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二地理教学反思共9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48799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反思共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反思共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反思共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反思共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反思共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反思共9篇.docx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反思共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二地理教学反思共9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反思共9篇.docx

关于高二地理教学反思共9篇

篇一: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2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查哈阳农场高级中学辛有顺

新课程改革在我们浙江已推行了三年,我也刚好完成一届班主任和地理教学的任务。

从新课程改革之初的杭州培训开始,我就深深体会到那扑面而来的压力。

尽管想象中的新课程在头脑中已盘旋了许久,但是真的面对新课程时,却依然感觉束手无策。

三年来,我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理论是正确,想法是好的,可要推广,的确困难重重。

困惑一:

你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不扼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确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还有活动、讨论的问题多了,好像一节课下来,很少落实,总在诗情画意,没什么时间来落实。

在当前高考大棒的指挥下,教师怎么对付考试这一关。

特别是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高一学生及家长,不像初中学习时那样踏实,能接受吗?

困惑二:

你让学生先自主预习、讨论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然后再带问题听课。

高一刚开学几个星期还可以,越到后来越行不通,因学生没有时间给你预习,更谈不上讨论(科目之间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执行力度不一样,学生的作业量过多,再加上学生的程度有差异,做作业的完成时间不一样,成绩好的学生也许有一点空余时间,但科目太多也不知道先预习哪一科好)。

你想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节约一点时间来落实新课程理念,最后只能是一句空话。

困惑三:

你利用新的课堂教学,与你教平行班的其他老师确用传统的地理教学,考试成绩并没有比你差,反而比你好,学校、段里的成绩分析会让你抬不起头。

不要说挨到高考成绩出来再去定论谁的做法对与错,就是单元或月考成绩一出来,你也许就要收敛自己的做法了。

以下是我这三年来为了更好地实施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困惑的一些做法或想法:

一、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先决条件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关键。

江泽民书记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

"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

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言行一致的作风,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

默化的教育作用,而教师积极进取、自我发展的行为又昭示出"学无止境"的真理,教师的形象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个性魅力像"细无声"的"春雨"永远滋润学生的心田。

地理教师的素质提升有什么捷径吗?

以下两点供大家参考:

①变单一的教师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

集体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看法,避免走弯路。

同时也能够彼此充实和完善各自原有的想法,并进一步发展个性化的思维和方法,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②教学反思要细化。

大部分教师能对一节课进行一次反思就不错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这里,我得提醒大家,反思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关键,教学反思要细化,要对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教学反思。

二、时时把握调度课堂及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分解和铺垫的方法,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

认识程度。

同时又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从而启迪学生思维,进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堂课假如问题设计的好,即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落实好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在新教材中适宜这种方法的内容很多,这也是我平常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

如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中学习产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温室效应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②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会产生什么后果?

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也可能会带来哪些好处?

从全球来说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这样,一方面就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并进行积极思考,另一方面现实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同时也为第四章第二节《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的近现代的气候变化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又如在讲日界线知识点时,可举例有一对双胎胎姐妹,班级里有最好,也许气氛会更热烈一些,假如没有就徦设,这个问题我用了十几年,每次也都有较好的效果,乐此不疲。

妹妹比姐姐晚出生一小时,所以屈居老二,大家能想办法让这位姐姐管她叫"姐姐"呢?

这一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探索讨论不断,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中。

最后大家轻松地理解了日界线两侧加一天与减一天的内容。

三年来我总感觉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种模式不适合过早实施,应在学生学习地理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才能加以实施,同时也要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内容,每学期二到三为宜。

如选修六《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时我采用这种模式,因我的学校坐落在温州市涂田工业区,周边化工厂、电镀厂、制革厂等企业,在上这一章之前的周未,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考察化工厂、电镀厂、制革厂等的污染情况,并让学生对工业区附近的温瑞塘河进行抽样取水,进行化学分析,并考察各污染源。

然后请各小组负责人在上课时汇报他们的调查情况,再请几个学生分析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加强。

从而也改变过去学生对污染问题总是停留在表面了解,大多通过杂志、电视报道了解环境问题,对发生在身边的环境问题,总是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是漠不关心的态度。

