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7894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13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docx

改版后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书到用时方恨少

1、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有条理地描写事物。

过程与方法:

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

3、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回大地,万物苏醒,东风荡漾,春光明媚,绿满天下,百花争艳。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为春天留下了美丽的诗篇。

下面,谁来背背描写春天的诗句?

(学生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唐•杜甫《绝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散文——《春》,看看作者朱自清是如何描写春天的。

(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家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三、整体感悟

1、听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

(3)中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什么感受?

2、正音(出示投影)

水涨(zhǎng)(sǎn)散在草丛里酝酿(yùnniàng)应和(yìnghè)(báo)薄烟

黄晕(yùn)(hōng)烘托蓑(sūo)抖擞(sǒu)朗润(rùn)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语音

四、研读与赏析

分析第一部分:

盼春(第1段)

提问:

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动词?

突出了什么感情?

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作者写出了对春天的渴望,更兼以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几个动词“盼、来、近”的运用,生动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这段在文中起到总领全篇,开启下文的作用。

分析第二部分:

绘春(第2-7段)

提问:

春天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用什么顺序写春天苏醒?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形容词?

明确:

先用拟人手法总写“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张开了眼”,再用排比手法分写“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写出了这些景物的变化。

五、小结

本文的结构严谨,写景很有条理。

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前两段。

2、思考绘春部分一共描绘了几幅春景图。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绘春(第2-7段)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几幅不同的春景图,请分别划出来。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①春草图:

提问:

作者从哪几方面描绘春草?

用了哪些词和修辞手法?

除了写草,还写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明确:

写了春草的生命力——钻;

质感——嫩、软;

色彩——绿;

覆盖面——满。

除了写草,还写了人的行动:

坐、躺、滚、踢、跑、捉,从侧面衬托春草的勃发和春草带给人们的欢乐。

②春花图:

提问: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花?

抓住了什么特点?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采用了什么描写顺序?

明确:

从态、色、味几方面写出了一幅花争春的图景。

运用拟人、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春花竟相开放,愈开愈多,花色多样浓艳,又由花联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来衬托春花等修辞手法,把春花写活了。

除了写树上的花,还写了遍地野花,“像眼睛、像星星”,采用了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

③春风图:

提问:

作者娴熟地用了触觉、嗅觉、听觉,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请分别说说是怎样描绘的?

明确:

触觉: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抚。

嗅觉:

新翻的泥土气息、草味、花香,由轻风融在一起

听觉:

鸟声:

清脆、宛转;笛声:

嘹亮。

④春雨图:

提问:

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来写?

按什么顺序描绘出一幅诱人的春雨图?

明确:

作者抓住春雨的形、状、景来写。

形: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

斜织、薄烟;

景:

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⑤迎春图:

提问:

作者描绘迎春图,从那儿写起,落在什么地方?

明确:

作者由“风筝”自然而然的引出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出来迎接春天,感受春意,奏给人带来了希望。

此段与盼春相呼应,由盼而迎,表达了人们盼春、爱春的心情。

人迎春:

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二、分析第三部分:

赞春(第8-10段)

提问:

作者赞春,运用了哪几个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

突出“新”:

突出生长,让人振奋,给人希望。

突出“美”:

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充满活力。

突出“力”:

春天使人健壮,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三、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总括轮廓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春草图钻嫩绿满——草

坐躺滚踢跑促——人

态:

赶趟儿

春花图色:

像火、像霞、像雪

味:

(二)绘春

触:

抚摸泥土气息

春风图味:

草味花香

声:

鸟声:

清脆,宛转

笛声:

嘹亮

形: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状:

斜织、薄烟

景:

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新”

(三)赞春三个比喻句“力”

“美”

四、拓展阅读

泰山日出

徐志摩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

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饮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

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厌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与海上不同的。

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原来昨夜整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

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

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黑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

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烈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

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霄,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影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地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探究建议]

1、请在文中用曲线画出描写日出过程的词句。

2、文中用“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形容什么?

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体会文中抒情主人发出的欢呼“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几句含义一样吗?

4、文中作者把抒情的主人“我”幻想成什么?

结合画线句可看出作者目的并非夸大自我,而是让人们联想到什么?

