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安全感的理论及定义.docx
《2社会安全感的理论及定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社会安全感的理论及定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社会安全感的理论及定义
序号:
编码:
山西省第十五届“兴晋挑战杯”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
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分析调查
学校全称: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经贸职业学院)
申报者姓名:
董荣荣、段茜雅、段静静、王家涛、曹景新
(集体名称):
追梦人团队
指导教师姓名:
鹿茸
项目:
□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山西省第十五届“兴晋挑战杯”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竞赛组织委员会制
摘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对社会安全感的主观体验程度有一定的代表性。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有一种安全需求,都渴望生活在一个有充分安全保障的环境中。
本次调查是想通过了解本校学生在性别、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等条件下对身在校园的主观感受,再根据他们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导致他们不同安全感程度的主、客观因素,寻求怎样提高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途径和策略,以及大学生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现状如何,防御非安全因素的能力如何。
通过本次调查的数据以及分析报告对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来提高安全感意识和防范意识。
关键词:
社会安全感、心理健康、网络安全
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分析调查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变得日益突出,而其中大学生这一群体显得尤为特殊,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也随之扩展,交流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宽。
大学是一个半社会的环境,大学生是一个半成熟的群体,大学生有相对较多的时间去了解这个社会,认识这个社会。
而社会安全状况是具有时代性质的,当代大学生是最受时代特征影响的一个群体,从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他们不仅要在校园内生活、学习,而且还要走出校园参加众多的社会活动,如今危及大学生群体安全中的危险因素也随之不断增多。
现在社会安全感的现状能引发我们思考,其思考的结果又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将来对社会的建设作用。
2、社会安全感的理论及定义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集中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而校园安全感则是学生对学校及学校周边社会环境安全与否的主观感受。
2.1、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爱和归属感(Loveandbelonging)、尊重(Esteem)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安全需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当人们在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
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2.2、我国对于社会安全感的定义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
"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
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安全感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同时,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安全需求程度、活动空间范围、安全知识和个人技能的不同、以及不同时期社会,校园重大事件的影响等等,学生的安全感问题存在明显差异。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以山西省某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以自编大学生社会安全感调查问卷(见附件一)为主,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按照调查问卷的问题的设计,从大学生社会安全感整体现状及影响因素开始,再分别围绕心理健康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网络安全三方面影响安全感的因素展开的问题进行分析。
3.1、人身财产安全
人身财产安全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需要和保障。
通过调查,发现同学们对于自己人身财产安全还是存在一些无安全感的现象的。
但是首先基本的法律制度已经保护了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其次,作为特殊群体,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也对大学生提出了保障保护措施。
经调查问卷我们得出,和舍友外出,担心宿舍财物被盗的同学占到65%,有40%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过被偷盗的经历。
有27%的大学生在搭乘陌生车辆时,有记下车牌号告诉亲友的习惯。
有56%的大学生走在路上,被陌生人问路时会热心的帮助。
有63%的大学生外出游玩时会向家人朋友告知自己的行踪。
83%的大学生会由于时间太晚,而拒绝外出活动。
晚上是一天中最不安全的时间段,大学生多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对夜间外出多有抗拒心理。
近年来,在某些校园内外发生了许多涉及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究其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数当事学生对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面对伤害不知所措。
当前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1、缺乏社会经验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从小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长大,没有经受太大的挫折,思想比较简单和单纯,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一些坏人坏事不能作出很理性的认识。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自我防范能力就相对比较弱,比如缺乏保管自己的贵重物品、现金的经验,易于发生财物被盗。
也有一些学生在受到不法侵害之时,不知道应该怎样保护自己,比较容易地被一些不法之徒威逼利诱。
3.1.2、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一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浅薄,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重视和警惕,留下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人离不锁门、贵重物品不加妥善保管、随意丢放,导致钱物失窃;有的学生违反宿舍安全管理规定,在宿舍内乱接乱拉电线、违章使用电器、吸烟乱扔烟头等,并由此造成各种安全事故。
3.1.3、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时期,乘虚而入的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没落的生活方式,以及“一切向钱看”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对那些涉世不深、阅历不广、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有的学生经不起这种诱惑,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些腐朽观念。
