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报告说明书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0862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报告说明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质报告说明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质报告说明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质报告说明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质报告说明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报告说明书1.docx

《地质报告说明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报告说明书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报告说明书1.docx

地质报告说明书1

目录

第一章概论-1-

第一节采区概况-1-

第二节矿井概况-1-

第三节本报告编制的依据-2-

第二章井田地质-2-

第一节地层-2-

第二节构造-4-

第三章煤层及煤质-6-

第一节煤层对比-6-

第二节煤层稳定性及特征-8-

第四章水文地质特征-13-

第一节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含水层(带)的分布和特征-13-

第二节矿井充水因素分析-14-

第三节、井巷稳定性评价-15-

第四节、矿床工程地质条件评价-15-

第五节、工程地质条件-15-

第六节、矿井涌水量-15-

第五章储量计算-16-

第一节储量计算边界-16-

第二节勘探类型及勘探程度-16-

第三节储量圈级原则-16-

第四节储量计算方法及各种数据的利用-17-

第五节储量计算结果-18-

第六章结论-18-

附图:

-19-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采区概况

1.采区位置及相邻关系

该采区北以F7号断层为界,南以F13号断层为界。

东西至富强矿界,东西平均长3.2公里,南北平均宽0.9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

2.采区地面情况

该采区内无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建筑物,区内大部分地区为水田,只有矿区北部边缘由于地势较高,多为耕植旱田。

采区地表水体发育,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车大人沟河水。

采区地面为珲春河谷平原地区,仅东北角局部为丘陵。

矿区西南低,东北高,平均标高约为+30m左右。

3、采区内地质勘探情况

井田内先后由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12地质队在本区进行详查,施工35个钻孔,提出河北总体详查报告。

1976年8月至1977年5月由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12地质队转入精查,施工了93个钻孔。

采区内共有23个钻孔,因此地质工作控制程度较低。

第二节矿井概况

富强煤矿为原城西煤矿,于1984年11月开工建设,1990年7月正式投产,2003年4月政策性破产关井,2011年12月初恢复建设。

设计生产能力90Mt/a,服务年限30.5a。

一对立井、一对斜井开拓,单一水平上下山开采,生产水平标高-300m,本井田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22层,其中主采层6层,即19、23、26、26下、30和32号煤层。

第三节本报告编制的依据

1.本报告编制的依据

本报告是在充分分析研究《吉林省珲春县珲春煤田河北区城西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城西立井建井地质报告》及富强煤矿建井期间所获得的全部地质资料,经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编制而成。

第二章井田地质

第一节地层

根据《建井报告》,本区煤系地层,属新生界下第三系古新统--渐新统的珲春组,主要为中、下含煤段,不整合与火山碎屑岩基地之上,上覆第四系洪、冲积层,后5~6米。

珲春组在本区厚约600米,含煤60余层,本次计算储量的可采煤层22个层,主要集中在煤系下部,可采煤层总厚约25米,含煤系数约4%。

鉴于珲春组尚无统一可行的层段划分,《建井报告》以14号煤层物性标志及21~23号煤层间的凝灰岩标志层将本区珲春组划分为上、中、下三段。

上段厚度大于200米。

以灰色至浅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细砂岩和少量中砂岩。

含煤20余层,其中12号煤层为局部可采,达0.7米以上。

中段厚160米。

以灰色至浅灰色粉砂岩为主,夹褐色泥岩,下部有粗砂岩。

含煤20余层,其中可采煤层有15、16、17上、17、18、19、19下、20、21等煤层。

下段厚260米。

由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白色中、粗砂岩等组成,向下岩性变粗,凝灰物质增多,下部出现砾岩及含砾粗砂岩。

含煤30余层,可采煤层有23、26、26下、28、30、31、32、33、34、35、36、37等煤层。

井田内地层由中生界侏罗系至新生界第四系组成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中生界侏罗系中上统屯田营组(J3tt)

