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6739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曹县三桐中学2016-2017学年文综试题

高二地理月考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2.选择题的答案一律涂在答题卡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作答,答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

第Ⅰ卷(选择题,60分,1.5分/题)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态。

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1~2小题。

1.下列关于区域主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都具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行政区 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⑥D.③④⑤

读内蒙古干湿地区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示四大区域()

A.区域之间联系极少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降水量是区域划分的唯一依据

D.区域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4.图示④区域()

A.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开阔

B.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超过800mm

C.河流径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D.气候冷湿,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右图为某种灾害性天气系统控制下形成的卫星云图照片。

读图,完成5~6题。

5.获取该云图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GISB.GPS

C.RSD.WPS

6.GIS技术在该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救灾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列选项能够借助GIS技术实现的是()

①预测该天气系统精确的发生次数 ②预报该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 ③预测该天气系统的影响范围 ④预估该天气系统造成的损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

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 

A.红外线、紫外线       B.X光、紫外线   

 C.可见光、红外线       D.紫外线、可见光 

8.根据图中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A.划分植物类型      B.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C.监测地震灾害    D.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9..(江苏卷)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     )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

据此回答10--11题。

10.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 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      B. 深居内陆,地形阻隔

C. 植被稀少,河流短小       D. 常年受亚洲高压控制

11. 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A.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     B. 扭转正在发展的荒漠化土地

C. 恢复已经发生的荒漠化土地     D.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下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表”。

读表回答12~13题

年份

1955

1965

1975

1985

1995

2000

2005

荒漠化面积(万公顷)

67

69

71

89

197.26

257.8

262.2

12.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②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③过度放牧,草场破坏④过度开垦,土地退化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3.下列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①南方低山丘陵均实行退耕还林②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

③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植④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某调查小组对某地半径1000M范围内进行了生态调查,其生态状况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14~15题。

14.要对该地这种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宏观监控,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B.GPSC.GISD.人工科学考察

15.控制该生态现象的发展和蔓延,所采取的最合理的措施是() 

A.退耕还林B.退耕还牧C.规定合理载畜量D.防止过度樵采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

读表1及下图,回答16--17题。

 

年份

石羊河年均径流量

 流入民勤年均径流量

1957

13.31

4.64

2000

13.08

0.98

     

            

                

16. 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7. 导致近50年来,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于() 

A. 全球变暖,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 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

C. 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D. 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

荒漠化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一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荒漠化的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

据此回答18~19题。

18.下列关于荒漠化土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分布在干旱地区B.仅分布在内陆地区

C.赤道地区也有分布D.多分布于高纬地区

19.下列哪些变化能够说明人类治理荒漠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A.地表反射率逐年增大B.土壤紧实度逐年增加

C.沙尘暴发生频率越来越高D.单位面积生物量越来越多

右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回答20~21题。

20.P地与Q地相比,P地()

①年大风日数少②年降水量多

③年降雪日数少④沙尘暴日数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1.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①截留水分 ②改变气候类型 

③削弱风力 ④改变植被类型

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下图为“某植被类型的景观素描图”。

 

22.上图植被的集中分布区是() 

A.寒带地区   B.欧洲   C.南美洲     D.东亚地区

23.读右图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

的部位是图中的

A.AB.B

C.CD.D

24.右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

对应正确的是

A.枯枝落叶B.土壤

B.C.生物D.养分供给

 

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不容乐观。

据此完成25~27题。

25.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 

A.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B.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C.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D.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

26.亚马孙雨林破坏严重,关于破坏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过度的迁移农业            B.商业性伐木

C.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D.建立自然保护区

27.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下列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应该开

发,因为那里的人民生活贫困,需要砍伐树木发展经济,所以不应该保护

B.应该保护,因为热带雨林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不能开发

C.应该先开发,再保护

D.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适当进

行开发

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据此,回答28—29题:

28.“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

29.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读下面洞庭湖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水域分布图,完成30~31题。

30.20世纪90年代洞庭湖水域面积跟50年代相比明显缩小,直接的人为原因是() 

A.南水北调B.城市面积扩大C.围湖造田D.毁林开荒

31.下图反映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前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表示湿地破坏后的气温和流量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丁D.乙和丙

32.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左图,正确的是()

A.1950年能源消费构成以煤为主,约占80%

B.在1980年和1990年石油天然气的比重相同

C.从1950年到1990年期间,煤的消费量一直呈下降趋势

D.1950年至1980年石油天然气比重上升较快,而1980年到1990年间水能核能比重上升较快

 

33.目前正成为我国西部新的石油基地的盆地是()

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柴达木盆地D.四川盆地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34~35题。

34.上图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煤炭开采量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D.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35.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 ②辅以公路建设 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克强指数”的由来,源于李克强总理2007年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习惯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

其中“耗电量”的多少,可以准确反映我国工业生产的活跃度以及工厂的开工率。

下图表示2015年1~12月我国不同地区用电量增长速度。

读图,回答36~37题。

36.不同地区的用电量增长可以反映出2015年()

A.东部地区的工业生产的活跃度低

B.东北地区的工厂大量倒闭

C.中部地区高耗能产业集聚程度最高D.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37.我国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短缺,但发电量却很大。

其发电方式主要是()

A.因技术水平高,风能、潮汐能等发电量大

B.通过输入煤炭等资源进行发电

C.大力发展核电,核电比重大

D.充分利用沼气能发电

 

一个地区一次能源生产量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比重与一个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比值命名为“资源诅咒”系数。

“资源诅咒”系数衡量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其地区资源优势的偏离程度的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资源诅咒”效应的大小程度,当“资源诅咒”系数大于1时,出现“资源诅咒”。

下图为1994~2010年云南“资源诅咒”系数变化趋势图。

读图,回答38~39题。

38.图示时期,云南省首次出现“资源诅咒”的年份是()

A.1999年B.2000年

C.2004年D.2006年

39.为了稳定和降低云南省的“资源诅咒”系数,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①加大资源的开采量及输出量 ②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环境 ③大力发展商品性农牧业 ④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兴产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0.下图中四图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A.AB.BC.CD.D

 

高二地理试题答题纸

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考试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41.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________________  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是 ________________  ; 乙为我国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2)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平均比较)

 

 

 

 

 

 

 (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请简要分析为什么能形成商品粮基地(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分析)?

  

 

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

“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湖水,绿绿的草原”。

历史上下图所示区域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如今该地区草地沙化十分严重。

材料2:

草原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

 

(1)将下列内容的字母代号填入材料2图中相应的空白框中。

A.过度放牧       B.大风季节开垦

C.生态环境脆弱D.陡坡开荒

(2)结合材料1图中信息,从气候方面分析材料1中图示区域土地退化严重的原因。

 

(3)请为材料1图中农牧过渡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座号:

4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2)图乙为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

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请说明理由。

 

(3)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相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

简要分析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