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技之长习题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40369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一技之长习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医一技之长习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医一技之长习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医一技之长习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医一技之长习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一技之长习题汇总.docx

《中医一技之长习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一技之长习题汇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一技之长习题汇总.docx

中医一技之长习题汇总

中医基础试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是:

《黄帝内经》

2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4中医精气神学说中"神"的含义是:

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5中医精气神学说的"精"是:

肾中所藏之精

6阴阳学说较准确的说法是:

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7事物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是:

有条件的

8《内经》: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说明阴阳之间的:

互根互用

9以下哪种情况最易说明阴消阳长的相互转化:

物质转化为精神

10根据"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法则,治宜:

壮水制火

11病先见持续高热,面红目赤,后突然见肢厥面白,脉微欲绝,证属:

重阳必阴

12"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

阴阳的转化

13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

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1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由于阴阳之间哪种关系失常:

互根互用

15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调理阴阳

16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若土气不足,则:

木乘土,水侮土

20肝火犯肺,属于:

木侮金

21金气不足,反为木气所衰,属于:

已之所胜,轻而侮之

22"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

木乘土

23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甘则伤:

24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咸则伤:

25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酸则伤:

26按五行生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苦则伤:

27五味中入肝的是:

28五味中入肺的是:

29面色青,喜食酸味,脉见弦,可诊为:

肝病

30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31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

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32《素问·五脏别论》称为"实而不能满者"是指:

六腑

33除外下列那一项,均为五脏具有的共同特点:

实而不能满

34六腑具有的共有特点是: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35"命门之火"是指:

肾阳

36"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

心主神志

38肝主疏泄的功能,最主要是关系着:

调气机畅

39症见恶寒、发热、鼻塞、咳嗽、气喘、脉浮、其证属:

肺气失宣

40"决渎之官"是指:

三焦

4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内脏是:

三焦

42下列那一项不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动化水液

43下列那一项不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藏血

44肝主疏泄的主要作用是:

气机调畅

45心和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

46脾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先天和后天的相互资生、促进

47肺和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48心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阴阳升降,相互既济

49肺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

50肝和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精血的相互滋生、转化

51胃的特性之一是:

喜润恶燥主降

52脾有升清的功能,其"升清"是指:

水谷精微的上升与输布

53对全身各脏腑起着温煦生化作用的主要是:

肾阳

54病人因生气后,觉胸胁痞满,恶心呕吐,嗳气不舒,其证属:

肝气犯胃

55症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常为:

脾肾俱病

56脏与脏之间主要表现为气血关系的是:

心与肺

57先见大便秘结,继发喘咳胸满,多为:

大肠病引起肺气不利

58奇恒之府包括;脉、骨、髓、女子胞

59水谷之海是指:

60"水火之宅"是指:

61疾病的发生归结到一点,这就是人体:

阴阳失调

62中医学概念中的"气"是: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63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生化与运行方面

64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

元气

65元气的化生来源于:

肾精

66营气的生理功能是:

构成血液

67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是:

水谷精微

68脾胃之气属于:

中气

69运行于脉外而散行于全身的气是:

卫气

70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气是:

元气

71"血为气之母"主要是指:

血能养气

72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下列那一组脏腑的综合作用来完成的:

肝脾肺肾三焦

73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的最主要因素是:

脾的运化功能失健

74你认为痰与饮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哪一点:

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75"六淫"是指:

不正常之六气…

76风邪的致病特点是:

其性开泄

77"风性善行而数变"的"善行",是指风邪致病:

病位行无定处

78风为百病之长是指:

六淫多附于风邪侵犯人体

79寒邪的致病特点是:

其性凝滞

80燥邪最易伤:

81寒主收引是指:

使气机收敛,经络筋脉挛急

82湿邪致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是由于:

湿性粘滞,不易祛除

83火邪、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

易耗气伤津

84下述哪一点不属淤血致病的临床表现:

出血,紫绀

85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脾胃

86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气机升降方面

87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气血互用方面

88"肾为气之根"主要是指肾:

纳气以助肺

89扶正法邪同时并用的原则是: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90逆证侯性质而治的治则是:

正治法

91以下那一种属于从治法:

以补开塞

92以下那一种属于正治法:

热者寒之

93塞因塞用适用于:

真虚假实

94寒因寒用适用于:

真热假寒

95通因通用适用于:

瘀血崩漏

96《伤寒论》中"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属下列那一种治法:

热因热用

97临床病证的虚实,主要取决于:

正邪的消长

98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

正气的强弱

99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均可概括为:

阴阳失调

100"实"的病机概念是: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1、生气之源指的是()脾胃

2、生气之主指的是()肺

3、维持血液不逸出于脉外是气的:

固摄作用。

4、临床出现自汗、多尿,说明气之功能减退的是()固摄作用

5、易于感冒表明气功能减退的是()防御作用

6、主管生长发育是气的()推动作用

7、激发和促进脏腑经络生理机能的是()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

8、精气血津液之间相互转化依靠气的()气化过程

9、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生理功能是气的()

推动与调控作用

10、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来源是()肾中精气

11、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元气

12、元气运行的道路是()三焦

13、与人体生长发育有关的气是()元气

14、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生理活动的气是()元气

15、胸中之气指的是() 宗气

16、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关系到()宗气的生成

17、影响宗气盛衰的脏腑是()肺与脾。

18、贯注于心肺之脉的气是()宗气

19、上出息道的气是()宗气

20、下注于气街,并下行于足的气是:

宗气

21、宗气的分布是()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22、连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是()宗气的贯通和运行

23、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的气是()宗气

24、膻中又称作()气海

25、观察“虚里”变化,以了解其盛衰的是()宗气

26、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的气是()营气。

27、营气的分布特点是()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28、卫气的分布特点是()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29、有“悍气”之称的气是()卫气

30、《灵枢?

本脏》所说“分肉解利,皮毛润柔,腠理致密”,主要取决于()

卫气和利

31、与血液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心脾肺肾

32、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

33、与津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脾肺肾的功能

34、五脏藏神,则肾藏()志

35、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血能载气

3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

37、“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津血同源

38、后天的根本之气是指:

宗气

39、人体的精主要藏于:

40、宗气积于胸中,可分为:

营气和卫气

41、头发的荣枯主要与体内的哪两种物质有关:

精与血

42、治疗血行异常病证要加补气理血药是因为:

气能行血

43、津液的功能包括:

滋润作用、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运输代谢废料

44、《灵枢?

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

45、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从足走腹

46、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从胸走手。

47、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从头走足

48、手足三阳经交接于()头

49、手足三阴经交接于()胸部内脏

50、手太阳经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

51、劳神过度,临床多见的症状是( )眩晕耳鸣,性机能减退

52、《素问?

宣明五气论》提出久卧则( )伤气

53、与痰饮形成关系密切的是( )肺脾肾功能障碍

54、痰饮流注于经络,则可见( )肢体麻木

55、痰饮停胃,则可见( )恶心呕吐

56、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57、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 )夹有血块  

58、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 )刺痛。

  

59、与结石形成关系不太密切的因素是( )气候因素

60、结石的致病特点是( )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61、虚证的概念是( )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62、下列选项属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二便失禁。

 

63、“大实有赢状”的病机是( )真实假虚

64、“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 )真虚假实。

65、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病机是( )真实假虚

66、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形成的病机是( )真虚假实

67、导致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机变化是( )正虚邪恋

68、疾病后期,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病机是( )正虚邪恋

69、阳偏胜的病理状态是( )机能亢奋,热量过剩

70、阴偏胜的病理状态是( )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

71、“阳胜则热”的证候性质是( )实热证

72、“阴胜则寒”的证候性质是( )实寒证。

73、阳气不足,可发于五脏六腑,其最重要的是( )肾阳虚

74、阴偏衰的主要病机是( )人体阴气不足,机能虚性亢奋。

75、阴气不足,可见于五脏六腑,其最主要的是( )肾阴虚

76、阴损及阳是指( )阴气亏虚,阳无以化生,阳亦亏虚

77、容易发生阴阳互损的脏是( )肾

78、阴阳不相维系,可出现( )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79、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是( )阳盛格阴

