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9950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菌药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抗菌药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抗菌药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抗菌药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抗菌药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菌药物.docx

《抗菌药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物.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菌药物.docx

抗菌药物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两个方面,

(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2.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3.轻微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以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4.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5.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

(重症感染患者例外)

6.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72到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7.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单一抗菌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特殊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及2种以上复数菌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深部真菌感染

(5)由于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8.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在手术中给予第2剂。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所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2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9.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至正常治疗量的2/3~1/2青霉素类、头孢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属此类情况。

10.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这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

11.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规定,二级医院抗菌品种不得超过35种。

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

三代及四代头孢素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个品规。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

深部抗真菌类亢进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

1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两菌四体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两菌指细菌、真菌;四体指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1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规定,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20%。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得超过30%。

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医疗机构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细菌耐药率超过40%时,应慎重经验用药;超过50%时,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超过75%时,应暂停临床应用,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

14.对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可使用限制使用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使用特殊使用级。

紧急情况下,医师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限于1天。

15.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16.适应症不适宜的属于不适宜处方,无适应症用用药或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属于超常处方。

17.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三个因素。

18.青霉素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金葡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所致的感染。

19.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

20.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

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21.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定《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

1.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三级管理。

2.克林霉素适用于厌氧菌,肺炎链球菌、其他链球菌属(肠球菌属除外)及敏感金葡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并常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于腹腔感染及盆腔感染。

3.链霉素用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联合时多呈协同抗菌作用。

4.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引起皮肤光敏反应、关节病变、肌腱断裂等,并偶可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等,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

5.甲硝唑和替硝唑用药期间禁止饮酒及含酒精饮料。

6.引起细菌耐药的钝化酶主要有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和甲基化酶。

7.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主要有细菌产生钝化酶、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改变、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

8.卫生部明确规定,氟喹诺酮类药物严格控制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9.头孢曲松不能加入哈特曼氏及林格氏等含钙的溶液中使用。

本品与含钙剂或含钙产品并用有可能导致致死性结局的不良反应。

10.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时,不论剂型,使用前一定要做皮试。

使用头胞哌酮舒巴坦时,已知对青霉素类、舒巴坦、头孢哌酮及其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

1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系抑菌剂,不宜作为预防手术后感染用药,宜选择杀菌剂。

1.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包括各类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

2.抗生素:

原称抗菌素,是指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

抗生素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具有抑制和灭杀作用。

3.抗感染药物:

是治疗病原体感染的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两大类。

抗微生物药物有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等)和抗病毒药物。

4.正常菌群:

正常人体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的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

5.卡介苗:

是一种减毒活疫苗,用以预防结核病,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杆菌在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反复传代230次,历时13年所获得的一种毒力减弱而抗原性完整的变异株。

此结核株对人不致病,但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的免疫力。

6.预防隔离技术:

为了防止微生物在病人、工作人员之间或通过污染的媒介物进行播散,实行的一系列设施和操作。

7.外毒素:

大多数G+菌生长过程中合成并释放到细胞外的物质,对热不稳定,100℃30分钟可破坏,对酸和蛋白酶亦敏感;毒性强,对组织有选择性毒性如神经毒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引起特殊病变;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亦可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8.抗生素的后效应:

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时间的效应,它可被看作为病原体接触抗生素后复苏所需要的时间。

9.交叉过敏:

机体对某一药物产生过敏后,对同一类药物(即使是第一次使用),也会产生过敏现象。

机体对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一般都有相同的化学基团,如同一类药不同亚类。

10.获得耐药性:

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降低或消失,大多数质粒介导其耐药性,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而前者更具有临床意义,如:

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

11.菌群失调:

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12.抗菌谱:

每种抗菌药物都具有的一定的抗菌范围。

某些抗菌药物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称为窄谱抗生素,如异烟肼只对分支杆菌属有效,另一些抗菌药物范围广泛的称为广谱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和氯霉素,它们不仅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且对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等也有抑制作用。

近年新发展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属广谱抗生素,但它们对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等无作用。

13.首次接触效应:

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

14.R质粒:

又称接合性耐药质粒,可通过细菌间的接合进行传递,它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由RTF和r决定子组成。

15.耐药性:

又称抗药性,一般指病原体对药物反应降低的一种状态。

是由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应用剂量不足时,病原体通过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通透性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变原有代谢过程而产生的。

耐药性严重者可使多种抗菌药物失效。

16.条件致病菌:

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

17.免疫力:

是指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

免疫系统由胸腺(青春期以后即逐渐萎缩、退化)、脾脏和淋巴组织等组成。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启动的是天然免疫反应,如自然杀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可对其进行攻击并杀灭它们,这种免疫反应是非特异性的,对病毒无选择性。