许多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正在日趋严重,环境保护不但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事情,作为社会的一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考虑自身的生活习惯是否对环境产生危害,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要给予制止,并对环保意识薄弱的人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保证学生学习地理的投入时间。

三、重视合作学习的过程,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学生群体若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又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要重视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但要避免动辄讨论,一堂课合作学习多达三四次,学生没有真正地"沉下去"系统地进行讨论、交流,展开真正的合作学习。

有时候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还有时候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或者刚刚进入状态,且只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老师就示意停下来赶忙进行小组反馈,让一

些尖子生汇报结果,老师只满足于一两个人能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小组就算过关。

这些现象说明,教师关注的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和结果,而不是探究知识的过程,更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学习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题:

"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

全班分两大组,学生在阅读材料、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之后,自由选择正方和反方。

每方有两种角色供学生选择:

(1)辩手:

主要发言;

(2)策划:

搜集和制作支持本方辩手的材料。

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分配角色。

课前的准备由组内分工合作完成。

上课时,教师充当辩论主席,各方轮流发言,用分析、讲解、展示资料等方式试图说服对方。

辩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与小结,使学生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

在这样辩论中,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运用了课外知识,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使学生学会了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改变了学生的自私、冷漠与狭隘,学生学习的心情愉快,学习的效率提高,保证整体成绩的上升。

四、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师生关系

宽松的课堂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沃土。

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放言无忌,一定要清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要像朋友一样,学生看到老师不应该有压力,说错了什么也不应该有顾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

要关注发现他们的亮点,多鼓励少指责,要一视同仁,不要歧视差生,教师最好能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们中间去,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

创造一种人人都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不要让学生有压抑感,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学与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养成动口、动手、动眼地听课的习惯。

要求每位学生学会记笔记,学会思辩,学会质疑,从而提高听课质量。

所教师在设计时要预留出大量的师生交流话题,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

只有学生自己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不再像以往那样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

因此,要重视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如上选修三《旅游地理》时,上课一开始就提一些交流的问题--你想去旅游吗?

你想在今后旅游中更尽兴吗?

来吸引学生与教师一起交流。

必修一第二章

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导入时就先告诉学生,如果认真学习并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为什么新疆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就会引起全球变暖"等,这样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创设情景,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体验学习过程和成功的乐趣。

总之,这三年来我是采取了一些迂回的策略: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以个人魄力赢得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是每堂课都是采用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考试前的复习必须实在,以保证学生的成绩不落后于别人;有些学生课前准备只能在周未布置,利用学生周未相对较空余的时间,等等。

现在急需既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实践中又有可操作性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与我共享,帮助我提升对新课程的认识。

篇二:

高二地理期末教学反思

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新教师,大学毕业走上三尺讲台,在从事高二地理教学中,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此做一个阶段性的教学反思,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教与学的突破点,在学习、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形成适合二中学生的教学模式,塑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跨度大,实际应用强,尤其是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内容,高中地理区域性与综合性的结合体。

而文综高考的各科目中,对于文科生来说,地理又是一门门难度较大的科目,需要学生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理解地理过程,分析地理现象,逐步深入,逐步深入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

而作为一名教师,则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课上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知识,课下做好跟踪和地理知识点的落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好解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针对本学期区域地理的学科特征,我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反馈的四方面进行改进。

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一、改变教学观念

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占用整个课堂大部分时间的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充分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构建高效的课堂。

课堂上让学生发挥主动能动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区域地理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研究区域的综合地理特征,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区域研究分析的能力。

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就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对课堂中产生的疑难点进行透彻的分析。

再者,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支持他们的想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同时尽量让每一个同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二、优化教学方法:

区域地理教学内容复杂,综合性强,课堂教学没有很好的条理性会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模糊的印象,容易混淆,此时,就需要教师在明晰教学脉络,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针对特定的知识点选取特定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区域地理中涉及的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特征,有较多需要进行机械记忆的知识点,教师则可采用知识竞赛的教学方式,用同学间的竞争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进行重复性的记忆工作,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比如,可将班里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队,教师提问,让学生迅速抢答。

分组积分,最后评估高低。

此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的评价,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

区域地理中,对比几个区域的地理特征研究其发展的异同点已然成为高考热门,因此,对比分析、特征研究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在课堂上多有体现。

比如,同时30°n纬线穿过的地区,为什么我们的华东地区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中东地区则是一片片的沙漠呢?

