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 巩固练习带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0573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 巩固练习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 巩固练习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 巩固练习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 巩固练习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 巩固练习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 巩固练习带答案.docx

《高中地理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 巩固练习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 巩固练习带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 巩固练习带答案.docx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巩固练习带答案

地球的运动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下图中MQ、MN、NQ分别为晨线、纬线、经线的一部分,P点的纬度为30°N,M与N的经度差为30°,此时M点的地方时为5点。

1.Q点的纬度可能是

A.0°B.20°NC.30°SD.35°S

2.有关该日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M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P点B.Q点的昼长等于M点的夜长

C.N点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北D.P点昼长大于14小时

3.下图为某同学在某日18:

30(北京时间)看到太阳在天空中的甲位置,三个月后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看到太阳在图中的乙位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观察到太阳在甲位置的地方时是18:

00

②该同学的观察地可能位于北京西南方向

③甲乙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大于23.

④甲乙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后向北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读图,回答问题。

4.读图,若θ角增大1°,则()

A.L1、L2两纬线的位置均南移B.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范围增大

C.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延长D.温带范围扩大

5.当海口(20°N)阳光直射井底时,该日()

A.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

B.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

C.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

D.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

6.下图是四季更替成因示意图,图中()

A.甲表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B.甲表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C.乙表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D.丙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下图为某时等太阳高度线分布示意图。

其中A点为60ºW,虚线为该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一段,该日南极点太阳高度为22º。

据此完成下题。

7.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A.15ºNB.20ºSC.22ºSD.22ºN

8.A,B两点

①图示时刻太阳高度相同 ②图示时刻地方时相同 ③季节相反 ④该日昼长时间相同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9.图示该日

A.北京昼长为一年中最大值B.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C.广州昼短夜长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图为我国华北平原某地(甲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某地(乙地)二十四节气的平均日照时间图。

据此完成下列题。

10.立秋日(8月8日)前后乙地日照时数大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少B.白昼时间长C.太阳高度大D.海拔高度低

11.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线速度甲地大于乙地B.地球公转速度小寒大于小暑

C.立春到立秋甲地昼长大于乙地D.小满时甲乙两地都日出东南

2018年春运比往年来得晚了一些。

铁路春运在北京时间2月1日拉开帷幕,直至3月12日结束。

读“太阳光照图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完成下列题。

12.右图中与左图太阳直射点对应的位置一致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3.关于左图叙述,正确的是()

A.EF为昏线,总与经线圈斜交B.太阳直射点经度为120°E

C.K点所在纬线昼长为8小时D.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56.5°

14.右图中,南通昼长夜短、昼变短的时段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15.春运期间()

A.太阳直射点位于④⑤之间B.南通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C.南极圈以内极夜范围变大D.南通正午物影逐渐变长

二、填空题

16.下图是以某极点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节气为__________,图中极点为______(南、北)极点,PB为______(晨、昏)线。

(2)A、B、D、P四地比较,线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________(快或慢)。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B地此时太阳高度为________,D地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

(5)图中F点此时旗杆的影子朝向为______。

17.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是以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ABC为晨昏线,其中AB是_____线。

(2)A点的地理坐标是          ,E点位于          (东或西)半球、          ​(南或北)半球。

(3)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速度          (较快、较慢)。

(4)此时,E点太阳高度是   度,D点的地方时是          ,B点的昼长是          ​小时。

18.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1)图示时间为_月_日前后,北半球节气为______。

(2)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图中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____

(3)此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时A点昼长为__小时,B点昼长为________小时。

(5)由此图所示时间向后,北半球昼长如何变化________极昼范围________

19.读某一时刻的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每空2分,共28分)

(1)在图中相应位置处画出直射的太阳光线。

(2)此图所示的日期是______,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_。

(3)图中C点的时刻为______点,太阳高度为______;D点的昼长为______小时;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

(4)图中所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中的______(晨或昏)线,图示时刻ABCD中正在日出的点是______。

(5)图中ABCD中日出时刻最早的点是______;自转线速度最慢的点是_______;此日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是           ;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答案和解析

1.