随着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启动了针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即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前者产生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后者主要产生一些杀伤性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用以杀死入侵的病原体。

1.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不包括(E)

A阻碍细胞壁合成

B阻碍核酸合成

C阻碍蛋白质合成

D影响细胞膜功能

E影响细菌叶酸吸收

2.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不包括(A)

A加强主动流入系统

B降低外膜通透性

C细菌基因突变

D靶位修饰与变化

E产生灭活酶

3.甲氧苄氨嘧啶(TMP)的作用机制是竞争性抑制的(B)

A.β-内酰胺酶

B.二氢叶酸还原酶

C.二氢叶酸合成酶

D.转肽酶

E.碳酸酐酶

4.磺胺嘧啶作用机制竞争性地抑制了(C)

A.β-内酰胺酶

B.二氢叶酸还原酶

C.二氢叶酸合成酶

D.转肽酶

E.碳酸酐酶

5.治疗和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物(B)

A.磺胺嘧啶银盐

B.磺胺嘧啶

C.四环素

D.链霉素

E.磺胺二甲基嘧啶

6.治疗烧伤绿脓杆菌感染的首选药是(D)

A.青霉素

B.磺胺嘧啶

C.四环素

D.磺胺嘧啶银盐

E.磺胺二甲基嘧啶

7.服用磺胺类药物加服碳酸氢钠的目的(E)

A.增强抗菌疗效

B.加快药物吸收速度

C.防止过敏反应

D.防止药物排泄过快影响疗效

E.使尿偏碱性增加某些磺胺类的溶解度

8.甲基苄啶常与磺胺甲基异噁唑合用的原因是(E)

A.促进吸收

B.促进分布

C.减慢排泄

D.能互相升高浓度

E.两药药代动力学相似,发挥协同抗菌作用

9.喹诺酮类抗菌作用机制是(D)

A.抑制敏感菌二氢叶酸还原酶

B.抑制敏感菌二氢叶酸合成酶

C.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D.抑制细菌DNA回旋酶

E.以上都不是

10.青霉素的抗菌机制为(D)

A.抗叶酸代谢

B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

C.影响核酸

D.干扰菌体细胞壁粘肽的合成

E.影响细菌胞浆通透性

11.耐青霉素金葡菌感染首选(B)

A.羧苄西林

B.苯唑西林

C.氨苄西林

D.米诺环素

E.氯霉素

12.青霉类中对绿脓杆菌有效的药物(E)

A.苄星青霉素

B.苯唑西林

C.氯唑西林

D.氨苄西林

E.呋苄西林

13.患者女,21岁,因大叶性肺炎使用青霉素但注射后立即出现低血压支气管痉挛性哮喘,腹痛,恶心,呕吐及皮疹,应立即选用何种药抢救(A.肾上腺素)

14.头孢抗菌素抗菌作用部位是:

(E细胞壁)

15.青霉素过敏病人,G(+)菌感染可换用(A.红霉素)

16.青霉素的毒性很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B.过敏反应)

17.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而抑菌的药物是(C)

A.甲氧苄啶

B.喹诺酮类

C.红霉素

D.两性霉素

E.青霉素

18.庆大霉素的抗菌机理为(A)

A.抑制菌体蛋白质合成

B.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C.触发菌体自溶现象

D.增强吞噬细胞的能力

E.破坏细菌细胞壁的结构

19.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D)

A.细菌产生大量PABA

B.细菌产生大量二氢叶酸合成酶

C.细胞产生水解酶

D.细菌产生钝化酶

E.细菌细胞膜通透性降低

20.庆大霉素主要不良反应是(C)

A.胃肠道反应

B.过敏反应

C.肾脏毒性

D.肝脏毒性

E.造血功能障碍

2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点是(D)

A.只作用于起始阶段

B.只作用于肽链延伸阶段

C.只作用于终止阶段

D.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E.以上都不是

22.绿脓杆菌感染可用(B)

A.链霉素

B.庆大霉素

C.卡那霉素

D.新霉素

E.丁胺卡那霉素

23.与呋喃苯胺酸合用可增加耳毒性的是(B)

A.青霉素

B.链霉素

C.抗毒素

D.红霉素

E.苯唑青霉素

24.肾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D)

A.青霉素

B.红霉素

C.强力霉素

D.庆大霉素

E.氯霉素

25.能引起骨髓造血系统的损伤,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是(B)

A.氨苄西林

B.氯霉素

C.泰利霉素

D.阿齐霉素

E.阿米卡星

26.克拉霉素属于哪种结构类型的抗生素(A)

