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利学绪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7356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水利学绪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环境水利学绪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环境水利学绪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环境水利学绪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环境水利学绪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水利学绪论.docx

《环境水利学绪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水利学绪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水利学绪论.docx

环境水利学绪论

环境水利学

城建学院梁素弢

2010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宝贵资源

环境水利学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水体环境

第三章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

第四章水资源保护

第五章水质数学模型及模拟

第八章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水利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第二节环境水利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环境水利学的特点

一、环境水利学的定义

二、环境水利学的研究对象

三、环境水利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第一节环境水利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一、环境水利学的定义(p1)

环境水利学是研究兴建水利工程引起的水利环境问题和环境变化对水环境、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的学科.

一、环境水利学的定义

二、环境水利学的研究对象

三、环境水利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第一节环境水利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二、环境水利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对水资源认识的转变

(1)从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和谐相处;

(2)从把水资源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转变为认识到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国家战略资源;

(3)从注重防止水对人类的危害转变为同时要注意防止人类对水资源的危害;

二、环境水利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对水资源认识的转变

(4)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同时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

(5)从只考虑人类活动用水转变为同时考虑社会活动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

广义的环境水利学:

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环境水利学具体内容为两方面:

(p1)

(1)与环境有关的水利问题:

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利工程的影响;

(2)与水利有关的环境问题: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即兴修水利对环境生态的影响,洪涝旱碱淤污等水害带来的影响等.

二、环境水利学的研究对象

一、环境水利学的定义

二、环境水利学的研究对象

三、环境水利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第一节环境水利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三、环境水利学的基本内容

1.水资源保护:

涉及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水质保护为重点.

2.水利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水利发展对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3.流域环境水利:

中国七大流域:

长江、珠江、太湖、黄河、松辽、淮河和海河.

三、环境水利学的基本内容

4.区域环境水利:

区域环境水利划分有3种类型

(1)按行政分区;

(2)按自然地理分区:

如平原区、河口地区的环境水利等

(3)按资源开发利用分区:

5.城市环境水利:

以城市为对象研究水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对策与措施.

6.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水利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第二节环境水利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环境水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环境水利学提出的背景

第二节环境水利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水利学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水资源短缺带来的环境问题

(二)水体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

(四)洪涝灾害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水利学提出的背景

(一)水资源短缺带来的环境问题

水资源现状

地球上总的水体积大约为14亿km3,其中只有2.5%是淡水.

大部分的淡水以永久性冰或雪的形式封存于南极洲和格陵兰岛,或成为埋藏很深的地下水.

能被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湖泊、河流、土壤湿气和埋藏相对较浅的地下水盆地.这些水资源中可用的部分仅有20万km3――不足淡水总量的1%,仅为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0.01%.

水资源现状

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

水缺乏状况

目前世界上已有29个国家不同程度的缺水,到2025年,缺水国家将达34个;在今后50年内,世界将有10亿至24亿人面临缺少淡水的威胁.

水缺乏状况

在中国七大流域中,有近5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10%的河段污染极为严重,已丧失了水体的使用功能,75%的城市河段已不适宜作为饮用水的水源.

1.我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其中地表水2.7万亿m3,地下水0.83万亿m3,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m3.

(一)水资源短缺带来的环境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居世界第121位,属于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1.我国水资源现状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水资源缺乏分为四个等级

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m3为轻度缺水;

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m3为中度缺水;

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m3为重度缺水;

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

河北省人口有6700多万人(2002年的数据)

河北省人口有6700多万人(2002年的数据)

河北省人口有6700多万人(2002年的数据)

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3.

河北省人口有6700多万人(2002年的数据)

江苏

水质型缺水,不是因为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而是指因水源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而造成的缺水.

2004年,太湖富营养化面积达到77%,流域河流水质评价为Ⅰ至Ⅲ类的仅占9.4%,超标河长占到了90.6%.

河北省人口有6700多万人(2002年的数据)

以上海为例,市区依湖停海,人均淡水量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倍.

按照国家标准,地表水水质分为Ⅴ类,其中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必须达到Ⅲ类水以上.

根据上海市水务局的历时两年的详细调查,目前本市陆域水系已经没有Ⅰ类水,Ⅱ类、Ⅲ类水仅占陆域水系的1%.而Ⅵ类水、Ⅴ类水占30.4%,劣于Ⅴ类的水占69.6%.

