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22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49123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22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22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22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22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22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22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解析版.docx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22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22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22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解析版.docx

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专题22复分解反应与离子反应解析版

母题22:

复分解反应与离子

反应

 

【母题】2018年江苏省苏州市——14

【母题原题】

下列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B.锌粒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C.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D.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生石灰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

主要是考查复分解反应的发生的条件及反应现象的判断;考查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掌握程度地判断及其运用的能力,中考中此类题是理解型的题,属于难度较大的试题,了解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反应的条件的内容及运用

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考试方向】在考试中不会直接出现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的复述及反应条件内容的考查,而是结合具体的反应,运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表述中生成气体、沉淀和水;其中气体和沉淀的出现都有明显的现象,而生成水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要证明其反应对于酸和碱的反应来说就要借助指示剂来证明反应的进行。

也是考查的重点。

【得分要点】本知识点的得分要点是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反应的条件等基本内容,在理解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这些内容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即具有综合运用能力是得分的关键。

1.(2018届山东省新泰市九年级第二次模拟)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检验、除杂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无色酚酞

B

鉴别硫酸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ZXXK]

氯化钡溶液

C

除去氧化钙中的少量碳酸钙

加水溶解后过滤[:

ZXXK]

D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HCl

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B

考点:

物质的鉴别及除杂

2.(2018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九年级5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已知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BaCl2溶液、NaOH溶液中的一种。

下列四种试剂中,不能将上述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

A.石蕊试液B.Na2C03溶液C.Fe2(S04)3溶液D.Cu(N03)2溶液

【答案】D

考点:

物质的鉴别

3.(2018届江苏省盐都区实验学校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下列离子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NO3-、Na+、OH-B.CO32-、K+、Cl-、Ca2+

C.H+、Ba2+、Cl-、SO42-D.K+、OH-、SO42-、Cu2+

【答案】A[:

Zxxk]

【解析】

试题分析:

所谓离子共存,就是离子间相互结合不能形成沉淀、气体或水,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A、正确,B、CO32-和Ca2+相互结合形成CaCO3沉淀,错误,C、Ba2+和SO42-相互结合形成BaSO4沉淀,错误,D、OH-和Cu2+相互结合形成Cu(OH)2沉淀,错误,故选A

考点: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2018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九年级5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7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欲探究圆体混合物A的组成,其中可能含有Na2S04、NaOH、Ba(OH)2、BaC03、MgCl2五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

实验过程和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气体F的化学式是_。

(2)写出步骤①中一个生成气体B的化学方程式:

.。

(3)在溶液C和溶液G中,一定都存在的阴离子是____(写离子符号)。

(4)固体混合物A中,肯定不存在的物质有种

,还不能确定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若要进一步推理其是否存在,请你设计实验方案,简要说明实验操作步骤、发生的现象及结论。

【答案】

(1)NH3

(2)BaCO3+2HCl=BaCl2+H2O+CO2↑(3)Cl-(4)2(1分)NaOH、Ba(OH)2(1分)用试管取少量溶液D,向其中加入适量Na2SO4溶液,(1分);若出现

白色沉淀,则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Ba(OH)2,可能有NaOH;若无明显现象,则混合物A中一

定没有Ba(OH)2,一定有NaOH。

考点:

物质的转化与推断

5.(2018届吉林省安图县安林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测试)某同学欲用①NaOH溶液、②Na2SO4溶液、③Na2CO3粉末、④铁钉、⑤Ba(NO3)2溶液分别与稀H2SO4混合来验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如下图)

(1)从物质类

别和构成的角度分析,铁钉、与稀H2SO4混合的实验没有必要做。

(2)上述物质中能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是没有明显现象;为证明两者能够反应,你的做法是;

(3)Na2CO3粉末和

稀H2SO4能发生反应,是因为反应中有生成;

(4)依据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室温),某物质能与稀H2SO4发生中和反应,同时生成水和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Na2SO4溶液

(2)NaOH溶液先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后加稀硫酸(3)气体(4)H2SO4+Ba(O

H)2==BaSO

4↓+2H2O

考点:

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

Zxxk]

 

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日常生活中见到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蜡烛熔化

C.水的蒸发

D.酒精燃烧

2.下列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A.

胆矾研碎B.

紫色石蕊染成的干燥小花

C.

D.

3.某同学书写的试剂标签如下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A.

B.

C.

D.

