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10367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x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docx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研究

 

 

————————————————————————————————作者:

————————————————————————————————日期:

 

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浅析

——以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为例

(中文1301叶思恒31307179)

【摘要】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政策扶持,在此基础上,传媒类机构的不断崛起,为传媒产业园区的发展引入了全新的动力。

本文通过对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东郊记忆”进行梳理和分析,从其定位的转型、创意的特色、新媒体传播三方面探讨了“东郊记忆”的发展现状。

从而找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以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东郊记忆现状

面对不断变化的传媒生态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各大报业集团的发展受到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的影响,势必需要全力推进产业扩张,拓展传媒蓝海。

而文化创意产业也正在成为城市的战略发展重点,它的绿色低碳非常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东郊记忆——原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工业遗址主题旅游地,艺术文化展演聚落,文艺创作交流园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东郊记忆座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环东外侧建设南支路4号,占地205亩,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

东郊记忆是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现代文化产业新型园区,2011年9月29日正式开园运营。

2012年11月1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

东郊记忆被称为“中国的伦敦西区”,是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园区。

成都传媒集团在2009年5月与中国移动集团四川公司,在原本废弃的旧工业厂房原址上,按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遗址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修建了“东郊音乐公园”,到2011年9月29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开园,形成了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业相结合,以音乐为主题的多元文化园区,成都传媒集团利用自身优势,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并逐步实现对外营销。

本文从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更名为“东郊记忆”这个过程中,它定位的转变带来传播策略的升级,东郊记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区域性特色传播策略,以及其在新媒体环境下整合资源传播策略三方面对“东郊记忆”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探讨现今“东郊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做出相应调整的必要性,从中总结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更名“东郊记忆”的定位与传播升级

1、更名前后的定位

更名前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定位精准,是以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产业聚集园和体验园”。

成传集团精准的地抓住了成都本地在“超女”热后打下的音乐基础及丰富的音乐资源,融合人们的现实需求,并融入“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力图将其打造成为“数字音乐产业园区”和“音乐互动体验园区”。

“园区的产业龙头无疑是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吸引了一批文化消费类企业聚集,并带动了大量数字音乐内容服务商和渠道服务商入驻。

同时,园区还有很多配套资源,有酒店、酒吧,还有档次相对较高的餐饮、比较有新意和创意的零售、装修及风格都较新颖的电影院、办公等业态。

音乐公园在更名后变更成“东郊记忆”,名字更具有文化气息,定位改成为“一基地,多名片”,也给了“东郊记忆”的游客更大的想象空间,感觉也更具有创造力。

其中,“一基地”即音乐产业基地。

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继续与园区加大合作,强强联合打造“中国数字音乐科技园”。

“东郊记忆”力争融合多种文化艺术元素,除了“音乐名片”外有了多重的定位,是多种艺术的聚集地,以达到它的“多名片”功能。

2、定位转变与传播升级

更名为“东郊记忆”之后,其所涉及的领域已由原来的“音乐产业聚集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演变为集合了“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

这个转变也使得原本的数字音乐公园变成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强势业态中的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结合所创造出的创意文化园区,成都传媒集团构建“东郊记忆”,在满足自身扩张产业链的同时,也促成了传媒促进城市发展的全新样本。

在传播学框架中,学者们将城市传播定义为:

传播的主体是城市的一种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打造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品牌。

也有人认为,城市传播就是一种在城市中利用大众媒介或其他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

这就要求“东郊记忆”在加强自身建设,实现文化、艺术传播功能的同时,融入“城市传播”的理念,丰富城市的内涵,成为成都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

二、凸显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

在“东郊记忆”,经常有各类活动举行,这些活动大部分可以免费参观和参加,囊括了绘画、历史、音乐等。

同时,园区里有近百家商家,以经营为目的,以影音为主的有MINILIV音乐现场、播客乐流行、体验舱、影立方电影院等;还有特别以表演为主的如爵士沙龙等,饮食业大多独具特色,如东郊食堂、好多苹果时尚餐厅、食画花园餐厅、锦荣一号等定位是中高档的餐饮,还有创意制品1899个人电影工厂、Jiongboxg创意盒子,以及迎合年轻人的游戏馆如密室等,还有绘画等类别。

这些商家在其经营的形式上与内容上都与“东郊记忆”的定位较为一致。

在如今的消费社会中,与以往有区别的是,人们更多地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

这种消费文化现象在传媒领域也愈见鲜明。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活动。

它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所满足的是消费主体的精神需要,使主体感到愉悦、满足;另一方面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对象主要是精神文化产品或精神文化活动,如美丽的风景和感人的艺术品。

