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5579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显示器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显示器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显示器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显示器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显示器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显示器基础知识.docx

《显示器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示器基础知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显示器基础知识.docx

显示器基础知识

显示器基础知识

CRT显示器基础知识

(一)显像管(CRT)显示器原理知识

1、CRT显示器显像原理

阴极射线管(简称CRT)、一些附加电路和扫描偏转电路等组成。

CRT的结构原理是由灯丝、阴极、控制栅组成电子枪,通电后灯丝发热,阴极被激发,发射出电子,电子受带高压的内部金属层的加速,并经电子透镜聚焦成极细的电子束,去轰击荧光屏,致使荧光粉发光。

此电子束在偏转系统产生的电磁场作用下,可控制其射向荧光屏的指定位置。

电子束的通断和强弱可受到显示信号控制,电子束轰击荧光屏形成发光点,各发光点组成了图像。

R、G、B三色荧光点被按不同比例强度的电子流点亮,就会产生各种色彩。

CRT显示器的基本电路结构,包括信号处理电路、场扫描形成电路、行扫描形成电路、视放处理回路、控制(调整)回路和CRT。

2、CRT的结构

显像管是将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的器件,它能实时地将计算机工作情况和结果以光的形式显示在荧光屏上,具有监视和显示的作用,国外通常叫监视器(即PC、信号、信号处理、电路、控制、场扫描形成电路、行扫描形成电路、视放处、理回路、R、PC、G、B、供电、回路、市电、90-260V、阴极射线管(CRT)),国内通常叫显示器。

显像管由玻璃制成,它由电子枪、玻壳、荧光屏和管脚四部分组成。

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A、电子枪,电子枪由灯丝、阴极、栅极、加速极、聚焦极和阳极组成。

(a)灯丝:

用H表示,单色显像管灯丝电压为直流12V,电流约为0.6A.。

彩色显像管灯丝电压为6.3V(有的显示器加行频脉冲电压),电流约为0.6A。

灯丝加电将阴极烘热发射电子。

(b)阴极:

用K表示,阴受热后发射电子。

单色显像管阴极加电压为25~40V,彩色显像管加电压45~180V,随显像尺寸大小而异。

(c)栅极:

又叫控制栅极,用G1表示。

圆筒形套在阴极外面,顶部中心开孔。

栅极加负电压0~-60V,用电位器(或电脑控制)调整负电压来调制通过的电子数目,改变显像管束电流的大小,从而控制荧光屏的亮度。

(d)加速极:

用G2表示,加数百伏的正电压,彩色显像管加230~450V使电子束加速射向荧光屏,调整电位器可改变电压大小,从而控制荧光屏的背景亮度。

(e)焦极:

单色显像管加数百伏电压,彩色显像管加5~8kV电压,使电子聚焦成很细的电子束。

改变聚焦电压的大小,可以改变荧光屏聚焦的好坏。

(f)阳极:

又叫第二阳极,用A2表示。

单色显像管加电压12~17KV,彩色显像管加电压22~34K,随显像管尺寸大小而异。

阳极高压对电子束起最后加速的作用,使其有较大的能量轰击荧光屏百激发出光点,电压越高光点越亮。

但由于电子束速度快,偏转的角度就会减小,从而使行幅相对减小;阳极电压偏低时,光栅亮度变暗,在同样偏转磁场作用下,电子偏转角度加大,行幅加宽。

B、玻壳

显像管的屏玻璃、锥体和管颈组成,里面抽成真空。

锥体部分内、外壁均涂了一层石墨导电层,内壁涂层接阳极,外壁用弹簧接上金属屏蔽导线接显示器地线(底板),两导电层之间构成数百微法拉的大电容,作为阳极高压过滤之用。

C、光屏

显像管荧光屏玻璃内壁涂一层荧光膜,受电子轰击而发光,发光颜色与荧光粉颜色有关。

屏上荧光粉里边有一层很薄的铝膜(十分之几微米),与显像管阳极相连,电子束很容易通过,加大了荧光粉的发射效率和荧光屏的亮度,还可遮挡后面的杂散光,增强了对比度。

二)各类型显像管

1、球面管

最初的显示器,显像管的断面就是一个球面,早期的14英寸彩色显示器,基本上都是球面的。

采用球面显像管的显示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弯曲的,图像也随着屏幕的形态弯曲。

这种显示器有很多弊端:

球面的弯曲造成图像严重失真,也使实际的显示面积比较小,弯曲的屏幕还很容易造成反光。

2、平面直角管

为了减小球面屏幕特别是屏幕四角的失真和显示器的反光等现象,显像管厂商进行了不少改进,到1994年诞生了“平面直角显像管”。

所谓“平面直角显像管”,其实还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面,只不过其显像管的曲率相对球面显像管比较小而已,其屏幕表面接近平面,曲率半径大于2000毫米,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由于生产工艺及成本与普通球面管相差不大,所有显示器厂商先后都停止生产球面显示器,转而推出了使用平面直角显像管制造的显示器,平面直角显像管迅速取代了球面显像管。

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大部分显示器,包括最近几年生产的14英寸显示器和大多数的15、17英寸及以上的显示器,都属于这种平面直角显示器。

平面直角显像管,使反光现象及屏幕四角上的失真现象,都减小了不少,配合屏幕涂层等新技术的采用,显示器的显示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3、柱面管

柱面显像管采用荫栅式结构,它的表面在水平方向仍然略微凸起,但是在垂直方向上却是笔直的,呈圆柱状,故称之为“柱面管”。

柱面管由于在垂直方向上平坦,因此比球面管有更小的几何失真,而且能将屏幕上方的光线,反射到下方而不是直射入人眼中,因而大大减弱了眩光。

柱面显像管,目前分两大类:

索尼的特丽珑和三菱的钻石珑。

4、纯平管

传统CRT显示器显像管,从球面显像管到平面直角显像管(FST),再到柱面显像管,弧度已经越来越小,柱面管已实现了垂直方向的零弧度,算得上是一代比一代进步。

但上述这些显像管,依旧没有达到完完全全的平面,因此,所显示的画面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变形和扭曲,依然不够令人完全满意。

直到现在,一些纯平显像管的出现,使传统CRT显示器终于走上了完全平面的道路。

与柱面管只是两强相争不同,目前推出纯平显像管技术的厂商有不少。

LG电子公司的"未来窗"(Flatron)显像管,无疑是近期“纯平”显像管技术的代表之一。

该显像管的特点是使用了槽状荫罩,它结合了SONY特丽珑(Trinitron)栅状荫罩和传统点状荫罩的优点:

纯平面两维伸展的槽状荫罩,比起传统点状荫罩来间隙更多,可得到更大的电子流通量,让更多的光线到达屏幕,从而获得更亮更清晰的画面;而槽状荫罩网面比起SONY特丽珑(Trinitron)栅状荫罩来,在栅条中间又多了许多细小的横格,这使得荫罩网面的受力及稳定情况更好,从而免除了使用SONY特丽珑显像管栅条结构为支撑网面而不得不添加的让人心烦的小细线。

索尼(SONY)公司并不满足其在特丽珑显象管上取得的成功,研发出新一代的短颈纯平特丽珑显象管(FDTrinitron)。

在特丽珑显像管基础上最新出现的FDT显像管拥有高分辨率和超细点距,21寸的最小点距甚至达到0.22mm。

特丽珑原有的增强形电子枪技术也应用到了FDT上。

由于增加了灰度级的可见性和背景的亮度级,FDT拥有极高的对比度,比特丽珑提高了将近50%,可以显示更黑和更多重的色彩,这对于CAD等图形处理应用是十分有利的。

三星电子(SAMSUNG)新近研发出来IFT丹娜(DYNAFLAT)显像管。

所谓IFT,即指InfiniteFlatTube,是真正平面显像管的意思。

DYNAFLAT显像管所采用的新技术使显示器的屏幕表面达到完全的平坦,改善了传统屏幕失真及反光的现象,它还能提高45%以上的对比度,增加了30%以上的亮度,以致于表现出来的图像也更细腻,色彩也更锐利逼真而且层次分明,显示面大大减弱了反光,自然不失真的色彩使使用者的眼睛更轻松,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容易感到疲劳。

松下公司的纯平面栅状显像管技术。

具备.24点距,新型的AGRAS(防眩、防反射、防静电)涂层,采用此显像管的PF7017寸显示器,最高分辨率为1600X1280,水平刷新频率30-86KHz,垂直刷新频率50-160Hz,带宽135MHz,在1600X1280的最高分辨率下,字符依旧非常清晰。

