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69104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普通班)下学期

4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60分)

1.导致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C.各国都推行变法

D.赋税制度的改革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原有井田制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下才出现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不能称为“根本原因”;C选项是直接原因;D选项错误,这并没有决定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太史公自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答案】A

【解析】“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说明诸侯争霸战争促使诸侯国的数目减少,A正确;B、C和D不是实质问题,排除。

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

其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根本原因的能力。

重视发展生产和农民地位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但非根本原因。

变法中推行的政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

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B项不全面;C项是措施;D项是影响。

所以答案选A。

4.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对社会发展共同的直接作用是(  )

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

C.逐步确立起新兴的封建制度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须抓住题干中的“直接作用”,ACD项不是直接作用。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实质上都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所以直接导致了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故选B项。

5.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关键在于要理解“生分”的意思,“生分”的意思是指冷淡疏远,根据选项只可能是由于连坐制度和告密制度的缘故,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决定性的作用”。

秦国军事力量的壮大,属于秦国势力壮大的表现;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属于秦国社会制度变革的表现;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就是确立了封建制度,故选A。

B、C、D三项都是A项的影响,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7.观察下图,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到拥有“威武的秦军”,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

威武的秦军

A.奖励耕织B.实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D.推行军功爵制

【答案】D

【解析】A、B、C、D都是推动秦国强大的因素,但是题干中强调拥有“威武的秦军”,所以跟军事因素有关系。

推行军功爵制,极大地激发了秦人当兵和参战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故选D最准确。

AC是经济措施,B项是政治措施,故ABC排除。

8.商鞅变法中直接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是

A.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B.移风易俗

C.制定连坐法D.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秦朝通过建立郡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选A。

移风易俗是社会生活,排除B;制定连坐法表明秦朝严刑峻法,排除;D是从农业而言,排除。

故选A。

9.(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答案】A

【解析】由“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得知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

所以选A。

10.“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答案】D

11.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

【答案】D

【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2.《悲平城》诗云: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

“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引述一首诗和一首童谣,意在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前一首是描绘的是平城的自然条件恶劣;后一首童谣反映出人们对迁都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①③正确,②④材料没有反映迁都的阻力,因此选择C选项。

13.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了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学会了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D.生产生活稳定性增强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得北方民族逐步汉化,加速了其生产封建化的过程,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是最重要的;C选项错误,这只是文化层面的内容。

D选项错误,这不符合“最重要”的要求。

14.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

①手工铸造业发达 ②商品交易活跃 ③城市经济繁荣 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

【答案】A

【解析】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是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这也说明孝文帝重视商业,因此本题中说法全部正确,本题选择A选项。

15.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显著。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有利于封建化

B.有利于民族融合

C.有利于统一黄河流域

D.有利于商业贸易发展

【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中说是“不符合这一观点”的一项,也就是选择出不符合改革积极作用内容的一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有利于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因此排除A、B、D选项。

C选项错误,这是改革之前就完成的内容。

16.春秋战国时期与“尽地力之教”相关的是

A.管仲

B.李悝

C.吴起

D.商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故选B。

17.《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

”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考查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时并未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不能选A。

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不是用以控制贵族而是加强统治,不能选C。

在商鞅变法时贵族也是可以从事工商业的,不能选D。

其实是军功制造成了宗室贵戚皆怨望的现象,因为以军功授田定爵位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所以才怨恨商鞅,本题答案只能是B。

18.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③发展封建经济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提高军队战斗力,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

故①④正确,故选D;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排除②,故排除A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排除③,故排除B。

故选D。

19.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陌生,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就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关系紧张。

故选D。

A项是以军功的大小选官的制度;B项是鼓励农耕的措施;C项是加强思想领域里的控制。

ABC三项均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关。

20.“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商鞅变法的意义:

经济上:

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

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A、B、D选项都属于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B选项则属于消极影响。

21.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了家天下私有制的确立,故A选项错误。

“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反映了西汉末王莽改制的史实,故D选项排除。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兼并严重的现象,故C选项排除。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选项正确。

2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