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江苏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15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99753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江苏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15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届高考江苏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15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届高考江苏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15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届高考江苏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15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届高考江苏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15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江苏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15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学案.docx

《届高考江苏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15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江苏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15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学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江苏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15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学案.docx

届高考江苏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15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含答案学案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考纲解读

考点内容

浙江省五年高考统计

常考题型

预测热度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出处

《论语》

《论语》

自选模块,文本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自选模块,文本选自《墨子·节用》

《论语》

填空题

 

简答题

★★★★★

理解

23.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

 

分析

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材料中有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选句)

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2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评价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

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分析解读

从2017年起,《<论语>选读》被列入限定性选修,这意味着《论语》重新成为必考内容。

在全国上下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化也是大势所趋。

与前几年考查泛泛的传统文化不同的是,题目中必定会出现《论语》的内容,出题者可以考查《论语》课内与课外材料的互证与比较,也可以一则《论语》、一则后代学人对其考证理解的材料,亦可一则《论语》、一则诸子百家的材料……总之,主要针对传统文化经典中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和个人修养等,依据文段,联系现实及其他,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一般设两道主观题,第一题难度稍低,往往采用填空题的形式。

复习时,应在掌握《<论语>选读》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对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多多涉猎,还需加强自己的文言理解能力,这样方能有效解题。

五年高考

1.(2017浙江,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

(2分)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4分)

1.答案 

(1)德行 言语

(2)①平等待人。

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

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

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译文]

孔子问子贡说:

“你和颜回谁更强一点?

”子贡回答说:

“我怎么敢和颜回比较?

颜回听说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只可以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

“不如他;我同意你的话,不如他。

”(《论语·公冶长》)

孔子对颜渊说:

“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退隐全身。

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了!

”(《论语·述而》)

2.(2016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墨子·节用》: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 ①加用:

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

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

(不超过6个字)(1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4分)

2.答案 

(1)去无用之费

(2)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译文]

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培增长。

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靠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

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

圣明的君主当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

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也就很多。

3.(2015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分)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3.答案 

(1)浩然之气

(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4.(2014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

“孰谓微生高①直?

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 ①微生高:

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

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

(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

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4分)

4.答案 

(1)择友

(2)第一问:

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

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5.(2013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分)

5.答案 

(1)颜子 恶衣恶食

(2)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6.(2015福建,8,6分)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 易:

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

(3分)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

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3分)

6.答案 

(1)(要点)“忧”的内容不同:

①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②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

(意思对即可)

(2)(要点)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②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

(意思对即可)

[译文]

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

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

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

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

7.(2015北京,15,6分)《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

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

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

请说明理由。

(5分)

7.答案 ①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②不同之处

要点一:

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

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

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

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

(示例1)赞同第一种解读。

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

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2)赞同第二种解读。

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

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译文]

(曾皙)说:

“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

“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

8.(2014福建,9,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

(《论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孟子·万章上》)

[注] ①不处:

不享有。

②一介:

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2分)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8.答案 

(1)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

(2)《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

[译文]

①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享有真正的幸福。

②凡是有不合于义的、违背于道的,即使一点点小东西也不会送给人家,一点点小东西也不会从别人那里拿取。

9.(2013福建,9,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

“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

“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 厚:

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

(4分)

9.答案 

(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或:

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意思对即可)

(2)(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

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意思对即可)

[译文]

①孔子说:

“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孟子说:

“实行仁政,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

三年模拟

A组 2016—2018年模拟·基础题组

(每题训练时间为8分钟)

1.(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1)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符合礼仪、    、    。

(2分) 

(2)孔子的“杀身成仁”应如何理解?

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有何关联?

(4分)

1.答案 

(1)态度谦逊 有诚信

(2)孔子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和行为方式,那就是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而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正是对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进一步阐明。

  [译文]

孔子说:

“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

这才是君子啊!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

“志士仁人,绝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道。

” (《论语·卫灵公》)

2.(2018镇海中学高三期中,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1)“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和“恕”分别指什么?

(2分)

(2)“圣”与“仁”的区别是什么?

孔子为什么说“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

(4分)

2.答案 

(1)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

(2)①“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②孔子借此说明要达到“圣”的境界很困难。

“圣”包括外在功业的整个客观成就。

因此,要达到“圣”的境界,除了自己的主观意愿之外,还需要拥有客观的资源等去成就,而客观的这些东西不由人的主观意愿决定,并轻易获得。

所以尧舜对此也觉得很为难。

  [译文]

孔子说:

“参啊,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

”曾子说:

“是。

孔子出去之后,弟子们便问曾子:

“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

”曾子说:

“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论语·里仁》)

子贡说:

“假若有一个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可以说是仁了吗?