五、小结

本文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1、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多角度写景;

2、思路清晰,组织严密;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语言精练,朴实清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练习二、三。

 

2、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

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

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

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

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冬

e.不可以。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三、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四、研读赏析

  1、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

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

第二课时

一、重点研读:

第3小节和第5小节。

  1、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2、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3、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1、写山景:

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

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3、比喻、拟人句。

(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

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二、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三、拓展延伸

  1、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

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

《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

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四、布置作业

  1、写作练习:

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2、比较阅读: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3.海燕

郑振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某些词语的使用;进一步学

习状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2、感受本文的语言美,学习它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二、题解

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所附的关于海燕的说明文字,了解相关知识。

有条件的还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海燕的感性认识。

本文实际上并非仅仅写了海燕,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

这个问题可先行提出,但不必急于作答,留待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进行探讨。

三、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遣词用语与当代有一些差别,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理解障碍,在学生质疑后,应作必要的讲解。

2、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前后两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描写小燕子外形和动作的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考与练习一”的表格,通过比较初步了解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异同。

        外形     活动背景   飞翔   憩息

故乡的小燕子 乌黑的羽毛   隽妙无比的  斜飞   闲散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

       剪刀似的尾巴  春景     隽逸地在湖面

       劲俊轻快的翅膀        横掠

海上的小燕子 乌黑的小水禽  绝美的海天  隽逸从容地在 展开双翼落在海面,随

                      海面斜    掠波漂浮

从表中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外形俊美,飞行的姿态隽逸,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4、研究文章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通过填写以上表格,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共14段,前后两部分结构大体匀称,都是写景状物在先,然后归结到抒发“轻烟似的乡愁”。

由此可见,是“乡愁”这种感情把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联系在一起,“乡愁”正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1段和第8段。

2、抄写词语:

清颸 伶俐 旷亮 隽逸 粼粼 荡漾 憩息 匾额 融融泄泄 忧戚 嘉宾 运命蹇劣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7段)

1、指名背诵课文第1段。

2、找出段中能够概括景物特点的语言:

“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

3、根据课文的描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幅“春景图”包含了哪些内容。

作者描写了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各种春天特有的景物,并用“吹拂”“洒落”“舒眼”“奔聚”等动词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充满生机的过程。

4、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的背景上飞翔或憩息的小燕子,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有光滑漂亮的羽毛,伶俐可爱,飞行的姿态俊秀飘逸,憩息于电线上时成为一幅有趣的图画,为春光平添许多生趣。

小燕子和故乡的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小燕子的来去会引发故乡人们或忧戚、或舒怀的感情。

人们喜爱小燕子,愿意让小燕子在自己家中安巢,人们甚至把自己的命运与小燕子是否光顾联系起来。

小燕子已经成为故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作者把小燕子写得如此活泼可爱,除了因为对小燕子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外,还有其他感情上的因素吗?

作者此时离开故乡、离开祖国有几千里之遥,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作者明知眼前所见到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却仍然称之为“我们的小燕子”。

可见,作者心中割舍不断的是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他怀想故乡的小燕子,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6、这部分文字生动优美,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进行朗读。

教师应对朗读的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处理等技巧方面的问题作必要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自己体味到的文章情感。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8—14段)

在教师引导讨论第一部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如何描写海燕活动的背景?

2、海上的小燕子是怎样的形象?

3、作者明明在写海燕,为什么还要问“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4、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应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对学生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或补充。

但切忌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关于上面的讨论题,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1、作者用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笔触勾勒出海上的小燕子活动的背景:

海天一色,都是皎洁无比的蔚蓝;海波平稳,令人联想到春晨的西湖;微风吹起绝细绝细的波纹,在阳光照晒下显得温秀可喜;蔚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如穿着蓝色夏衣的女郎颈间围着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画面色彩明丽,作者两次发出赞叹:

“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

”“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

”在这皎洁无比的海天之间,人也被净化了,“一点杂念也没有”,深深地沉醉于美景之中了。

这段景物描写层次感极强,先写海,再写天,然后用“绝美”二字表达出对海天的整体感受。

2、小燕子在浩莽的大海上隽逸地从容地斜掠,或展开双翼,落在海面上,随着海波浮憩,作者担心小小的燕子会觉得倦,会遇到暴风疾雨,小燕子却是又安闲,又舒适。

作者因此感叹这小小的海燕是海上英雄。

3、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因为思乡心切,便把对故乡小燕子的热爱之情全部倾注在海燕身上,一再问自己:

“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其实是作者希望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抚慰自己孤寂的心灵。

4、相同点:

都有“绝美”的活动背景,都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描写小燕子的飞行和憩息,都从小燕子引出了“轻烟似的乡愁”。

不同点:

写故乡的小燕子是写记忆和想象中的景象,还通过燕子安巢来表现故乡人对燕子的喜爱,作者笔下故乡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欢乐的使者。

写海上的小燕子则是写眼前所见的景象,作者怀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关注眼前的海燕,担心它是不是会飞倦,是不是会遇着暴风雨,甚至关心绝小绝小的海鱼是不是海燕的粮食。

作者着力描写海燕在浩莽的大海上的从容、安闲和舒适,刻画了一个海上英雄的形象。

三、齐读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朗读指导,努力做到声情并茂。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隽妙的春景    故乡的小燕子    春天的使者

                         如轻烟似的乡愁

绝美的海天    海上的小燕子    海上英雄   

 

4.白鹅

丰子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把握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

如骆宾王的《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

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

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

(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

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

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

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

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

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

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

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提示:

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

(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

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

——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

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

(“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

享受特殊待遇。

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

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

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

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