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9582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下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三下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三下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三下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三下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下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

《三下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下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下语第二单元备课.docx

三下语第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鲜花什么时间开放,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领,玩耍却玩出了大名堂,怎样巧妙找到丢失的骆驼,这是多么有趣的内容啊。

本组课文讲的就是这些内容。

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

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全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爬山虎的脚》《蜜蜂》《玩出了名堂》,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且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

本组教材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

比如,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爬山虎的脚》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

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

“习作”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

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

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

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

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在教学本组教材时,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落实教材要求。

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课时备课

5、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 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

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江苏省苏州市人。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脚》外,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小青石》等。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的题眼是什么?

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

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

(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愿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指导生字写法。

  叠(下面是“且”);逐(“半包围”);虎(第三笔“﹁”等)

  (3)掌握多音字。

  (4)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1、2两段

  1、读第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自然段?

  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重点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学习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

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自由发表见解

  预测交流:

一,

  ①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请你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②这是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

  ③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④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

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预测交流:

二,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脚的样像什么?

颜色是怎样的?

课文是怎么写的?

(出示课件:

图片)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预测交流:

三,

  ①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触、巴、拉、贴”“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②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

(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预测交流:

四,

  ①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②“……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

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4)连续观察。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教后记:

 

6、蜜蜂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

(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

听说)

  2、同学们,我们校园里有一朵花,它的花瓣与众不同,是五颜六色的。

听到这件事后,你想说什么?

或做什么呢?

  3、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是怎么做的呢?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说明他不盲信,讲究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但也常常是三年级孩子的一个难点。

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听说”一词的含义,特在此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深刻体会中感悟“听说”所蕴含的法布尔求实的作风。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那么他是怎么做试验的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他所做的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

而在默读中边读边画,可以促进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2、抽生汇报他所做的事,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

再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板书:

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设计意图】对于较复杂的内容,交给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把语言的实践与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实践中通过同桌互说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训练提高的机会。

  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个步骤行吗?

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然后全班汇报。

(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作风)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之一。

也是充分体现法布尔严谨的科学作风的段落。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中,逐步学会阅读。

  4、读到这里你想对法布尔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心中的情感早已溢满于胸,喷薄欲出了。

此环节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好地表达自己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机会。

更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得到一次升华。

  5、放飞了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

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

(同桌同学讨论)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6、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7、作者和小女儿此时的心情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

(激动)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指生读,大家评议。

  【设计意图】抓住朗读训练点,充分地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感悟人物内心。

  8、已经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呢?

为什么?

  9、那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

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10、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并请说一说你这样读的原因。

(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读”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是文中的第二个朗读训练点,在朗读中将词语的理解溶入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体验之中。

  11、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飞回来了,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了吗?

还有三只蜜蜂去哪了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多元化的解读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反复朗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

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

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读:

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

(生读:

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他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

(生读:

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并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呈现,此时,通过对第一自然段的改读,及在教师引导下的一句三读,使学生从中得到了感的迁移,情的激发,智的启迪。

从而体察作者透过文字传递的感情。

  二、学习最后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

(齐读最后一段)

  2、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无法解释的是(能辨认方向的本能。

  3、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4、根据学生的提问,着重理解“本能”的意思。

并举例说明。

  5、自由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里面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

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本课正好适合对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科学态度和方法熏陶的培养,因此,紧扣末尾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学生去主动发现、自主地探究。

  三、拓展延伸:

  看来,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

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

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

(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设计意图】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四、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

《昆虫记》《木木的昆虫日记》

板书:

 蜜蜂

试验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蜜蜂

        ?

      本能  准确无误

教后记:

 

7、玩出了名堂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2、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设疑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题。

 玩出了名    (书写“堂”,正音读“tang”)

2、出示字典中“名堂”的意思:

(1)花样、名目;

(2)成就;(3)道理,内容;(4)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玩出了名堂》中“应该选择哪种解释?

从课文哪一段体会出来?

(成就)师:

出示句子:

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齐读)

3、师:

读一读“玩”,谁能用这个字组词?

(生组词)当你玩耍,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么说你们的?

(指名说)出示句子:

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

(生指名读,齐读。

二、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

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

(出示预习要求:

1、读熟课文;2、标段落,划生字词;3、质疑;4、查资料,了解列文虎克的事迹。

2、认读生字词,突出多音字的认读。

3、指名汇报查资料。

4、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指名说)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出示句子:

“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

”那么,列文虎克他玩了什么,又有哪些伟大的发现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2—4自然段,在小组内交流后完成下列表格。

科学家

玩什么

玩出名堂

列文虎克

                 

3、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适当指点。

4、学生展示填好的表格,师生点评。

四、抓住细节,感悟品质

过渡:

同学们,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成了放大镜;玩放大镜,做出了显微镜;玩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他为什么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在玩中收获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

画出他是怎么玩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和想法。

2、指名反馈。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师:

这里面藏着几个多音字和一对反义词?

