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九 古代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73044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九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九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九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九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九 古代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九 古代诗词鉴赏.docx

《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九 古代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九 古代诗词鉴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九 古代诗词鉴赏.docx

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九古代诗词鉴赏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九古代诗词鉴赏

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九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九

古代诗词鉴赏

1.【2014·成都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表。

【注】屑屑:

劳瘁匆迫的样子。

(1)简要赏析颈联瘦和微两字的表达效果。

(4分)

答: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答:

1.

(1)(4分)瘦表现鸿雁万里奔波,消瘦无力(1分),是奔波劳碌的形象写照(1分)。

微写出暮色苍茫中昏鸦归去的寥落的景象(1分),暗含前途迷茫之感(或:

表达了漂泊孤寂之感)(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可从关键字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及揭示的主题入手,也可从表达技巧入手分析。

瘦形容鸿雁,鸿雁都奔波瘦了,含蓄地写出了奔波劳碌的情形。

微有微小、细微的意思,鸟乌微说明它离视线远,更显的孤独。

(2)(4分)主要表达了诗人奔波劳碌、壮志难酬的无奈(2分)。

首联直言多年来壮志难酬,岁月空逝。

中间两联融情于景,表现自己奔波劳碌、黄尘满面,秋日依然无法归去的迷茫。

尾联以友人应笑更显无奈(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从标题走郊外来看,这首诗写诗人的奔波之苦;从标题示友来看,这首诗是写给友人的,就应当有离别之苦的意思。

再从前两联来看,这首诗还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

【赏析】首联,诗人写自己多年来依旧难以实现心中理想,表现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苦闷。

颔联,表现出诗人没有功成名就,却仍要奔波的无奈之情。

颈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天地如此广阔而我却如此渺小。

诗人夸大天地境界,以巨大的悲凉之景反衬自己的渺小孤单。

在夸大的环境之下犹显自己渺小这表达诗人因前途渺茫而悲叹愁苦的心情。

尾联,诗人写自己客居他乡,体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2014·绵阳二诊】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

梦泽:

云梦泽。

图障:

图画。

(1)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

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

(4分)

答:

(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

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

答:

2.(8分)

(1)颔联写洞庭湖春涨之时远连云梦、西近长安,用夸张手法正面写洞庭湖的浩瀚无际;颈联写善飞之雁难以渡湖,侧面烘托洞庭湖的浩瀚无际。

(4分,画线处各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目要求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限定了范围,但一定要先通读全诗,弄懂大意后再作答。

颔联的连和近突出洞庭湖春涨后的浩瀚无边,是夸张手法;颈联写猿苦雁难,从侧面突出其浩瀚无边。

(2)洞庭湖风景壮阔美丽,但只能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而途经此地只感到苦难。

蕴含着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4分,画线处各1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的内容,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问要准确理解关键词堪(能)华堂(豪华的大厅)张(张挂)的含义。

第二问,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壮阔美景,第五六句却说感到苦难,结合最后两句的内容来看,诗人有对贵人们的怨愤之情;从诗题题岳阳楼和注释来看,诗人外放做官,从第二句中的独来看,这里也有羁旅漂泊之苦。

【诗歌赏析】

作品的前四句中有三句描绘了洞庭湖的宏伟阔大。

首句中漫漫一词给人造成一种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印象。

三、四句对洞庭湖的广阔浩瀚作了进二步的具体描绘。

洞庭春涨,既远连云梦,傍晚夕阳返照水面之处,又距长安不远,如此夸张洞庭湖壮阔的晚景,使读者对洞庭湖之宏大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同时这句话又暗用晋明帝(司马绍)

日远长安近的典故。

诗人看见夕阳返照之处,不由得想起了长安,想到自己由江州赶赴岳州,和长安又近了一步。

所以这句诗表层意思是运用夸张手法,描绘洞庭晚景的壮阔,深层却寄寓着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五、六句用猿啼、雁渡抒发天涯沦落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照应。

试思水阔天长,大雁且飞渡不过,不得不频频落水休息人又何以轻易跨越?

可见,诗的第二句中的独既是实写,说他一个人登楼远眺,同时也虚写他常年贬官在外,远离京城,饱尝孤独之感。

所以他看到夕阳返照之处,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长安,听到猿啼,看到雁飞就感到世事的艰难。

这几句都是见景生情,情寓景中,前后照应,既描绘了洞庭的阔大不凡,又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眷念京城的痛苦。

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障,张挂在豪奢的犬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或许可以使他们稍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风波之苦。

从而含蓄地抒发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3.【2014·眉山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青玉案

欧阳修

一年春事都来几?

早过了、三之二。

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

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1)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答: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两种简要赏析。

(4分)

答:

3.