为煤系的直接基底,主要出露于板石I区、五家子区、庙岭和骆驼河子区边缘。

根据其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

为一套黑色~灰绿色致密块状流纹岩、流纹斑岩、酸性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夹英安岩,厚度>300米。

上段:

为一套紫红~灰黑、灰绿色致密块状安山岩、安山集块岩、安山角砾岩、中性晶屑岩,产硅化木化石,厚度约1000米,与上覆岩层呈不整合接触。

2)新生界

①下第三季古新~渐新统珲春组(E2-3h)

为珲春盆地内含煤地层,分布于板石、五家子、庙岭、骆驼河子、三道岭、城西、英安、八连城一带。

井田内上部:

灰~浅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泥岩,含煤20余层,厚度0.10~0.50米,均不可采。

地层厚度:

大于150米。

中部:

灰~浅灰色粉砂岩为主,含菱铁矿结核及4~5层细腻质纯的褐色泥岩,向下粒度逐渐变粗至中砂岩及含砾粗砂岩。

含煤30余层,可采、局部可采5层。

地层厚度160~200米不等。

下部:

深灰色泥岩、砂岩夹煤层,韵律明显,颜色由上至下逐渐加深,凝灰质成分也逐渐增多,含煤30余层,可采~局部可采7层。

地层厚度150~200米不等。

煤系以珲春市区以西发育较好,如城西、英安、八连城、板石I区一带,煤系沉积厚度较大,含煤系数较高,煤层沉积相对比东部地区稳定。

煤系向盆地边缘及五家子、庙岭一带变薄,向骆驼河子方向岩性变粗,东部煤质变差,灰分比西部亦高,含煤系数较低。

②第四系全新统(Q)

主要沉积物为腐植土,亚粘土及亚砂土、细砾石及河卵石等,山坡上有粘土与角砾石堆积。

第二节构造

本区构造复杂,以断裂为主,褶皱平缓起伏。

地层走向总体为NNE、向西平缓倾斜。

倾角一般为8°~12°。

东西向一组断裂是本区主要构造形式,在整个城西复式背斜之上,由一系列倾向相反的断层构成与背斜轴平行的地堑和地垒,在地垒中,伴有阶状断层,地堑和地垒相间,加之阶状断裂和弧形断裂,将本区煤系地层切割成一系列东西向、在西部向南弯转的、宽窄不等的断块。

这就是本区的主要构造形式和特征。

采区内勘探出的大小断层共9条。

1、区内主要大断层分述如下:

1)F7断层:

通过一采区,位于F4断层南,大体与F4断层平行,呈东西走向纵贯全区的大断层,倾向南,倾角65度。

西段(27线以西)落差50~150米。

实见点落差110米,至24线处略有减小,向西又增大至150米,至21线走向由东向西转向北东,延伸至八连城区。

有一采11602煤巷及534、737、730、727钻孔实见,地震8、9、22、23、24、26-1、27测线控制,已查明。

东段延伸至三道岭区南,落差约50~100米,有930钻孔实见及31、33线推定,为初步查明。

2)F10断层:

位于F7断层南,为东西走向与F7断层平行,倾向相反(北倾)、纵贯全区的大断层,倾角68度,落差30~130米。

西段(27线以西)在25~27线为100米,至24线增大为130米,向西落差减小为30~40米,断层走向自21线由东西转向北东延伸至八连城区。

有74-42、534、610、731、760、928、593钻孔实见,地震3、23、24等测线控制,已查明。

东段向东落差减小并与F13断层相交,为初步查明。

3)F11断层:

位于南部呈东西走向,为纵贯全区的主要断层之一,倾向南,倾角60度。

走向呈NW80度,落差50~100米,向东减小。

由中段向东西两端分别弯转为NE60~70度,为初步查明。

4)F13断层:

位于南部呈东西走向,为纵贯全区的主要断层之一,倾向南,倾角65度。

走向呈NW80度,落差50~75米,向西减小。

有736、924、733、536钻孔及二采轨道上山、回风上山实见,地震1、2、9、11、22、23、24-1、25-1、26-1测线控制,已查明。

由中段向东西两端分别弯转为NE60~70度。

两段向西延伸至八连城区,落差50~60米,有904、741钻孔实见。

基本查明。

东段延伸至三道岭区南,落差50米,有27、29、31等剖面及钻孔推定,为初步查明。

第三章煤层及煤质

第一节煤层对比

本井田由于煤层较薄,结构较复杂,煤层厚度及煤质均有一定的变化,同时可供对比的标志层较少,对比相对难度较大,为了提高岩煤层对比的可靠程度,把野外地质工作与测井曲线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对比。

根据含煤地层的岩性特征及电性异常,结合3个主要的标志层,借助一些辅助标志层(如褐色泥岩、砾岩、15号煤层顶板泥岩的曲线反映,20、21号煤组的曲线反映,28号煤层顶底板岩性曲线反映等),由于标志层分布面积较大,从而提高了岩煤层对比的可靠程度。

局部区域对比标志分述如下:

1、15号煤层:

23线以西顶板为较致密的褐色泥岩,人工放射性曲线、视电阻率曲线呈低凹并圆滑斜坡状。

25线以东不明显。

2、20及21号煤层:

两组煤层间距稳定,四个煤层以“业”字形出现,曲线幅度窄而高发育较普遍。

3、28号煤层顶底板岩段:

为较厚的中粗砂岩,视电阻率呈高阻,呈巨形,25线以东明显。

通过综合对比认为19、20、21、23、26、26下、28、30号煤层对比可靠,17、18、32、34号煤层局部对比程度略低。

1)1号标志层

位于煤系地层上部,10号煤层上部,主要岩性为灰绿~豆绿色层凝灰岩,质纯,细腻,遇水膨胀,风化后呈鳞片状,厚度0~1.00米,一般0.30米左右,发育较稳定,其人工放射性呈似煤异常,视电阻率曲线呈凹陷状,该层仅在21勘探线以西发育,对全区对比作用不大,井田内共有15各钻孔钻遇。

2)2号标志层

位于21煤层与23号煤层之间,局部为23号煤层顶板,主要岩性为绿色~草绿色层凝灰岩,细腻,遇水膨胀,常以块状形式富集,多富集在粗粒级砂岩中,局部为较纯的层凝灰岩,厚度0~13米。

平均厚度1.80米。

发育稳定,其人工放射性曲线呈缓波状或锯齿状,视电阻率曲线呈低幅度特征,以低缓的“基值”形式出现。

全区普遍发育。

井田内共有103个钻孔钻遇。

3)3号标志层

位于30号煤层以下,主要岩性为灰色粉砂质泥岩,风化后为黄绿色,块状或球状,含凝灰质,借助测井曲线方可与其它岩石相区别。

厚度较薄,发育稳定,只有西北部小面积不发育。

其人工放射性曲线呈缓波状或锯齿状,视电阻率曲线呈低幅度特征,以低缓的“基值”形式出现.,井田内共有53个钻孔钻遇。

第二节煤层稳定性及特征

1.煤层稳定性

从整个勘探区来看,区内各可采煤层均属不稳定~较稳定型。

主要依据如下:

(1)就整个矿区范围来说,区内主要的可采煤层属于大部可采煤层。

可采煤层主要分布在27线以西。

仅以27线以西而论,也无全区可采煤层。

6个主要可采煤层(19层、23层、26层、26下层、30层、32层)为较稳定煤层,其余煤层稳定性只能是不稳定。

(2)煤层厚度变化大,急剧分叉尖灭,煤层结构复杂,无明显变化规律。

(3)煤层对比困难,缺少明显的标志层,即使21~23煤层间唯一较好的泥灰岩标志层,其特征也不易识别,或因大量出现而被混乱。

(4)煤层灰分高且不稳定,各煤层灰分一般均大于30%,且多界于40%上下。

2.煤层特征

区内各煤层相对来说,上部煤层薄(15~21煤层)稳定性较好,中部及下部煤层厚,稳定性差。

以可采范围、可采厚度、储量大小来分,全区有6个主要可采煤层(19层、23层、26层、26下层、30层、32层)属于大部可采煤层,有12个局部可采煤层(16层、17层、18层、19下层、20层、21层、31层、34层、35层、36层、37层),4个小局部可采煤层(12层、15层、17上层、33层),共22层。

