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元顺隐蔽致灾普查因素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9366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9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亨元顺隐蔽致灾普查因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亨元顺隐蔽致灾普查因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亨元顺隐蔽致灾普查因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亨元顺隐蔽致灾普查因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亨元顺隐蔽致灾普查因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亨元顺隐蔽致灾普查因素报告.docx

《亨元顺隐蔽致灾普查因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亨元顺隐蔽致灾普查因素报告.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亨元顺隐蔽致灾普查因素报告.docx

亨元顺隐蔽致灾普查因素报告

 

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

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华盛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公司

二〇一七年五月

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编制单位: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华盛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公司

经    理:

蒋向明

总工程师:

沈智慧

报告主编:

邬胜群

报告编制人员:

李春旭姚言璞李红飞王红燕李博马继超

审    核:

李俊友

报告提交时间:

二0一七年五月

 

附图

顺序号

图号

图名

比例尺

1

1-1

矿井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

1:

5000

2

2-1

矿井地层综合柱状图

1:

200

3

3-1

矿井地质剖面图1-1′

1:

2000

4

3-2

矿井地质剖面图2-2′

1:

2000

5

3-3

矿井地质剖面图3-3′

1:

2000

6

3-4

矿井地质剖面图4-4′

1:

2000

7

3-5

矿井地质剖面图5-5′

1:

2000

8

4-1

4号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

1:

5000

9

4-2

10号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

1:

5000

10

5-1

2号煤层充水性图

1:

5000

11

5-2

4号煤层充水性图

1:

5000

12

5-3

10号煤层充水性图

1:

5000

13

6-1

4号煤层瓦斯地质图

1:

10000

14

6-2

10号煤层瓦斯地质图

1:

10000

 

附件

1、地质勘查资质证书

2、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

3、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矿长证

4、委托书

5、承诺书

6、评审意见

7、专家组名单

1前言

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为2009年由原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水牛沟煤矿有限公司、山西天星西堡煤矿有限公司、山西灵石孙家沟煤矿有限公司和灵石坛镇乡镇威煤矿重组整合矿井,整合后井田总面积19.3717km2,批准开采煤层为2-11号煤层,批准开采标高1074.94米至819.94米,生产规模90.00万吨/年,可采储量为12.80Mt,服务年限为10.2a。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省煤管局决定开展生产基建技改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

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关于进一步强化我省煤矿防治水工作的通知》和《全面提高我省煤矿防治水基础管理水平的通知》精神,按《煤矿地质工作规定》要求,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特委托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华盛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公司开展本矿的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要求以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为主,结合矿井实际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种隐患,真正做到消除隐患,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并最终提交《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1.1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目的

(1)通过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为煤矿灾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是指隐伏在煤层及其围岩内,在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灾害的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体及其在采动应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灾变地质体。

煤矿采掘过程中的几大灾害事故,多数情况下都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紧密相关,隐蔽致灾因素已经成为引发煤矿水害、煤与瓦斯突出和顶板等重大灾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然而,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具有隐蔽性、时变性、突发性,其探测和预防难度大。

因此,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可能涉及到的隐蔽致灾因素进行普查,才能真正实现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治本之策,为煤矿灾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通过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和治理,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奠定基础。

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几大灾害事故,多数情况下都与隐蔽致灾因素紧密相关,近年来隐蔽致灾因素已经成为引发煤矿水害、煤与瓦斯突出和顶板等重大灾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隐蔽致灾因素对矿井安全影响大,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瓶颈。

因此,只有通过对采空区范围、地质构造、含水性和瓦斯富集区等致灾因素的普查,并针对不同隐蔽致灾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程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隐蔽致灾因素对矿井安全的影响,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为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奠定基础。

1.2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任务

(1)利用以往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地质、水文地质工作所取得的资料以及建立的相关台账信息,分析采空区积水、地质构造、地下含水体等隐蔽致灾因素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甄别出对矿井安全影响较大的主导隐蔽致灾因素。

(2)利用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勘探和联合试运转期间所积累的瓦斯资料和地质资料,分析瓦斯含量和赋存状况,对矿井瓦斯富集情况进行分区,指导矿井瓦斯预测预报工作。

(3)依据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开采煤层煤与煤尘的自燃特性,查明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可能的火区范围,提出防灭火措施与建议。