80、真热假寒的病机是( )阳盛格阴

81、血行加速或迫血妄行的病理变化为( )血热  

82、血虚病证多见于( )心肝

83、多与气滞血瘀发病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肝

84、《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的机理是( )身中阳气之变动

85、血燥生风的病因是( )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86、阴虚风动的病因是( )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87、“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 )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88、“寒从中生”是指( )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

89、下述选项不属于火热内生的是( )火热外袭。

90、正气不足,邪气已退,其形成的病证是( )虚证

91、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病证是( )真实假虚证

92、阴盛格阳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真寒假热证

93、阳盛格阴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真热假寒证

94、阳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虚寒证

95、阳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实热证 

96、阴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实寒证

97、阴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虚热证

98、阴阳互损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阴阳两虚

99、过食生冷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阴偏胜 

100、气脱病变,常见( )汗出不止

101、气逆病变,常见( )面红目赤 

102、气升举无力形成的病证是( )气陷证

103、脏腑功能低下或衰退形成的病证是( )气虚证。

104、气闭或气脱的病机,主要是指( )气的出入异常,或闭阻,或外散

105、气陷病机,主要是指( ).气虚无力升举,脏腑位置下垂

  

  

中医诊断学试题 

1.确立辨证论治理论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2.第一部中医脉诊专著著是()《脉经》

3.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成书于()。

元代

4.首创“诊籍”的作者是()。

淳于意

5.《脉经》的作者是()。

王叔和

6.《濒湖脉学》的作者是()。

李时珍

7.伤风表证病人常表现为()。

发热轻而恶风

8.患者素体阳虚,不温肌表,故见()。

但寒不热

9.若风热内传,正盛邪实,常可见()。

壮热

10.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属于()湿温潮热

11.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有汗出

12.患者蒸蒸汗出,兼壮热口渴者,属()大汗

13.患者关节疼痛,沉重不移者,属()。

着痹

14.消渴患者口渴饮水的特点是()大渴引饮

15.食少纳呆,兼消瘦,腹胀,便溏者,属()脾胃气虚

16.妇女带下黄臭,多因()。

湿热下注

17.大便时干时稀,多见于()肝郁乘脾

18.下列何项与发热性疾病无关()。

畏寒

19.患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

半表半里证

20.患者前额部疼痛,属何经头痛()。

阳明经

21.患者病中兼见口甜,多因()。

脾胃湿热

22.患者盗汗的原因多为()阴虚

23.亡阴患者出汗,多为()热汗

24.自觉怕冷,加衣盖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者,恶寒

25.初病即出现恶寒发热并见,多为()。

外感表证

26.患者便秘,兼见面色苍白、渴喜热饮者,属()阴寒内结

27.妇女带下清稀,量多色白,多因()。

脾虚湿注

28.肝阳上亢患者头痛的特点是().胀痛

29.下列各项中,与“渴不多饮”无关的是:

阳气虚弱

30.疼痛独见于足跟部,应考虑()。

肾虚精亏

31.患者大便先干后稀,应属()。

脾胃虚弱

32.痢疾患者的大便特点是()。

里急后重,便下脓血

33.胃脘灼痛,饥不欲食,证属()。

胃阴亏虚

34.患者困倦易睡,头目昏沉者,多属()痰湿困阻

35.小便黄赤,伴尿频、尿急、尿痛者,为()膀胱湿热

36.胸痛,潮热,咯痰带血,盗汗者,属()。

肺阴亏虚

37.患者视物不清,模糊不明者,多属()。

目昏

38.察神,突出地表现于()。

目光

39.患者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属于少神

40.阳热亢盛的患者,其面色常见()。

满面通红

4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为()。

萎黄

42.颜面白光白虚浮,其病因多属()。

阳虚

43.小儿囟门迟闭,骨缝不合,是()。

解颅

44.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是()疽

45.咯痰清稀量多,色白滑而易咯,属()湿痰

46.正常人舌体瘦而偏红,常见于()消瘦人

47.舌体软弱,屈伸无力者,称()。

痿软舌

48.咽喉鲜红娇嫩,肿痛不甚,原因是()。

虚火上炎

49.按五轮学说,上下眼睑属于()。

肉轮

50.肝经风热患者易出现()。

全目赤肿

51.观察患者面色的关键,在于区分()。

善色与恶色

52.舌青紫而肿胀,多为()。

酒毒攻心

53.根据《灵枢·五色》面部分属,鼻称为()明堂

54.舌质淡胖而嫩,苔白而润,见于()。

阳虚

55.望舌辨虚实,主要观察()。

舌质老嫩

56.下列属于“假神”的症状是()。

突然能食

57.患者形体肥胖,面白少华,精神不振者多为()阳气不足

58.患者暴病,咯吐脓痰如米粥者,多为()。

肺痈

59.患者出现瞳仁散大,多属()。

肾精耗竭

60.下列诸项中,不属斑的特征之项是()。

摸之碍手

61.若满舌厚苔骤然退出,提示()。

胃气暴绝

62.根据《素问·刺热》面部各区分属脏腑的理论,“颏”部应属()。

63.黄苔主热证,若热结于里,则见()。

舌苔焦黄

64.舌苔黄燥,主病为()。

实热证

65.小儿睡眠露睛,多由于()。

脾胃虚衰

66.舌质中部生芒刺,常提示()胃肠热盛

67.在客色中,冬天的面色相应应为()稍黑68.望小儿食指指纹,指纹淡滞的意义是()定虚实

69.患者呕吐清水痰涎,伴胸闷苔腻者,多属()痰饮

70.舌体胖大有齿痕,主病为()。

脾虚湿盛

71.主热人营血或阴虚火旺的舌象是()。

绛舌

72.下列舌象中,除()之外,健康人均可出现。

淡白舌

73.观察舌苔辨邪之浅深,主要依据()。

舌苔厚薄

74.患者颈肿眼突,多由于()。

肝郁气结痰凝

75.患者舌色淡紫而润,主病为()。

寒凝血瘀

76.面部口眼歪斜,或肌肤不仁,并无其他疾苦者,属()风中经络

77.患者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

绛舌,薄白苔

78.患者脱肛,其原因多为()。

中气下陷

79.舌质红,苔黄厚,多见于()。

里实热证

80.观察舌苔辨别病邪的性质主要依据是()。

舌苔颜色

81.患者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是()郑声

82.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属()。

少气

83.气从胃中逆上,出咽喉而发声短频者称()呃逆

84.患者口气臭秽,多为()。

胃实热证

85.喘、哮的区别,关键在于喘是()。

以气息言

86.患者散发烂苹果样气味,常提示为()。

消渴病危重期

87.燥咳的特点应为,()干咳无痰

88,呕势急剧,呕声响亮者,多属()。

胃实热证

89.太息的产生,多与()有关。

肝郁

90.正常声音的特点不包括()。

亲切和蔼

91.遍身诊脉法“下部下”切脉部位在()太溪穴

92,寸口脉分候脏腑,肝胆病变反映于()左关部

93.切脉时用较轻指力诊于寸口皮肤上称()举

94.脉象“有神”的形态是()。

柔和有力

95,四季平脉中秋季脉象常稍()浮

96.5~6岁小儿平脉,其脉搏次数一息多为()五六至

97.脉来细小如线,应指明显是()。

细脉

98.脉来迟而时止,止无定数者,是()。

结脉

99.气滞血瘀的病证其脉象常见()。

涩脉

100.促脉与数脉的鉴别要点是()。

节律齐否

101.脉体大小及脉势强弱均相反的一组脉象是(洪脉、细脉

102.患者素体痰盛而感受外邪之脉象是(浮滑

103.气血两虚患者脉象不易出现()。

涩脉

104.脉搏出现在寸口背侧者,称为()。

反关脉

105.下列属于弦脉形态特点的是()。

端直而长

106.脉来去俱盛,三部举按均有力者属(实脉

107.濡脉和弱脉的不同之处是()。

脉位

108.肝胆病、痛证、痰饮证常见脉象是(弦脉

109.寸口诊脉法始见于()。

《内经》

110.迟脉的脉象是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111.在脉象指感上与滑脉相反的脉象是()涩脉

