提高了灯焰温度

(3)在初中阶段,涉及到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主要有:

A.可燃性     B.热稳定性    C.酸性     D.碱性     E.金属活动性    F.非金属活动性

在上述变化中,酒精表现出的化学性质是(填代号);盐酸表现的化学发物性质是。

(4)写出上述实验中发生的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解析:

(1)由实验②可说明碳酸钙分解生成了氧化钙,石灰石具有受热分解的化学性质,故A不正确;实验①中,酚酞没变红,说明此时没有生成氧化钙,所以在受热的条件下,石灰石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B正确;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实验①中碳酸钙没有分解,可判断灯焰温度达不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故C正确;

(2)向酒精灯通氧气可使酒精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热而使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而非氧气能降低碳酸钙分解所需的温度,故A不正确;向酒精灯通氧气可使酒精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热而使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而非氧气能改变碳酸钙的性质,故B不正确;向酒精灯通氧气可使酒精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热而使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而非氧气是碳酸钙分解反应的催化剂,故C不正确;增加了单位时间内酒精分子与氧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次数,使酒精剧烈提高了灯焰温度,故D正确;

(3)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碳酸钙分解,表现出酒精具有可燃性;盐酸能中和氢氧化钙的碱性,表现出盐酸具有酸性。

5.镁条是银白色固体,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白色粉末(氧化镁)。

镁的密度是1.7g/cm3,熔点是648.8℃,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根据上述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镁条的物理性质的有;(任写一点,下同)

(2)属于镁条的化学性质的有;

(3)可判断镁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4)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5.

(1)银白色(答案合理即可)

(2)可燃性(3)生成白色粉末

(4)2Mg+O2

2MgO

解析:

可以根据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两方面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物质的颜色、状态、密度、熔点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燃性、能和盐酸反应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判断镁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生成了白色粉末,白色粉末是不同于镁的一种新物质。

6.(2012沈阳)某学习小组在一次化学课外活动时,如右图所示做了一个小魔术。

他们分别把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个玻璃棒互相靠近,两棒之间生成一股白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成白烟的变化属于变化。

(2)该实验说明了微粒的一条基本性质是。

6.

(1)化学

(2)微粒不断运动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看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把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两个玻璃棒互相靠近,两棒之间生成一股白烟,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构成物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