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8325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docx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docx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

12唐诗五首

一、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二、教学过程

野望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野望》。

(二)如何欣赏诗歌

1.通过多诵读,感知诗歌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象,体味意境美。

(三)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四)背景探寻

王绩入唐之后,仕途失意,渡河还家,游于北山东皋。

这首诗可能是他唐初弃官隐居故乡之时所作。

(五)问题思考

1.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本诗描写了作者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苦闷。

全诗流露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抑郁的心境。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总写秋色,写的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写的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同时也表明了诗人避世退隐的愿望。

(六)小结

本诗通过对山野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彷徨抑郁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本诗具有诗画交融的写作特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望去,到处都是秋色。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黄鹤楼

(一)导入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1.三大名楼?

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

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

事后他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

《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

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五)说读——情感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

“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

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六)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

1.个人示范背

2.唱诵。

3.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七)拓展练习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使至塞上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

《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

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1.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

(首、颔、颈、尾)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①教师范读②学生试读③学生个读④学生齐读

2.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激愤、抑郁)

赏析: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

(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

尾联:

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3.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

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渡荆门送别

(一)导入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著有《李太白集》。

4.选自《李太白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5.学生齐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

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夜晚,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霞让诗人目不暇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

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对诗中“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25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

这首诗,作者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师:

同学们好!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

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

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

(配乐,投影风光图片)

师:

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

师:

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

好!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1.简介作者: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

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

(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

《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

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

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

请注意:

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2.课下积累

师: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时所作。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啊,在此地做刺史的可以说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应当就是白居易和宋代的一位大文豪?

是谁呢?

他就是苏东坡。

无独有偶,苏轼也曾写过描绘西湖的传世佳作。

有谁知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

是美丽的西湖赋予了他们灵感,更是他们为西湖增添了永恒的诗意啊。

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也记住他们千古传颂的诗歌。

师:

你还能说出描绘西湖的诗句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出示目标

师:

欣赏完这两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师: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

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达到目标!

(四)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1.师:

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

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3)读出感情。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

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3.学生自读诗歌。

师: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5.听录音:

师: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

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

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幻灯片)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齐读诗歌一遍

师: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五)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1.师:

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师备案: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

好!

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

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

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六)品一品,探寻诗之妙

1.师:

从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自信已经充分的建立起来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环节,老师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1)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色?

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比谁回答准确。

2.学生自学,师巡视。

2分钟后检测、交流。

(分析过程:

a.让多名学生回答,并从诗中找出词句作证;b.其他同学加以补充;c.师引导辨析)

答案:

(1)水、云、莺、燕、花、草;早春;春水初涨平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

在此环节中,如遇到学生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赏析。

“几处”“谁家”,改“处处”“家家”好不好?

为什么?

文章写的是初春“几处”和“谁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

如果换成了“处处”和“家家”,那就不是描绘的早春之景了

师:

大诗人白居易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是因为他极为讲究对语言的锤炼。

(2)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的早春之景。

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从尾联可以看出。

3.再读诗歌,要求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

让我们再读诗歌,一定要读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一过程,板书)

(七)想一想,感受诗之美

师:

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诗歌的理解品读,我们一定会感觉到: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根据老师的提示,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

钱塘湖春行

首联: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骑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

雨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同水面连成一片。

颔联:

……

颈联:

……

尾联:

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

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的景色。

这里绿柳成荫,白沙堤静静地躺在湖边,那么安闲,那么自在,真让我流连忘返啊。

生: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来的小燕子,呢呢喃喃地忙着衔泥筑巢。

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的花儿渐渐的开了,一丛丛,一簇簇,摇曳在春风中,尽情地吐露芬芳,快要让人眼花缭乱;绿茸茸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遮住马蹄。

师:

哦,同学们描绘的春景太美妙了,让我们再次陶醉其中了。

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呢!

(八)背一背,积累经典诗作

1.师:

同学们,积累古诗词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再来积累一首!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诵诗歌,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自背

3.检查背诵。

4.学生齐背。

(九)比一比,体会诗之异同

师:

春天是美丽的,古往今来,多少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绘春赞春的美文佳作。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首。

让我们一起大声读一遍!

阅读韩愈的《早春》,试从所描绘的景物及所抒发的情感方面比较异同。

早春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师:

除此之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春的古诗词佳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唐)杜牧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唐)孟浩然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唐)贺知章

三、总结提升

《野望》一诗通过对山野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彷徨抑郁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黄鹤楼》一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使至塞上》一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经历,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意境雄浑,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一诗以清新飘逸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沿江东下所见的开阔、新奇景象,抒写了诗人从山壑重重的蜀地初到平原的喜悦以及对故乡深挚的眷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一诗通过对湖水、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荫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美景图,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