1.3隐蔽致灾普查报告编制依据

本次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编制依据的规程、规范有: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

(2)2003年3月实施的DZ/T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3)2014年3月实行的《煤矿地质工作规定》;

(4)2009年颁发的《煤矿防治水规定》;

(5)2007年5月实施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

(6)2011年2月实施的《煤矿安全规程》;

(7)2009年8月实施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依据的技术资料有:

(1)2011年3月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编制的《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2)2011年11月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编制的《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查报告》;

(3)2011年10月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编制的《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4)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以往勘探和采掘揭露所积累的地质、水文地质、瓦斯等资料。

2矿井概况

2.1位置与范围

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位于晋中市灵石县城西南直距16km处坛镇乡坛镇村西北。

行政区隶属晋中市灵石县坛镇乡管辖。

其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1°32′14″─111°36′48″

北纬:

36°47′00″─36°49′25″。

根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16年3月17日核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1400002009121220046360),井田面积19.3717km2,井田东西长6818m,南北宽3740m。

井田范围由下列13个坐标点圈定(表2-1):

井田范围坐标点表表2-1

1954年北京坐标系

1980年西安坐标系

点号

X坐标

Y坐标

点号

X坐标

Y坐标

1

4074699.00

19547950.00

1

4074650.18

37547880.73

2

4074700.00

19548700.00

2

4074651.18

37548630.73

3

4075000.00

19548700.00

3

4074951.18

37548630.73

4

4075440.00

19549520.00

4

4075391.18

37549450.73

5

4076300.00

19550410.00

5

4076251.18

37550340.73

6

4077180.00

19551400.00

6

4077131.18

37551330.73

7

4076900.00

19551550.00

7

4076851.18

37551480.73

8

4077300.00

19553300.00

8

4077251.18

37553230.73

9

4075250.00

19554750.00

9

4075201.18

37554680.73

10

4074000.00

19554750.00

10

4073951.18

37554680.73

11

4074000.00

19552500.00

11

4073951.18

37552430.73

12

4072700.00

19550000.00

12

4072651.17

37549930.90

13

4072700.00

19547950.00

13

4072651.17

37547880.90

开采深度:

1074.94米至819.94米标高

2.2交通条件

井田东南界外直距5km处有大运公路和南同蒲铁路通过,其间有乡镇公路连通,井田东南距富家滩车站8km,由井田至富家滩车站向北可经介休抵达省城太原,向南可通往临汾、运城。

交通运输较为便利(见图2-1)。

图2-1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交通位置示意图

2.3自然地理

井田地处吕梁山与霍山之间的黄土基岩浅切割中低丘陵山区,井田内沟谷发育,地形复杂,地势总体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山梁,标高为1152.2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边界处沟谷,标高为825.0m,最大相对高差约327.2m。

井田内原有各煤矿井口大都位于沟谷两侧,雨季汇集洪水有限,洪水位均在井口以下3-5m处,以往均未发生洪水淹井事故。

兼并重组后,除原水牛沟煤矿井口外,其他煤矿井口均已先后封闭,雨季洪水对各矿井口一般不会造成充水影响,但在雨季时也应加强水文动态观测,加强防范。

井田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汾河于井田东界外5km处由北向南流过,水量随季节性变化,据山西省水利厅灵石水文站观测资料,汾河灵石段历史最大流量为2058m3/s(1954年9月9日),最小流量为0(1953年4月和1957年8月)。

井田内冲沟发育,雨季有洪水排泄,分别沿沟谷向北、向南流出井田后转向东,流入汾河。

井田内没有常年性河流,各沟谷平时均干涸无水,仅雨季时才汇集洪水沿沟排汇,向东汇入汾河。

井田位于中纬度温带季风区,属于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据灵石气象局统计资料:

年平均最高气温17.1℃,年平均最低气温-5.5℃,年平均气温10.9℃,极端最高气温38.0℃,极端最低气温-21.6℃。

年平均降水量为571.85mm,年最大降水量886.4mm,年最小降水量242.3mm,降水多集中在6、7、8、9四个月。

年最大蒸发量为2285.1mm。

封冻日期为每年的10月下旬至次年的三月上旬,最大冻土深度0.93m。

年平均初霜期为10月上旬,终霜其为次年4月中旬,最大积雪厚度0.50m。

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每年春、秋、冬三季多西北偏西风,夏季多东风,一般风力3~4级,最大风速20.6m/s。