采用纯平面栅状显像管技术的松下纯平彩电是纯平彩电中的极品。

纯平面栅状显像管技术的缺点在于枕形失真无法消除,而且图像质量也有所欠缺。

三菱的DiamondtronNF(NaturalFlat)自然平面显像管,纯平面技术加上钻石屏技术,成为显示器技术的重大革新。

采用这种显像管的最新三菱完全平面显示器,可以达到完全无变形,真正的纯平面,把显示器技术引入了一个更高的领域。

三菱纯平面DiamondtronNF显像管使用三个电子枪的结构,是一种高汇聚,高反差、低透光率、色彩无交叠的超黑晶显像管,可以产生亮丽的色彩,而且对比明显,影像鲜活锐利。

目前,三菱DiamondtronNF超平面显示器只有一款Pro900U,是19英寸的,点距0.25~0.27mm,分辨率1600×1200,行频30~95kHz,场频50~152Hz,带宽150MHz。

DiamondtronNF超平面显示器画面能做到完全平直,整体画面皆能显示准确及无失真的完美影像。

普通平面显示器的画面影像并不是真正平面,而是呈现凹陷现像。

三菱的超平面显示器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缺陷。

5、短颈管

近些年来,除了纯平面,各种短管的显示器也成为新型显示器的一大潮流。

由于一般的显像管中电子束的偏转角度不能太大,否则会带来难以矫正的失真,使得显像管的长度和屏幕尺寸是成正比的,所以大尺寸的显像管也不得不做得比较长,导致显示器机身庞大。

标准显示器的显像管要求电子束从一侧偏向另一侧的角度不能大于90度,这使得显示器的厚度至少要与屏幕的对角线一样长,对于17英寸以上的显示器来说,更大的可视面积也就意味着更厚的机身和更大的体积、重量。

为显示器“减肥”的一个方法就是采用短型显像管(ShortDepth),其核心在于广角偏转线圈技术,它能令电子束的最大角度达到100度或更高一点,这样在较近的距离内就可以实现电子束的完全覆盖,从而缩短显像管以至机身的厚度。

这种方法能把显示器减小大约两英寸的厚度,这就意味着19英寸显示器占用的桌面面积与17英寸一样,17英寸显示器占用的面积与15英寸一样,而且新一代显像管使屏幕在亮度、对比度和聚焦方面比以前都有进步,观赏起来也更加舒适,虽然在点距上有微乎其微的差距,但肉眼不会察觉,应该说总体上这是一个不小的改进了。

此外在显像管的电子枪末端使用更小的部件来取代原有部件,还能使显示器减小大约一英寸的厚度。

(三)、平面显像管的优点

1、画面清晰度高

CRT显示器的显示原理是电子枪射出的电子束经过荫罩板的透过孔后打在玻璃内表面的荧光粉上使荧光粉发光从而使荧屏显示出各种图象。

显示器的清晰度(即点间距)决定于荫罩板上“孔”的大小及间距。

平面型的荫罩板精度能够做的更小,因而使清晰度达到最高。

目前一般显示器的点距为0.28mm,超平面(包括柱面及内部曲面外部平面的纯平面结构)点距最小可打道.25mm,而完全平面的显示器点距可达到0.24mm,是目前清晰度最高的。

2、面扭曲度减少,边缘图象无变形

CRT显示器的画面变形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它的曲面结构所决定的。

平面型的显示器使这种变形得到了改善,但一般的平面显示器,由于它本质还是曲面(如号称平面直角的柱面和外平内曲的“纯平面”),所以没有从跟本上解决画面扭曲的现象。

比如说“纯平面”显示器使这种变形得到了改善,但一般的平面显示器,由于它本质还是曲面(如号称平面直角的柱面和外平内曲的“纯平面”),所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画面扭曲的现象。

比如说“纯平面”显示器,由于四角反射角大,使画面比中心位置大并且边缘模糊,左右侧失真明显。

这种类免有些美中不足,对于高精确度要求的图象图形设计就更难达到要求。

而且前新出现的完全平面的显示器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显示器从中心到边缘平整如镜,内部也是全平面,故视觉效果非常舒展,从任何角度看画面均无扭曲,非常适合高要求的使用。

色彩更真实:

显示器的色彩失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荫罩的热变形,显像管内部温度达到80℃时荫罩板会发生变形,使电子束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造成色纯度不良及色彩不均匀等偏色现象;其次是电子束在荫罩板与荧光屏之间发生散射造成电子束错位从而造成色彩偏差。

而普通显示器由于其内部也是平面的,故可以在荫罩四周进行强力拉伸,防止热变形的产生,另外平面型的荫罩与平面型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不可做到最小,从而有效杜绝了电子束错位,故色彩的还原性可以做到最佳。

四、减少光反射降低视觉疲劳。

尽管一般的显示器都在表面进行了防反射处理,但反射光不能百分之百消除,特别是在比较强烈的光线下使用电脑,更会感到反射光的眩目,时间一长,使用者会头昏眼花,普通的曲面显示器对入射光产生漫射,反射光极易进入人眼。

而平整的表面(不但是外表面,也包括内表面)使光发生定向反射,反射光很难射入人眼中,从而降低了眩目感,长时间工作,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

3、视角度增大:

显示器的画面都会受到观看角度的影响。

一般曲面型显示器可视角度为162o,柱面及“纯平面”(即外平内曲结构)的可视角度可达到168.2o,而100%完全平面的显示器其可视角度可达到180o.看来,平面型的显示器带给人们的好处不是一个"平"字可以了得的。

厂家也在不余遗力的进行完全平面显示器的开发。

而且液晶、场致发光等非CRT型平面型显示器也已经成为一种发展方向。

相信,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曲面型的显示器将会从市场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最新科技的完全平面显示器。

(四)CRT显示器相关技术用语解释

1、点距(DotPitch)

点距是显像管最重要的技术参数之一,它的单位为mm毫米,(如图3)它是指显像管两个最接近的同色荧光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图中绿点间为0.28),点距越小越好,点距越小,显示器显示图形越清晰。

用显示区域的宽和高分别除以点距,即得到显示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最高可以显示的点数。

以14寸,0.28mm点距显示器为例,它在水平方向最多可以显示1024个点,在竖直方向最多可显示768个点,因此极限分辨率为1024x768,超过这个模式,屏幕上的相邻象素会互相干扰,反而使图像变动模糊不清。

早期的14寸显示器分为0.28、0.31、0.39mm几种规格,而目前显示器通常采用0.28、0.27的点距。

另外大家可看到如图所示,还有个水平点距概念,0.2点距相等与0.24的水平点距。

2、栅距(BARPITCH)

栅距是指荫栅式像管平行的光栅之间的距离,它的代表就是“特丽珑”,“钻石珑”等高档次显示器,采用荫栅式显像管的它的好处在于其栅距在长时间里使用也不会变形,显示器使用多年也不会出现画质的下降,而荫罩式正好相反,其网点会产生变形,所以长时间使用就会造成亮度小降,颜色转变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荫栅式可以透过更多的光线,从而可以达到更高的亮度和对比度,令图像色彩更加鲜艳逼真自然。

3、刷新率

我们所说的屏幕刷新率就是每秒屏幕刷新的次数。

如果屏幕的刷新率较低的话,那么在像素点开始变暗的时候又马上转到高亮度。

这样的忽明忽暗就造成了闪烁,会对人眼造成很大的伤害。

那么刷新率到底多大才算合适呢?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因为有的人可能对闪烁更敏感些。

另外,闪烁和显示器的尺寸还有些关系,一般来说显示器尺寸越大,在相同的刷新率下,闪烁更明显些。

据一些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人在刷新率低于60hz时明显感到闪烁,某些人在刷新率高于60hz低于72hz时感到闪烁,少部分人在72hz的刷新率下感到闪烁,极少部分人在刷新率高于72hz时还能感到闪烁现象。

如果刷新率能达到85hz的话,那么几乎没有人能感到闪烁了,并且如果刷新率再提高的话,我们基本感觉不到什么区别,比如很少有人能分辨出100hz和120hz的刷新率有什么区别。

4、行频(Horizontaiscanningtrequency)

指电子枪每秒在荧光屏上扫描过的水平线数量,等于“行数×场频”。

显而易见,行频是一个综合分辨率和场频的参数,它越大就意味者显示器可以提供的分辨率越高,稳定性越好。

还是以800×600的分辨率、85Hz的场频为例,显示器的行频至少应为:

“600×85=51kHz”。

(注意行频的单位是kHz)。

5、分辨率(RESOLUTION)

分辨率就是屏幕图像的密度,您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个大型的棋盘,而分辨率的表示方式就是每一条水平线上面的点的数目乘上水平线的数目。

以分辨率为640×480的屏幕来说,即每一条线上包含有640个像素或者点,且共有480条线,也就是说扫描列数为640列,行数为480行。

分辨率越高,屏幕上所能呈现的图像也就精细。

分辨率不仅与显示尺寸有关,还要受显像管点距、视频带宽等因素的影响。

其标准的刷新频率应该是75Hz或是更高,知道分辨率、点距和最大显示宽度就能得出像素值。

原理是彩色显像管利用红、绿、蓝荧光点按不同比例合成出各种色彩。

比如17″CRT一行中最多只能容纳1421组三原色,只能满足1280个像素点的需要,因此这17″彩显的理想分辨率是1024×768,勉强显示1280×1024,不可能显1600×1200。

标准显像管的计算方法如下:

最大显示宽度÷水平点距=像素数,比如标准17″CRT的最大显示宽度是320mm,标称点距是0.28mm,那么首先按0.28×0.866=0.243的公式计算出水平点距,然后再按320÷0.243=1316的公式得出像素数。

6、带宽(BANDWIDTH)

视频带宽指每秒钟电子枪扫描过的总象素数,等于“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场频”。

与行频相比,带宽更具有综合性也更直接的反映显示器性能,但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出的视频带宽只是理论值,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图像边缘的信号衰减,保持图像四周清晰,电子枪的扫描能力需要大于分辨率尺寸,水平方向通常要大25%,垂直方向要大8%,就是所谓的“过扫描系数”,所以实际视频带宽的计算公式为“水平分辨率×125%×垂直分辨率×108%”,即“行帧×135%”。

如要显示800×600的画面,并达到85Hz的刷新频率,则实际带宽为“800×600×85×135%=55.1MHz”(带宽单位为MHz)。

7、最大可视面积

是屏幕上可以显示画面的最大范围,为屏幕的对角线长度。

由于显像管都是安装在塑胶外壳内,且由于屏幕的四个边都有黑框无法显示,因此可视区域尺寸都会比显像管尺寸稍微小一点。

一般一台14英寸显示器的实际显示尺寸大约只有12英寸左右。

8、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

隔行扫描模式是—种扫描方式,当屏幕上显示一幅画面时,电子枪首先扫描完奇数行,再扫描偶数行,通过两次扫描完成一幅图像的更新,这种扫描方式通常非常闪烁。

逐行扫描是另一种扫描方式,即当屏幕上显示一幅画面时,电子枪一次扫描完整幅图像,这种扫描方式产生的闪烁较前一种更小。

现在的15英寸或更大的显示器都为逐行扫描。

9、聚焦(FOCUS)

电子枪一共发出三束射线控制三原色,如果这三束射线都准确地投射在一点上,那么就非常准确清晰。

这三点的准确定位就叫“聚焦”。

一旦聚焦不准确,就会产生各种画面问题,比如画面模糊、叠影、色彩分离、拖影等等。

可见聚焦是否准确非常重要,而且也很难从性能指标上来判断。

即使是一家厂商的同样型号产品,聚焦的质量也有很大差异。

10、动态聚焦

指电子枪扫描屏幕时,对电子束在屏幕中心和四角聚焦上的差异进行自动补偿功能。

普通的电子枪聚焦时会有散光现象,即在边角时像素点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焦距长度不同。

散光现象在图像四角最为明显。

为减少这种现象发生,需要电子枪做动态的补偿,使屏幕上任何扫描点均能清晰一致。

动态聚焦技术是采用一个可经过控制电压的调节器,周期性产生特殊波形的聚焦电压,使电子束在中点时电压最低,在边角扫描时电压随焦距增大而逐渐增高,动态补偿聚焦变化,这样可获得近乎完善的清晰度。

