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基本要求.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基本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基本要求.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基本要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基本要求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目标
1.了解课文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学生的理想与抱负。
2.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3.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邓稼先
内容标准
课文内容要点
1.文章的主题:
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文章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盈眶。
这是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时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关心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没有抖。
之后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最后引述“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中。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
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也是全文的总结。
学习要求
基础要求
1.能掌握“元勋”“奠基”“选聘”“挚友”“可歌可泣”“鲜为人知”“至死不渝”“鞠躬尽瘁”“当之无愧”“家喻户晓”“锋芒毕露”“妇孺皆知”等词语。
2.勾画关键语句或段落,了解人物形象。
3.结合关键句段,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发展要求
1.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2.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选择在全班交流。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内容标准
课文内容要点
1.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他“革命家的方面”。
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
(3)精于剪裁。
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学习要求
基础要求
1.能掌握“薪金”“校对”“草率”“悠然”“抹杀”“疙瘩”“深恶痛绝”“不以为然”等词语。
2.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3.揣摩体味精彩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4.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5.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发展要求
1.联系生活,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说”和“做”,写一段感悟文字。
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内容标准
课文内容要点
1.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
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
作者在平淡的生活状态下呈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思想,从细微之处显示了鲁迅伟大的品格。
2.文章内容看似平常甚至琐碎,心有所忆就落笔成文,但这恰恰是萧红写作得特点:
貌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烈的情感。
写日常琐事,却不落痕迹地展现了伟人情怀。
文章以其别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怀念鲁迅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这是萧红用心血写的一曲鲁迅先生的赞歌,也是一曲深沉凄丽的挽歌,萧红对鲁迅的景仰、敬爱、怀念之情缓缓地流淌其中。
学习要求
基础要求
1.能积累“娇媚“粗犷”“静谧”“凄冷”“莅临”“吝啬”“淅沥”“绿茵茵”“咄咄逼人”等词语。
2.了解作家作品。
3.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层次,理清文章脉络。
4.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
5.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发展要求
1.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2.读了此文后,结合自己的积累,和同学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孙
权
劝
学
内容要点
课文内容要点
1.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
先写孙权劝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2.本文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及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鲁肃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做结。
学习要求
基础要求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4.把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5.背诵全文。
发展要求
课外了解《资治通鉴》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教学要有整体性设计,突出读写结合。
要把阅读教学与“写出人物的精神”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围绕人物描写,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2.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习课文中杰出人物的事迹和品格。
其次,应当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杰出人物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
3.在精读的教学中,要关注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等,这些方面都值得反复揣摩、感悟和积累。
其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例如《邓稼先》中语言的平实,《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语言的精致凝练,《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中语言的细腻,《孙权劝学》中语言的简洁。
4.适当补充人物生平和时代背景。
《邓稼先》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
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
可以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
如无条件,教师可以适当提供。
但要注意,补充介绍的资料不是越多越好,也不能喧兵夺主,还是要立足文本,细读课文,通过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把握,来感受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5.课时安排:
《邓稼先》建议2课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建议2课时,《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建议2课时,《孙权劝学》建议2课时。
第二单元
单元目标
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黄河颂
内容标准
课文内容要点
1.《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
《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的情景,以此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2.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
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3.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
首先,是一个“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
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诵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学习要求
基础要求
1.能积累“气魄”“狂澜”“宛转”“屏障”“哺育”“浩浩荡荡”等词语。
2.能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发展要求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举办不同形式的朗诵比赛。
3.课外阅读感受《黄河颂》其他乐章。
最后一课
内容标准
课文内容要点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三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1.巧妙的叙述视角。
作者选择一个调皮贪玩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有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的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小主人公在课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2.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
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要的是韩麦尔先生。
对他的一系列课堂上的描写,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在课堂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些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
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塑般立在每一个读者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3.细节描写。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十分耐人寻味。
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学习要求
基础要求
1.了解作家作品。
2.能积累“踱”“婉转”“喧闹”“气氛”“诧异”“懊悔”“惩罚”“钥匙”“祈祷”等词语。
3.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4.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发展要求
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与课文对比后思考,课文以一个小男孩的口吻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土地的誓言
内容标准
课文内容要点
1.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2)选择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3)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学习要求
基础要求
1.能积累“碾”“嗥鸣”“斑斓”“缠绕”“亘古”“默契”“田垄”“镐头”“污秽”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体味作者饱满、深沉、炽烈的家国情怀。
发展要求
1.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烈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木兰诗
内容要点
课文内容要点
1.《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2.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第四段,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第七段,用比喻做结。
3.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醇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4.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