这些学生经受不住来自社会金钱诱惑,从最开始的贪小便宜、小偷小摸而发展到后来的大肆行窃,害人害己、危害社会,堕落成为社会的罪人。
针对上述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可以起到预防犯罪,减少发案的作用。
3.2、心理健康安全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比如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如何使他们避免由上述各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从而更进一步的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次调查问卷中17,18,19,20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所体现的数据,深刻的反映了调查对象的心理情况。
其中有10%的人认为与人交流上存在障碍,70%的人认为看情况,20%认为不存在障碍,数据说明少数人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但多数同学对人际交往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和判断力。
而关于就业压力问题上,则有72%的人表示对其存在较大压力。
某大学大三学生王某,对同寝室一位同学放音乐的行为非常反感,从而睡不着觉,休息不好。
很长时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很苦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即将毕业,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候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
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自卑,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
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
在该案例中,该生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
首先,该生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
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
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
其次,来访者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
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
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
3.3、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而现在是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早已脱离单纯系统性的安全,而是与人捆绑,演变成为网络对人的安全。
正如我们此次所研究调查的主题为大学生社会安全感,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群体,网络安全感是其安全感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根据问卷调查可看出:
本次问卷中3、4、6、7、8、9等问题都有涉及网络安全的问题。
其结果显示,有75%的人经常进行网络购物,有45%的人认为现今的网络环境并不十分安全,表示存在或多或少的担心,并有极少数人认为网络环境乌烟瘴气。
有62%的人表示刚开始接触网络上的人会有警惕心,但相处起来就没有了,67%的人认为网络安全意识还有待加强。
从此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威胁着人们的安全。
造成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的原因有很多,有整个网络环境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网络素质的问题。
3.3.1、网络不安全因素比较隐蔽
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安全就是指网络信息安全,他们没有感受到自己的网络信息有什么不安全。
想当然地认为网络安全问题不是普通大学生要注意的事情,网络犯罪分子只对高度机密且有价值的数据、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感兴趣,对普通大学生没有兴趣,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现代网络技术可以把人的每一个网络行为都记录下来,尤其是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需要把数据上传到服务器。
如果需要,通过这些记录可轻易获知个人信息。
所以,网络安全出了问题不只是个人隐私泄露,也不只是频繁地重装系统的麻烦,而是可能导致经济损失,甚至还可能使自己成为罪犯的替罪羊,陷入到法律纠纷当中。
3.3.2、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缺位
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一般都是来自于周围的同龄人或互联网,很少是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
目前,高校一般都开设了公共计算机课程,但是此类课程对于网络安全的教育严重滞后,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传授网络安全知识。
多数学生以为诸如防火墙、病毒、木马等网络安全工具就可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却不清楚不良的上网习惯、网络安全工具的不正确使用、系统本身的漏洞等都是危害网络安全的因素。
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空白,网络道德观念模糊。
在参与网络活动中,多数大学生既不顾他人的安全,也不注意自己的安全,一不小心就触犯了道德和法律。
3.3.3大学生对网络的强依赖性削弱了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自由、轻松地吸引着大学生群体。
这是一种方便、快捷、廉价、丰富的娱乐方式,促使大学生们对网络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在放任自己时,安全意识也逐渐被削弱。
网络安全知识的匮乏,使得大学生群体行走在网络危险的边缘。
随着网络诈骗等犯罪现象的出现和攀升,有些大学生对网络上层出不穷的诈骗行为常常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是束手无策。
近几年各种校园贷火热,因为校园贷透支信用,背负债务的大学生不计其数,甚至引发惨案。
4、提出建议及改进措施
经过以上对调查问卷得出的统计分析,以及指导老师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
4.1、增强自己的防范意识
时刻警惕不法侵害的发生,尤其是在繁华市中心火车站汽车站等地方,时刻小心小偷、抢劫,平时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公民防范措施,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
并且可以和家人及朋友交流,并在生活中有意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被害。
我们同学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友谊,互助互爱,出门经常结伴而行,尤其是去陌生的地方。
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进行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
4.2、心理健康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促进大学生群体进行和谐、广泛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在积极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培育和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途径。
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修养,还能减少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