【小题1】D

【小题2】C

因为MQ为晨昏线的一部分,且M点的地方时为5:

00,由此可知MQ应为晨线的一部分,则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并可以计算出MN纬线上各地的昼长为14小时,由此可推知MN纬线应在北半球,且在P地以北,故其纬度应高于30°;MN经度相差30°,NQ为经线的一部分,可推知Q点的地方时为7:

00,即为该地此时的日出时间,该地的昼长为10小时,可以看出M地的昼长等于Q地的夜长,说明两地的纬度相等,但半球相反,因此可以判断Q点的纬度可能是35°S。

故D正确,ABC错误。

2.MN经度相差30°,NQ为经线的一部分,可推知Q点的地方时为7:

00,即为该地此时的日出时间,该地的昼长为10小时,结合上题可以看出M地的昼长等于Q地的夜长,说明两地的纬度相等,但半球相反,因此可以判断Q点的纬度可能是35°S。

因为M、P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M的纬度高于P地,故此日M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P地;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太阳知识点在北半球,故除去有极昼极夜的地方,各地日出东北方,物体的影子朝向西南方;此时北半球各地随纬度增高,昼长逐渐变长,M地的昼长为14小时,故P点的昼长应小于14小时。

综上所述,故B正确,ACD错误。

3.A

由图中地平圈的南北方向可以确定甲是正西方,太阳此时出现在正西方向,说明该日是春秋分日,地方时是18:

00日落,①正确;该日该地日落为北京时间18:

30,说明该地在120°E的西侧,有可能位于北京的西南方,②正确;甲乙两日时间差三个月,三个月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角度应该等于23.5°,正午太阳高度也应该相差23.5°,③错误;甲日是春秋分日,乙为三个月后太阳的位置,为西北方向,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乙日为夏至,由此可得出甲日为春分,三个月间太阳直射点北移,④错误。

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4.

【小题1】D

【小题2】A

1.

据图分析可知,θ角是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和黄赤交角互余。

若θ角增大1°,则黄赤交角减小1°。

L1、L2线是极圈,极圈度数与θ角相等;回归线度数=90°-θ。

若θ角增大1°,L1、L2线纬度变为67°34′,L1向北移、L2向南移,A错;若θ角增大1°,回归线度数变为22°26′,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范围缩小,B错;若θ角增大1°,回归线度数变为22°26′,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减小,则运动周期缩短,C错;若θ角增大1°,回归线度数变为22°26′,寒带、热带范围变小,则温带范围扩大,D对。

2.当海口(20°N)阳光直射井底时,说明该日太阳直射20°N,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A正确;太阳直射23°26′N,北半球白昼最长,B错误;此题不能确定太阳直射点的行进方向,若该日在夏至前则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若该日在夏至后则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C、D错。

6.C

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得同一地区出现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了四季;图中甲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乙、丙分别表示昼夜长短或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故C正确,ABD错误。

7.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极昼期间,极点的太阳高度在一天内没有变化,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根据题干可知,该日南极点太阳高度为22º,南极点有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2°S。

故C正确,ABD错误。

2.

读图可知,AB两点的太阳高度为0°,AB位于晨昏线上,根据太阳直射22°S纬线,说明A点的纬度为68°S,且68°S有一天极昼,A点太阳高度为0,故A点的地方时为0时;B点的纬度为68°N,且68°N有一天极夜;AB位于同一经线圈,故B点为12时。

AB两点位于不同半球,故季节相反。

综上所述,故①③正确,故A正确,BCD错误。

3.

根据上题可知,太阳直射22°S,夏至日北京昼长为一年中最大值,A错误;太阳直射22°S,但不能说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B错误;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广州位于北半球,故昼短夜长,C正确;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不能说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故不能确定地球公转速度,D错误。

10.

【小题1】A

【小题2】B

1. 

根据中国雨带的推移规律:

7、8月份,副高西伸北进,雨带移动到华北和东北地区,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所以乙地日照时数大于甲地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少,而不是海拔,A正确,D错误;8月8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半球,华北平原昼长大于长江中下游平原,B错误;太阳高度对日照时数没有影响,C错误。

2. 根据材料可知,甲地位于我国华北平原某地,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故甲地纬度高于乙地,地球自转线速度甲地小于乙地,小寒更接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小寒大于小暑,立春到春分甲地昼长小于乙地,春分到立秋甲地昼长大于乙地,小满为夏半年,甲乙两地都日出东北,B正确,ACD错误。

12.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A

据题图信息可知,左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了极昼,故为北半球夏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为右图中②点,故B正确,ACD错误。

2.

读图可知,晨昏线EF上的点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以EF为晨线;晨昏线在春秋分日可以与经线重合,A错。

读图可知,侧视图被分为6格,意味着相邻经线的经度差是30°,P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即太阳直射经线;该经线在30°E经线以东两格,应为90°E,B错。

30°E经线以西相差一格的经线是0°经线,该经线经过赤道与晨线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K点在其以东30°,地方时应为8点,且K点在晨线上,意味着8点日出,距离正午12点有4个小时,昼长应为8小时,C对。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赤道和北回归线的纬度差为23.5°,所以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减去23.5,是66.5°,D错。

3.