(2)出示句子:

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师板书:

喜欢  耐心

过渡:

老师看过一则资料,他为了做出自己喜欢的放大镜,一直磨啊磨,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手都磨出了血泡。

但他很喜欢这份工作,不管付出多少心血,他一直没有放弃。

他还怎么玩呢?

请同学们继续找找看。

3、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4、出示句子:

他突然想到:

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1)指名读,指导读出感情。

“他一试,”为什么要读慢一些?

 

(2) 师:

列文虎克,一边玩,一边思考。

板书:

思考

(3)你玩过什么?

有什么发现呢?

请同学们学着课文句式说一说。

过渡:

你们像列文虎克一样善于观察,大胆实践。

你看他这一玩,真的不得了了。

5、出示句子。

(见课件)读到这里,你有疑问吗?

   

(1)引导学生了解“小人国的居民”。

   

(2)“小人国”和“小人国的居民”分别指什么?

微生物指什么?

(生默读资料袋)

五、学生默读课文,看着提示复述3、4自然段。

六、总结课文。

列文虎克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在玩中仔细观察,反复思考、研究,他用自己无比的耐心,一步一步地玩出了名堂,为人类打开了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

同学们,你们以后在玩中要注意什么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1—4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第5自然段。

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这个名堂是“大“名堂?

2、指名反馈。

 出示句子1:

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1)学生读句子,自由说感悟。

(2)教师展示资料,学生介绍英国皇家学会。

出示句子2:

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的“居民”。

(1)指名读句子,理解“千里迢迢”的意思。

(2)指名说话:

你是怎么体会到这个名堂是个大名堂?

(引导学生抓住了解的课外资料说。

(3)师:

此处连续三处使用了引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加引号的玩具、居民分别指什么。

(玩具:

显微镜;居民:

微生物)

三、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课堂总结,拓展练笔

1、师:

同学们,你们每天也在玩,虽然我们不能像列文虎克那样玩出大名堂,但总能有所收获。

说说你们都玩了些什么,有哪些乐趣和收获呢?

2、学生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五、课堂小练笔

写一件玩的事情,写出自己玩的乐趣和收获。

 六、课后活动

         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

     板书设计:

 

                                                7、玩出了名堂

                                                磨镜片       名堂 (耐心、观察、思考)

                                              (喜欢)     发明了         发现了

                                                                   放大镜          微生物

                                                                  显微镜

教后记:

8、找骆驼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8个生字。

在语言环境中积累“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并和伙伴们分角色演一演。

  3、了解老人是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推理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沙漠里行走,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骆驼)

  2、对了,有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于是,他急得到处找。

  出示课题:

找骆驼(齐读课题)。

  3、生字:

  4、学生质疑

  师:

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这位商人是怎么找骆驼的,他究竟找到了没有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演示课文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听到些什么?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生字:

跛驮忿哄啃

  

(1)小组读生字。

(出示)跛驮忿哄啃

  

(2)书写:

驮忿

  读词语:

(出示)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

  (3)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语气。

  商人:

有礼貌、着急、忿忿。

  老人:

不紧不慢、胸有成竹。

  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导读句子:

(出示)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理解词语“果然”,练习造句。

  4、想一想:

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5、说话练习:

(出示)老人看见(),就知道();又看见(),想到();还看见(),所以知道()。

  6、交流并板书:

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7、(出示)老人看见这些现象是怎么想的呢?

  8、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9、齐读课文。

  四、复习巩固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

  3、(出示)比一比,组成词语。

  跛()齿()忿()

  玻()龄()芬()

  4、(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1)骆驼左脚有点跛,是因为。

  

(2)因为路的左边有些蜜,右边有些米,所以。

  (3)因为,所以,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板书设计:

 8、找骆驼

  看到思考知道

  (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教后记: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展开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的能力,探究能

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加强对比喻句的认识。

3.积累反义词。

4.背诵描写景物的优美古诗句,培养对古诗的领悟力。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美吗?

但是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状况。

这段时间,你观察到了哪些环境问题?

2.交流:

各调查小组派出代表,根据本组的调查情况,采用数据、图片或其他方法,围绕以下方面再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调查的哪方面内容?

采用什么方法?

在调查中有什么发现?

了解到周围的环境受到哪些污染?

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3.讨论:

以“我们能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为题,对改善家乡的环境提出几条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各调查小组先在组内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