本区位于晋中盆地和临汾盆地接壤地带,也是太原、临汾两个地震活动带的接触部位,历史上发生的较大地震都波及到本区,建国后,本县曾发生地震约40次,但绝大部分为三级以下。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灵石县属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的第一组。

2.4四邻关系

本井田周边分布2个生产矿井和1个关闭煤矿,西北部为山西灵石天聚富源煤业有限公司,西南为山西灵石国泰宝华煤业有限公司,东南部为已关闭坛镇乡安头沟煤矿(图1-)。

据现有资料,未发现相邻煤矿有越界进入本井田开采情况。

图2-2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四邻关系图

2.5生产建设情况

矿井设计年工作日330d,每天地面三八制,井下四六制,每天净提升时间16h。

重组后的矿井保留了原水牛沟煤矿的3个井筒,分别为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其余井筒均已按“六条标准”关闭。

主斜井(原水牛沟煤矿副斜井)井筒净宽3.20m、高2.50m、净断面6.89m2、倾角7°、斜长63m,落底于10号煤;副斜井(原水牛沟煤矿主斜井)井筒净宽3.20m、高2.89m、净断面8.15m2、倾角17°、斜长229m,落底于10号煤层;回风斜井(原水牛沟煤矿回风斜井)井筒净宽3.20m、高3.00m、净断面8.49m2、倾角8°、斜长40m,落底于10号煤层。

井田内2号煤层已全部采空,4号煤层、10号煤层剩部分残留,先期开采10号煤层。

矿井采用主水平(+870m)开采10号煤层,辅助水平在ZK4-7钻孔附近通过暗斜井进入到4号煤开采。

10号煤层共划分4个采区,移交生产时在10号煤层一、三采区分别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一个综掘工作面、一个普掘工作面以达到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4号、10号煤层均采用长壁采煤法。

综采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

矿井采用集中排水系统。

在副斜井井底设主、副两个水仓及主排水泵房,排水管路沿副斜井井筒敷设,矿井全部涌水由设在下组煤副斜井井底的主排水设备排至地面的“井下水处理站”水池。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

主斜井、副斜井进风,风斜井回风构成矿井通风系统。

根据采区巷道布置和采煤方法,回采工作面采用独立通风系统。

采煤工作面采用“U”型后退式通风系统,新鲜风流由工作面进风顺槽进入,冲洗工作面后,废风经工作面回风顺槽→回风巷→风井→地面。

该通风系统结构简单,风流稳定,抗灾能力强,管理方便。

掘进工作面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选用对旋轴流式局部通风机。

井下硐室均设在进风风流中,采区变电所、爆炸材料发放硐室采用独立通风。

其余巷道和硐室采用全负压并(串)联通风。

进口宽度大于1.5m,深度小于6m,位于进风流且无瓦斯涌出的硐室采用扩散通风。

2.6煤矿地质勘查简述

本井田位于霍西煤田灵石矿区西南边缘,基础地质工作开展较少,地质研究程度不高。

以往涉及本井田及其邻近的主要地质工作有:

1.五十年代初,原华北煤田地质局地质调查队在区域北部的偏店—义堂做过地质调查工作。

2.1966年前后,原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局119队,在霍西煤田汾孝矿区进行了偏店—义堂间普查工作,并提交了《山西省霍西煤田汾孝矿区偏店—义堂间普查勘探地质报告》。

普查时进行了1:

2.5万的地形地质测量任务,施工18个钻孔。

3.1975年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编写了1:

200000汾阳幅区调报告,对区域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和对比。

4.1991年山西省晋中行署煤管局煤田地质勘探队在本井田北侧12km的夏门井田进行了精查勘探,1993年提交《山西省灵石县夏门井田精查勘探地质报告》,同年由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委员会评审通过。

5.1995年山西省地质局区调队与灵石县矿产资源局协作对全县开展了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并编写了《灵石县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

6.2004年和2007年,参与重组的各煤矿分别委托山西徽宇资源勘查院编制了《山西省灵石县坛镇乡孙家沟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委托山西地科勘察有限公司编制了《山西省灵石县西堡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和《山西省灵石县坛镇乡镇威煤矿资源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委托晋中新生代地矿工程有限公司编制了《山西省灵石县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水牛沟煤矿资源/储量核查地质报告》;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各编制单位均进行了认真的矿井地质调查,并调查实测了部分4、10号煤层井下见煤点,对其煤层厚度、结构、顶底岩性进行观测和记录。