在上述消费业中,就置身于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而言,有一些缺乏区域性特色文化。

成都作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纵观园区内现有单位,对这些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还挖掘不够、整合不够、包装不到位,创意不足,没有将成都文化优势融人,所以区域性特色不足,在全国影响力甚微。

我们正迎来本世纪头20年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经济的发展,全国总体上实现了基本小康,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前置条件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根据国外的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带来服务业层次的提升和社会文化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

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消费的潜力将更多地积蓄和更大地释放出来。

在成都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园区,要深入去挖掘自身的各类优势资,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三国、巴蜀、生态、宗教、诗歌、川西民俗等各种特色资源进行整合、并加大改造和提升,形成成型的产业链,构筑具有区域性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新媒体环境下“东效记忆”的传播策略

1、“东郊记忆”的新媒体传播现状与问题

“东郊记忆”的官网风格也是非常有活力的,能凸显文化和创意主题。

在点击进入官网时还加入了弹窗,有官网的二维码弹出提示受众加“东郊记忆”的公众微信号,官网的首页上主要设置了以下项目:

“首页”、“记忆载体”、“展演聚落”、“特色街区”、“产业基地”、“招商引资”、“关于我们”。

其中“首页”展现了园区的大体情况,有园区照片和精简介绍等;“记忆载体”项目下主要是回顾“东郊记忆”作为国营红光电子管厂的初期成长;“展演聚落”刊登的是“东郊记忆”的场馆介绍和活动动态;“特色街区”下分类介绍了餐饮、娱乐、休闲、购物、酒店、剧场六项;“产业基地”刊登了“东郊记忆”作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多元文化聚焦平台,拥有创意办公、艺术培训、文化人物平台等多功能的介绍;“招商引资”刊登的是其招商引资的具体项目和联系方式;“关于我们”则包括了“东郊记忆”的项目简介、项目历史、项目地图等。

就目前“东郊记忆”的官网看,其提供的信息数量少,出现许多项目内容缺失、图片未上传的现象;信息形式单一,都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没有音视频文件,缺乏传播文本应有的生动性、灵活性和互动性;网站更新缓慢、维护不足,信息内容陈旧、网站的建设不是很完善,并且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做到与传播受众的互动,并根据互动的反馈来改善园区自身的不足,所以形式大于内容,传播效果不是很明显。

“东郊记忆”的官方微博粉丝截止至2015年6月有四万,每天平均有三条左右的更新,截止6月有10000条左右的微博,微博形式都是文配图,微博内容有“快讯”、还有“早安东郊”,“东郊记忆摄影基地”等确定的栏目,还有不定期更新的“商家活动预告”和“影立方影讯”、“东郊记忆、明星商家”等。

囊括的话题包括了园区的大小活动,商家的折扣和活动、成都市热门的活动和新闻,更新速度比较快,但是评论数和点赞转发比较少,平均10条左右的评论转发点赞。

2、“东郊记忆”的新媒体传播方向

在全媒体时代,人们被各式各样的信息符号包围,主要还是通过媒介来认识文化创意园区及其主题。

在信息传播的内容方面,要利用新媒体及时高效的互动性,通过信息的传播,不仅提高“东郊记忆”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要试图提高在受众中关于“东郊记忆”的“口耳相传”。

这种传播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的蓬勃发展下,传播速度与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其信息传播形式方面,要背靠成都传媒集团自身的资源优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关联,也要有区别,要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来确定使用的媒体,还要根据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营销策略来选不同的平台,高效高速的整合媒体资源,进行文化品牌的塑造。

同时注意利用慈善活动、公益宣传、品牌告知等形式获得受众的持续关注。

总之,对于不同的传播目的,媒体策略是不同的,适时选择传播媒体,开发特色创意,才能成就让传媒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新样本。

成都文化产业的现状

1.文化体制

成都市于2004年提出“文化强市”的战略计划。

目前,成都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逐步繁荣的趋势:

一方面,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成都市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成都市文化产业全市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但是,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与杭州等国内特色品牌的城市相比,成都尚没有深入挖掘出自身的潜力。

首先,成都文化市场开放程度并不高,缺少有效的政策保障、扶植。

尤其针对新兴的文化产业行业,如网络文化服务等,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的管理与引导。

现今,成都网络游戏的发展令人瞩目,已是全国最有实力的数字娱乐城市之一。

2005年5月出台的《成都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规划文本(2005-2014)》明确提出,数字娱乐产业产值要占成都市GDP的15%以上。