采区内各可采煤层分布范围及特征分述如下:

(1)19号煤层,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可采范围主要集中在区内中部,F11及23西安移动至27与29线间,可采煤厚一般为1.0~2.5米。

有1~3个分层,以中、下分层为主,夹矸厚度0.05~0.53米,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可采面积约4963千平方米,与18号煤层平均间距16.90米。

灰分均属A2~A3级。

(2)23号煤层,为中厚煤层,可采范围大,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可采范围有17线634孔向北与31线553号孔连线,此线以西大部可采,其中19线南端、27线北端有两个变薄带。

可采煤厚一般为1.50~2.0米。

有2~4个分层,夹矸厚度0.05~0.5米,结构复杂,变化大。

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可采面积约6976千平方米。

与21号煤层平均间距13.74米。

灰分均属A2~A3级,以A3级为主。

(3)26号煤层。

煤层总厚度大,因结构复杂,可采厚度不大。

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可采范围与23号煤层大体相似,即29线以西大部可采,其中有5处变薄带(不可采),移动不可采。

可采煤厚一般为1.0~1.50米。

有1~4个分层,夹矸厚度0.03~0.3米。

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可采面积约8044千平方米,与23号煤层平均间距17.54米。

灰分均属A2~A3级。

(4)26下号煤层,亦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属大部可采煤层,可采煤厚一般为1.0~1.35米。

结构复杂,有1~4个分层,夹矸厚度0.03~0.54米。

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可采面积约6409千平方米,与26号煤层平均间距6.00米。

灰分均属A2~A3级。

(5)30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属大部可采煤层。

中部有一NW向不规则变薄带,以此为界,北部在F7~F36间,南部在25线以西及F7~F30间可采,可采煤厚一般为0.90~2.0米。

有2~3个分层,下分层为主,夹矸厚度0.1~0.5米。

属较稳定煤层,可采面积约6268千平方米.与28号煤层平均间距25.14米。

灰分均属A3级。

(6)32号煤层,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全区大部可采,其间有三个成近东西向的变薄带,即46线、二采区及F22南侧三处不可采,此外区内周边的东北、东南角不可采,西南部受基地龙骑煤层缺失。

可采煤厚一般为1.0~2.1米,结构复杂,有1~4个分层,有的多达6~7个分层,夹矸厚度0.04~0.59米。

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可采面积约5489千平方米。

与30号煤层平均间距37.00米。

灰分主要属A3级。

表2-2城西煤矿煤层厚度、结构及间距一览表(注:

可采煤层平均厚度在《建井报告》中用铅笔标出)

煤层

可采厚度(m)

煤层与上层煤间距(m)

可采煤层标高(m)

可采煤层夹矸厚度

可采煤层长宽(m)

可采程度

稳定性

可采面积

(千平方米)

结构

(分层)