为什么同是赤道穿过的地区,有些地方是草原,有些地方趋势热带雨林呢?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区域

地理背景的对比分析,在理解地理过程及其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地理的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三、完善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面临的学生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的问题,尤其是地理学科。

由于肇庆中招考试不考地理,使得很多同学从初中开始就没有重视地理的学习,加上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欠缺,在地理学习上存在更多的困难。

因此,我们要做到课程设计过程难易相结合,课堂上少讲解,多练习,讲练结合,让学生自己动起手来,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

要求教师在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贯穿地理学习的思维和方法,帮助学生达到轻松记忆的效果。

此外,合理地创设教学情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通过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活动过程多加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氛围,并对学生予以充分的肯定和好评。

四、做好及时的教学反思

学生的层次不同,对于所有学生用同样的标准,未免有些强人所难。

这样会限制学生的进步或打击他们的自信。

因此,不能要求学生都做到一百分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并对他们的参与和进步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积极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有所进步。

孔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

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篇三: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反思

遂川中学李田古

通过多年的高二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

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高二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

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

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

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

如果还像讲授新课那样复习,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也提不起兴趣。

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

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

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

其实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准确的天气预报而已。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

试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

(2)为什么东亚能成为世界最为典型季风气候区?

(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欠东风"的现象?

(5)孔明为什么又能够借来东风?

(6)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复习了天气、气候、季风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上。

记得有一年高考中就有让学生分析兰州化工厂布局是否合理的题目,当时就有同学只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化工厂的布局进行分析,忽视了环境效益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与标准答案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会选择一些有关材料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复习有关厂址选择的问题。

我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

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

请同学对照地图和资料,讨论:

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

每一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

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

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

同时强调:

(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

(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在随后进行的大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学生,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学生,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学生,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

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学生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

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一节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

"我认为植树造林并不一定能解决荒漠化的问题,因为树木生长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会造成进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变少,反面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

"这个观点与教材相反,我当时作了批驳。

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其实学生的思路也不是一点也没有道理。

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既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但也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匡正。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

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与同学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平时上课也多从他们的能力角度讲解,以求答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月相变化"教学案例与分析

为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在学完"地球的宇宙环境"一章后,我们选学了"月相知识"一节。

该部分知识的难度不大,便于学生们联系实际理解。

虽然学生对月亮的圆缺形状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

如:

农历每月某一天的月亮是什么形状,什么时间可见,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月面(即半圆面)朝哪一个方向?

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月相变化规律?

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试想了三种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法。

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月相成因图)可使学生加深对选学材料中文字的认识和理解。

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的空间想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月相成因示意图。

我自制了一个简易的三球仪,可以演示一个月月相的变化和日、地、月三者的关系。

但是,在预演时我发现三球仪也有缺陷,就是仪器太小了,而且整个演示过程中只能靠近三球仪的同学才可以看清楚。

这样一来,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坐在后排的学生就无法看见。

由于课堂

时间的限制和课程进度的要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花几分钟时间近距离观看。

所以,这种方法也不理想。

第三,我把皮球当月球。

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皮球来代替月球,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相成因。

上课前将一个充足气的皮球一半用白粉笔涂成白色,用来表示反射太阳光的一面。

"咦,老师,这个大皮球有什么用啊?

"当我带着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

我说"上课要用的。

"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皮球可能是用来当地球仪的。

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皮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产生好奇,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形状是在不断变化的。

下面我们就来演示一下一个月中月亮的圆缺情况。

"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皮球。

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皮球的用途。

我先设置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并告诉他们太阳光线从南方照射进来,皮球上涂成白色的一面就代表月球被照亮的部分,要求演示时亮半面要始终朝向南边。

当我说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月相成因时,学生们积极要求演示,最后,我从举手的学生中选了两名同学在教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