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66244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ppt

《人际关系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心理学.ppt(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际关系心理学.ppt

社会心理学张丽华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人际关系心理学主讲人:

刘博宇第一章沟通与人际关系Unit1沟通的种类Unit2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Unit3人际吸引Unit4人际互动Unit1沟通的种类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1.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2.人际沟通的特点:

个体性(发生在个体之间)直接性(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主要内容:

认知、情感方面的信息3.大众沟通(传媒沟通)间接性主要内容:

认知方面的信息二二沟通的种类沟通的种类言语沟通和非言语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沟通

(一)言语沟通

(二)非言语沟通不涉及言语的任何沟通方式,包括身体要素和非身体要素。

身体要素:

1.触摸,如握手、拥抱、拍后背等;2.象征符号和说明动作;3.情感呈现或面部表情;4.行为调整5.行为调适6.副语言非身体要素:

1.区域空间2.服装三、沟通的结构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背景沟通的结构

(一)信息源(who):

是信息的发送者,是人际沟通的主体编码者

(二)信息(what):

认知与情感(三)通道(way):

信息的载体,人际沟通以视听沟通为主。

语言占65,动作占19,表情占16。

(四)信息接受者(whom):

人际沟通的客体译码者。

(五)反馈(feedback):

信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六)障碍(obstacle):

1.来自于编码的障碍:

编码是把有意义的信息转换成符号信息的过程。

2.来自于译码的障碍:

译码是把符号信息转换成意义信息的过程。

(理解能力)(七)背景(situation):

包括心理、物理、社会和文化背景。

三、沟通的功能(略)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二)上行、下行与平行沟通(三)单向与双向沟通(四)口头与书面沟通(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四、人际距离美国学者(霍尔)提出四种人际距离(考题):

(一)公众距离:

360cm以上,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公共事务中的人际距离

(二)社交距离:

120cm360cm商业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上。

特点是开放性、公众性、语言性、正式性。

(三)个人距离:

45cm120cm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

其特点是半封闭性、私人性、语言性、非正式性(四)亲密距离:

045cm这是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

其特点是:

封闭性、私人性、非语言性、非正式性、传递情感信息。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

Unit2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其特点是:

1.个体性(两个个体之间)2.直接性(面对面)3.情感性: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思考:

通过发Email、写信、网上聊天、在QQ上见面聊天是否属于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阶段v定向阶段表面接触v情感探索阶段轻度卷入v情感交流阶段中度卷入v稳定交往阶段深度卷入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际关系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暴露的广度与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自我暴露程度由浅入深分为4个水平:

第一是情趣爱好方面;第二是态度;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方面。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依据双方的价值观进行选择)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这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

使得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极其敏感。

4.平等原则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提出者:

美国心理学家舒茨

(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

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2.支配需要:

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3.情感需要:

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五、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二)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舒茨的三维理论中根据个体的(基本人际需要)和人们的表现方式,把人际关系的取向分为六种。

1.主动包容式2.被动包容式3.主动支配式4.被动支配式5.主动情感式6.被动情感式(三)童年期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决定性的影响1.包容需要:

低社会行为、高社会行为与理想的社会行为2.支配需要:

民主式、专制式与拒绝支配式的行为方式3.情感需要:

低个人行为、高个人行为与理想的个人行为Unit3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概念人际吸引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亲合:

较低层次人际吸引喜欢:

中度程度爱情:

最高水平二、影响人际吸引(喜欢)的因素v熟悉与邻近:

熟悉性与邻近性增加人们之间交往的频率v相似性:

决定了双方早期交往关系的形成v互补:

决定了双方交往稳定发展(需要、社会角色以及人格特征的互补)v外貌吸引力v才能v人格品质(美国学者安德森):

最积极人格品质是真诚,最消极人格品质是说谎。

Unit4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概念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

互动是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

人际互动在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

二、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与竞争

(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竞争指双方对某一共同目标进行争夺的行为。

基本条件:

目标较为稀有或难得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

竞争是有理性的,按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合作是个体间、群体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

其基本条件是:

目标的一致共识与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范围(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指出,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之间如果存在相关或依赖关系时,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

积极的肯定性的关系存在合作关系;消极或否定性的关系存在竞争关系。

第二章人际沟通的基本心理技巧Unit1了解你自己Unit2理解他人并让他人理解你Unit3采取有效行动Unit1了解你自己一认清你的想法和感受

(一)记录你的想法和感受这会使你变得善于观察,而且最终能更好地认识到你的生活真正发生了什么。

回顾你的日记会发现你同他人或集体的关系的模式,这有助于改善你的人际关系。

(二)记录的技巧建议你买一个能装到口袋里的小笔记本,平均每天记几条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你当时的想法和感受以及采取的行动。

决定在日记中记下什么要求由你自己决定。

一般是对你产生影响的重要的事情。

格式:

场景:

描述具体的情景,要有具体的细节使你过后能回想起当时的情景。

坚持客观事实,而不是你对所发生的事情的看法。

想法:

把你的想法记下来。

感受:

生气?