(1)这首词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上片叹春日之迟暮,春光不能留驻,引出个人的伤感。

(1分)下片通过叙述在长安买花载酒想起在家乡桃李,直抒胸臆,强化思乡和思亲之情。

(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在读懂词意的基础上,抓住词中直接体现词人情感的词语,如上片写春光流逝之景,表达伤春之叹;下片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几句直抒胸臆,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2)寓情于景,以绿暗红嫣暗示春已到头,眼就将是红衰翠减,流露出了几分伤感之情;对比,将长安买花与家山桃李对照、比较,突出对家乡与家人的深情与爱重;直抒胸臆,用有个人憔悴直接表达了春日远去,时光流逝,青春年华不在的伤感之情,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三句直接表达出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之情。

(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满分,其他手法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属于典型的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下片直接抒发了的情感,是直抒胸臆;下片的长安买花与家乡的桃李形成了对比。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怀乡词。

上片写赏花伤春。

一年二句交待春事已过三分之二,绿喑红嫣,讲暮春尚余可心乐事之景,暗寓了夕阳无限好之意。

绿杨二句以镜头推进的方式,穿庭院,开帘幕,再映出一个憔悴之人。

是谁呢?

下片相思难表来看,显然是词人的爱妻。

这几句是词人赏花伤春而联想到如花爱妻的红颜憔悴,遂引发下片之怀人思归。

买花二句,将长安买花与家山桃李对照、比较,显示出对家乡爱妻的深情与爱重。

不枉句,讲不要错怪春风吹落了感伤的泪水,词人没有像一些词家怨天尤物,责备春风惹恨,花草添愁,而是朴厚、坦诚地讲:

相思难表,梦魂无据。

最后词人表示而今唯有归返家乡最好,趁桃李芳华,享受团圆美满,以慰藉孤独、寂寞,流露出对仕途迁延的厌倦。

全词语言浑成,感情真挚,情思由近及远,构思新巧。

4.【2014·新余期末质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

漠漠孤云未成雨。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

莫怕功名欠人做。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1)上片用那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是如何写景的?

答:

(2)本词体现出的心情是矛盾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

(1)【答案】上片用秋空江渚漠漠孤云雁声等意象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先写视觉所见的秋空江渚漠漠孤云,接着写听觉,并由雁声引出的联想

【解析】本题两个要求。

(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找出意象不难体悟出其中清冷与开阔之意境。

(2)对艺术特点的鉴赏,可从三个方面想: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本题从表达方式中的写景角度分析。

(2)下片前两句说用不着自己怀抱壮志去担当大任,后两句又说再三思忖只有辞官东归,回到故乡山阴的石帆山下,去种三亩菱为生,实际上这是积极的理想找不到出路,被迫要作消极的归隐之计,所以前两句只不过是愤激的反语罢了,而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曲折、更为深沉的感慨,后两句也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罢了,体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可从意象、意境、形象入手分析。

应注意知人论世,结合的生平来体会。

【诗歌鉴赏】

这首词,是离蜀东归以前,感叹壮志未成,思念家乡时所写下的。

上片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片以抒情起而以情景结合终。

在一个初秋的阴天,登上了江边的一个小阁,仰望初秋的天空看见迷蒙的云气还没有浓结到要化成雨点的样子,俯视下面可以看到江水和沙渚,境界是开阔的,并带着些静默与冷清。

只轻轻地把它描写成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概括了登高之事和周围环境,并描写视觉中景物,化用了王勃《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的诗句。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是写听觉,并由此引出的联想。

雁是新雁,知秋是新秋;云是孤云,雁只数声,数字中也反映出主客观的孤独意象的两相契合。

杜陵,在长安城东南,秦时为杜县地,这里用杜陵指代长安。

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空有从军万里的壮怀,而无人相许,申明回首句的含意,这里的描写从含蓄的寄概到激昂的抒情。

过片时用了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

黄阁、紫枢,指代宰相和枢密使,是宋代最高文武官吏。

第三句说不怕这种职位无人可当,意即用不着自己怀抱壮志与准备担当大任。

这三句词,说得很平淡,很坦然,那么他真的会这样轻易放弃自己的壮志、他真的相信一般的将相也能够担负恢复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吗?

不!

这只不过是诗人愤激的反语罢了。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这里说的是现在再三思忖只有辞官东归,回到故乡山阴的石帆山下,去种三亩菱为生。

这是积极的理想找不到出路,被迫要作消极的归隐之计,所以最后出现一个江南水乡的图景。

痛苦的心情融化于优美的自然景物,表面上是景美而情淡,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罢了。

这是陆游的一首要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词作,情景结合,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看似闲淡,但其意境是曲折的,感慨是深沉的。

5.【2014·吉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

杨万里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

犬知何处吠?

