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元关系与题元角色理论.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65621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0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元关系与题元角色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题元关系与题元角色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题元关系与题元角色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题元关系与题元角色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题元关系与题元角色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题元关系与题元角色理论.ppt

《题元关系与题元角色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元关系与题元角色理论.ppt(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题元关系与题元角色理论.ppt

题元关系与题元角色理论题元关系与题元角色理论组员:

祝组员:

祝蓉蓉安晶晶安晶晶白白蓓蓓马青玲马青玲史晓婷史晓婷李亚龙李亚龙一、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二、题元角色三、个体题元角色与题元原型角色四、原型角色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一、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一、句法和语义的关系句法结构和语义角色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句法结构和语义角色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a.小李收到了一封信。

b.*一封信收到了小李。

Jackendoff(1990)举了下面两组例子,以说明不同语义角色所占据的句法位置不可以随便调换:

(1)a.Tillenteredtheroom.b.*TheroomenteredBill.

(2)a.Billreceivedthepackage.b.*ThepackagereceivedBill.传统的中心词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基本上把语序为主语一谓词一宾语的语言的主、宾语跟施、受角色等同起来。

也就是说,句法主、宾语和施、受角色是一种单层次的(monostratal)、一对一的同构(isomorphic)对应关系。

这种朴素的认识一度造成了成分划分标准的混乱。

英语被动句、某些话题化句、假位主语(dummysubject)句的主语显然和施事无关。

为了解决假位主语句带来的问题,只好造出形式主语和逻辑主语两个术语。

Chomsky(1965)认为,表层结构相同的两个句子,它们的深层结构可能是不一样的:

a.Johniseasytopleaseb.Johniseagertoplease它们的深层结构分别是:

a.ThatpeoplepleaseJohniseasyb.JohniseagertopleasepeopleFillmore(1968)的格语法就是研究谓词所表示的各项变元(或“格”,或“论元”)之间的关系。

他在其著名论文“TheCaseforCase”中提出,所有语言都有表示深层结构的语义格(semanticcase)。

这些“格”是由指称词语作为参加者在句子意义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的。

目前,专门研究句法和语义对应关系的语法理论被称为联接理论(LinkingTheory)或映射理论(MappingTheory)。

联接理论是在传统的题元结构和题元层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语法理论。

该理论旨在发现句法和语义的对应规律,以及题元角色同句法论元联接的制约条件,并对它们做出合适的形式化的描写。

2.1传统题元角色概念传统题元角色概念有关题元角色的概念最初是由Gurber(1965)和Fillmore(1968)提出来的,其含义是谓项(predicate)的语义特征蕴含的某些固有语义角色,这些角色表示谓项的语义内容所涉及的主体、客体、场所、起点、终点、工具等等。

通常认为,题元角色由谓项指派(assign),谓项与题元角色之间的关系是谓项所表达的事件或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性质是语义的,而非句法的。

它和论元(argument)不同,论元是指带有题元角色的名词性成分,它在句子中所占的位置称作论元位置,论元同时具有句法属性。

题元角色概念提出的初期,人们对其特点持以下看法:

a.存在一个数量有限的、固定的题元角色集合;b.题元角色是最基本的原子单位,彼此之间是离散的;c.动词的每一个论元只能被指派一个题元角色;d.动词所涉及的每一个题元角色只能由一个NP名词短语担当;e.题元角色之间互不影响,即,受事角色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施事角色的存在。

2.2传统题元角色认识的不足传统题元角色认识的不足2.2.1题元角色的数量和命名题元角色的数量和命名a.Isentapackagetotheboarder/border.b.Isenttheboarder/*borderapackage.c.Franforgottheappointment.d.ChinabordersMongolia.e.Fillmore孟琮鲁川给他一本书。

与格对象与格他相信。

与格施事施事为人民服务。

使成目标与格2.2.2题元角色界线的划分题元角色界线的划分a.IsentapackagetoKimforSandy.b.IsentKimapackageforSandy.在(a)和(b)里,Kim分别担当目标和接受者角色,Sandy则是最终接受(intendedrecipient)角色。

目标包含接受者,接受者又包含最终接受者,三者形成一种层级关系。

2.2.3题元角色的论元指派题元角色的论元指派a.中国人打败了侵略者。

“侵略者”是“打”的受事,同时又是“败”的施事。

即,“侵略者”担当了双重角色。

此例说明,一个论元只能被指派一个题元角色的观点并不符合语言事实。

b.Theboxhasbooksinit.(b)中的box和it的题元角色没什么区别。

此例说明,一个句子中同一个题元角色可以由两个NP担当。

2.2.4题元角色的联系题元角色的联系a.这把钥匙打开的门。

b.某人用这把钥匙打开的门。

(b)是(a)的隐含形式。

例子说明,题元角色同动词的语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动词语义把不同的参与者联系起来,使它们成为彼此存在的前提。

2.3题元关系假说题元关系假说在事件EVENT和状态STATE的任何一个语义场里,主要事件、状态、路径和位置函项属于分析空间性处所和运动函项里的一个子集(subset)。

语义场之间只可能存在三种区别:

a.哪一类实体(entities)可能成为客体(theme):

b.那一类实体可能成为参照物体(refernceobjects);c.空间性词语的语义场里,哪一类题元关系担当处所角色。

Jackendoff所说的“参照物体”指的是空间里某些点所对应的实体。

在许多语义场里,抽象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对应可能并不十分密切。

在身份义场,事物可能表现为客体,而抽象的特征(properties)和型类(types)则表现为参照物。

具有某种特征或属于某一型类的实物(instance)可以担当处所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题元关系假说印证了人类语言的发展遵循着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隐喻(metaphor)是实现从具体语义场向抽象语义场延伸的重要手段。

