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7597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docx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导学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课题

一.1科学是……

课型

课时

导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导学重点、难点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导学

环节一、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说一说插图的内容。

3、(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并交流。

环节二、通过科学故事了解科学研究过程

1、学生听琴纳和牛痘的故事并交流老师的问题逐一回答。

2、学生复述故事。

3、交流自己知道的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的一些做法,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

 

环节三、理解科学是什么。

1、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

3、学生讨论折叠小人活动的原理。

环节四、全课总结:

1、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对科学是什么的想法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

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

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

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

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

(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

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

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三:

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

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四、全课总结:

1、提问: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

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当堂检测

填空:

1.()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2.()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3.英国医生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

4.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课题探究:

1.当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

 

2.你了解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他有什么样的研究成果?

 

3.你做过那些类似科学家的活动?

 

课题

一.2做一名小科学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重点难点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

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导学

探究活动:

环节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

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

(或成功或失败)

4、学生思考:

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

(提示:

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环节二:

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

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环节三总结拓展。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

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

好玩吗?

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

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

(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

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

(提示:

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

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

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

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

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

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

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总结拓展。

1、讲述:

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

比如:

……

2、谈话:

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

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物体()不容易倒。

二、判断:

1.物体的重心越低越稳定。

()

2.我们在探究不为什么纸鹦鹉能“站起来”的过程。

司机上就是经历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

3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科学道理。

()

4.铅笔又细又长,不可能站在我们的指尖上。

()

5小小玩具中可能隐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

三、问答

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科学?

 

课题

二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导学

 

环节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环节二、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学生讨论。

(3)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4)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环节三

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环节四

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环节一:

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环节二

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

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环节三

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环节一:

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

……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

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

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

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学生讨论。

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

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

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时

导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

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二、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

发现地点

青蛙、蚂蚱

校园围墙边

……

……

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

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三、小知识

生物:

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

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

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通过吸取营养物质,个体会由小变大,显示生物体的生长特征。

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

山涧中的流水;

机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当堂检测

一.1。

我们校园里有生命的物体有:

()、()、()、()等。

(写出任意四种。

2.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课题

二2、校园里的植物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学习目标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重点难点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导学

环节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

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小结:

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环节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

把它画下来。

4、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思考:

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环节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

你认识这些植物吗?

还认识哪些植物?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

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

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

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

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

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

先摸,有什么感觉?

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

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

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

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

你认识这些植物吗?

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

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当堂检测

1.在我们校园中,生长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的植物有()、()等。

生长在水池中的植物有()、()等

2.植物的共同特征有()、()、()等。

二.观察输液的生长有什么不同。

尝试画出树叶的生长方式?

 

2看课本17页,你认识这些植物吗?

你想怎么给他们分类?

 

3.完善思维导图

 

 

课题

二3、校园里的小动物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学习目标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重点难点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教师导学

环节一、

1、观察蜗牛。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

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环节二

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环节三、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

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

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

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

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

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

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

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五、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

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当堂检测

一.阅读课本21页内容,试着用多种方法给动物分类

 

2.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课题

二4、动物·植物·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与比较,找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了解人与动物的血缘关系。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通过比较人与动植物的相同与不同,将人融入自然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与比较,找出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人与黑猩猩的比较了解人与动物的血缘关系。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1、可供观察的动植物图片。

2、观察记录纸。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导学

 

环节一、动物和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1、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把比较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动植物进行比较。

 

环节二1、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之处?

 

环节三、人与黑猩猩的比较

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组的意见填写到下面的表格中。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漂亮。

人与黑猩猩的

相似之处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处

吃东西

人会制造东西

生孩子

人会说话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会爬树

……

……

 

第二课时

环节一

观察教材第22页中的两幅图,说一说,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有:

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第一课时

引入:

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都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

(板书课题)

一、动物和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1、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

 

萝卜

兔子

 

把你比较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动植物进行比较。

青蛙

莲花

 

二、讨论并汇报。

1、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之处?

兔子:

能运动、要吃青菜和萝卜、全身长毛、耳朵特别长、……

萝卜:

不能运动、生长需要土壤、有根和叶子两部分组成、叶子是绿色的……

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它们都能长大,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都需要养份……

三、人与黑猩猩的比较

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组的意见填写到下面的表格中。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漂亮。

人与黑猩猩的

相似之处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处

吃东西

人会制造东西

生孩子

人会说话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会爬树

……

……

学生讨论,充分表达各小组意见,班级集体交流后,把记录纸上要求的内容填完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比较了动物和植物之间如兔子和萝卜的不同和相同,虽然兔子是吃萝卜的,但兔子和萝卜间还是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另外我们还比较了动物和人的区别,发现我们人类和动物一样,也是有生命的物体,也需要水分和空气以及食物才能长大。

那么,植物、动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观察并记录

观察教材第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