人在半山行。

(1)本诗语言常中见巧、平中见奇。

试简要赏析随着两字的妙处。

答:

(2)本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全诗的角度简要赏析之。

答:

5.

(1)【答案】随字写诗人远望春天的天空、原野,将满目春意尽情写出;同时表现了诗人愉悦、自得之情。

着字写斜阳照山树,既表现了树之英姿,又写出残阳之烈,使日与树互相映衬。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语言,说明用字的妙处。

答题可灵活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指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把该字放入原句,展开想象与联想,描述景象;第三步,指出其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四步,点出该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征,烘托渲染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案】天空高远,山树郁郁葱葱,夕阳光辉灿烂,是为静景;犬吠声洪亮,人行半山中,是为动景;既表现了春意盎然,又表现了人行之精神倍增。

【解析】本题从描写角度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动静结合是写景的常用手法之一。

先指出动静两方面在诗中的表现,再指出其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春,很有特色。

诗人撇开常思,抓住春天傍晚时候这一特定时间写春天,将夕阳、山树、犬吠、人行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特有的春的图画。

春天的黄昏与冬、夏、秋就是不同,山树郁郁葱葱,夕阳光辉灿烂,犬吠声更洪亮,行人精神倍增,这些春之景象组合在一起,创造的是春意勃发的意境,给读者的是一股春的暖流,让人从中感到一种旺盛的精神。

本诗用词似不十分推敲,却以自然贴切为求,常中见巧,平中见奇。

诗人远望春天的天空、原野,用一随字,将满目春意尽情写出,也将诗人的怡怿心情和盘托出;写斜阳照山树,用一着字既映出树之英姿,又写出残阳如血的阳光之烈,使日与树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山中犬吠,本是极常见的现象,诗人用一知字,就充满了趣味:

听见狗叫,可东张西望,觅不到狗之形,不知吠从何来?

但既有犬声,定有人家,虽然不见柴扉,但家之温馨已渐显明,一个知字,将山之空寂广大、山中生活特有的意趣全然写出。

杨万里这首《春日》,突出运用了铺叙手法。

整首诗紧紧围绕远目二字,尽情酣畅地状春,由极目无边而移视眼前,由睁目四顾而到侧耳闻春,由自然之景而人人间之境,由盎然春意而到温馨亲情,调动了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把读者带入了全景式的春的氛围,那里,有春之声的和悦,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境的美妙,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让感官尽受春的刺激,让热血因春的荡漾而沸腾!

6.【2014·赣州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

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午桥:

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答:

6.

(1)【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里主要是对表达方式中景物描写的赏析。

一般要求指出运用的什么手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说明达到了什么效果。

(2)【答案】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答对其中两点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要求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的思想态度。

应全诗,并注释中所交代的有关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四十六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

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

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

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

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

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

彭孙遹说得好,‘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

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

(《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

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

7.【2014·宜春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

周邦彦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

桥上酸风射眸子。

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

不恋单衾再三起。

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注:

萧娘:

对所爱女子的泛称。

杨臣源《崔娘》诗: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1)词的上阕中第一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

(2)结合全词,列举词中主人公的两个反常举动。

词的下阕中,主人公不恋单衾再三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

(1)【答案】上阕第一句描写了一幅树叶飘落、夕阳西下、水浪轻卷,秋江千里的图景。

营造了一种悲秋离愁(或沉郁、浓重的离恨愁情,或愁长千里之遥,心萦千里之外等)的孤寂与幽冷的意境。

【解析】本题要求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答题时应找出诗中的表达意象的关键词,抓住特征概括为描写……画面的形式;意境的概括要能表现出诗歌给读者的主观感受。

(2)【答案】反常举动:

立多时,再三起。

原因是:

为萧娘书一纸。

(答:

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或用自己的话答也可)

【解析】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应全诗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诗歌鉴赏】

此词为伤离怀旧之作。

词的结构采用新巧的悬念法,先层层加重读者的疑惑,最后一语道破意蕴,读来跌宕顿挫,波澜起伏,委婉凄绝。

前两句写斜阳照水、水流千里的江景。

斜阳照水四字给人以水天空阔的印象,而从叶下二字写起,说斜阳从叶下照向江水,便使人如见岸上官柳萧疏一类秋天景象。

这里虽未写到人,写景物却是从人的所处看出去。

由树下日照的局部水面,到卷浪前行的一派江水,到奔驰所向的沉沉远方,词人目之所注,心之所思,亦有千里随波去之势。

紧接桥上酸风射眸子一句,则把上面隐于句下的人映出,他站小桥上。

风寒刺目,酸与射这两个奇特的炼字,给人以刺激的感觉,用来写难耐的寒风,比寒字刺字表现力强得多。

换头三句,是深夜,陋室。

古屋寒窗,破旧而简陋的居处,是隔不断屋外风声的,连水井旁的桐叶飞坠的声音也听得极清楚。

这是纯景语,其中夹有轻微的叹息。

这一连串的写景,恰如其分地摹状出一个愁绪满怀、无可排遣客子的心境,为下文作了铺叙。

不恋单衾再三起,再三,则是起而又卧,卧而又起。

单衾之单,兼有单薄与孤单之意。

这个惶惶不可终日之人,为何又惶惶不可终夜呢?