112.按诊时若手心热盛者,多为()。

内伤发热

113.扪按虚里搏动,可以了解()之强弱。

宗气

114.病情危急时或两手无脉时,常诊察()。

人迎、趺阳

115.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是()。

迟脉

116.弦细脉的主病为()。

血虚肝郁

117.下列诸脉之中不主虚证之脉是()。

结脉

118.脉象沉而细软,其脉为()。

弱脉

119.濡脉、缓脉、细脉三者共同主病是(:

湿证

120.相兼脉中,弱脉属于()。

三合脉

121.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依据是()症

122.中医诊断学中辨证的基本纲领是()。

八纲辨证

123.头痛、恶寒等属于()。

症状

124.下列辨证方法中主要不是用于外感病辨证的是()。

气血津液辨证

125.中医辨证的主要要素不包括()。

病症

126.下列症状中,诊断表证最具意义的是()恶寒

127.邪在半表半里的特征性症状是()。

寒热往来

128.患者先见恶寒发热,现恶寒已罢,反恶热,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表邪人里

129.一般而言,表证是指()。

外邪犯表的病证

130.表证之恶寒,是由于()。

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131.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阴盛格阳

132.“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均是()。

虚实真假

133.下列症状中与阴虚最无关的是()。

咯痰清稀

134.阴虚患者在渴饮方面的表现是()。

咽干少饮

135.下列诸症中与里证无关的是()。

恶寒发热

136.下列诸症中与实寒证无关的是()。

腹痛喜按

137.辨表虚证的主要依据是()。

汗出

138.因实邪结聚,阻滞经脉,气血不能外达的病理状态是(真实假虚

139.下述症状中,阳虚证患者一般不见()脉细苔少

140.患者发热恶寒,咳嗽咽痛,且四肢欠温,尿清便溏,证属()表热里寒

141.下列各项中与亡阳证无关的是()。

汗出味咸

142.阴盛格阳证一般不见()。

溲赤

143.判断表邪是否已人里的主要依据是()是否恶寒

144.由于脾虚不运,致痰湿停积的证候属因虚致实

145.阴虚火旺与阴盛格阳两证的相似之症是面色红

146.风淫证侯出现项强、肢挛,甚至抽搐,其病机是:

风中经络

147.寒淫病人腹痛,肠鸣,泄泻,其病机多因()寒中于里

148.暑淫患者恶热,汗出,口渴,神疲,脉虚数,属()阳暑

149.湿淫患者头重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属于()冒湿

150.患者因情志致病,心神不安,语无伦次,举止失常,是因()。

喜伤心

151.下列诸项中不属疫疠致病的特点是()皮肤出疹

152.患者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其病因是(风邪

153.下列各项中与火热致病最不相关的是()脉细而弱

154.患者身热恶热,汗多尿黄,口渴,乏力,多属()。

伤暑证

155.火热致病的特点是()。

伤津耗液

156.风淫证候的临床表现常不具有()。

半身不遂

157.患者久泄不愈,腹部坠胀,少气倦怠,头晕眼花,舌淡脉弱,证属(气陷证

158.患者头痛,眩晕,甚至昏厥,证属()。

肝气上逆

159.某女患者月经经期错乱,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且少腹冷痛,形寒肢冷,舌紫暗,()。

血寒证

160.某女患者月经量多,而见气短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证属()。

气随血脱证

161.患者咳嗽咯痰,量多清稀,且气喘,胸闷,辨证是()。

支饮

162.气滞证中出现疼痛,其性质一般为()。

胀痛

163.临床以出血和气虚共见为辨证要点者,证属(气不摄血证

164.患者身热夜甚,口渴不多饮,心烦不寐,月经先期,舌质红绛,脉细数,证属()。

血热证

165.患者头目晕沉,胸脘满闷,恶心纳呆,呕吐痰涎,其病机为()痰湿内阻

166.下列诸症中并非痰证表现的是()心悸肢肿

167.下述各项中不属血瘀证的症状是()。

出血鲜红

168.下述诸项中不属血瘀证的原因是()。

阴虚

169.临床常见的气逆证,多与相关的脏腑是(A.肝、肺、胃

170.气滞证的主要症状()。

胀闷疼痛

171.某妇女突然崩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