题元关系假说强调了一个动词所涉及的题元角色之间的密切关联性,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对于语言所造成的直接影响。

一个语义场中相关联的数量有限的题元角色关系向其他更多的语义场转移,符合语言的生成性特点,使得人类用有限的手段进行无限的表达成为可能。

3.个体题元角色和题元原型角色个体题元角色和题元原型角色3.1个体题元角色个体题元角色Fillmore(1968)提到的“格”,实质上是题元角色类的概念。

他最初提出的“格”共有6种:

施事(agentive),工具(instrument),与事(dative),使成(factive),处所(location)和物体(object)。

Fillmore认为,深层的格范畴是无序排列的,和表层的主、宾语在顺序上并不一一对应。

Jackendoff(1972)和Grimshaw(1990)提出的题元角色层级,把施事放在最高位置,其思想和Fillmore的施事优先是一致的。

施事施事与事与事处所处所/来源来源/目标目标客体客体他们的另一个共同之处是,都把题元角色看作是离散的、界线清晰的概念。

这种处理方法的缺点是,题元角色的数目难以确定。

另一种办法是摒弃“施事”、“受事”、“与事”等这种概括性层次,直接用个体题元角色(Dowyt1989,1991)可以非常具体地表达不同谓词的语义关系,而不致于出现题元角色类所造成的问题。

a.张三打李四。

b.张三喜欢李四。

例(a)中,“张三”的题元角色不用施事,而直接用“打者”。

“李四”的角色也不用受事,而是用“被打者”。

(b)中,“张三”不用“感受者”,而用“喜欢者”,“李四”则用“被喜欢者”。

以这种方式命名题元角色,有效地避开了谓词复杂的语义关系所造成的问题,这一问题是传统题元角色类所解决不了的。

3.2题元原型角色题元原型角色Dowty(1991)提出的题元原型角色理论,把无法计数的题元角色简化成为两个:

原型施事(proto-agent)和原型受事(proto-patient)。

Dowty提出了一组称为原型角色特征或原型角色蕴涵的语义特征。

他指出,一个典型的谓词语义能够给它的论元赋予部分蕴涵。

原型施事特征原型施事特征:

a.在事件或状态中涉及到意愿;b.有感知力和(或)觉察力;c.能使事件发生或改变另一个事件参与者的状态;d.(相时于另一个参与者位置的)运动;e.(独立于动词所指的事件)。

原型受事特征:

原型受事特征:

a.经受状态变化;b.递增客体;c.受另一个参与者影响的原因;d.(相汁于另一个参与者是)固定的;e.(不独立或根本不独立于事件)。

例:

他写了一封信。

论元选择原则:

论元选择原则:

对于带有主、宾语的谓项来说,该谓项所蕴涵的最大数目的原型施事特征的论元将被词汇化为该谓项的主语;拥有最大数目原型受事蕴涵的论元将被词汇化为直接宾语。

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的关系由论元选择原则管辖,即在谓述中含原型施事特性最多的论元做主语,含原型受事特性数量多的论元做直接宾语。

这一原则还有两个推论。

推论1规定:

若两个论元含原型施、受事特性的数量(大致)相等,则其中之一或两者都可以做主语或宾语。

推论2规定:

在三向谓述中,含原型受事特性较多的非主语论元做直接宾语,较少的论元做间接或介词宾语。

另外,如果两个非主语论元含原型受事特性大致相等。

其中之一或两者都可以做直接宾语。

e.g.Pigeonsresembledoves.4.原型角色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的方向原型角色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的方向Dowty的论元选择原则的特点:

运作结构是单层次的;谓项必须是及物性动词。

袁毓林(2002)认为,“动词的各种论元角色可以根据其句法、语义特点而聚合成不同层级的类,从而形成一个论元角色的层级体系。

”刘顺(2004),根据格角色在句模结构中的必要性,可以分为强制格和自由格。

刘认为:

“在一个语义结构中,有些语义角色的出现是强制性的,有些语义角色的出现则是非强制性的,强制性的语义角色称为强制格,非强制性语义角色称为自由格。

”Dowty理论存在的问题。

正如LevinandRappaport(1996)指出的那样,Dowty的原型角色理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解释和原型角色相联系的那些特征的来源和本质,没有说明原型施事特征和原型受事特征之间的可能关系,没有解释哪些蕴含特征的组合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

其次,Dowty的论元选择原则集中讨论的是及物动词的论元选择,没有包括其他动词的论元选择情况。

另外,Dowty列出的原型施事和受事特征只是特征数目起决定作用,特征本身并没有重要性上的差异。

Dowty的原型理论从论元的句法选择角度入手,原型施事和受事概念的提出有效地回避了传统语义觉得理论存在的问题。

但是Dowty理论也有其局限性,语义特征来历不明,各特征之间缺乏层级性等。

最后,汉语的一些实例对Dowty的被动式动词非派生性观点似乎不太支持。

下面的例子,英语是不合格的句子,而汉语却合格。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程工,1995,评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J。

国外语言学(3)。

邹霞,2007,英语复合词的述谓结构与语义格研究J。

邵阳学院学报(3)。

冷海连,2011,浅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J。

长江大学学报(10)。

高明乐,2004,联接理论的发展与现状J。

外语学刊

(2)。

阚哲华,2008,被使者的语法表现形式的原型特征解释J。

当代语言学(10)。

a.Thehousedesigned.b.Thestandardexceeded.a.房子设计好了。

b.标准超了。

汉语动词缺乏形态标志,在词库中对动词的主动和被动的定义在形式上反映不出来,是否也要作及物性和非及物性划分,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题元角色理论发展到题元原型角色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终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