”孔子说:

“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

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

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

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 (《论语·雍也》)

3.(2018浙江重点中学领航冲刺,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子路问政。

子曰:

“先之,劳之。

”请益。

曰:

“无倦。

(《论语·子路》)

  [何晏集解] 孔曰:

“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

《易》曰:

‘说以先民,民忘其劳。

’子路嫌其少,故请益。

曰无倦者,行此上事,无倦则可。

  [朱子集注] 苏氏曰:

“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则不令而行。

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

(1)孔子“先之,劳之”的回答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宋朝范仲淹的治政名言“               ”。

(2分) 

(2)“先之,劳之”的理解各有不同,何晏集解认为是“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而朱子集注中却注为“以身先之”“以身劳之”。

上述两种解说,你更赞同哪一种?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论语》知识简要分析。

(4分)

3.答案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示例1)赞同何晏集解中的观点。

集解认为,为政者应教化百姓,使百姓信服,从而使百姓努力工作而无怨言。

这符合《论语》中“教民”的观点,只有教化百姓,让百姓拥护,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治理好国家。

而朱子集注中的观点是要为政者事必躬亲,这可能不太现实。

(示例2)赞同朱子集注中的观点。

集注认为,为政者应身先士卒,做百姓的榜样,从而让百姓劳而不怨。

这和《论语》中“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一致,统治者只有自己给老百姓带头,然后让老百姓勤劳地工作,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实现国家的治理。

而集解的观点以教化为先,不身体力行,往往不能使民众信服。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为政之道。

孔子说:

“自己给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

”子路请求孔子再多讲一点。

孔子又说:

“不要懈怠。

” (《论语·子路》)

  [何晏集解] 孔安国说:

“先用德行引导教化百姓,使百姓信服,然后再让百姓勤劳地工作。

《易》说:

‘使民众喜悦,人民便忘记了劳苦。

’子路嫌孔子说得少,因此请求孔子多说一点。

孔子说不要懈怠,是指做这些事情,不要懈怠就可以了。

[朱子集注] 苏轼说:

“凡是要百姓做到的行为,自身先做到,那么不用下命令就可以顺利推行这种行为了。

凡是要百姓做的事情,自身先努力去做,那么百姓即使勤劳地工作也不会有怨言。

4.(2018浙江名校交流卷镇海中学命题,21—22,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习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樊迟请学稼。

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1)《论语》有言,“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在材料一中,子路的言行直接体现了其中哪两方面的教育?

(2分)

(2)丈人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评价孔子;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却被孔子批评为“小人哉”。

由此,是否能看出孔子不重视农业生产?

为什么?

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4分)

4.答案 

(1)行,忠。

(2)(示例)并不能看出孔子不重视农业生产。

①孔子强调“上”好礼、好义、好信,可见在孔子看来,自己培养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士”,而不是亲自参加农业生产的“民”。

②“士”只要学会如何“劳心”,用“礼、义、信”来引导民众即可,“士”要重视农业生产,但并不需要直接参与农业生产。

所以,孔子并非不重视农业生产,而是不重视直接参与农业生产。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农具。

子路问道:

“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

”老人说: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

”说完,把拐杖插在地上除起草来。

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

老人留子路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孔子,)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

“这是位隐士呀!

”(便)叫子路返回去见他。

子路到达他家时,老人却出门了。

子路说:

“不做官不合乎义。

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

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洁(而隐居不仕),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

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

(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那是)早就知道了。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说:

“我不如老农民。

”又请求学种菜。

孔子说:

“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

孔子说:

“真是个小人啊,这个樊须!

长上喜好礼,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谨慎从事;长上喜好义,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长上喜好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真心实意地对待官长。

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用襁褓背着孩子来投靠了,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

5.(2018温州高考适应性测试,21—22,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论语·乡党》)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情怀?

(2分)

(2)材料二中孔子“不问马”的言行跟材料一是否矛盾?

你怎么理解?

(4分)

5.答案 

(1)仁爱。

(“怜悯”“博爱”“对万物皆有爱”等类似答案亦可)

(2)不矛盾。

孔子非不爱马,孔子问人,是因为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是下意识的举动,这可见其仁心。

这与材料一的仁爱并不矛盾。

  [译文]

  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

 (《论语·述而》)

  马棚失了火。

孔子从朝廷回来,说:

“伤人了吗?

”不问马。

(《论语·乡党》)

6.(2018余姚中学高三期中,21—22,6分)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问题。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1)孟子回答梁惠王的这段话反映了他    的政治主张。

(2分) 

(2)孟子从哪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各有哪些具体措施?

(4分)

6.答案 

(1)仁政(或“王道”)

(2)①在物质生产方面,发展生产以“养民”,减轻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

②在精神文明(或“教化”)方面,重视教育,以“孝悌忠信”为教育的内容。

  [译文]

孟子回答说:

“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

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少收赋税,尽力耕种,并除去田间杂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敬爱、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那么即使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执政者剥夺了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以及妻儿东离西散。

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服他们,有谁能抵抗您呢?

所以说:

‘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大王请不要疑虑!

7.(2017稽阳联谊学校联考,21—2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论语·子路》)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货财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

亲爱之,则不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