河北省人口有6700多万人(2002年的数据)

河北省是我国水资源最缺乏的省份之一.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5亿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307m3(按2000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值的七分之一.据评估分析,上世纪50年代全省的用水总量约40亿m3,目前增加到200多亿m3,而我省可用水资源总量约170亿m3,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每年不得不超采40多亿m3的地下水.

2.河北省水资源

“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我省地表水的减少后果:

300年历史的房涞涿灌区面积只剩下1/10

荆轲刺秦王

战国末年,燕国派荆轲刺杀秦始皇,荆轲将匕首藏在一份督亢地图中,假意献图混进秦宫,最终败死在秦王手中.

涉及到北京平原早期水利开发的重大成果—古督亢水利.

督亢地区位于北京平原拒马河下游,包括涞水、涿州、房山、新城等平原地带.战国时代,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灌溉水网,成为燕国有名的富饶之地,早为秦国所垂涎.荆轲为能获准进入秦宫,假献督亢地图给秦王,说明督亢的价值.

在战国时代,人们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古督亢水利至今已延续了一千多年,房涞涿灌区仍在发挥效益,但灌区面积已经大大减少.

在邢台市和邢台县境内京广铁路两侧2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有百泉、珍珠泉、达活泉等15个泉群,以百泉和达活泉最著名.

百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泉水灌区.据记载,百泉一般年份的自然涌出量为6.4m3/s,最大出水量达9.8m3/s,可灌溉36个村的5万多亩耕地,一派“北国江南”的风光.

随着邢台市用水量的增大,地下水超量开采,百泉逐渐干涸.

400年历史的邢台百泉灌区成了“无M之炊”

2009年邢台市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被批准,是全国十个水生态修复试点之一,也是全国唯一地下水修复试点.该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设工程分4年建设,总投资17.52亿元,将重现百泉争涌的生态景观,百泉处将建设泉水湿地公园.

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为170.26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淡水补给资源量为131.60亿m3,多年平均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为99.54亿m3.

3.河北省地下水开采现状

河北省地下水资源简况

1979年全省有机井57.3万眼,井灌面积3914.34万亩,地下水开采量达100多亿m3,八十年代全省平均每年开采地下水130多亿m3,地下水是我省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供水水源.

河北省机井数

2000年,全省地下水开采井数量达86.66万眼,(其中深井10.24万眼),约占全国农用机井的1/3,使河北省成为全国拥有开采井数量最多的省份,地下水开采量居全国之首.

地下水开采量由高到低排列:

石家庄33.64亿m3;保定市30.05亿m3;唐山市19.65亿m3;邯郸14.36亿m3;衡水、沧州、廊坊均在10亿m3左右,张家口5.6亿m3,秦皇岛4.45亿m3,承德3.43亿m3.

从1976年起,河北省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40亿m3,30年共超采1200多亿m3,相当于200个华北地区最大淡水湖白洋淀的蓄水量.

地下水超采的后果

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和超采,不仅造成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同时在开采强度较大、用水集中的城市地区出现了规模不等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地下水超采的后果

河北平原从70年代初期形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并逐渐转化为常年性漏斗,华北地区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地下水超采的后果

河北省约有30余处地下漏斗,一般中心深25M~35M,个别40M以上.据观测资料,规模较大的是石家庄漏斗,冀枣衡漏斗和沧州漏斗.

河北省地下水降落漏斗举例

⑴石家庄漏斗

浅层潜水疏干漏斗,中心位于石家庄市,自1965年~1990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由7.57m下降到37.22m,漏斗中心水位累计下降29.65m,平均每年下降1.2m,1990年漏斗面积达338km2.

⑵冀枣衡漏斗

主要是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心位于衡水市,该漏斗形成于70年代初期,自1972年至1990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由20.98m下降到76.18m,漏斗中心水位累计下降55.2m,平均每年下降2.85m/a,漏斗涉及面积达4032km2.

⑶沧州漏斗

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心位于沧州市,从漏斗中心水位埋深92m,中心水位下降速率2m/a.漏斗面积达1415.2km2.

保定一亩泉水位:

1958年一亩泉水位为地上1m,而到2002年6月末,平均水位埋深39.62m.

4.超采地下水的后果

A、地面沉降

B、塌陷

C、地裂

D、海水入侵

E、改变自然景观

F、诱发地震

在我国,由于各大中城市巨大的人口压力,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出现地面沉降.

全国有近70个城市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地面沉降,沉降范围6.4万平方千M,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2M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其中天津塘沽的沉降量达到3.1M.   

A、地面沉降

北京东郊约600平方公里的区域累计沉降量达550多毫M.这不仅导致高层建筑的倾斜,而且加重了城市防洪、防潮、排涝的负担.