11、色温

色温(ColorTemperature)是一个源自物理学的概念,它通过温度来描述发光物体的色彩。

发光物体的光谱主要频率可以用一定温度下的黑体辐射光谱来描述,这个温度就称为这个发光物体的色温。

大多数的显示器都有一到三种色温(以绝对温度为单位)的设置供你调整。

标准的预设设置值通常为9300度、6500度,以及5500或5000度,其中最后一种很少使用。

9300度通常是预设设置值,有时会被用来当作「计算机显示器的白色」。

这个设置将提供最明亮的图像,淡颜色有点偏蓝、偏冷色,较适合中国等黄种人使用。

6500度提供比较白的白色,有时被引用为「白天的白色」,偏暖色,对欧美等白种人比较适合。

5500或5000度的设置有时又叫做「纸帧的白色」,通常运用在印刷或前置出版的领域。

如果你从事大量桌上排版或彩色印刷的工作,你可以选用这个设置。

另外,有些显示器可以让你设置自己的色温(UserMode),或甚至可以调整个别的颜色值,你应该避免大幅更动这些设置,除非你有特别的目的并清楚知道你在干什么。

对一般的计算机使用来说,你会维持默认值9300度的设置。

12、CRT涂层

早期的显示器对荧光屏未作任何处理(称亮面管),显示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电子撞击和外界光源的影响而产生静电和眩光等干扰。

静电会吸附灰尘,影响显示效果;而眩光则会使图像模糊甚至于影响用户的视力。

为此,目前大多数CRT显示器都对荧光屏进行表面处理。

AGAS(防眩、防静电涂层)通过在荧光屏表面喷涂一种矽材料,以扩散光线,而涂料中含有的静电微粒可有效减少屏幕表面依附的电荷;ARAS(防反射、防静电涂层)是一种具有多层结构的透明电解质,可有效抑制光线的反射,同时又不会扩散反射光;超清晰涂层不但大幅度吸收并降低反辐射光的干扰,而且减少了图像投射光线的变形,大大增强了图像对比度和艳丽度,对图像的亮度、清晰度、抗反射和抗闪烁性均有很好的效果,且机械强度较佳。

表面蚀刻涂层能够直接蚀刻CRT表层,使表面产生微小凹凸,对外界光源照射进行漫反射,从而有效地降低特定区域的反射强度,减少干扰。

二、液晶显示器基础知识

(一)、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

1、什么是液晶

液晶是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不但具有固态晶体光学特性,又具有液态流动特性,所以液晶可以说是处于一个中间相的物质。

而要了解液晶的所产生的光电效应,我们必须先来解释液晶的物理特性,包括它的黏性(visco-sity)与弹性(elasticity)和其极化性(polarizalility)。

液晶的黏性和弹性从流体力学的观点来看,可说是一个具有排列性质的液体,依照作用力量的不同方向,会有不同的效果。

就好像是将一簇细短木棍扔进流动的河水中,短木棍随着河水流着,起初显得凌乱,过了一会儿,所有短木棍的长轴都自然的变成与河水流动的方向一致,达到排列状态,这表示黏性最低的流动方式,也是流动自由能最低的一个物理模型。

此外,液晶除了有黏性的特性反应外,还具有弹性的表现,它们都是对于外加的力,呈现出方向性的特点。

也因此光线射入液晶物质中,必然会按照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传播行进,产生了自然的偏转现象。

至于液晶分子中的电子结构,都具备着很强的电子共轭运动能力,所以,当液晶分子受到外加电场的作用,便很容易的被极化产生感应偶极性(induceddipolar),这也是液晶分子之间互相作用力量的来源。

而一般电子产品中所用的液晶显示器,就是利用液晶的光电效应,藉由外部的电压控制,再通过液晶分子的光折射特性,以及对光线的偏转能力来获得亮暗差别(或者称为可视光学的对比),进而达到显像的目的。

2、液晶的光学特性

液晶同固态晶体一样具有特异的光学各向异性。

而且这种光学各向异性伴随分子的排列结构不同将呈现不同的光学形态。

例如,选择不同的初期分子取向和液晶材料,将分别得到旋光性、双折射性、吸收二色性、光散射性等各种形态的光学特性。

一旦使分子取向发生变化,这些光学特性将随之变化,于是在液晶中传输的光就受到调制。

由此可见,变更分子的排列状态即可实行光调制。

由于液晶是液体,分子排列结构不象固态晶体那样牢固。

另一方面液晶又具有显著的介电各向异性△ε和自发偶极子P0。

一旦给液晶层施加上电压,则在介电各向异性△ε和自发偶极子P0和电场的相互作用下,分子排列状态很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