最小~最大

平均

最小~最大

一般

最高~最低

最小~最大

走向长/倾向宽

19

0.80~3.45

1.48

6~40

14-24

15~-375

0.05~0.53

2800/1770

大部可采

较稳定

4963

1~3

19下

0.8~2.35

0.90

0~17

2.5-7.5

-80~-325

0.05~0.40

零星分布

局部可采

不稳定

1543

1~2

20

0.80~1.38

0.92

3.5~22

9-18

30~-440

0.03~0.27

零星分布

局部可采

不稳定

1407

1~2

21

0.80~1.50

0.94

3~20

6-14

-25~-395

0.04~0.45

3450/890

局部可采

不稳定

3077

1~2

23

0.80~3.62

1.52

7.5~39

13-28

-45~-435

0.05~0.50

4500/1550

大部可采

较稳定

6976

2~4

26

0.80~2.75

1.19

5~49

13-24

-40~-440

0.03~0.30

5000/1610

大部可采

较稳定

8044

1~4

26下

0.80~2.30

1.14

2~20

4-9

-35~-455

0.03~0.54

3250/1970

大部可采

较稳定

6409

1~4

28

0.80~4.2

1.02

0~34

8-16

0~-460

0.03~0.30

3500/1440

局部可采

不稳定

5023

1~3

30

0.80~2.53

1.42

2.5~33

14-23

-115~-490

0.1~0.50

4500/1390

大部可采

较稳定

6268

2~3

31

0.80~1.0

0.94

9~45

15-21

-80~-392

0.04~0.24

零星分布

局部可采

不稳定

1934

2~4

32

0.80~4.82

1.50

5~44

12-28

-115~-510

0.04~0.59

4300/1280

大部可采

较稳定

5489

1~4

33

0.80~1.95

0.99

5~41

11-26

-155~-280

0.00~0.25

580/120

局部可采

不稳定

68

1~2

34

0.80~4.28

1.24

12.5~50

14-27

-140~-510

0.03~0.35

零星分布

局部可采

不稳定

3368

2~4

35

0.80~2.37

1.14

11~42

15-27

-155~-535

0.05~0.38

零星分布

局部可采

不稳定

3115

2~3

第四章水文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含水层(带)的分布和特征

井田位于珲春煤田北区中部,西部为珲春河冲积平原,地形标高一般25.00~40.00米,大部分处于平原地带,仅北部边缘为丘陵,珲春河和车大人沟河在井田东南部流过,流量一般8~20米3/秒,河谷切割不深,一般在0.50~2.00米左右,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该井田位于富水性强的第四系孔隙水区,煤系地层被第四系含水层掩盖,根据岩性,地下水类型,裂隙发育程度,区内共划分四个含水层,两个相对隔水层。

1.含水层

1)富水性强的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是本井田的主要含水层,也是矿床间接充水含水层,除北部约5平方公里丘陵区外,全被第四系含水层所覆盖,第四系冲积含水层的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变薄,富水性则逐渐增大,据群2号孔,群4号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6.24升/秒·米,10.445升/秒·米,渗透系数54.084米/日,99.12米/日。

2)风化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是本井田的次要含水层,也是间接充水含水层,只有开采时冒落带沟通该含水层时,可能成为直接充水含水层。

该含水层风化裂隙较发育,深度为60米左右,含水层厚度30~60米,水位埋深0.70~1.39米,北部丘陵地带含水层变薄,水位埋深15~30米,含水层岩性为粗砂岩、细砂岩、泥岩、粉砂岩。

粗砂岩层裂隙发育,水量较大,而泥岩、粉砂岩、赋水性较差,据713、236号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128~0.322升/秒·米,渗透系数0.288~0.62米/日。

风化裂隙含水层的特点是上部没有完整的隔水层与地表水及第四系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其裂隙发育程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其富水性也随之减弱,该含水层主要补给来源为第四系冲积含水层及北部丘陵露头部分的大气降水。

3)珲春组(煤系地层)承压含水层组

该含水层组为次要含水层,是矿体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主要分布在风化裂隙含水层之下,煤层之间,由不同厚度不同深度多个含水层组成,岩性为不同粒级的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裂隙不发育,涌水量较小,据713和236号孔抽水试验,平均单位涌水量0.0074~0.00905升/秒·米,渗透系数0.005~0.057米/日,水位标高27.00米左右,水质类型HCO3-Na型水,总矿化度0.33克/升,是富水性极弱的含水层,并且该含水层与风化裂隙含水层水力联系很差。

4、侏罗系构造裂隙含水层

分布在煤系基底,由凝灰集块岩安山集块岩组成,裂隙发育,但被次生方解石脉冲填,全区发育富水性极弱。

2.隔水层

1)珲春组中上部隔水层

分布在风化裂隙带含水层之下煤层之上,岩性为泥岩粉砂岩,分布不均,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厚度313.80米,(749号孔)最小厚度为28.45米。

(714号孔)

