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力》视频说课稿有配套课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8965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力》视频说课稿有配套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扬州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力》视频说课稿有配套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扬州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力》视频说课稿有配套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扬州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力》视频说课稿有配套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扬州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力》视频说课稿有配套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力》视频说课稿有配套课件.docx

《扬州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力》视频说课稿有配套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力》视频说课稿有配套课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州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力》视频说课稿有配套课件.docx

扬州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力》视频说课稿有配套课件

扬州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力》视频说课稿(有配套课件)

《小车的运动》、《摆》、《力在哪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体系:

“运动与力”属于物质世界范畴,主要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

其中“位置与运动”“常见的力”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进行研究,“简单机械”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进行研究。

总体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

《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选取了力学中学生可直观感受的“运动”内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一些运动的现象及组成要素。

整个单元内容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识别运动、描述运动及探究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

其中识别运动是整个单元的总起,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运动的描述和不同运动方式的介绍,而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则是对某一运动具体问题的探究。

先来看《小车的运动》这一课:

教材分析:

《小车的运动》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知识基础上,对小车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

本节课秉承了“假设与搜集证据”的科学训练方法,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首次引入“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从而达到搜集证据的目的。

在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对小车运动过程产生问题“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然后针对问题,做出各种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对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进行假设;

●能够依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能够通过假设、搜集、记录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知识与技能

●知道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的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学会尊重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据。

教学重点:

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

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教学准备:

活动记录单、小车、钩码、滑轮、秒表、绳子、垫圈。

二、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运动的快慢、运动的方式已经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对于“小车的运动与什么有关”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提出一些假设,但对于如何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详细的引导。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结合《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等基本理念,以及建构主义的情景教学理论,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

谈话法、观察法、指导法

学法:

观察分析、动手实验、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玩过哪些小车?

怎样玩的?

有哪些发现?

2.动手玩一玩老师准备的小车,想办法让小车运动。

【设计意图:

小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早就玩过小车。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再通过玩老师准备的小车拉开活动的序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

从而引出需要研究的问题,明确探究的目标。

(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1.提问: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的车跑得快,有的同学的车跑得慢,小车运动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进行假设。

(路面的好坏、拉力的大小、轮子的多少、小车的重量)

3.继续提问: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会想到动手进行实验。

4.由于时间的限制和我们实验室所提供的器材,我们就选择车重和拉力这两种情况来研究。

一部分小组研究拉力大小,一部分小组研究小车的重量。

5.各小组长上来拿实验记录纸,补充好表格中的假设。

【设计意图:

针对实验现象,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小车运动有快有慢,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并大胆猜测。

提出假设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小车运动快慢”提出各种假设,以假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依据假设,进行分析

1.教师提问:

我们应该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呢?

设计的方法怎样才能让别人信服?

怎样证明就是这个原因,而不是其他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

让学生根据实验器材来想一想。

2.让学生说出各种器材的作用,教师演示。

3.师提问:

要研究运动的快慢与拉力的大小或小车的重量有关,我们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

需要改变的是什么条件?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得出:

假设与拉力大小有关的小组,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小车的重量、行进的距离、路况;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拉力的大小。

假设与车重有关的小组,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拉力的大小、行进的距离、路况;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小车的重量。

4.引导学生反思:

为什么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不能改变呢?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一起改变那么实验也就失去了验证性。

5.确定实验的步骤和实验要求。

(1)确定好小车行驶的距离,把车子放在起点位置上;

(2)绳子的一端拴住车头,另一端通过定滑轮垂直于地面;

(3)做拉力实验的小组,在绳子一端分别放上4个,5个,6个垫圈,每个实验都要做三次,分别记录所用时间,算出平均值;做车重实验的小组,保持6个垫圈不变,在小车上分别放一个,两个,三个钩码,每组实验也要测三次,分别记录时间,算出平均值。

实验要求:

(1)小车每次都要从同一个地点出发。

(2)小车运动不能用手推,要让它自由运动。

(3)小车从起点运动开始计时,到达终点停止计时。

(4)确保数据的有效性,我们应该要多做几组实验。

(5)注意垫圈不能着地。

7.各组进行明确分工。

(实验、观察、记录)

【设计意图:

通过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在交流中制定完善而科学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学会有效的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小车的运动进行科学探究,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的实验。

(四)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各自实验记录单。

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ppt)

2.汇报交流。

(小车的拉力越大,运动的速度就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小车的重量越大,运动的速度就越慢;重量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3.引导学生总结整个探究的过程。

(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将科学探究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中形成科学的实验能力。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

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之后,让学生交流汇报是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代表所在小组进行汇报。

在交流中就自己小组的研究过程、结论等进行相关的阐述,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概括和表达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尊重实验中的有关数据。

(五)巩固应用,总结延伸

1.交流:

如果我们要验证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车轮的多少有关这个假设,你认为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需要改变?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用实验去验证其它的一些假设。

3.在这节课中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研究的成果也非常好!

我希望同学们以后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能和我们今天这样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改变什么条件,采用控制条件变化的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从而能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同时,老师也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一个优秀的“驾驶员”,让我们借这辆“科学的小车”驶入科学的大道,探索、探索、再探索,直达科学的殿堂。

【设计意图: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法搜集证据;知道什么是“变量”、“怎样控制变量”是本课的难点,是实验教学中重点培养的科学素养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使用,所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巩固“控制变量”搜集证据等实验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4.小车的运动

小车的重量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的大小有关?

路面的好坏

车轮的多少

实验记录表:

《小车的运动》实验记录表

问题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

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

拉力(垫圈数)

小车运动的时间(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最后结果

我们的结论:

《小车的运动》实验记录表

问题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

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

车重(钩码数)

小车运动的时间(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最接近次数

我们的结论:

再看《摆》这一课:

教材分析:

《摆》这一课是针对摆的运动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在探究活动中揭示出摆这种常见运动中的控制因素。

通过做摆、研究摆,让学生继《小车的运动》后再一次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再一次使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来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

●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设计一个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

铁架台、粗棉线、小药瓶、螺母、夹子、秒表、实验记录单。

二、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摆动。

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这一问题是具有挑战性的,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

而且通过前一课《小车的运动》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变量;初步学会了怎样确定变量和不变量;初步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但如何控制好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

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指导法

学法:

观察比较、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1.老师出示摆,问学生:

认识这种装置吗?

在哪儿见过?

(学生可能会想到钟摆、秋千等)

2.讲解:

摆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摆线和摆锤。

铁夹子可以控制摆线的长短,瓶子里螺母的个数可以调整,控制摆锤的轻重,手可以控制摆的角度的大小。

3.示范并讲解:

拉直摆线,手不加力,自然松手,像这样来回一次叫摆动一次。

4.学生猜测:

10秒钟内会摆动多少次?

5.教师演示,一学生计时,其他人数数。

6.各小组合作做摆,然后教师计时,学生数一数做的摆10秒钟摆动多少次。

7.各小组汇报次数,发现次数不一样,提问:

怎么会不一样呢?

猜一猜,摆的快慢可能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

学生对摆动这一运动方式已经有所了解,但仅停留在表面。

通过讲解摆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摆,并为下面的假设做好充分准备和认知铺垫。

接着让学生做摆,数10秒内摆动次数,发现摆的次数不一样,从而引出“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的研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研究摆,探究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1.学生猜想:

摆的快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的猜测可能有:

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摆角的大小。

2.提问:

怎样证明你的想法是对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

各个实验中应该什么条件不变?

什么条件需要改变?

怎样改变?

要做多少次才能说明问题?

3.学生实验,每组选择一个进行研究,4人一组,合理分工,1人做摆,1人计时,1人数数,1人记录。

边实验边做好记录。

(ppt)

4.汇报交流:

怎么做的?