4.下列对生产或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将很大体积的氧气压入钢瓶中—一压强增大氧气分子体积变小

B.蔗糖溶解在热水中比溶解在冷水中的溶解速率快一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用水扑灭大火——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不能用铜丝代替电表中的保险丝—铜的导电性比保险丝强

5.在等质量、同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投人Mg、Al、Fe的粉末,完全溶解后,溶液质量仍相等,则投入金属的质量关系是

A.Mg>Al>Fe

B.Al>Mg>Fe

C.Fe>Mg>Al

D.Mg=Al=Fe

6.有A、B、C三种元素,它们形成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元素

A

B

C

其形成的粒子结构示意图

A.它们之间可形成化学式为AC的化合物

B.它们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C.A的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是原子,B、C表示的是阳离子

D.它们之间可形成化学式为B2A的化合物

7.现有一种固体粉末状样品,已知该样品由氧化铜和铁组成。

取样品少许,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待反应停止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向滤液中加入一根洁净的铁丝,铁丝表面无明显变化。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

①该样品的颜色为黑色;

②向样品中加入稀硫酸后,一定有气体生成,且液体颜色不变;

③滤渣中一定有铜,不一定有铁;

④滤液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⑤滤液中溶质只有硫酸铁。

A.2个B.3个C.4个D.5个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

B.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C.

量度水的体积

D.

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

9.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的常用方法之一。

如图实验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A.固体质量

B.催化剂

C.温度

D.浓度

10.现有下列方法:

①蒸发、②用石蕊试液、③用光学显微镜观察、④用硝酸银溶液、⑤导电性实验,其中可用于区别食盐水和蒸馏水是

A.②③⑤B.③④⑤C.①②③D.①④⑤

11.在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人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Zn

B.滤渣中可能有Ag、Cu

C.滤液中﹣定有Fe(NO3)2、Zn(NO3)2

D.滤液中可能有AgNO3、Cu(NO3)2

12.下列除杂质(括号中为杂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CO2(O2)——通过灼热的Cu网

B.C(Fe)——加足量稀盐酸溶解,过滤

C.CO2(CO)——点燃

D.FeSO4溶液(CuSO4)——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芬太奴(C20H24N2O)是医疗上常用的麻醉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芬太奴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芬太奴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14.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依据如图回答问题:

第一周期

1H

2He

第二周期

3Li

4Be

5B

10Ne

第三周期

11Na

12Mg

13Al

(1)表中12号元素的名称是_____,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其容易_____(填“得”或“失”)电子,变成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表中下列各组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有_____.

A 12号和4号B 12号和2号C 12号和13号D 10号和2号.

15.用化学符号填空。

3个氢分子_______

(2)镁元素_______硝酸根离子_______(4)氢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16.现有①石墨②二氧化碳③乙醇④碳酸钙,选择适当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1)可作补钙剂的是_____;

(2)可作干电池电极的是_____;

(3)可作气体肥料的是_____;

(4)可用作燃料的是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根据以下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选_____(填字母);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若要检验该气体,应在F中加入的试剂为_____。

18.下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图,请根据实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装置图A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为_____(填字母代号);

(3)某气体只能用装置D收集,则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为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经研究发现,在人们喜爱的腌制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化学式为(CH3)2NNO],该物质是由_____种元素组成的,其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D

【解析】

【详解】

A.玻璃破碎,只有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蜡烛熔化,只有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C.水的蒸发,只有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D.酒精燃烧,有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水生成,是化学变化。

故选D。

【点睛】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2.C

【解析】

【详解】

A、胆矾研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干燥石蕊小花遇二氧化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塑料袋加热封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C。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B

【解析】

【详解】

A、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则氧化铁的化学式为:

Fe2O3,故A正确;

B、碳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则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故B错误;

C、氯化铵中,铵根显+1价,氯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则氯化铵的化学式为NH4Cl,故C正确;

D、氢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氢氧根显-1价,则氢氧化铜的化学式为Cu(OH)2,故D正确。

故选B。

4.B

【解析】

【详解】

A.将很大体积的氧气压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的分子间间隔较大,在加压的情况下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错误。

B.蔗糖溶解在热水中比溶解在冷水中的溶解速率快,是由于温度高,蔗糖分子运动加快,能够快速进入水分子之间的间隙中,故正确。

C.用水扑灭大火的原理是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其着火点以下,而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改变的,故错误。

D.电表中的保险丝熔点较低,当电路中负载过大时,产生的热量可以熔断保险丝,保护电路和用电器的安全,而铜的熔点很高,不能起到保护作用,故错误。

故选:

B。

5.B

【解析】

【详解】

解:

将Mg、Fe、Al三种金属分别投入足量且质量相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硫酸中;根据化学方程式来计算分析:

投入Mg、Al、Fe的质量为x、y、z,

由于反应结束后溶液的质量仍相等,说明溶液增加的质量相等,即加入的金属质量减去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所以x-

=y-

=z-

,即:

,比较各比例关系可以知道:

,所以可以判断加入金属的质量:

y>x>z,即投入的金属质量关系为:

Al>Mg>Fe。

故选B。

6.D

【解析】

【详解】

A、根据A、C两种元素形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可判断其中一种离子为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另一种离子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在A与C形成的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应相等,故A、C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CA;

B、A原子的电子层数为2,B、C原子的电子层数为3,故不同。

C、A的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是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B、C表示的是阳离子;

D、根据A、B两种元素形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可判断其中一种离子为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另一种离子为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在A与B形成的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应相等,故A、B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B2A;

故选D。

7.A

【解析】

氧化铜与铁粉都是呈黑色,所以①正确。

该题中发生的反应有:

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和水;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浅绿色);可能还会发生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所以错误。

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铁丝,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硫酸铜和硫酸,滤液则为硫酸亚铁的溶液。

则铜一定被铁完全置换。

所以③正确,④⑤不正确。

点评:

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解答。

8.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试管底部应放在铁架台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图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睛】

浓硫酸稀释操作可简记为:

酸入水,缓慢倒,并搅拌。

9.C

【解析】

【详解】

由图可知,盐酸的体积、浓度相同,镁条的质量相同,水温不同,故实验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温度。

故选C。

10.D

【解析】

①蒸发后食盐水有固体剩余,蒸馏水没有,故①正确;②石蕊试液在食盐水和蒸馏水中都不变色,不能别食盐水和蒸馏水,②错误;③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能观察到离子,不能进行鉴别,故③错误;④硝酸银和食盐水水生产沉淀,和蒸馏水没有现象,可以鉴别,故④正确;⑤溶液导电依靠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食盐水中有钠离子和氯离子,能导电,蒸馏水中不存在离子,不能导电,能鉴别开,故⑤正确;故选D。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此现象说明Fe过量没有反应完,所以原混合溶液中的Cu(NO3)2、AgNO3全部被置换生成Cu、Ag和Fe(NO3)2溶液。

A、铁的活动性比锌弱,不会置换出硝酸锌中的锌,故A错误;B、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过量,所以滤渣中一定有有Ag、Cu,故B错误;C、铁会与原混合溶液中的Cu(NO3)2、AgNO3全部被置换生成Cu、Ag和Fe(NO3)2溶液,所以滤液中一定有Fe(NO3)2、Zn(NO3)2,故C正确;D、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过量,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铜和硝酸银,故D错误。

故选C。

12.C

【解析】

【详解】

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二氧化碳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B、铁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水,碳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符合题意;

D、过量铁粉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10∶12∶110∶1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化学式可知,每个芬太奴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24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芬太奴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的个数比为20∶24∶2=10∶12∶1;

(2)芬太奴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2×20)∶(1×24)=10∶1。

14.镁金属失Mg2+AD

【解析】

【分析】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详解】

(1)由元素周期表,可知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名称为镁元素,可知其元素分类为“金属元素”,;它的最外层电子为2,易“失”2个电子而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为Mg2+。

(2)A、12号镁和4号铍都易失去电子,性质相似,故A正确;

B、12号镁易失电子,2号氦性质稳定,性质不相似,故B不正确;

C、12号镁和13号铝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性质不相似,故C不正确;

D、10号氖和2号氦性质稳定,性质相似,故D正确。

故选AD。

15.3H2MgNO3-

【解析】

(1)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1)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三个氢分子可表示为3H2;

(2)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镁的元素符号是Mg;(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硝酸根离子可表示为NO3-;(4)氢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

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氢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显+3价可表示为

点睛:

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16.CaCO3CCO2C2H5OH

【解析】

【详解】

(1)提供的物质中碳酸钙含有钙元素,可作补钙剂;化学式为:

CaCO3;

(2)石墨易导电,可作干电池电极;化学式为:

C;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作气体肥料;化学式为:

CO2;

(4)乙醇具有可燃性,可以做燃料;化学式为:

C2H5OH。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AD或AE

澄清石灰水

【解析】

【分析】

【详解】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属于固体与固体反应,且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应选A,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且氧气不易溶于水,因此,可用向上排空气法(装置D)或者排水法(装置E)收集。

故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选AD或AE;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检验二氧化碳,通常用澄清石灰水,因此应在F中加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18.试管BC密度比空气小和易溶于水(或能溶于水)

【解析】

【详解】

(1)装置图A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是:

试管。

(2)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是固态和液态,反应在通常条件下就能进行,不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择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又能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择C,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为BC。

(3)装置D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这种收集方法收集的气体必须密度比空气小,且不跟空气中的氧气等成分在通常情况下反应。

易溶于水(或能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因为该气体只能用装置D收集,即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为:

密度比空气小和易溶于水(或能溶于水)。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46:

7

【解析】

【详解】

N﹣二甲基亚硝胺[化学式为(CH3)2NNO],该物质是由碳氢氮氧4种元素组成的,其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2):

(14×2)=6: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