7.2010年10月1日至2010年12月22日,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在其井田内施工钻孔55个,其中地质孔54个,水文孔1个(ZK补4-5),于2011年3月提交了《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并通过山西省煤炭工程项目咨询评审中心评审通过。

经过多年的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工作,基本查清了井田范围内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原井田范围内的煤层厚度、稳定性及分布情况、地质构造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山西灵石亨元顺煤业有限公司将来开拓延深提供了参考依据。

3矿井地质条件

3.1地层

本井田位于霍西煤田灵石矿区北部,地表出露主要为二叠系下统石盒子组、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本溪组以及第四系黄土。

根据地表出露、钻孔和井下巷道的揭露,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井田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

现将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

埋藏于井田深部,岩性主要由青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薄层状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灰色角砾状灰岩组成,上部局部见有岩溶裂隙发育,可见小的溶孔。

本组厚度240m左右。

(2)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本组地层在井田内没有出露,据井田西南部施工ZK补4-5号水文孔资料,岩性由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薄层泥灰岩组成,岩性致密,隐晶结构,顶部裂隙常被方解石脉充填。

厚度116.12m左右。

(3)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本组地层井田内没有出露,与下伏奥陶系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主要岩性下部为铁铝岩,由山西式铁矿、铝土矿及铝土质泥岩和铁矾土等组成,上部为碎屑岩建造,主要岩性为褐灰色石英长石砂岩、浅灰色砂质泥岩夹薄煤层、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及深灰色泥岩。

本组地层厚12.10-21.08m,平均16.31m。

(4)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本组地层井田内没有出露,是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属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以K1砂岩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砂岩夹三层稳定的石灰岩及4-12号煤层,标志明显。

本组地层厚73.15-111.25m,平均98.91m。

据其岩相、岩性组合特征将本组地层划分为以下三个岩性段。

下段:

从K1砂岩底至K2灰岩底,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层细-中粒砂岩,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炭质泥岩、泥岩,夹含数层煤层。

煤层编号至下而上为12号、11号、10号和9号,其中10、11号为井田可采煤层,本段厚度22.61-42.55m,平均32.50m;自下而上为:

K1砂岩:

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分选较好,硅质胶结,楔状交错层理发育,井田范围内该层砂岩不稳定,常相变为灰色粉砂岩或砂质泥岩。

泥岩、砂质泥岩:

灰色薄层状,泥质结构,含植物化石碎片。

12号煤层:

黑色、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厚度为0-0.40m,平均0.08m。

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

灰-深灰色、薄层状、含有植物碎屑化石。

11号煤层:

俗称底板煤(底炭),黑色层状,以亮煤和暗煤为主,层位较稳定,厚度为0-1.25m,平均0.47m。

为局部可采煤层。

为中细砂岩、粉砂岩:

灰色、深灰色、薄层状。

10号煤层:

俗称大炭,黑色层状结构,玻璃及油脂光泽,成分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厚度为0-2.35m,平均0.93m,是井田内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

泥岩砂质泥岩:

灰黑色,以泥岩为主,砂质泥岩次之,局部夹粘土岩,局部相变为砂岩,含植物化石。

9号煤层:

俗称毛四尺,黑色层状结构,色泽暗淡,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煤层一般为单层结构,厚度为0-0.80m,平均0.21m。

中段:

从K2灰岩底至K4灰岩顶,为海相沉积的青灰色中厚状石灰岩夹泥岩、煤层及砂岩。

三层石灰岩为井田的良好标志层,自下而上分别为K2灰岩、K3灰岩和K4灰岩。

本段地层厚度23.50-27.45m,平均25.31m。

本段地层自下而上为:

K2灰岩:

位于9号煤层之上,为该煤层的直接顶板,岩性为深灰色厚-中厚层致密石灰岩,泥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含燧石条带及结核,厚度较大,一般为3.08-6.40m,平均4.80m。

8号煤层及底板泥岩、砂质泥岩:

顶部为8号煤层,俗称铜二尺,厚0-1.14m,平均0.16m,不可采。

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含植物碎片化石。

中下部有时夹薄层粉砂岩。

K3灰岩:

岩性为深灰色含泥质石灰岩,泥晶结构,块状构造,是8号煤层的顶板,其顶板和中部均含燧石条带及结核。

生物碎屑含量在40-50%之间,其中有柱纤结构的腕足类碎片及单晶结构的海百合等。

生物碎片分布均匀,碎屑间以泥晶方解石为主,并含少量氧化铁。

该层灰岩层位稳定,厚度大,一般为3.66-7.85m,平均5.01m。

泥岩及砂质泥岩:

灰-深灰色薄层状泥岩、砂质泥岩。

含植物碎屑化石。

7下号煤层:

黑色,厚度0-0.75m,平均0.19m,不可采。

泥岩、砂质泥岩:

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多呈薄层状。

7号煤层及泥岩:

上部为浅灰色泥岩,下部为7号煤层,7号煤层厚度0-0.85m,平均0.24m,不可采。

K4灰岩:

呈深灰色厚层状,泥晶结构,块状构造,致密坚硬,含泥质带及燧石结核,裂隙发育,被方解石脉充填。

厚2.82-8.20m,平均厚5.92m。

该灰岩生物碎屑含量大于50%,其中最多的是隐晶结构的蜒类及柱纤结构的腕足类碎片,次有单晶结构的海百合茎、腹足类等。

生物碎屑分布均匀,碎屑间有泥晶方解石。

上段:

由K4灰岩顶至K7砂岩底,岩性为砂质泥岩、泥岩。

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6号、5号和4号,其中4号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5、6号为不稳定的不可采煤层。

本段厚度38.40-45.55m,平均41.10m。

自下而上为:

中细砂岩:

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局部相变为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

泥岩、砂质泥岩:

下部呈灰黑色,微层状,含黄铁矿,页理发育,有时夹薄层细砂岩。

6号煤层:

黑色,厚度0-1.30m,平均0.22m,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泥岩、砂质泥岩:

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含植物化石。

5号煤层:

俗称灰三尺,结构简单,厚0-0.85m,平均0.23m。

泥岩、砂质泥岩:

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含植物化石。

中、细粒砂岩:

灰色中、细粒砂岩,局部相变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或粉砂岩。

泥岩、砂质泥岩:

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

4号煤层:

谷称灰四尺,井田内厚度为0-2.70m,平均1.03m,黑色层状构造,结构较简单,有时含1-2层夹矸,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

(5)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

岩性为灰白色细-粗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页)岩,夹煤层。

底部以一层灰白色粗砂岩(K7)与太原组分界,顶部以K8砂岩的底界与下石盒子组分界。

本组共含煤2层(即2、3号煤层),其中2号煤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本组厚度45.05-60.10m,平均厚52.18m。

自下而上为:

K7砂岩:

岩性为灰白色,风化后呈灰黄色,中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厚度0-8.05m,平均3.55m。

该砂岩不稳定,井田内大部相变为砂质泥岩、粉砂岩。

砂质泥岩、泥岩:

呈灰褐色,灰色,薄层状。

3号煤层:

俗称间二尺,黑色,层状构造,结构简单,厚度为0-0.54m,平均厚0.05m,不可采。

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砂岩:

灰黑色砂质泥岩,层状,含植物化石。

下部夹薄层细粒砂岩。

2号煤层:

俗称上八尺,黑色,属半亮型煤,厚度为0-1.25m,平均0.61m。

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

泥岩:

灰黑色-黑色,薄层状,含植物化石。

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

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薄层状,夹灰白薄层中细砂岩。

(6)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上,其岩性以灰白、灰绿色砂岩和浅灰、黄绿色砂质泥岩及泥岩为主,夹有少量粘土岩,为一套陆相沉积的陆源碎屑岩地层,底部以K8砂岩与山西组分界,顶部有1层紫红、灰白、灰黄色杂色泥岩组成的桃花泥岩。

井田内本组地层受到不同程度剥蚀,最大残留厚度91m。

(7)上第三系上新统(N2)

分布于井田西部沟侧,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红棕色粘土、亚粘土,中下部含有钙质结核,底部含砾石层,厚度0-35.00m,平均5.00m左右。

(8)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主要为中上更新统大面积分布于沟谷和梁坡之上,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主要为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下部夹钙质结核,底部可见砂岩透镜体,柱状节理发育,地表冲沟附近常呈直立悬崖并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