发现了什么?

和刚才的想法一样吗?

5.小结:

摆的快慢和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无关,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设计意图: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对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学生自己作出假设,自己制定研究的计划,包括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与“小车的运动”相比,体现出由“帮”到“扶”再到“放”的过程。

(三)设计摆,深化对摆的研究

1.出示要求:

每组做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为:

9次、12次、15次、18次、21次。

全班分为10组,每两组研究相同的次数摆线的长度。

2.提问:

实验过程中,给你一张表格,你会记下什么?

(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次数)

3.学生分组实验,提醒学生认真耐心地做好每一次的调整,并做好记录。

4.各小组将摆挂在黑板相应的钉子上,学生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

让学生灵活应用“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的道理设计一个摆,使其在15秒内摆动规定的次数,让学生在不断尝试调整中巩固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这一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我将书上的连续次数调整为间隔2次,是为了拉大摆线之间的差距,避免学生实验的误差对结果的干扰,更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律,深化认识。

四、谈收获,总结提升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由以往的“你学到了什么”到现在的“你有什么收获”,反应了教学理念的转变。

“你学到了什么”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而“收获”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也有探究过程中的得失与心情,自己参与研究的态度、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感受、评价。

板书设计:

5.摆

长慢

摆线长短

短快

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

摆角大小无关

实验记录表:

《摆》实验记录表

问题

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

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

摆角的大小(度数)

摆动的次数(次/15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最接近次数

我们的结论:

《摆》实验记录表

问题

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

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

摆锤的重量(螺母个数)

摆动的次数(次/15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最接近次数

我们的结论:

《摆》实验记录表

问题

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

保持不变的是

需要改变的是

摆绳的长度(厘米数)

摆动的次数(次/15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最接近次数

我们的结论:

我们设计的摆:

15秒摆动次。

摆线的长度(厘米)

摆动的次数(次/15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最后看《力在哪里》这一课:

教材分析:

《力在哪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一课,本单元的结构呈先整体感受,后逐个认识的布局。

教材共有5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从宏观上总体认识力以及力的作用,即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力在哪里”;第二方面,认识一些常见的力,即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即后面四课。

《力在哪里》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着重指导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和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以及“力有大小和方向”这两个基本要素,为后面的各种力的研究打好基础。

由于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从力作用到物体上的效果来认识力,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难理解,为了打好基础,为后面的四课学习降低难度,我把教材内容分成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研究力的普遍存在和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第二课时研究力的大小、方向。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以及人的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大小。

●能够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

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教学准备:

乒乓球、装有水的烧杯、橡皮筋、棋子、磁铁、回形针、弹子、钢尺、弹簧、弹簧秤、一罐牛奶、一个钩码、一盒橡皮泥、一个茶杯、实验记录单等。

二、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物体的运动必然是力作用的结果,学生在学习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时,对力已有了初步的体验和感受。

而且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力的经验,如风的力量可以推动风车转动,水力可以让小水轮转动,用力推桌子可以使桌子移动位置等。

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并没有注意到力的存在,因此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发现力,进而寻找力,体验力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探究力的作用,从中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法:

通过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扳手腕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发现力的存在,是探究力的好起点。

2.直观法:

结合多媒体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在视觉上感知各种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3.指导法: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弹簧秤。

学法:

1.观察分析:

通过观察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体验力是无形的,无处不在。

2.动手实验: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的影响,学会用弹簧秤测量里的大小。

3.合作交流: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力有一定的方向。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寻找力,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1.提问:

你能想个办法将这张多余的课桌移到教室后面去吗?

(学生可能会想到搬、拖、推、拉等方法)

2.讲述:

刚才大家想的办法都能使课桌移动,尽管方法各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对课桌施加了一个什么?

(学生说出力)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力在哪里”。

(准备的材料有:

乒乓球、装有水的烧杯、橡皮筋、棋子、磁铁、回形针)

4.学生介绍自己所找到的力,要引导学生说出是谁给了谁一种什么力。

5.提问:

你看见力了吗?