害怕?

厌恶?

高兴?

可能还并只是一种感受。

每种的感受程度如何?

行动:

你的想法和感受可能会让你采取某种行为。

后果:

你的行为产生了哪些后果。

二评估消极的想法和感受

(一)问自己4个问题:

这事对我重要吗?

我的感受或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有道理吗?

这种情况下可以改善以减轻我的不良感受和想法吗?

权衡自己和别人的需要后,我采取行动还值得吗?

(二)全部肯定回答,则要采取行动。

或解决问题。

或坚持己见,或接受。

(三)如果有任一个问题是否定回答,则需要转移技巧:

自我讲理,告诉自己停下,分散自己注意力,或冥想Unit2理解他人并让他人理解你一、更好地沟通

(一)学会倾听1、保持安静;2、使用积极的体态语言;3、回想所听到的内容;4、用心去听,做好被你所听到的内容改变的准备。

(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1、用第一人称叙述,说出你的想法和感受;2、说具体一些;3、发出适当的非语言信息。

(三)平衡是关键1、听与说要根据个人特点找到平衡;2、强调积极因素,表扬与批评做到5:

1;Unit3采取有效行动一解决问题二坚持己见

(一)争取自身利益

(二)保护自己三考虑接受第三章社会影响Unit1从众一、从众的概念:

(一)定义: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

从众俗称“随大流”

(二)从众特点:

1.引起从众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2.群体压力发生作用,可以是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也可是没意识到的情况下。

3.从众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这也正是从众与服从(顺从)的区别所在二、从众的功能适应社会三、从众的类型:

真从型;权宜从众;反从众四、从众行为的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2.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1.群体成员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2.群体的凝聚力3.群体规模的影响:

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范的增加而上升。

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

研究表明,规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人。

(二)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越高,自信心较强,从众较少;反之亦反)(三)情境的明确性Unit2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一、社会促进

(一)定义:

又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

(二)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1.结伴效应:

个体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2.观众效应。

特里普里特的研究:

青少年骑自行车(三)社会干扰:

也称社会抑制,是指他人在场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熟练的或简单机械的任务,他人在场易使个体产生优势反应;对于不熟练的或费脑筋的工作他人在场,会对个体产生干扰作用,降低绩效。

三、社会惰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磨洋工”、吃大锅饭原因:

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虑减弱Unit3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社会影响的方式一、模仿概念(从行为角度)1.定义:

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2.特点:

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相似性

(二)模仿的意义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群体形成(三)模仿的发展:

无意模仿有意模仿;游戏模仿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特征的模仿。

(四)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上升率):

时尚、谣言的传播先内后外律二、暗示(从认知角度)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暗示与模仿的区别:

暗示的社会刺激是控制性的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年龄越小,越易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催眠就是利用了暗示。

三、社会感染

(一)概念它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从情感角度)

(二)特点:

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三)分类:

1.个体间的感染大众传媒的感染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比如:

球迷闹事;邪教的狂热;战争与灾变情境中的惊惶失措第四章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爱情第二单元婚姻第三单元离婚第四单元家庭第一单元爱情一、爱情的概念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一种充满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其特点是:

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二、爱情与喜欢的区别表现在:

(一)依恋

(二)利他(三)亲密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考题:

社会交换论者把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

两者既有物质的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五、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斯坦伯格:

爱情由亲密、激情、承诺三因素组成四、爱情的形式1.浪漫式:

一见钟情2.好朋友式:

相亲、先结婚后恋爱3.游戏式:

不断换异性朋友4.占有式:

5.实用式:

6.利他式:

吃苦耐劳型第二单元婚姻一、婚姻的概念考题:

现代社会人们婚姻的动机顺序是:

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

二、夫妻关系的类型

(一)爱情型:

1.美貌与性吸引型2.人格型

(二)功利型:

当夫妻关系紧张时,容易导致婚外情(三)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四)建设型(五)惰性型(六)失望型:

期待太高(七)一体型第三单元离婚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引发因素:

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远离的“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