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60519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叙述内容的。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叙述内容的。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市西郊。

这是一座建筑宏伟的皇家园林。

是清政府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耗费巨额资财,前后共用了一百五十年修建而成的。

这座中外闻名的园林,竟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后纵火焚毁,变成了一片废墟。

我们这篇《圆明园的毁灭》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记住国耻,长大建设我们的祖国。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3.区别形近字。

理解字义,然后组词。

  博(渊博)销(销毁)幻(梦幻)

  搏(搏斗)锁(锁门)幼(幼稚)

  流(流水)奉(奉献)剔(剔除)

  统(统一)棒(冰棒)踢(踢球)

  损(损失)瑶(瑶族)珑(玲珑)

捐(捐献)谣(谣言)咙(喉咙)

4.查字典理解词义。

  众星拱月:

群星环绕着月亮。

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玲珑剔透:

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而使透空明晰。

形容精工制作、内部镂空的工艺品。

  流连:

留恋,舍不得离开。

  瑰宝:

珍奇的宝物。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象征:

用具体东西表现事物的某种意义。

  西洋:

泛指欧、美各国。

  有如:

好像,仿佛。

  损失:

没有代价地消耗或失去的东西。

  宏伟:

(规模、计划等)雄壮伟大。

  举世闻名:

举,全。

全世界都知道。

形容名望极大。

  饱览:

饱,足足地、充分地。

览,看。

充分地观看。

  圆明园:

始建于1709年,是一座专供皇帝、后妃居住游乐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

清朝康熙皇帝将这里的一座面积约600亩的园林赐给他四子胤祯,并亲自题写园名为“圆明园”。

  5.理解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

  环绕(围绕)宏伟(雄伟)估量(估计)

  奉命(遵命)任意(随意)珍贵(宝贵)

  

(2)反义词:

  损失(收获)破坏(建设)

  销毁(保存)精华(糟粕)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遭毁灭的历史。

  师:

对照书上的插图,想象当年圆明园的壮观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发散思维,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

(四)理清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指导学生逐段朗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课文一开始点明了圆明园是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壮举,它的毁灭是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接着分了三个层次对圆明园辉煌的景观进行了介绍。

第一,先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第二,再介绍圆明园中的景点;第三,对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及其文化艺术价值进行了介绍。

最后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根据以上分析,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段(第2-4自然段)主要讲当年的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英法侵略军毁灭了圆明园。

(五)学习第一段。

  指导朗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在全文所起的作用。

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告诉我们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估量”是什么意思?

“不可估量”说明了什么?

  (“估量”的意思是推算、计算。

“不可估量”说明圆明园毁灭的损失之巨大,没有办法推算了。

  齐读第一段,使学生体会到圆明园的价值和侵略者的可耻。

  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点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熟课文。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叙述内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叙述内容的。

三、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叙述内容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第一段。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课文分几段写的?

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通过读书和分析课文结构,我们把这篇课文分为三段,第一段告诉我们:

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板书:

损失不可估量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朗读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圆明园的辉煌景观。

2.默读、思考。

 第二段从哪儿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

 提示学生按照不同方面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第二段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辉煌景观。

第二自然段是一层,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第三自然段是第二层,介绍了圆明园的种种景点,突出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第四自然段是第三层,介绍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3.逐层讲解,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

(1)学习第一层(第二自然段)。

  找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画出圆明园由哪几部分组成?

  (圆明园主要是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因此也叫圆明三园。

另外,还有很多小园。

  这些小园是怎样分布的呢?

  (“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

  (“众星拱月”的意思是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众星拱月”的各种园子。

  引导同学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模样,根据自己的“众星拱月”图,谈谈感想,体会圆明园的布局规模(宏大)。

  板书:

圆明三园众星拱月

(2)学习第二层(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圆明园的宏伟建筑的?

  (作者很形象地描述)园中的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

  指导学生画出具体的景点和建筑,结合修饰语,想象当时的景观,并为背诵做准备。

  ②理解“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请同学讨论理解这句话,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这一句话中用“有如”、“好像”、“仿佛”、“流连”这些词语进一步点明了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对园内汇聚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和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作者由衷地赞叹。

  板书:

民族建筑西洋景物

  ③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结合第3自然段内容,前后桌讨论。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圆明园集中外名胜于一身,所以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学习了这一部分,我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也感到作者对祖国的灿烂文化非常热爱。

  ⑤练习背诵这一自然段。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也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同学们互相提示着背诵。

  (3)学习第三层(第4自然段)

  找一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同学们思考: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史名人书画,”说明年代久远,种类繁多,可称做“奇珍异宝”。

因此,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板书:

博物馆、艺术馆

  指导学生朗读,练习背诵。

  (4)小结第二段

  这一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辉煌。

你认为这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怎样看待圆明园的辉煌。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灿烂文化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我觉得圆明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园林史上的奇迹。

(三)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在文中找出三个字来概括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掠”、“毁”、“烧”这三个字概括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指导学生具体分析侵略者的暴行。

  (“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

”这句中的“凡是”和“统统”二词说明侵略者什么都拿,毫不留情。

而且“拿不动的”也不放过,还用车拉,牲口搬运。

  还有“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任意”一词突出表现了侵略者的暴行,想怎样就怎样。

  “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使得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很快化为灰烬。

 同学们,我们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强盗烧毁了。

  2.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并谈谈体会到什么?