学习要求
基础要求
1.了解《乐府诗集》。
2.能积累“机杼”“鞍马”“鞍鞯”“辔头”“戎机”“朔气”“金柝”“扑朔迷离”等词语。
3.梳理课文故事情节,明了课文的详略安排。
4.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5.背诵全诗。
发展要求
1.思考木兰的哪些品质最让你感动。
与同学交流。
2.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教学建议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四篇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字、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的思想感情。
1.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是本单元学习重点之一。
抒情方式,即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就是不直接抒情,而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直接抒情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坦率真挚,朴直诚恳,颇能打动人心;间接抒情的特点是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2.学习做批注,是本单元的另一个学习重点。
批注作为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主要是指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等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批注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针对文章中的词句做分析式批注,可以对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做概括式批注,也可以就文章的精彩之处进行评价式批注,还可以就文章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做感想式批注。
无论做哪种类型的批注,都要努力做到心中有所感,言简意赅,生动传神。
3.本单元课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将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中,去体会作品的情境。
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整体感受。
4.注重涵泳品味,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智慧的碰撞与合作分享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5.课时安排:
《黄河颂》建议1课时,《最后一课》建议2课时,《土地的誓言》建议1课时,《木兰诗》建议2课时。
第三单元
单元目标
1.了解不同叙事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的能力。
2.加强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3.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叙事风格,展开多种形式的诵读,加深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对文本意蕴的体悟。
阿长与《山海经》
内容标准
课文内容要点
1.“阿长”是全文的中心人物,“阿长与《山海经》”是全文的核心内容。
从题目入手通读全文,可以迅速把握全文的主体结构。
2.第一部分,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第二部分,主要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
可分三层:
第一层,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为情感基调,描写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第二层,描述阿长那些令“我”很不耐烦的礼节规矩;第三层,描述某一时期“我”对阿长“空前的敬意”由产生到消失的过程,进一步刻画了满腹轶事讹传、迷信可笑的阿长形象。
第三部分,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3.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穿全文,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现了阿长朴素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
学习要求
基础要求
1.了解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2.能积累“搁”“掷”“脐”“憎恶”“菩萨”“繁琐”“疮疤”“诘问”“霹雳”“震悚”“粗拙”等词语。
3.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各什么样的人,理解阿长的形象。
4.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发展
1.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2.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老
王
老
内容标准
课文内容要点
1.全文围绕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内容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全文的前四段,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和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回忆老王送冰的往事,表现老王的老实厚道;回忆“文革”期间,老王热心送钱锺书先生看病,展现老王的善良仁义;回忆老王在“文革”中生计愈加艰难,凸现老王的孤老贫穷。
三个片段,叙述简略,表达了对老王的尊重那个、感激和同情。
第三部分,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2.纵观全篇,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的窘迫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淳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3.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是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
学习要求
基础要求
1.能积累“惶恐”“肿胀”“荒僻”“取缔”“镶嵌”“门框”“滞笨”“侮辱”“愧怍”等词语。
2.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发展要求
1.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2.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台
阶
内容标准
课文内容要点
1.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追求生活理想的农民形象。
2.核心意象“台阶”承载着父亲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
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学习要求
基础要求
1.能积累“撬”“门槛”“晌午”“烦躁”“头颅”“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2.边阅读边批注。
能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梳理小说的结构层次。
3.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4.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发展要求
文章有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品味,尝试着用一两句话进行点评。
《卖油翁
内容要点
课文内容要点
1.本文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笔记小说集《归田录》中记述的一则故事。
2.本文记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不以为然,并演示倒油绝活,油穿过铜钱方孔而未沾湿铜钱,卖油翁以此讽喻因善射而自负的陈尧咨,精湛的技艺无非是反复练习的结果,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3.这个故事让我们联想到成语“熟能生巧”,典故“术业有专攻”,俗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手在民间”。
卖油翁看上去正是一位大隐于市的民间高手,他不仅练就一手倒油的好功夫,还十分会讲道理,用一个小绝活,一个巧妙的类比,一句深入浅出的话便教心高气傲的陈尧咨怒气顿消,心悦诚服。
学习要求
基础要求
1.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笔记小说《归田录》。
2.能对照课文注释,熟悉故事内容,理解文言句意;能复述课文。
3.积累文言实词。
发展
要求
1.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态度。
抓住描写人物的重点词语、句式,感受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人物特点,体会小故事中蕴含的大道理、大智慧。
2.感受文言表达的简洁之美。
教学建议
1.从不同文体特点出发,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依托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整体思路,深入作品细节,从不同角度体会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欣赏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领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理解作品的深层底蕴。
3.让学生自主品味、模仿各具风格的课文语言。
4.设置问题,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多思考,辩证地思考。
要注意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引发学生思考,既要贴近课文本身,也可以适当引申。
5.课时安排:
《阿长与<山海经>》建议3课时,《老王》建议2课时,《台阶》建议2课时,《卖油翁》建议1课时。
第四单元
单元目标
1.学习课文,没不同角度感受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2.学习略读,根据一定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3.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内容和表达等要产生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短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内容标准
课文内容要点
1.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2.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写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琐而响亮”的鞭炮声,让作者悲上加悲。
接着回忆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在他领导下编写课本。
3.作者回忆了与叶圣陶交往中的一些事。
第一个方面写“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道而深受感动”;第二个方面回忆叶圣陶先生不仅有为人宽的一面,还有严的一面,那就是律己、正心、修身。
他不仅做人这样,在做学问和使用语言上,也是一丝不苟,能以身作则。
4.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议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
行文沉稳平和,质朴蕴藉,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援引议论精要庄重,之间承合自如。
学习要求
基础要求
1.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
2.能积累““修润”“生疏”“商酌”“譬如”“朦胧”“累赘”“拖沓”“妥帖”“诲人不倦”“不耻下问”“颠沛流离”“以身作则”等词语
3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
通过阅读补充资料,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本文所写人物做出评价。
4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的特点。
发展要求
1.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学习本文通过若干小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写作手法。
2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叶圣陶先生》,能计时阅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按要求完成阅读概要。
包驿路梨花
羊
内容标准
课文内容要点
1.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2.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