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7579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docx

《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docx

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

两篇有关《莱丘铭》的文章报道

(照片为电视录象画面)

锡山过氏发现4000多年前岣嵝文

2007年09月16日13:

47无锡日报

  本报讯

日前,锡山过氏续修十二巡宗谱时,有重大新发现:

查阅明洪武甲子年(1384年)首巡锡山过氏宗谱时,发现一篇夏代168字古文《莱丘铭》(又称东莱山铭)。

经北京古文专家译出,《莱丘铭》其成文具名日期为“夏帝乙亥岁冬东曜日,孤孩悻、岿呼嚎祈祷刺血书铭”。

  据《史记夏本纪第二》载:

4100多年前,夏禹封本族人灌为过君,在今山东莱州建过国。

后被叛逆寒浞篡权追杀,过、戈两君在东莱山自尽。

40多年后,过悻和戈岿协助夏王朝第六代君主少康灭寒浞复国。

于是在公元前2003年,悻和岿带族人在山东莱州东莱山筑祖坟、建二侯祠、造刺血亭、暴寒亭,在东莱山莱丘“中明坛”之西沟壁岩石上,契(刻)《莱丘铭》。

全国著名文史学家马孝正教授考证讲:

“莱丘铭古文铭记的过国兴衰与史书相吻合。

”由此可见,《莱丘铭》成书在夏代“少康中兴”的历史事件时期,距今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据专家考证,《莱丘铭》的文体与湖南衡山岣嵝峰上夏禹亲书《治水碑》相同,专家称为岣嵝文。

《莱丘铭》岣嵝文比《治水碑》晚80余年,比殷商(公元前1400多年)的甲骨文早600多年。

岣嵝文新发现,对中国文字起源研究有重大价值。

中国第一祠堂——二侯祠考记

尹洪林

莱州城东大基山(古称东莱山)道士谷的南端,有一座过、戈二侯祠。

这座祠初建于夏代帝相—少康年间(约前20世纪末—前十九世纪初),夏、商和西周初期,此处不断有祭祀活动,祠貌一直保持完好。

秦始皇三十五年暨宋朝绍兴初年有过两次重修。

二○○三年,莱州市东北隅村根据旧有资料的记载,在其遗址上重修了这座祠,并以旧制重修了过、戈二侯墓、刺血亭和暴寒亭等。

过、戈二侯祠为“中国第一祠堂”之说,并非作者独撰。

二○○五年春,有台湾同姓会总干事过克厚先生一行人,来“古过国之都”的莱州寻访姓氏之源,过先生在“二侯祠”和“二侯墓”前,就曾指出“这是中国第一祠堂、中国第一古墓”,并谈出一些理论依据。

二○○六年至今,《过氏文化》、《祠堂博览》等一些报刊也见此说,这就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为考实以上“第一”的理论依据,本文作者同“烟台信息工程学校”、“烟台电视台”及“莱州电视台”几位研究本课题者,专程拜访了过克厚先生及一些过、戈氏族人。

取得一些过、戈氏源流的资料后,又几次进京,请求著名的历史学家马孝正教授、季朝来教授、戈拱北教授和一些学术界老前辈帮助考证,历二年多的时间,终于将此说的理论考实。

一、《东莱山铭》中的一段悲壮故事

《东莱山铭》又名《莱丘铭》,原为过、戈二侯墓之左的摩崖石刻字,因年代久远,石崖崩塌。

一九九九年,马孝正教授与戈拱北教授等人整理此资料,根据明朝洪武甲子年(1384)编印的《过、戈氏太古宗支谱》所载宋前的《莱丘铭》拓片和书中所刊“莱丘古墓图”及一些记载,考准过、戈二侯古墓及二侯祠位置。

《东莱山铭》中载有一个悲壮的故事,据查阅《中国上古史》及“地方志史”等已得以证实。

其大意是:

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夏帝大禹封本族人邰的长子灌为过国君,封其次子为戈国君。

古人以国为姓,这是过、戈二姓的起源。

灌在今莱州城北三十里处建都立国。

这是历史上胶东大地第一个封国。

夏王朝传到太康时,东夷族逐渐强盛,其中有穷氏首领后羿攻进夏都。

后羿荒于治国,被家臣寒浞谋杀,寒浞夺取了夏政权,令其长子浇和次子分别攻打保卫帝相的过、戈二国。

戈国先被攻破,引败军逃到过国。

浇和合力攻破过国并纵兵屠城。

灌和率领族人逃入离过国都城五十余里的东莱山中,二位君主怕被俘受辱,在山谷之南自杀了。

灌的儿子悻和的儿子岿,同族人埋葬了二位君主的尸体,筑一石屋,立灵牌祭拜(此为二侯祠基础)。

为了避开寒浞的追杀,让大家各自改换姓氏,刺血记住寒浞屠城的暴行,藏好封国金券,各自逃生前,约好复国后再回来为二君主重修坟墓。

四十年后,帝相的遗腹子少康在悻和岿及夏朝众遗臣帮助下,消灭了寒浞的势力。

少康复国后,悻和岿约了族人回到东莱山,他们重修了灌和的坟墓,重新建造“二侯祠”,立碑刻铭,还建了刺血亭和暴寒亭来记住这段历史。

专家们考证认为:

公元前1400年前的殷商时期产生了甲骨文,前800年的周代出现了铸刻在铜器上的钟鼎文(金文);前200多年的秦代产生了石鼓文。

《东莱山铭》是刻在石壁上的夏代文字,比甲骨文的产生早500多年,比钟鼎文的产生早1100多年,比石鼓文的产生早1700多年,其字体似缪篆,又似符篆,极似南岳衡山岣嵝峰上的《禹碑》文字。

《禹碑》文属蝌蚪文。

考《东莱山铭》比《禹碑》成文时间晚一百余年,观其字形应定为蝌蚪文。

从此文记载及一些上古资料说明,二侯祠及二侯墓出于夏少康朝前之事无疑。

二、过、戈后裔大祭祖考记

据《莱丘铭》记载和史学家考证:

灌的儿子悻收复过国后,与其堂弟岿和族人们重建了“二侯祠”,这里曾有过大型祭祀活动。

二侯祠离过国都城不远,可想而知,做为一诸侯国的“宗祠”,有夏一朝是不会断了祭祀的。

历史进入商代,商的第二十二位君主武丁降过侯为伯爵(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至三十代君纣王为建沙丘城事,又恢复过侯的爵位。

据《东莱野语》记载,过君的爵位变动间,二侯祠内都有祭祀活动。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尚建齐国,降过侯为伯爵。

周昭王十六年(约前1015年)过伯率军跟随昭王平定荆楚叛乱。

今国家博物馆藏有青铜器“过伯簋”,簋底铭文曰“过伯从王伐反荆、俘金,用作宗室宝尊彝”。

簋是周时盛黍稷的礼器,这是过伯用获取的青铜制作祭祖礼器的记载。

而1969年,在黄县(古过国都城之北,今莱州市之邻)出土了“启尊”和“启卣”两件青铜器,“启尊”铭文载:

“莱夷族的首领启从昭王南征,为祖作器”这里的“启”是过国君主,此文足以说明,至周代第五代君王时,过国君主启仍然是很重视对宗祠的祭祀活动的。

周宣王初立(前827年)降过伯为子爵。

周灵王五年(前567年)齐灵公攻占莱地,过国君被迁至地(今黄县东南),过氏世袭一千二百余年的爵位从此结束。

东莱山过、戈二侯祠及过、戈祖墓在三百五十多年间虽少了些诸侯王的祭祀,但从《东莱野语》的记载看,住莱州本地和他乡的一些过、戈氏后裔们仍不乏到此祭祖者。

据《过、戈氏太古宗支谱》书载: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清明节,在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令过歧提议下,由朝廷祠祀令戈平和大长秋(管理宫廷事务的官)柯及率领,过、戈氏后裔中的过、戈、柯、任等姓人来东莱山祭祖。

当时分散在胶东,特别在莱州居住的过、戈氏后裔,也来东莱山祭祖,族人相见分外亲热,他们共同出资,重修了二侯祠庙和祖墓,重修了刺血亭、暴寒亭及墓前建筑,在墓左摩崖上刻了“过灌戈二侯遗烬”八个大字及“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过戈氏后裔共镌共祭”十九个小字,还破天荒地修了一座昊天大帝庙(即后来的玉皇大帝庙)。

他们仔细数算一下,因为夏时躲避寒浞追杀以及种种原因,族人改换的姓氏已增至十六个(过、戈、柯全部;任大部;殷、姒、士、夏、相部分;龙、施、国、部分;倪、尼、刘一部分)于是,依旧制将改换的姓氏记于祖谱,并在刺血亭中刻铭立碑,以示宗氏之传。

