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案2 《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7238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教案2 《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教案2 《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教案2 《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教案2 《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三单元教案2 《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教案2 《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docx

《第三单元教案2 《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教案2 《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教案2 《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docx

第三单元教案2《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

《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告诉我们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是讲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是人类的老师。

本组课文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

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获得语文的综合素养。

学生分析: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对自然现象有关注的热情,对于本组课文学生是有学习的欲望的。

但学生的关注只会停留在表面,因为学生不会想得那么深入,学习本单元,除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会理性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要保护大自然,探索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服。

因此,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加强与科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设想:

1、加强学科整合意识,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关注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2、通过师生共同查找有关人类与自然联系的资料,深入感受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并从自然中受到启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一思想。

3、创设情境,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综合素养。

4、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文章,更深刻地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

能会写会运用31个词语,会读会认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1、搜集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有关材料。

2、制做多媒体课件。

3、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学习本单元之前,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大自然,让学生陶醉其中,还要展示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有效利用和随意破坏而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已的感受。

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也引发学生自已搜集有关材料的热情,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策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以达到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的目的。

2、精读课文,交流读书感受。

引导学生读读、画画、议议,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3、延伸与拓展。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积累优美语句。

三、各有侧重

(一)《自然之道》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从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1、课前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想想课文的大意。

2、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

3、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

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时注意要考虑与“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相结合,给学生适当点拔,办法指导,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并给时间进行交流。

使“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有更多的内容可以展示。

(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使读者感受到保护黄河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本课时,可直接揭示课题,围绕课题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

要注意教学时要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不能过细,但对于重点问题可做深入思考,如黄河变化的原因,可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进行研读,引导畅谈自己的感受,受到的启示。

要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多种朗读形式的训练,把浏览、默读、朗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蝙蝠和雷达》

这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思路清晰,很有逻辑性,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增强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热情。

也会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独立阅读,再进行合作与交流。

在突破难点过程中,要放手引导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学习,如:

设计图表,当解说员等方法,教师要适当点拔,热情激励。

教学时还应注意“小泡泡”的要求,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

(四)《大自然的启示》

本文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

告诉我们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引导交流受到的启示。

还可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写一写自已的感想,自已从自然中受到的启示等,教师要多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写后再进行交流。

三、拓展活动

本组教材的拓展活动应以综合性学习为主,与语文园地有机的结合。

之前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教师要从内容上,方法上进行指导,在交流形式上也要多种多样,力争人人参与,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还要有一定的激励手段,开展一系列的评比,如“优秀解说员”“小小发明家”“办报能手”“五星小记者”等。

习作内容的选择上,引导学生可以选自己的发现,也可写自己的发现过程,还可以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9、自然之道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自然之道》,课本第35页到38页。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能力训练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深入学习海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体会中心思想,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3.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懂得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就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从四年级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分析,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对自然现象有着关注的热情。

所以对于这篇课文,学生是有学习欲望的。

但是,学生的关注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要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科整合。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2、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合导入

  1、阅读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要求,并粗略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

(从整体入手)

  2、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

今天,我们,就将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

  要求:

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2、认读生词: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小黑板展示,对于“若无其事”等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理解)

  3、名分段读课文。

要求:

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注意:

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在此环节上绝对不能走形式。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方法: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

我们读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演这个情景。

  注: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深入研读,对于细节部分要反复推敲,不能读读了事,还要把字词的理解同表演结合起来,如“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就要把幼龟当时的神态、眼神体会出来。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大家边听边看。

表演后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这两个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2)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和表情的词语,如“焦急”、“冷淡”、“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

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

你说“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

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注: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

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是“愚不可及”。

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多练习几遍。

  四、本课小结

  本来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许多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惋惜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看看!

  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请大家看看这幅插图,想想图上讲了什么?

  2、课文六、七自然段就叙述了这幅图的场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同时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体会。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并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出“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向导一边走一边说: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

同学们,如果当时你们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

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7、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的一句话,并齐读:

“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自然之道”的意思。

  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处事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明确要求,引出“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和要求。

  2、分组商议:

准备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

七、板书设计

9、自然之道

遵循救

人自然之道龟

违背害

八、教学反思: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本第39页到40页。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力训练点:

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3.德育渗透点:

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属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

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

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

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激起同学们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以及民族的忧患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

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

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

讲近2000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

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

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

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

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

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

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决口

             变化:

含沙量大 大水灾

                改道

              

  大自然变化造成

             原因<

                人为造成

             治理  牧、林为主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七、教学反思:

11、蝙蝠和雷达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第11课《蝙蝠和雷达》,课本第42页到44页。

二、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

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蝙蝠和雷达》主要介绍了科学家为揭开蝙蝠夜行时不会与任何东西相撞的秘密而做的三次试验,揭示了雷达和蝙蝠的关系。

虽然学生普遍对探究这些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是因为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远,学生对这些现象不太理解,所以预习工作、收集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蝙蝠和雷达》一课的语言比较朴实,特别难理解的词语也不多,但是“敏锐”和“灵敏”、“实验”和“试验”容易混淆,应该帮助学生区分。

四、教学重难点

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

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

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

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

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

结果如何?

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

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

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七、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八、教学反思:

12大自然的启示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课本45页到47页。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认识8个生字。

2.能力训练点:

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德育渗透点:

认识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普遍对探究这些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是因为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远,学生对这些现象不太理解,所以预习工作、收集资料显得尤为重要,收集资料一定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或者由教师提供现成的资料。

在设计教案时,应该要注意到学生的原有基础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科学的教育,更要注意通过读文、品词、品句等形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有人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百科全书,这话不错。

如果你平时多多留心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一定会获得很多知识,获得很多教益。

不信请读《大自然的启示》。

(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3、这篇课文是由两篇短文组成的。

读了这两篇课文的题目后,你一定会觉得很有意思吧。

森林里杂草丛生,荆棘密布,怎么“打扫”;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1)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2)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学习《“打扫”森林》。

(1)自读第三者1—3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宽敞”、“洁净”、“干枯”等词)

①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这部分的大概内容。

生:

德国一位林务官下令把森林“打扫”干净,结果让森林遭了殃。

②有感情地朗读。

(2)重点探究第5、6段。

①默读课文,思考:

使森林遭殃的原因是什么?

画出能够说明这一原因的重要语句。

②小组内讨论、交流。

③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④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

不要破坏森林,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小动物,爱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师:

说得很好。

只有维持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的联系,才能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

2、学习《人类的老师》。

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自学方法学习本文,在方式上仍然讲究自主、合作、探究。

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科学家从蜻蜓的翅膀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

找到了防止飞机快速飞行时因机翼抖动而坠毁的方法。

(2)从鲸的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

改变了轮船的形状,加快了航行的速度。

(3)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生:

生物让人类有所发明和创造。

(4)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

生物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四、总结、拓展。

1、《“打扫”森林》这篇课文中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是:

只有维持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的联系,才能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中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是:

只要我们多多留心自然,自然界的很多生物就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它们不愧是我们人类的老师。

2、学生交流各自所知道的其它有关“自然的启示”事例。

生:

莱特兄弟根据风筝发明了飞机。

生:

鲁班根据带刺的树叶发明了锯……

七、板书设计

12 大自然的启示

要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八、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