2)珲春组中下部隔水岩组

分布在煤层之间,由多个隔水层组成,分布不均且不连续,每个隔水层厚度为0.50~80.00米不等,主要岩性为泥岩粉砂岩。

第二节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冒落带高度,裂隙带高度的确定

本区是多煤层井田,各煤层平均间距离最小为6.00米,最大50.48米,各计量层重迭性较好,下层煤的冒落带完全进入上层煤冒落带的范围内,井田内最浅部煤层为17层煤,最深部为34层煤,只要计算出17层煤的冒落带高度,其它各煤层冒落带高度只要加上各煤层距17层煤的距离即可。

17层煤的冒落带高度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冒落带经验计算公式。

H=100M/(3.3n+3.8)+5.1(M:

可采煤层厚度,n:

可采煤层层数)

17号煤层:

可采煤层最大厚度739号孔2.3米

H=100M/(3.3n+3.8)+5.1=37.79米

2)矿坑充水因素分析

井田大部分被第四系含水层所覆盖,地表水体发育,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车大人沟河水。

因此,矿井主要充水因素是与地表水体、第四系含水层及与其联系密切的煤系地层风化裂隙含水层。

风化裂隙含水层之下是珲春组中上部隔水岩层。

该层的厚度随煤层深度即增加。

23号煤层是井田内全区发育的煤层,在可采范围内隔水层厚度为3.14~400米,大部分厚度为160米以上,而17层煤距风化裂隙带为0~65.00米,所以开采时冒落带所造成的裂隙能连通风化裂隙含水层。

而珲春组深部砂岩含水层组富水性极弱,因此在开采深部煤层时矿井涌水量很小。

但开采浅部煤层时涌水量却较大,主要由于第四系含水层和风化裂隙含水层的补给。

为了防止煤层开采后形成裂隙带(包括冒落带)高度沟通风化裂隙带含水层,开采时必须留足保安煤柱。

井田内断层带为泥质充填富水性较弱,导水性较差,就目前掌握的资料,对矿井涌水影响不大,但浅部断层导水性较强,浅部开采时可能引起涌水量增加。

区内多数钻孔封孔质量不合格,少数钻孔封孔质量不清,可能有一些废弃钻孔,是否封孔不清,造成主要含水层未封闭,建井开采时应予以高度重视,防止发生突水事故。

第三节、井巷稳定性评价

本矿目前采用锚喷支护方式,以往施工时未发生巷道变形、坍塌等事故,施工时巷道支护方面采用锚喷支护,会提高其稳定性。

另外,本矿床煤层密集分布,开采某煤层时其冒落带高度直接影响到上部煤层底板的稳定性,增加了开采的难度。

第四节、矿床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各煤层顶板多数为泥岩、粉砂岩,厚度较薄,极易风化,遇水膨胀崩解,各可采煤系的间距较小,给顶板维护带来一定困难,23号煤层顶板含凝灰质砂岩较多,遇水极易膨胀,多使巷道变形,破碎带附近围岩易发生滑落掉块现象,煤系基底的凝灰集块岩,安山集块岩性脆易风化,遇水易膨胀,会发生底鼓现象,煤层顶底板均为软弱岩石。

另外本区构造条件复杂。

煤层密集分布,增加了开采难度。

因此本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是易破碎的软弱岩石,属复杂类型矿床。

即Ⅲ-2型

第五节、工程地质条件

各煤层顶板多数为泥岩、粉砂岩,厚度较薄,极易风化,遇水膨胀崩解。

各可采煤层的间距分布密集,给顶板维护带一定困难。

23号煤层顶板含凝灰质砂岩较多,遇水极易膨胀,多使巷道变形。

破碎带附近围岩易发生滑落掉块现象,煤系基底的凝灰集块岩,安山集块岩性脆易风化,遇水易膨胀,会发生底鼓现象。

煤层顶底板均为软弱岩石,构造条件为复杂。

因此本矿床的工程地质条件是属复杂类型矿床。

即Ⅲ-2型

第六节、矿井涌水量

根据本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