A、地面沉降

由于地下沉陷,西安大雁塔从16世纪初开始就向西北方向发生了倾斜,到1996年,大雁塔的倾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1010mm,经过各级部门近10年的抢救,大雁塔倾斜的势头得到了遏止,但它现在的倾斜幅度依然超过了1m.

目前,河北平原地面沉降大于0.5m的面积达6430km2,沉降大于1m的面积达755km2,沉降大于2m的范围已覆盖了整个沧州市区.沧州市境内南运河河床下沉,影响着南水北调东线引水工程的安全,同时对重要交通干线和河流泄洪能力造成影响.

A、地面沉降

保定每年的地面沉降为1cm,从5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累计沉降(均匀沉降)60多cm,2000年前市区地下水位38m,西大洋水引入市后,上升了10m多.

A、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导致了地表建筑和地下设施的破坏.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地面沉降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亿元人民币以上.

我国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我国的地面沉降现象已经或将得到控制.

A、地面沉降

B、塌陷

由于大规模集中开采地下水,近年来,我国地面塌陷频繁发生,并呈现向城镇和矿山集中的趋势,规模越来越大,损失不断增加.

在岩溶区开采地下水过量会造成地表塌陷,引起房屋开裂倒塌、地下管道弯裂、中断交通与电力供应等一系列灾难.

B、塌陷

20世纪80年代,山东泰安岩溶塌陷造成京沪铁路一度中断、长期减速慢行;贵昆铁路因岩溶塌陷发生列车颠覆事件……

2003年8月4日上午10时25分,广东阳春市大河水库移民春城镇河西安置区突然发生地质沉陷,6栋楼房发生斜沉或倒塌,3号楼一半倒塌,4、5、6号楼近60o倾斜,7、8号楼下沉6m,上部倒塌,造成一人死亡,一人失踪.

B、塌陷

目前,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区),而昆明、贵阳、六盘水、桂林、泰安、秦皇岛等城市的岩溶塌陷最为典型.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共发生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千M,塌坑总数超过4万个,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C、地裂

河北平原区已发现地裂482条,影响到7个城市的近70个县(市).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显示,从2006年6月底至7月初,河北邢台等三市内共五县出现大地裂缝,分别是廊坊香河县、文安县,衡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平县,邢台的柏乡县.

海河流域平原已发现200多条地裂缝,最长达8公里.海河水利委证实,流域平原地裂缝多与超采地下水有关.

C、地裂

1993年秦皇岛抚宁县洋河和戴河的入海口处,已经形成面积为27.33平方公里的海侵区,由于海水入侵,使抚宁县枣园水源地逐渐报废,1000多亩稻田被咸化而减产或绝收.

D、海水入侵

北京地区多处历史名泉已因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而枯竭.

河北省太行山前的许多泉水已断流,如保定一亩泉、红花泉、申泉等.我省有名的6大泉中,已有2个常年断流(石鼓泉、百泉),1个间断性断流(黑龙洞泉),3个出水量减少(威州泉、东风湖泉、涞源泉).

E、改变自然景观

F、超采地下水还可能加重地震灾害

(一)水资源短缺带来的环境问题

(二)水体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

(四)洪涝灾害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水利学提出的背景

水污染

使水荒更加严重

2000年资料,全国排污量360亿吨生活和工业废水,其中95%未经任何处理.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二)水体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

河北省103条河流,7876公里长的河段中,85%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不符合灌溉标准.京津冀70%的河流被污染,绝大部分为严重污染.

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

1、2类水-------0;

3类水-------50%;

4、5类水-------50%

海河16个河段监测结果:

海河在七大水系中(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松花江、辽河、海河)污径比最高.

污径比即污水排放量与本流域河川水量的比值.海滦河污径比为0.128,说明海滦河污染最严重,其流域内稀释自净能力最低.(最佳污径比为1:

30=0.033)

(一)水资源短缺带来的环境问题

(二)水体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

(四)洪涝灾害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水利学提出的背景

(三)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

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

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地质侵蚀).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1.水土流失概述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的简况:

水利部于2002年公布了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

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危害

(1)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暴雨中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据观测,15~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400~600m3,流失土壤30~150吨;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流失,造成土地贫瘠,田间持水能力降低.近50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

2.水土流失危害

(2)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积山塘、水库,降低了这些水利设施的蓄水功能,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小水库几年淤满报废,如辽宁省兴修的733座小水库中10年左右已有106座淤满报废.