  (祖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指的是我国和世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不可估量”指的是无法推算,不能估计。

  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

  3.简单介绍侵略者毁坏园林的资料,渗透近代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一内容教参第135页有详细介绍,可参考。

  4.观察书中的插图,或播放有关录像资料片,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5.组织同学讨论:

侵略者为什么能如此为非作歹?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今天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越来越富强的自豪感。

(四)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圆明园有众星拱月的布局,民族建筑、西洋景物非常宏伟、博物馆、艺术馆中的文物都很珍贵。

因清政府腐败无能,这样一个皇家园林遭到侵略者的浩劫,这一切都是野蛮的强盗行为。

今天我们要认真学习,将来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这种可耻的历史再不能重演。

  板书:

布局宏伟珍贵强盗

  请同学结合板书,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惨遭侵略者毁灭的经过,揭露和控诉了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疯狂掠夺的罪行,表达了作若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叙述的呢?

请同学完整地朗读一遍课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围绕中心思想着重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相它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二是侵略者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

这两方面的内容紧密联系,都能激起人们热爱祖国和仇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师: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办?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板书: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课后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谈话引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

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二)板书课题

    “狼牙山”在哪里?

“壮士”指什么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一)默读预习要求,联系课前预习,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二)师范读,学生听课文,感知课文

    1.这五名战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

结果怎样?

我们一起听录音。

    2.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3.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

什么精神?

(三)自学课文

 1.投影表示自学要求,指名读。

 2.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练习说段意。

 5.学生自学课文。

 6.分小组学习,讨论重点词语和分段情况,练习说段意。

 7.交流学习情况。

 8.指名读准生字的字音。

 9.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10.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11.分段,说段意。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四)指名读课文

   1.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哪些段落写得详,哪些段落写得简略。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3、提高阅读的速度。

4、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提问: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哪些段落比较详细?

哪些段落比较简略?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课文为什么要把五位战士称为“五壮士?

   他们有哪些勇敢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

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三)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四)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1.五位壮士的勇敢和壮烈表现在他们引敌上山、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上。

(1)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

(2)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词句,从他们不同的神态和动作你感到了什么?

(3)同学们带着满腔的仇恨,一起朗读课文。

 2.课文的第三段也表现了五壮士的勇敢和壮烈。

 

(1)讨论回答:

他们完成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

 (3)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课文的第四段写五壮士在峰顶歼敌,没有了子弹,他们就用石头砸,更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壮烈。

 

(1)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先写了什么?

后写了什么?

分层

 

(2)在峰顶歼敌是从几方面来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五壮士最后英勇跳崖,这是多么悲壮啊!

 

(1)哪些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悲壮?

 

(2)讨论回答:

说说“屹立“的意思。

    五壮士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

    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反思: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

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识文意;教学字词;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审题:

难忘的一课。

设问:

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

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

这些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啊?

请大家赶快打开课文。

二、范读课文,初识文意

  老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节令他终生难忘的语文课。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读课后词语。

2.读通课文,思考:

①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四、检查掌握情况

 1.字音:

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

 2.字形:

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

“葛”注意笔顺,与“蔼”区别。

“崇”与“祟”的区别。

 3.词义:

结合课文理解。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五、朗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再问:

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那么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请你划出来,并读一读。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质疑,做标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

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一)谁来说说“难忘的一课”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注意说明时间、地点。

   那么这节“难忘的一课”是什么内容?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3次)

(二)三次出现在什么地方?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划出来。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怎样出现的要读出来。

二、读讲第一次出现

1.指名读出这句话出现的地方。

2.问:

老师是怎样写的?

(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

是怎样体会的?

说明什么?

“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自然段),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读讲第二次出现

1.自己朗读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

他们是怎样朗读的?

划出这些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

“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

(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有什么的感受?

(感动)

5.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四、按刚才学法学习第三次出现

1.指名读。

2.思考:

“我”是怎样说的?

为什么“激动”?

3.“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

(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4.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问: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

(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训练。

五、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为了突出中心。

3.朗读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在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六、总结深化

  “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

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课后反思:

24、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读诗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

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

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诗歌,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

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脊梁:

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

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

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

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全诗共有4个小节。

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

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4、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不懂的诗句勾画出来,联系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争取读懂。

三、诵读诗歌,激荡情感

 1、指名读诗,边读边评价、指导字音。

 (“髓”是平舌音,读上声“suǐ”而非“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颤抖”的“颤”读“chàn”不是“zhàn”。

2、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