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137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

第一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的理解。

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

5、如何理解“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二、辨析题

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3、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

首先,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2分)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他所处的某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

(2分)最后,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具体的历史的。

(1分)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1分)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1分)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分)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分)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能动的方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他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1分)

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的理解。

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的直观,市民社会是指将私人利益关系作为总和的社会。

(1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的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的必要。

(1分)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会关系中生活。

(1分)因此,“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1分)其涵义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或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1分)

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1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1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分)贯穿《提纲》的中心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核心思想和灵魂。

(1分)

5、如何理解“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部分:

一是人们生活其中的人间世俗世界,(1分)一是神灵居住的彼岸世界,(1分)并且认为是彼岸世界或神的世界创造、支配现实的人间世界。

(1分)宗教产生之后反过来又压迫人、统治人、凌驾于人之上,这便是一种异化。

(1分)宗教的产生既有人们的主观因素也有社会历史根源,即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科学不够发达。

(1分)

二、辨析题

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

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的一句话,原句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句话体现了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关系,因而是正确的。

(2分)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自我。

(或答客体主体化的过程)(2分)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外化和客体化,把人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物化在客观对象上,赋予对象以主体的性质。

(或答主体客体化的过程)(2分)

在现实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改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2分)正如马克思所说:

“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

”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对人自身的改造,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并行发展的。

(2分)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时,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观点。

(1分)所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指思维的内容与思维所反映对象的关系问题。

(1分)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思维能否反映客观对象及如何反映客观对象,这是人的认识能力及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途径问题;(1分)其二是思维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对象,这是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

(1分)

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或是否认思维的内容与思维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或是否认了真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问题和真理的检验问题,因而是错误的。

(1分)马克思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而要证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人的主观范围内是得并不到证明的,同样,客观事物也不会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

(1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1分)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

(1分)所以,“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或答人们应该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

3、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这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

(1分)他认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这种“类”的意识。

这种“类”的本质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理性、意志、心。

(1分)正是这些“普遍性”潜藏于人的心中,无声无息地把孤立的人类个体“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类”。

(1分)这纯粹是从自然的、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

(1分)

针对费尔巴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分)这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两层涵义:

一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特别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1分)二是总是处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从事活动的人。

(1分)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生活其中的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

(1分)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只有把人放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综合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

(1分)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1分)

第二章《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非观念的上层建筑与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区别是什么?

3、简述人类社会意识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实质。

4、简述唯物史观的逻辑出发点。

5、为什么“精神”从一开始就受到物质的“纠缠”?

二、辨析题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2、世界历史就是“绝对精神”或“世界理性”在地面上的自由行进。

三、材料分析题

1、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

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请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状况阐明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2、“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

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

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1)结合材料概述费尔巴哈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内容。

(8分)

(2)阐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评价。

(12分)

3、“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

“……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个人之间进行交往的条件是与他们的个性相适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他们说来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它们是这样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生存于一定关系中的一定的个人只能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以及与这种物质生活有关的东西,因而它们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而且是由这种自主活动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1)结合材料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2)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将实践活动一分为二地理解为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的理论意义。

4、“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

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

关于这种力量的起源和发展趋向,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相反地,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其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

“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结合材料概述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12分)

(2)对上述材料的主要论点进行分析和评述。

(8分)

四、论述题

1、结合所学过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两篇文章,论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2、论述唯物史观创始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社会决定意识”原理的制定和论证及意义。

3、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论述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思想。

4、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个人”的阐述。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①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1分)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