因此,政策、法律法规的缺失无疑将阻碍成都文化产业形态的多样发展。

再次,成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管”“办”不分的现象普遍存在,缺少完善的行政机制来协调、管理,,常常使具有新价值的文化产业项目夭折。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造成文化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2.文化能力

从成都市的特色可以看出,成都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以及较强的综合实力,文化产业潜力巨大。

作为“中国休闲之都”的成都,其浓厚的休闲文化氛围与休闲文化沉淀,更利于文化产业“体验经济”挖掘,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开拓成都文化产业能力。

目前,由于文化管理传统思维的影响以及对风险的考量,成都市文化产业对成都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建设以及作用的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在获得政府的文化建设投资项目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都文化能力的挖掘。

3.文化产品

目前,成都市文化产品形态多样,但是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

成都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于粗放型经营,大多数产品是文化原形的复制,缺乏创意和创新。

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处于低级阶段,发挥价值不够,缺少与相关产业的联动,未能形成有效产业链。

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以唐诗为主的诗歌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等,挖掘其深刻内涵,打造培育成有全国、国际性影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文化精品者更少。

4.文化环境

虽然成都作为旅游城市,但是和杭州有很大不同,杭州在市中心及周边都有旅游景点,且西湖闻名世界,街道绿化也是很丰富的城市。

例如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就位于西湖旁边,大创节及动漫节都在世贸中心举办,这就是园区选址的优越性。

成都意道旅游策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兰永强是一位资深的旅游策划专家,他的团队也曾为东郊记忆提供过旅游规划的参考建议。

在他看来,东郊记忆之所以人气不高,与其定位不准确有关。

“上年纪的人对‘红光厂’那段岁月的记忆比较深刻,因此他们对旧厂房、旧机床这些景观会产生共鸣。

但园区对这些体现旧工业灵魂的东西挖掘得不够。

相反,年轻人多半没有怀旧情结,可能更喜欢园区里与音乐与文化结合的时尚元素,但他们在园区里又没有这种鲜明感觉。

所以,现阶段东郊记忆的业态类型使得这两类人群都很尴尬。

久而久之,客流必然会越来越少。

结论:

成都要想在文化创业产业上有巨大的突破,首先要解决上述的种种种问题:

品牌意识建设

成都文化产业的创意开发需要充分发挥成都大众独有的精神文化与思维模式,通过市场调查、短信、广告、网络等手段与受众进行沟通,帮助主创人员加深对品牌内涵的理解,精确对品牌进行定位,确保文化产业的生命周期。

品牌要传播必须借助有力的传播平台。

成都之所以有“选秀之都”的美誉,离不开媒体的强势传播。

传媒自身就是品牌,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增值领域,媒体对文化产业品牌的传播本身也是一种自身传媒品牌的塑造。

因此,成都要将文化产业品牌传播与传媒品牌建设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拧成一股绳,增强竞争力。

文化产品传播

当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形成产品的认知、认同,品牌传播就成为了产品转换为利润的关键环节。

传播宣传必须紧紧抓住“文化创意”的核心和与之相称的城市特色。

比如,成都锦里在品牌传播时紧紧抓住了“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主题,依托“三国文化”,集中宣传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风情。

目前,锦里已成为外地游客到成都旅游的必到景点,在全国有相当大的知名度。

文化产品衍生

文化产品与传统产品不同的是文化产品通过改善、增进产品的附加值获得可持续发展。

首先,生产者要通过一系列设计、生产、营销体现附加值,开发产品的多样形态,才能实现自己的效益。

比如,成都以大熊猫闻名,但是仅仅以“珍惜动物”为亮点是较为单薄的。

成都应抓住“大熊猫”的特色,开发与“熊猫”有关的小游戏、电视、广播节目、工业产品等等,利用熊猫憨厚可爱的形象与古蜀文韵气息做强“熊猫”品牌。

再则,消费者购买文化商品买的就是附加值,消费的也是附加值。

要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需要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立体化发展。

比如成都有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后来成都开办了“大千菜馆”,将成都的美食文化与大千先生的文化底蕴很好地结合,创立一种“人文气息”浓厚的全新产业方式,开发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因素。

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新的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

“要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文化产业在我国已具备了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和环境条件,文化产业已经迎来发展的春天。

文化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成都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认真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地推动不同类型及全新文化产业格局成型,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文化产业这一“利器”,找准目标、政策扶持、创新进取、整合资源、合理规划,打造一个不仅在西部,而且在国内外都知名的品牌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