结尾三个短句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方予点醒。

原来一切都是由一封书信引起的。

全词到此一点即止,余味甚长。

此词所表现的虽是思念情人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主题,写法上却颇有特色。

词之上下两片描写由傍晚斜阳到黄昏灯火,由桥上酸风到古屋寒窗的情景,时空依次推移,景物随时变换,感情随之深化,最后揭出为萧娘,书一纸的底蕴,写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8.

(一)[2014·马鞍山市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本诗是晚年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请分别指出一、二两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答:

(2)写南溪早春抒发了哪些情感?

(4分)

答:

(1)【答案】第一联:

对比。

将春容与病翁进行对比。

(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联:

借景抒情。

借桃红柳绿的早春景色抒发喜爱之情。

(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针对每一联诗歌运用的主要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不能将次要的技巧作为答案,如第二联,看到下来上去就认为是对比技法。

(2)【答案】叹老却不服老的情绪。

对家乡的热爱。

关心民生。

(每点2分,答到其中2点,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想感情可通过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句子加以理解,

[古诗赏析]

首联扣合题目,概述还家五年来的景况。

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适成对照,所以说春容恼病翁。

叹老中隐藏着不服老的情绪。

这正是诗人虽年已衰暮,却仍然热爱早春景色的原因。

颔联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早春柳枝返绿时,总是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故说垂处绿;而小桃花初绽时,也总是首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故说末梢红。

下来上去,分写柳条桃枝的特点。

这两句观察细致,造语新颖,紧扣题目早春写出动人春色不须多的特点。

颈联写衰翁在早春时节静居亭馆与漫步溪山的感受。

在华美的亭馆中,珠帘高卷,浓盛的春光映射着,满室充满了温煦的春晖和熏人的春意;拄着拐杖,在溪山郊野间放步漫游,迎面吹来了徐徐的春风。

这一联将早春的暖日和风与衰翁居室及出游的活动结合起来写,传出了融洽的春意。

酣酣款款使人感到舒适欲醉。

尾联笔,以春雨兆丰年收结,进入新年之后,新雨下的很足,看来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景,相比之下,去年虽丰收,恐怕还算不上最好的年景。

更入新年点早春。

这个结尾,说明衰翁所醉心的并不仅仅是美好的春容,而且关切着民生。

赞美故乡早春景色的诗作《南溪早春》就是诗人热爱家乡最好的写照。

这首诗被刻在廊桥的墙壁上,以教育湴塘的子子孙孙热爱家乡。

我想也是湴塘的乡亲为了永远地怀念杨万里。

9.[2014·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山路梅花

冯山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注:

冯山,字允南,四川安岳龙台人,北宋中期诗人。

此诗为旅途即兴之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

答:

(2)指出本诗描绘梅花的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答:

(1)【答案】诗人在车行途中,听说山下有冬梅数株,就触动了停车赏梅的雅兴。

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感受到春意袭人。

寄意东风,认为梅花不同寻常。

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梅花,有闲情逸致和旷达胸怀,饱含深情的诗人形象。

(4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要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归纳出诗人有着怎样的独特形象,关键词语如喜爱旷达等。

(2)【答案】衬托(侧面描写),通过停车折梅的雅兴之浓,衬出梅花的可爱。

想象,因赏梅而产生联想,希望一路有梅花相伴,希望东风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盛开,突出了梅花之美。

(4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诗句不免车帷暂一开可知有衬托,从何妨归路可知有想象。

[古诗赏析]

此诗写山路梅花为旅人带来春意盎然的愉悦心情。

首联写在归途中听说山下有数株梅花正含苞怒放,便停车开帷欲前往观赏。

古人宦游在外,回乡探亲机会较少,一旦踏入归途,便急于早日到家同亲人团聚,真可谓归心似箭,因而一般人在归途之中绝无观花赏景的兴致。

诗人闻听山下有梅花盛开,便不惜拖延归程,前往观之。

足见诗人喜爱梅花的情怀雅兴。

同时,诗人闻梅、探海之逸兴又反衬梅花为寂寞山路增添光彩,为长途旅客奉献情.趣,可知这数株海花是多么珍贵。

额联写诗人折梅、赏梅的愉悦情怀。

诗人为车马拥众的官员,但他不是派随从去折梅来赏玩,而是停车出帷,身临梅边,亲手攀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