大学生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的文化宣传和塑造的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当前大学应当普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常设机构,训练一支由专业心理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的工作,倾听学生心理诉求,帮助其分析和解决和心理问题。
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普及心理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3、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
各高校应该针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技能的增强和加大对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力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技能,以达到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1.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安全法制教育
(一).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
(二).在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中增加网络安全知识的内容。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
2.积极拓展课外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
(一).开设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
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关注网络安全问题。
(二).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
让学生认识到有关数据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自身的权利既是限定也是保护。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举办网络安全类等活动,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在校园中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的比赛。
3.成立校级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负责校园网的日常安全与管理工作,及时了解本校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定期发布最新的网络安全信息,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动态。
在信息安全管理机构的指导下,使学生养成“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
5、总结
初次我们做社会实践调查问卷,调查前考虑尚不周到,做调查报告时发现了很多不足,总结分析不够深入,虽然调查目的十分明确,但依据数据分析时还不是很具备从数据上分析深层含义的能力,所以分析结果很表面,这方面还需学习。
大学生是一个半成熟的群体,大学是一个半社会的环境,不仅如此,大学生有相对较多的时间去了解这个社会,就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思考。
社会安全状况是具有时代性的,当代大学生是最受时代特征影响的群体,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大学生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安全感都有待提高,社会治安仍有改善的余地,近几年来也看到了国家在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同时社会治安又是全民行动的一件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
只有保障好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才能在社会中营造既友善又积极的氛围,才能使我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而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目前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状况并不乐观,社会本身给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心理健康安全以及最近安全频发的网络安全,校园贷之类的案件让人们心痛及心寒。
相信除以上所述,还有诸多不容忽视的因素。
尽管如此,大学生还是将改变现状的希望寄托于社会与国家,因为制度的完善才能根治顽疾。
鉴于此,政府部门应更多的从大学生群里的利益出发,完善各种制度,同时执政措施应与所立制度相结合,有效地发挥政府职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安全感。
作为大学生本身,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关注社会,学习经验,总结教训,懂得如何保证自身安全。
保持积极地生活态度,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安全建设,也需要我们的付出。
附件一:
调查问卷
大学生社会安全感调查问卷
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感指标,加强同学们对自身安全感的重视,我们特进行此项调查。
一起行动,安全你我。
衷心感谢你的大力支持!
1、你的性别?
A.男生B.女生
2、如果你和舍友全部外出,你是否担心宿舍里的财物(电脑、手机等)被盗?
A.很担心B.一般担心C.不担心
3、你经常使用网络支付各种款项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4、你是否有过网上分期付款的经历?
A.偶尔会B.经常会C.从未有过
5、你是否有过被偷盗的经历?
A.有过B.偶尔C.从未
6、你对个人隐私暴露在社交网站的看法是?
A.没什么,很正常
B.有点担心,觉得应注意个人隐私的安全
7、你认为现代网络里的环境怎么样?
A.非常差,乌烟瘴气B.一般,偶尔有点混乱
C.还不错,有点欠缺D.非常好,井然有序
8、你对网络中的人或物是否一直心存警惕?
A.一直都是
B.刚开始是的,后来就没有了
C.和现实中没什么区别
9、你觉得有必要加强公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吗?
A.没必要,保持现状
B.无所谓,与自己无关
C.有必要,要加强
10、当你遇到食品不安全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A.与生产经营者协商
B.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C.向有关行政部门倾诉
D.自认倒霉,以后不来这里买了
E.其他
11、你一般会关注食品包装上的哪些信息?
A.外观B.品牌,生产厂家及厂址
C.生产日期及保质期D.配料,添加剂等
12、你搭乘陌生车辆时,有记车牌号告亲友的习惯?
A.有B.偶尔C.无
13、当你走在路上,陌生人向你求助时,你怎么办?
A.直接提供帮助B.看看情况而定C.拒绝
14、外出游玩时,你会向家人朋友告知你的行踪吗?
A.会B.会告知一部分C.不会
15、是否会由于时间太晚拒绝晚上外出活动?
A.是B.否
16、你认为自己在与别人沟通交往上是否存在障碍?
A.是B.否C.看情况而定
17、你认为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你的影响程度如何?
A.没有影响B.有较小影响,具体购买行为取决于自己
C.有一定程度影响D.很有影响
18、在公开场合你有勇气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A.有B.通常有
C.偶尔有D.没有
19、你觉得在大学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很重要吗?
A.很重要B.比较重要C.不是很重要
感谢你的配合,一起行动,安全你我!
参考文献
[1]《统计研究—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2002年9月刊);
[2]《人类激励理论》,马斯洛,1964年发表
[3].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社会安全感定义及相关研究:
[5]《新时期安全教育》,施展,九州出版社,2013年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