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无形的。

6.拓展:

生活中哪里还有力的存在?

学生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7.提问:

通过交流,你能用一句话回答力在哪里吗?

(力无处不在)

8.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力。

(ppt)

【设计意图:

力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

只有在学生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认识到无处不在的力。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有意变教材上从分析现象认识“力”为在动手实践中寻找“力”。

在实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例,讨论得出力无处不在,力是无形的,但可以体验和观察它作用在物体所产生的效果。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变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

学生的参与度高,实践性强,几乎所有学生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与智慧。

(二)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1.猜想:

如果你对身边的某个物体施加力,这个物体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并让学生说说猜想的理由。

2.玩弹弹子游戏。

组织学生分三个层次开展活动:

先使原来静止的弹子动起来,再使弹子滚得快一些或停下来,最后使滚动的弹子拐弯。

3.交流:

你是怎么做的?

4.提问:

在刚才的玩弹子活动中,力对弹子的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5.小结:

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它能让物体运动起来,也能使物体停止运动,还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6.延伸:

生活中还见过力对物体运动产生影响的例子吗?

(足球运动员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球,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

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只有敢于大胆猜测,才能使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选定一个方向、确定一种思路。

通过弹弹子游戏让学生充分感受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再通过举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认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再一次感受到力的无处不在。

(三)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谈话:

拿一团橡皮泥,对它朝不同方向用力,橡皮泥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3.提问:

那么力能使其他物体也发生类似的变化吗?

4.学生继续实验。

(材料有:

钢尺、橡皮筋、纸、弹簧)

5.学生汇报交流:

力使它们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6.小结: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设计意图:

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这些知识点巧妙地融合在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感悟。

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理解科学,同时体现小组合理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也使“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第二课时

(一)认识力的大小

1.掰手腕游戏:

4人小组里找出力气最大的和力气最小的。

2.提问:

力气最大的比力气最小的同学多用了多少力呢?

3.学生猜测。

4.谈话:

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使用弹簧秤。

力的单位是牛顿,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5.介绍弹簧秤的各部分名称和使用方法。

6.用弹簧秤测量拎起一些物体需要多少牛顿的力,填写好实验记录。

(物体有:

一个茶杯、一罐牛奶、一个钩码、一盒橡皮泥等)(ppt)

7.汇报交流。

8.比较拉动苹果与拎苹果时所用力的大小。

9.小结:

力是有大小的。

【设计意图:

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掰手腕”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并体验到力有大小,进而学会用仪器弹簧秤测量、比较力的大小。

实验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是不同的,相同的物体在拎动与拉动时所需的力也是不一样的。

(二)认识力的方向

1.出示书上的四幅图,学生思考问题。

2.交流。

分析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用箭头来表示力的方向,并会在图上用箭头标出物体受到的力极其方向。

打出去的羽毛球受到羽毛球拍的推力、空气的阻力、自身的重力;运动中的帆船受到风的推力、水的阻力、自身的重力、水的浮力;箱子后面的人如果推,箱子的移动会更快;如果拉,箱子会移动的慢甚至停止运动。

启发学生思考门为什么没动时,除了引导学生考虑力的方向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

门两边用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从而展现复合作用力的平衡。

【设计意图:

通过对水面上运动的帆船、打出去的球、箱子的移动,以及门受到里外的推力,作用力相互抵消门没有动的现象的思考,使学生了解到力有一定的方向。

并教会了学生用箭头来表示物体受到的力极其方向,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相应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

欣赏各种力服务于生活的图片(风力发电、水力发电、飞上蓝天的动力伞、快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欣赏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1.力在哪里

无形

无处不在

运动状态

改变物体

力形状

大小

方向

实验记录表:

测一测提起下列物体需要多少牛顿的力。

物体

一个钩码

一盒橡皮泥

一罐牛奶

一个茶杯

力的大小(牛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