根据“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另外半球昼短夜长”和“太阳直射点往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另外半球昼变短,夜变长”的原则和南通位于北半球的实际情况可以判定:

南通昼长夜短、昼变短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往南移动。

该段时间在夏至日之后,秋分日之前,图中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③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到赤道,,节气为秋分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往南移动,即右图中的②~③段。

所以B对,ACD错。

4.

春运期间为2月1日到3月12日,此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正向北移动,位于右图中④⑤之间,故A正确。

由于直射点正靠近南通,故南通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影长逐渐变短,故BD错误。

春运期间,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且极昼范围缩小,故C错误。

16.1)夏至 南 昏

(2)B>D>A>P 慢

3)30°E23.5°N

(4)0°43°

(5)西南 

【解析】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考查学生读图判读和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光照图的节气、晨昏线、自公转速度、影子朝向的判定,直射点位置的确定,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及计算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题,由图中地球自转为顺时针方向可以判断,此图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且南极圈以南为极夜,可以判断为北半球的夏至日,顺着地球自转方向PB将由昼进入夜,所以为昏线。

(2)题,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由图可知最外圈为赤道,越向内离极点越近,纬度越高,线速度越慢。

夏至日在6月22日,离远日点近,公转速度较慢。

第(3)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地方时12时经线为直射经线。

点P所在经线为12点,在0°以东30°,故为30°E。

第(4)题,B地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D地在南回归线上,故正午太阳高度为90°-(23.5°+23.5°)=43°。

第(5)题,太阳直射点位于F地的东北方向,所以F处旗杆的影子朝向西南。

第(5)题,太阳直射点位于F地的东北方向,所以F处旗杆的影子朝向西南。

17.

(1)北  昏

(2)45°W,0°   西   北

(3)23°26′N   较慢

​(4)46°52′或47°   15:

00   24

(1)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掌握光照图的判读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由图中自转方向可知,该图所示为逆时针自转,应为北极俯视图。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来看,AB线西侧为白昼,东侧为黑夜,故AB应为昏线。

(2)本题考查经纬网地图上地理坐标和半球位置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经纬网地图的判读方法及半球位置的判读依据是解题的关键。

由图可知,每一格的经度间隔为45°,A点位于90°E以西3格(135°),故其经度应为45°W,A点位于赤道上,纬度应为0°,故A的地理坐标为(45°W,0°)。

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由图可知,E点位于90°E以东135°,应为135°W,位于西半球,E点位于俯视图所示半球的极圈上,由第

(1)题分析可知,位于北半球。

(3)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及图示时刻地球公转的速度,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掌握光照图判读技巧及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由图可知,该日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故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北回归线,纬度为23°26′N,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接近地球公转轨道的远日点(7月初),其公转速度较慢。

(4)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地方时、昼长的判断,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及昼长的变化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由图可知,E点位于昼半球中央经线上,地方时为12点,故其太阳高度应为正午太阳高度,根据公式H=90°-纬度差(该地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间隔)可知,E点的太阳高度为H=90°-(66°34′-23°26′)=46°52′。

D点位于E点所在经线东侧45°,地方时比E点早3小时,根据地方时计算方法,D点的地方时=12+3=15时。

B点位于晨昏线顶点,刚好出现极昼,昼长为24小时。

18.

(1)6  22  夏至日

(2)66°34'  46°52'

(3)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12小时  24小时 

(5)昼长夜短,昼长会慢慢的变短  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1)结合图示得知: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的直射点应该在北回归线上,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为:

H=90°-∣α±β∣ α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β为所求纬度(北纬取正值,南纬取负值);图中A点位于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

(3)此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A点(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B点(北极圈上)此时极昼,昼长为24小时。

(5)由此图所示时间向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半球是昼长夜短,昼长会慢慢的变短;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

19.

(1)略

(2)12月22,冬至,23°26′S(23.5°S)

(3)10,0°;12;46°52′(47°)

(4)晨,C

(5)B;B;B>A>D>C;A>D>B>C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昼半球所在的位置,太阳光线应该从昼半球的方向直射过来。

(2)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可知,此时为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

(3)图中每两条经线之间相处30°,图中C点所在经线与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相处60°,且C点所在经线在东面,故C点为10点。

C点位于晨线上,故太阳高度为0°;D为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故昼长为12小时;B点位于南极圈上,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为46°52′(47°)。

(4)图中晨昏线是从黑夜进入白天,故为晨线;图中C点位于晨线上,故正值日出时刻。

(5)图中B点位于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故日出时间最早;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慢,图中B点纬度最高,故自转线速度最慢;此日为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北,白昼越短,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南,白昼越长,故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为B>A>D>C。

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越靠近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