A.大环内酯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四环素类

E.氯霉素类

27.下列哪个药物属于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B)

A.舒巴坦

B.氨曲南

C.克拉维酸

D.甲砜霉素

E.亚胺培南

28.下列哪一个药物不是粘肽酶的抑制剂(D)

A.氨苄西林

B.氨曲南

C.克拉维酸钾

D.阿齐霉素

E.阿莫西林

29.对第八对脑神经有损害作用,可引起不可逆耳聋的药物是(C)

A.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B.四环素类抗生素

C.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D.β-内酰胺类抗生素

E.氯霉素类抗生素

30.β-内酰胺类是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C)

A.干扰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B.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

C.抑制粘肽转肽酶的活性,阻止细胞壁的合成

D.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1.下列哪项不是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D)

A.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

B.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

C.价格相对较低

D.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

E.A+B+C

2.下列哪项不属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E)

A.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得抗菌药物

B.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C.新上市不足5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

D.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E.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3.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

A.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务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B.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C.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D.门诊医师可以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E.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4.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A)天用量

A.1

B.2

C.3

D.4

E.5

5.具有适应证的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A)小时。

A.24

B.48

C.72

D.96

E.1周

6.医疗机构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B)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A.20%

B.30%

C.40%

D.50%

E.60%

7.医疗机构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E)

A.未建立抗菌药物管理组织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混乱的

B.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管理,未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

C.将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情况与个人或者科室经济利益或者奖金分配挂钩的,或者在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D.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E.以上均是

8.小儿用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四环素类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B.喹诺酮类可用于8岁以上小儿

C.小儿应尽量避免应用磺胺类药物

D.氯霉素用于新生儿可导致灰婴综合症

E.儿童肾脏处于发育阶段,其血药半衰期延长,因此应监测血药浓度

9.医师出现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E)

A.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B.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C.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D.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E.以上均是

10.医疗机构应当对哪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E)

A.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B.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C.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D.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E.以上均是

11.医疗机构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一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E)

A.使用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B.违反《药品管理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从未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生产、经营企业购入抗菌药物的

C.违反《药品管理法》第一十四条和第二十三的规定,非药学部门从事抗菌药物购销、调剂活动的

D.违反《药品管理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适宜性审核,给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的

E.以上均是

12.医师出现以下哪些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E)

A.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后仍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B.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C.使用未经批准的抗菌药物

D.索取、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财物或者通过开具抗菌药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E.以上均是

13.头孢哌酮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与(D)合用可预防

A.维生素B

B.维生素C

C.维生素A

D.维生素K

E.维生素D

14.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不包括(B)

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患者的症状、体征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若考虑有病毒感染,也可应用抗菌药物。

C.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E.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15.正确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考虑(E)

A.病原菌种类

B.感染部位与感染严重程度

C.患者得生理、病理情况

D.抗菌药物特点

E.以上都是

16.轻症感染的患者应该首选(A)给药途径。

A.口服

B.皮下注射

C.肌肉注射

D.静脉推注

E.静脉滴注

17.下列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E)

A.眼科感染

B.皮肤表层感染

C.口腔、阴道等黏膜表层的感染

D.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给药

E.重要器官感染

18.关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下列哪项说法正确(D)

A.青霉素可用于鞘内注射

B.青霉素钾盐可快速静脉内注射

C.青霉素在酸性溶液中易失活

D.大剂量可引起腱反射亢进,肌肉痉挛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E.用青霉素类药物无需皮试

19.抗菌药物需使用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的情况不包括(C)

A.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B.感染性心内膜炎

C.急性支气管炎

D.肺脓肿

E.骨髓炎

20.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据其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原则,应一日多次给药的是(C)

A.庆大霉素

B.莫西沙星

C.克林霉素

D.依替米星

E.头孢曲松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T)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T)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T)

4.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T)

5.治疗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

(T)

6.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

(T)

7.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

(T)

8.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有否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T)

9.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T)

10.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T)

1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级管理要求,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

(T)

12.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局部应用。

氨基糖苷类等可局部滴耳。

(T)

13.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术中需要追加的情况见于手术时间长(>3小时)或术中失血量大。

(T)

14.新生儿禁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T)

15.确定为肠球菌感染,不宜再选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F)

16.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要求Ⅱ类切口的停药时间为3~7天。

(F)

17.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属抗菌药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T)

18.头孢吡肟(马斯平)属于第四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属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T)

19.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

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T)

20.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不需预防用抗菌药。

(F)

1.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何时使用B、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

2.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D、切口感染和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3.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B、术后24小时

4.我国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有Da无适应症用药b剂量过大c使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d以上全部都是

5.卫生部38号文规定:

应严格控制(C)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