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7525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7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

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

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题。

1.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A.0一6时B.6一12时C.12一18时D.18一24时

2.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

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B.沿线工业污染严重

C.路面昼夜温差较大D.临近河湖与林草地​

3.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A2.C3.C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

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段是日出前,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O-6时,A对。

其它时段气温较高,不易形成团雾,B、C、D错。

2.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路面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成雾,C对。

汽车尾气排放量大、沿线工业污染严重、临近河湖与林草地与雾形成有关,但不是高速公路多雾的主要原因,A、B、D错。

3.读图,沪宁高速公路大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③,该路段高速路面昼夜温差大,受湖泊水汽影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路面降温时,水汽易凝结成雾,C对。

其它路段的水汽条件较差,可能性小,A、B、D错。

【考点定位】团雾发生的时段,出现在高速上的原因,主要影响因素。

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

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

下图示意L湖及周边地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正确描述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是

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

C.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D.乙河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5.有关L湖及其周边自然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

A.L湖最高水位出现在夏季,最低水位出现在冬季

B.L湖水位近年来有不断下降趋势

C.L湖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显著

D.L湖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发育好

【答案】4.C5.D

【解析】试题分析:

4.读图,该地位于西北内陆,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融水量大。

甲河夏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A错。

根据等高线凸出方向,甲河注入湖泊,流量变化不受L湖影响,B错。

乙河流出湖泊,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C对。

乙河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为主,D错。

5.L湖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最高水位出现在夏季,最低水位出现在冬季,A正确。

L湖水位近年来有不断下降趋势,B正确。

L湖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干早,物理风化显著,C正确。

根据图中湖岸线的变化,L湖北岸坡度较南岸缓,D不正确,选D。

【考点定位】区域主要补给水源,河流、湖泊的补给关系,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m)最可能是

A.1800~1900B.1900~2000C.2000~2100D.2100~2200

7.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①喜光②抗风③喜湿④耐寒⑤喜阴⑥耐贫瘠

A.①⑥B.②③C.③⑤D.④⑥

【答案】6.A7.C

【解析】

6.读图可知,在各坡向此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均是1800~1900米处百分比最高,其它海拔高度占的百分比小,因此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m)最可能是1800~1900米,故A正确,B、C、D错。

7.根据不同坡向森林植被所占的百分比可知,该森林植被在阴坡、迎风坡在各海拔阶段所占比重都最大,说明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喜湿,③、⑤正确。

降水少,光照充足的坡向占比重小,说明不喜光,①错误。

海拔高,气温低、风速大,但海拔超过1800-1900米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说明不耐寒、不抗风,②、④错误。

故C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

下面两图为经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我国某湖泊在不同时期的数据属性资料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与左图相比,右图中湖泊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最大的是

A.鱼排水箱B.裸地居民地C.湖泊水域D.绿洲草地

9.与左图相比,右图中湖泊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泥沙淤积日益严重B.湖泊水位下降较大

C.渔业资源过度捕捞D.围湖造田日益严重

【答案】8.C9.B

【解析】试题分析:

8.有两图的对比可知,图乙中代表湖泊水域的1减少最多,故选C项。

........................

考点:

湖泊萎缩的原因,读图析图能力。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m×2m×1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貌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1.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B.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

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答案】10.B11.C

【解析】试题分析:

10.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故选A。

11.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出水口排水增多、流速变慢。

A项、B项错误。

植物的根与真菌共生,通过真菌作用简接地吸取养料,从而促使土壤有机物的增加,对改良土壤性能作用非常明显。

C项错误。

植被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无植被出水口的含沙是增加。

D项正确。

故选D。

【考点定位】湿地的功能、植被的作用

读汉江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若在汉江流域①区域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A.丹江口水库加速萎缩B.①区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加剧

C.汉江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D.汉江下游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植被枯萎

13.为缓解汉江流域②区域人地矛盾,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B.发展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工业

C.从②区域向①区域移民D.修建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答案】12.A13.B

【解析】试题分析:

12.①区域是河流源头,大力发展种植业植被减少,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功能减弱。

河流含沙量增加,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严重,加速萎缩。

A项正确。

①区域水土流失加剧。

B项错误。

汉江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

C项错误。

汉江下游,丰水期地下水位上升,枯水期地下水位下降。

D项错误。

故选A。

13.②区域是河谷地区。

围湖造田,破坏湿地。

A项错误。

发展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可以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

B项正确。

①区域在河流源头,生态系统脆弱,不能向该区域移民。

C项错误。

大量使用化肥,破坏土壤。

D项错误。

故选B。

【考点定位】区域发展

读某农作物在甲、乙两区域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4.影响图示农业区的共同有利条件是

A.热量充足,降水丰沛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交通便利,城市众多D.工业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15.乙图所示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A.保护黑土和大力开垦沼泽地B.禁止采伐天然林,大力发展人工林

C.土地资源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和建设D.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开发水能

【答案】14.B15.C

【解析】

14.图示区域分别为俄罗斯、乌克兰和我国东北商品谷物种植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世界著名黑土分布区,土壤肥沃。

故B正确。

图示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故A错误。

两区域均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故C错误。

东北辽中南地区为我国著名工业基地,图示地区工业不发达,故D错误。

15.乙为我国东北三江平原,是著名商品粮基地,但在土地资源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水流流失和沼泽破坏很严重,因此今后应退耕还沼;森林资源应采育结合,故C正确,A、B错误。

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水能欠缺。

故D错误。

下图为1995年以来我国三种资源进口依赖度曲线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6.关于我国三种资源进口依赖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95年至2013年铁矿石资源进口依赖度逐年增加

B.2001年铁矿石需求量小于原油和铜矿石

C.2006年铜矿石的需求量比2001年低

D.从2008年原油进口量超过需求量的一半并呈上升趋势

17.下列措施中,不能降低我国资源进口依赖度的是

A.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B.广开源流,增加资源的进口渠道

C.研发新材料,开发新能源D.加大本国相关矿产资源的开发

【答案】16.D17.B

【解析】试题分析:

16.据图可知,1995年至2013年铁矿石资源进口依赖度波动增加,故A项错误;从图中的资源进口依赖度不能推理出铁矿石需求量小于原油和铜矿石,故B项错误;2006年铜矿石的需求量比2001年高,故C项错误;图中信息显示,2008年原油进口量超过需求量的一半并呈上升趋势,故D项正确。

17.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通过节约资源来增加资源量;广开源流,增加资源的进口渠道,可以保障我国资源供应的稳定和安全,但不能降低我国资源进口依赖度,故B项符合题意;研发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和加大本国相关矿产资源的开发,均可以增加本国资源的数量,降低我国资源进口依赖度。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我国主要的能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有深厚的砂砾堆积层,下图为该区域某地平行于海岸线的一段剖面图,其中实线为该区域地表海拔高度,虚线表示潜水埋藏深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最可能出现海水入侵,地下水变成咸水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9.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下述说法最可信的是

A.甲为湿地B.丙处地下水质最差

C.地下水从丙流向乙D.丙为城市区域

【答案】18.A1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体的相互补给,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地下水位低的地方水的流动性差。

18.地表海拔高度比较低容易受到海水的影响,潜水水位比较低海水容易侵入,根据图中内容可以判断最可能出现海水入侵,地下水变咸的是丁地,选择D。

19.甲地海拔比较低,潜水水位高,潜水水位接近地表,最可能为湿地,A对;丁地地下水位最低,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