太行山每年泥沙流失5000万m3,2年一个大型水库报废.(库容为1亿立方M的为大型水库).

2.水土流失危害

(2)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承德庙宫水库处于滦河水系伊逊河干流上,是滦河由北向南第一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的大Ⅱ型水库.庙宫水库1958年建成,1960年蓄水,由于上游水土流失水库严重淤积,到1987年已淤积泥沙9650万立方M,占总库容的53%.当时设计总库容为1.83亿m3,现在有1亿m3已是泥沙,自1998年水库无法再蓄水.

2.水土流失危害

(3)水土流失致使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

如“地上悬河”-黄河,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约10年淤高1M,黄河解放后三次加高,每次耗资10亿元,使华北平原面临“愈险愈加,愈加愈险”的严重洪水威胁.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分别发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加速了暴雨径流的汇集过程,降低了水库的调蓄和河道的行洪能力.

2.水土流失危害

(4)影响交通运输安全

每年汛期,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公路、铁路沿线山坡塌方而引起的交通中断事故,全国时有发生.一次较大的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往往以数十万元计.  

2.水土流失危害

(5)恶化生态环境

20世纪30~60年代,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认识到人类整个环境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3.水土流失的原因

(1)地形地质条件

一方面,我国山地多,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另一方面,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土质疏松地区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

(2)气候条件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  

3.水土流失的原因

(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滥伐森林,以及某些基本建设等活动,破坏了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

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原理是:

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

(一)水资源短缺带来的环境问题

(二)水体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

(四)洪涝灾害带来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水利学提出的背景

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的形成须具备两个条件:

1.自然条件:

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

2.社会经济条件:

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洪涝的类型

洪涝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洪涝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地区发展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依照成因不同河流洪水又可分为:

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

辽宁海城尾矿溃堤

2007年11月25日,辽宁省鞍山海城市一尾矿库突发溃堤事故,大约为15万立方M的泥流和水流,席卷了位于下游2公里处的向阳村.建在低洼处的33间房屋被冲毁,造成6人死亡,7人失踪.大水紧接着冲向处于更下游的蔡家村,造成粮食、车辆被冲走,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或失踪.

尾矿库:

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主要用于堆放和处理矿山生产所带来的废渣、废水等污染物质.

辽宁海城尾矿溃堤致6死17伤

武警战士搜寻失踪者

洪涝灾害的特点

1.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

   2.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

   3.洪涝具有可防御性.人类不可能根治洪水灾害,但可尽可能缩小灾害的影响.

洪涝的防治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包括:

(1)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可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

(2)尽可能降低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

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一、环境水利学提出的背景

第二节环境水利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水利学形成和发展过程

环境水利学(WaterResourcesandEnvironmentEngineering)于20世纪70年代由我国专家学者率先提出.

二、环境水利学形成和发展过程

黄河三门峡水电站

黄河三门峡工程(1957.4.17动工兴建)正当水库基本建成蓄水之时,库区泥沙迅速严重淤积,并在上游潼关形成拦门沙坎,回水淹没浸没危及关中八百里秦川,甚至西安也遭威胁.

前车之鉴:

黄河三门峡工程

失误原因:

由于对世界第一多沙河流—黄河的泥沙问题研究不够,特别是对泥沙引发的环境水利问题处理不当,最终导致在环境水利问题上出现了重大的失误.

黄河三门峡工程

造成严重后果: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由原来的“高坝大库、蓄水拦沙”改变为“蓄洪排沙、径流发电”.

偌大一个高坝只能当作低坝使用;

原拟安装8台总装机超百万KW的大电站,改建为5台共25万KW的径流发电厂;

为了蓄洪排沙,对工程进行了大量改建.

拖长了工期,加大了投资.

黄河三门峡工程

1956年12月和1957年3月,一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先后两次向国务院和水利部提交《对三门峡水电站的意见》,认为由于黄河多泥沙,在三门峡建造高坝大库,潼关以上流域会被淤积,价值不能单纯用经济数字来衡量.

这个人就是温善章——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水利专家、教授级高工.

前车之鉴:

黄河三门峡工程

前车之鉴:

黄河三门峡工程

几个月后,水利部在北京就黄河三门峡水利规划召开了15天的会议,讨论这位年轻人的意见.在包括当时一些学界泰斗级人物的70名与会者中,支持这个观点的只有一个人.而支持他观点的这个人就是黄万里.

在大坝建成42年之后,科学家再一次承认,当时三门峡高坝大库的建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