古人崇敬神仙,过、戈族人皆知自己的始祖葬在东莱山,他们把自己的祖先奉为神,造出诸多黄帝游山与神聚会的事,以致秦始皇、汉武帝、汉宣帝也受到诱惑,来东莱山祭山拜神,这些事都被司马迁在《史记》中记下来,东莱山由此也被奉为“中国第五名山”。

宋绍兴初年,有淮南任伯雨携儿孙来东莱山寻根祭祖。

在莱州族人帮助下,二侯祠及二侯墓、刺血亭、暴寒亭又得以重新修缮。

任伯雨祭祖事影响颇大,今二侯祠前立有任伯雨祭祖碑,明朝嘉靖年间莱州府同知李銮撰文记了此事。

此文也刻碑立在祠前。

二○○三年,莱州市东北隅村投资重修了这处遗址,作为景点开放。

四年来,有河南、河北、福建、浙江、安徽、江苏、台湾等地一些过、戈氏后裔来此寻根祭祖,二侯祠前的祭祖碑林也由此立起来。

综上所述,二侯祠自夏代建立之后,四千余年来,是未断过修缮和重建的,也一直延续有过、戈后裔在此的祭祀活动。

据考证,在我国,一氏衍生十六姓氏(人称此处为“十六姓氏发祥地”)十六姓氏共祭一祖的事,实在是不多见的。

三、中国第一祠堂之辩证

据史学家们考证,殷商时期,中国的建祠庙祭祖活动才逐渐兴起。

“祠堂”一词正式出现在汉代,《汉书》云:

“赐茔杜东,将作穿腹土,起冢祠堂”。

当时一些王公贵族大都在祖先墓旁建庙祠,而一般的庶人则在祖坟地或居住地或一家或一族建立祭祖祠堂。

明代中叶以后,我国祠堂建筑得到迅猛发展,清末热点南移,今淮河及长江以南地区建祠祭祖之风依然很兴盛,全国祠堂之多,是数不胜数的。

为保证“中国第一祠堂”的说法正确,避免被行家和学者们鄙笑和误导读者,在马孝正教授提议下,写此文之前,我们发函或电话请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一些历史学家帮助考证,共收到全国各地关于宗祠、统宗祠、家祠(庙)等七十多份资料。

从资料上看,各地祠庙的建造年代和所祀人物,宋及宋后的较多:

如合肥包公祠、杭州西湖苏公祠、台湾郑成功祠等。

商末至五代时期的也不少,如:

山西介休介子推祠、湖南汩罗县屈子祠、陕西韩城太史祠等。

商前的贤人祠庙虽然有几个,但都是后世人所建的,如:

四川青城山黄帝祠,从其祠门楹联中“有四百兆儿孙飞腾世界”句分析,年代也不是久远的。

从收集的资料和史学家的考证看,周代第五位君主昭王之前,各地能保留下来或有遗址可查的祠堂,除莱州“二侯祠”外,无另发现。

二侯祠建于夏初,所祀过、戈二位君主也生于夏初,是特殊的原因和特殊事件的造就,如今才使这座祠成了国内最早建筑的祠堂。

《中国丧葬礼仪》关于陵、墓、坟、丘、茔之“阶分说”称:

帝王与烈士的葬丘为陵。

如:

黄帝陵、大禹陵、烈士陵园等;诸侯王、公、侯及达官贵人的葬丘为墓。

如:

齐王墓、毛纪墓等;平民百姓的葬丘为坟……在考古发现的历代诸侯王墓中,年代最久远的不过是周代的几座。

商代诸侯王墓至今尚无发现。

而大基山中的“过、戈二侯墓”是夏代早期的,比迄今发现最早的周代诸侯王墓还早一千多年。

“二侯祠”内供的“太古宗支谱”的年代自夏代至清,记四千余年全球华人十六姓氏之源头,是国内迄今发现年代最久远、可查寻衍生姓氏最多的宗支谱。

此事不仅被历史学家考证清楚,业已被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等不少省、市的过、戈氏数以万计的后裔们认定。

关于夏代二侯祠的文字资料已发现不少,更有“过伯簋”、“启尊”、“启卣”等诸多文物今存在国家博物馆内,事实雄辩地证明:

过、戈二侯墓是中国第一古墓,过、戈氏太古宗支谱是中国第一宗支谱,而称过、戈二侯祠为中国第一祠堂也绝对是名正言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